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愛之夢》

2021-02-19 鋼琴交流群

      弗朗茨 ·李斯特於1811年10月12日出生於匈牙利肖普朗附近的萊丁,卒於 1886年。他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傑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和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同為歐洲標題音樂的倡導者和創立者 。

在他的一生中努力探索並發展了浪漫主義音樂,把浪漫主義音樂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李斯特在音樂創作在風格上具有極大的突破性,他打破傳統的形式,大膽創造新的音樂形式和風格,尤其是他在鋼琴演奏技術上的探索與追求 ,他偏向於運用交響樂的構思方法來創作鋼琴音樂,他的作品具有豐富的 、富有詩意的想像力和哲理思想 ,在精神上則象貝多芬豪邁而富有創造力。
他的鋼琴作品是指向未來的 ,在他手中發展成熟的動機變形的手法 ,逐漸成為了後來構建浪漫主義宏偉大廈的標準之一,對後人影響很大特別是一代音樂巨匠華格納。可以說李斯特為現代鋼琴演奏技術奠定了基礎 ,開闢了現代鋼琴演奏的道路。
《愛之夢》創作於李斯特在魏瑪的時期 ,雖然這一時期管弦樂隊震撼人心的威力佔據了李斯特的心,但他仍然寫 了許多的鋼琴作品,而且由於他思想上的轉變這些鋼琴曲的風格比以往深刻得多 。與同一時期蕭邦所創作的夜曲相比較 ,李斯特則更注重表現對藝術和歷史的回顧和追思 。這些作品體現了他豐富的 、富有詩意的想像力和哲理思想 。
三首夜曲是李斯特用自己的歌曲改編而成的鋼琴作品 ,三首夜曲都是由詩歌為靈感的創作 。

       

愛之夢 no1

關注公眾號  進入曲譜商城

       第一首 :富有表情的小行板 (Andantinoespressivