值得推薦的走向世界的三位導演:卓別林、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

2020-12-22 浮生歸來超少年

卓別林:尋找角落裡的人情溫暖

在早期還沒有錄製聲音的默片時代,卓別林的電影系列中,可以連接到人類最早的電影,作為一個新的媒介,它藉助了很多戲劇的源流。

也許看過《小孩》和《摩登時代》的人會發現卓別林的電影有很強烈的社會批判性,只是他用喜劇,很溫和的形式出來。

這些電影的背景是50年前的美國,可卓別林後來的下場是被美國驅逐出境,他的罪名是「共產黨」,他的後半生大多都在歐洲,在他去世前,美國好萊塢奧斯卡頒給他「最高榮譽獎」,等於是全美國向他的致歉。

我們看到一個藝術家在他的一生當中,由於關心窮人,關心受苦的人,而被自己的國家誤解。

在卓別林的時代,默片很重要的是一個個人的風格的完成。所以我們看到卓別林在所有的電影裡創造了一個城市流浪漢的角色,永遠是一個穿著破褲子,戴著一個破帽子,然後撿來的手套,手上拿一個拐杖的卓別林。

他們其實是一些很頓徹了生命的虛無性的某一種人。他們不想去工作,有一點反叛人類的文明,反叛這個城市裡面的機械化的工作,然後他喜歡到處流浪,喜歡很閒散的生活,可是他又有很善良的心。

《摩登時代》的時候更明顯,他在裡面扮演一個工人,八小時上班打卡,最後呈瘋狂的狀態,非常有趣!離現在五十多年以前,他就已經提出來人類不斷為了工作而工作,為了賺錢而賺錢的生活的一種危機性。

他常常希望在這個已經越來越盲目化、機械化的城市裡找回一點點的溫暖。所以賣花女出現的時候總是有一個很浪漫的音樂做背景樂。

流浪漢則是這個城市是一個孤獨的人,他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當中,那些頑童會拿他開玩笑,用石頭丟他屁股,他也會撿別人丟的菸蒂抽,幾個小小的動作,就把他的個性詮釋出來了。

他的每一部戲都是用這個演員、這個角色的眼睛在看這個城市當中芸芸眾生的狀況。

卓別林從頭到尾看世界的方法是完全一致的,就是透過這樣的一個很卑微的,寄居在城市邊緣,對人保有同情心的一個流浪漢,去看世界所發生的一切,他卻想要帶給人間一點溫暖的美的東西。

他想表達的是這個城市逐漸冷漠,人跟人越來越不關心彼此。卓別林一直想找回人性,想在這個大城市當中找回一種人,還可能存有人與人之間溫暖的東西,這變成了卓別林最大的夢,最完美的一個夢。

《城市之光》

小津安二郎:溫柔的人生瑣碎

小津安二郎一直是很「日本」的導演,除了日本人以外,他很少在國際上被提到,即使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他也被當成是一個很平凡的導演。

他的電影有點像連續劇,所以當時也沒有人重視他,現在越來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視,而且地位越來越高,甚至超越了黑澤明當時的影響力。

黑澤明是以非常偉大的方式在談偉大,而小津安二郎是以非常平凡的方式在談偉大。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裡的人物都是同樣的名字,永遠就是家庭瑣瑣碎碎的事情。這樣的電影很難敘述故事,因為故事本身不重要,而是人在物質轉換的過程中最溫暖的一些東西被他找到了。

比如《晚春》和《秋刀魚之味》是同一個故事,講述了在戰後的日本,一個年老的父親帶著一個二十多歲的女兒獨自生活,鄰居會講這位父親的閒話,說他自己怕寂寞,不讓長大成人的女兒去相親……

父親聽到這些議論後,就開始找家裡的親戚,幫女兒安排相親。

電影中有很長的一段在描述相親的過程,他們去吃飯,去歌劇院看劇,最後是父親睡著的畫面。

鏡頭切到結婚前一晚,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父親和女兒有一搭沒一塔的對話,一直到早晨天亮。

女兒像往常一樣為父親折好了洗臉的毛巾,擺好牙刷,擠好牙膏。這是她重複了二十多年的工作,今天是她最後一次做。一個慢鏡頭把父女之間的親情的儀式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東京物語》這部電影講一個生活在都市裡的三個子女,想要照顧年老的父母,於是把他們從鄉下接到東京,但子女因為工作忙碌沒辦法陪父母,於是分配好時間分別陪伴父母。

但有一天,因為公司臨時有事,父母不小心在東京迷路了。為了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孩子們商量讓父母參加一個旅行團。父母因為旅行團太吵鬧,沒辦法睡好覺。最後還是選擇了坐火車回鄉下。

母親去世的時候,孩子從各個地方趕回來,一起守在母親的靈堂。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一直在描述人生中必經的兩件大事——結婚、死亡。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事情,人生就是這樣,沒有大的波瀾起伏,經歷了長輩的死亡的同時,孩子們也在經歷成長。

他用一種很溫柔的方式,講述著這樣平凡而溫暖的人間日常。像一杯清茶,淡淡的,卻能細品出香味。

《東京物語》

黑澤明:把人性剝開後批判人性

黑澤明是很早期西方社會轉型過程當中提醒人性的導演。

黑澤明看生命的態度非常的嚴肅,或者非常的沉重,所以我們在他的世界裡,看到了日本美學裡的絕對。

我覺得日本的美學指的是他們的一種生命態度,比如說櫻花短暫的盛放和凋零的過程,是日本美學非常特殊的一個形態。因此,日本在審美上一直是走極端的,在某一個意義上,這種審美不是激情,就是絕望,毫無中間的妥協的餘地可言。

他作為一個抵抗日本傳統美學的導演,後來受到很多中國儒家、俄羅斯的人道主義的影響,《七武士》整部電影都在講知識分子,而《蜘蛛巢城》是改編自莎士比亞的一個劇本。

《羅生門》是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因為他覺得人活著沒有什麼意義,所以他在《竹林中》《羅生門》這兩篇小說中都是把人性剝開來去批判人性,他在自己37歲的時候認為最好的藝術品應該是自己生命的表達,於是自殺了。

芥川龍之芥

黑澤明在年輕的時候一直喜歡芥川龍之芥,但也一直想要抵抗芥川龍之芥,他覺得人活著應該要有些意義。

於是,他努力地想把這兩個小說拍成他的電影,但把結尾從絕望改成了希望,所以這個電影一直到現在感動全世界的人。

電影透過一個很絕望的結局,也許裡面的所有人都是沒有意義的,可到最後他要用宗教佛學的力量,借著一個廟宇門底下的一個和尚用嬰兒傳遞的訊息去把人性從絕望轉變到希望。

《羅生門》這個定義本身就是一個推理過程,武士被殺了在法官的審案子的過程中不斷的去推理,想要推出事件的真相。從審判者和被審判者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生命的脆弱之處,真相好像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回應。

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有機會面對著另外一個人講自己的真相,而我們大概都掩蓋的一些東西,其實沒有一個人可以把自己生命裡面全部原原本本的,不管在意識的狀態,或者潛意識的狀態裡面,完完全全地呈現出來。

生命是屬於個體的,是有所保留的。推理小說是一個假象推理的結局是審判,而這個審判從劇中人的審判,最後轉成觀眾自我的反省與批判,到最後找到救贖。

從卓別林到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我看到了不同的人道主義的共同祈望:無論你身在世界哪個地區,人與人之間有基本的同情,快樂或者富有,苦難或者孤獨,都應該有一種關心。

我想,這樣的電影,才能給予我們安慰與鼓勵,同時也會提醒我們,在物質的追求中,別忘了照顧自己的內心,珍惜身邊擁有的一切。

相關焦點

  • 小津安二郎和黑澤明齊名,為何晚年被批「過時」?
    【 最「日本」的導演? 】同作為日本影壇地位顯赫的導演,小津安二郎與溝口健二、黑澤明等人不同,他的電影以「最具日本風味」聞名。唐納德·裡奇所著的一部《小津》十分精彩,不過,即使裡奇認為小津具備反傳統性和創造性,他也還是毫不猶豫地將其歸入了傳統藝術家的陣營。要想對小津的性格和電影觀有更清晰的認識,資料的輔助無疑很重要,在已有的小津研究的基礎上,近日翻譯出版的《小津安二郎劇本集》和《小津安二郎全日記》又為我們了解小津提供了一些新的幫助。
  • 最懂女人的導演,是這三個日本人!|溝口健二|導演|小津安二郎|日本...
    日本電影是世界電影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雖然今天的日本電影與歐美相比有些許差距,但曾經的日本電影和日本導演絕對是同時期的佼佼者。黑澤明、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小林正樹等等,都是享譽國際的大師級導演。其中,小津安二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三位導演風格最為突出。三人電影都極具個人化,但在不同之中又能看到共同點。
  • 著名的電影導演,還是冷血的劊子手,侵華日軍小津安二郎
    倒在電影短短百年的歷史上,有著許多偉大的電影導演,如希區柯克,如卓別林,而在亞洲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導演,小津安二郎,他的許多作品《東京物語》、《晚春》等都是電影界中裡程碑的存在。小津安二郎在他的電影裡充滿了陽光與溫馨,人性與美麗,可是就是一個拍出了許許多多好片子的知名導演卻是一個手中沾滿了中國人鮮血
  • 是枝裕和,下一個小津安二郎?
    說到日本電影,小津安二郎、黑澤明、溝口健二、成瀨巳喜男,這些影響了世界對日本電影印象的大師的名字,還在熠熠生輝。到了90年代,北野武的暴力美學、巖井俊二的青春物語,書寫了全新的日本電影記憶。而不知不覺中,另一個名字越來越多地被日本電影迷提及,隨著他的名字閃耀於世界影壇,他逐漸成了日系電影新美學的代表人物,不斷有人將他與小津安二郎對比,而他會是下一個小津安二郎嗎?
  • 日本女演員原節子去世 享年95歲 曾與小津安二郎合作《東京物語》
    原標題:日本女演員原節子去世 享年95歲 曾與小津安二郎合作《東京物語》 隱退達半個世紀之久的日本昭和時代巨星原節子傳出去世消息,享年95歲。她曾是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御用女演員,兩人合作了《東京物語》等多部經典電影。
  • 小津安二郎——亞洲最溫暖的導演
    小津安二郎一個導演不管是在自己最巔峰還是最低谷的時候能一直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藝術理念不容易。一個導演拍出的作品能受到業內和觀眾的廣泛讚譽,就是我們常說的雅俗共賞也不容易。一個導演能在自己死後近半個世紀以來他的作品還會給觀眾帶來溫暖和思考更不容易。而這所有的不容易小津安二郎都做到了。小津的作品永遠都是那樣的不急不慢,永遠講述的都是家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之間的親情和朋友,老同學之間的情感。從小家庭,小的社會個體來反映當時大的社會背景。在小津的電影裡沒有恢宏龐大的敘事視角,展現的都是小老百姓生活當中的瑣碎之事。
  • 高峰秀子:我眼中的小津安二郎
    201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引進出版了她的自傳《我的渡世日記》,在自傳中,她詳細記述了和小津、成瀨、木下共事的情形,也坦誠了她與黑澤明相愛時的細節。工作人員和演員在攝影棚裡始終神經繃得緊緊的,一旦脫離工作,與小津安二郎說說話或給他斟上一杯酒時,馬上就能恢復活力。在攝影棚裡如此緊張地工作後,大家會感到渾身無力。一般情況下,大家回到家之後,喝上一頓悶酒,大吃大喝一頓便蒙頭大睡。但是,只要小津安二郎一聲召喚,不論誰,都會硬挺著疲勞的身體跑去赴會。小津安二郎就是如此具有魅力,和小津安二郎在一起就是如此愉快。
  • 小津安二郎:以餘味定輸贏
    小津安二郎和他導演的電影《東京物語》海報  如果小津安二郎還活著,你問他是怎麼當上導演的,他一定會很幽默地告訴你,他當助理導演時肚子餓跑到餐廳佔座,等了很久,店員卻把咖喱飯端到了沒排隊的導演面前  這種一目了然的禪意也流動在小津的日記中。打開近800頁的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收錄了現存的小津安二郎自1933年至1963年筆記中日記性的記述,整理者在書尾耐心地解題:「小津開始記日記(1933年至1934年)的時候,其表達方式是暗示性的,也是譬喻性的」,「或許他並沒有打算如實地記錄下每一天發生的事」,「這個時期晦澀難懂的表達方式似乎更多地展現了其內心狀態」。
  • 不喜歡黑澤明的小津安二郎,他的日記藏著怎樣的秘密和私生活?
    不喜歡黑澤明的小津安二郎,他的日記藏著怎樣的秘密和私生活?小津日記裡有哪些值得玩味的細節?小津作品打動人之處,並非溫情而是犀利?戰爭對小津個人和作品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本 期 嘉 賓周以量「知日派」日本文化學者,《小津安二郎全日記》譯者。
  • 《浮草》小津安二郎掠影之一地雞毛
    三小津安二郎一直在不厭其煩的講述發生在家庭中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儘管人物似曾相識、連名字都大同小異,但矛盾衝突的力度和性質卻大相逕庭。,某種意義上,這才是真正的小津安二郎。真正的小津安二郎,並非如通常所言 「從不誇張和扭曲人物的處境」,相反,他是一個極追求戲劇性的導演。這一點上,他與黑澤明並無質的不同,只是恰好處於敘事的兩極,一個追求宏大的史詩風格,一個追求日常生活的內部戲劇性。即使撇開《早安》這種典型的喜劇不談,小津安二郎故事中常見的死亡、婚姻、愛情、血緣相認等等情節,都是典型的戲劇性事件。
  • 【特】小津安二郎 的罕見番外篇
    編劇野田高梧便是其中的典範,小津安二郞與野田聯合創作的劇本,佔據了他電影作品的大半,另兩位重要的夥伴則是伏見晁和齋藤達雄。相比之下,他為其他導演所作的劇本則少之又少。遺憾的是,除了不久前重見天日的電視劇《青春放課後》,其餘幾部編劇作品或不曾出影碟,或已然亡佚。
  • 從東京到鎌倉,揭密獨一無二的小津安二郎 | 一周贈書
    《小津安二郎全日記》是日本世界級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現存個人日記的集大成之作, 全書四十餘萬字,收集整理了小津導演多達32冊、時間跨度從1933年至1963年接近完整的日記。在淡淡的日常記錄中,他的生涯與作品重合,成為一幕獨特的人生劇。
  • 梁文道:小津安二郎七次參戰 記日記砍人就像演古裝
    但是他一輩子沒有拍戰爭電影,他的電影裡面完全沒有這些暴力的鏡頭,沒有謀殺案,跟黑澤明完全不同。鳳凰衛視4月26日《開卷八分鐘》,以下為文字實錄:梁文道:昨天跟大家提到小津安二郎,其實我年輕的時候,我最喜歡的電影導演大概也就是小津安二郎。為什麼呢?你很難不被他感動,他那種對任何的人不輕易下判斷的態度,顯得如此的包容與悲鳴。
  • 我非常喜歡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導演風格,他們擅用長鏡頭...
    我非常喜歡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的導演風格,他們擅用長鏡頭、固定鏡頭的影像風格和日本的禪道文化是否有關聯性?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您如果翻看一些歐美的日本電影評論,或者關於小津電影的研究專著,應該很快就能找到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小津電影風格與「禪」有關聯(不過,在這裡請注意:他們在談到小津電影風格的時候,關於長鏡頭和固定鏡頭的手法只是其中的一個構成部分)這樣的見解,最早是西方人對小津電影的解讀,後來傳到日本,成為對小津電影的常識性的解讀,而是枝裕和則是後來者。
  • 小津安二郎:最熟悉的日本導演和他日記裡的秘密
    我們從來看不到小津試圖去批判人性,或者說,去批判這個社會。這也是他的徒弟今村昌平對他極其不滿的原因。在一次拍攝小孩子走路的時候,小津安二郎希望孩子們一個個規規矩矩地經過,而今村昌平卻對此不屑一顧,因為他知道現實中的孩子不是這樣的,他們毫無紀律,散漫如脫韁野馬。現實世界絕不像小津電影中表現得那樣規矩和安穩,人性也絕不會像他電影裡面的那樣純良溫和。
  • 小津安二郎 | 人生百味,往往在餐桌前顯露
    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對食物同樣有著濃厚的興趣。無論是在生活還是電影裡,那些看似普通的食物與飲食場所,都被他賦予了特殊的意味。誰是小津安二郎?▲小津安二郎(1903.12.12 — 1963.12.12),出生於日本東京,日本電影導演、編劇。小津安二郎和溝口健二、黑澤明一起,被認為是日本電影史上三大導演。
  • 小津安二郎 膠片,料理和酒
    ——這是小津安二郎於1963年12月12日早上所作的一首俳句。那一天,是小津安二郎六十歲的生日。也是那一天,小津永遠離開我們了。2012年12月12日,我從東京坐車去鎌倉。這不是我第一次去鎌倉,不過,卻是我第一次鼓起勇氣,去尋找小津安二郎(Yasujiro Ozu)的墓。
  • 會吃的民族--春節電影推薦--小津安二郎
    本片導演小津欲藉一家族來反映日本傳統親子關係,家庭制度在這股時代潮流中逐漸崩潰的情狀,淡淡地聯結一個家族的日常生活,巧妙地描繪出日本人的生活姿態,其手法之優雅流暢,可說是部真正具日本風味的電影。 在這部電影中,小津簡約的影像風格近乎完美,一切都是那麼自然,電影的製作者既不需要煽情,也毋須告訴觀眾誰對誰錯,因為生活本來就是這個樣子的。
  • 歷史今天:1903年12月12日,日本戰犯導演小津安二郎出生
    頑劣少年190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生於東京。1916年開始在宇治市上中學,在那時他是個頑劣不堪的孩子而且一直酗酒。他在上學期間便養成了看電影的習慣。1920年小津安二郎在一個離名古屋有些距離的小山村中取得一個老師助理的工作。那段時間他一直在酗酒,他的父親給他錢去還喝酒欠下的債。他的叔叔了解到他對於電影的喜愛,便把他介紹到松竹株式會社的一位管理人那去工作。
  • 小津安二郎與原節子
    原節子已經與她在小津安二郎電影中的角色綁在一起,以至於她經常被看作是小津電影女性角色的原型,她的其他角色則被世人遺忘。然而她的事業卻和任何一個女演員一樣,多彩多姿。原節子生於1920年。1935年,她由她的姐夫、導演熊谷久虎介紹進入日活電影公司,但她是在被阿諾德·芬克(Arnold Fanck)選中出演德日合拍片《新土》(1937年)後才走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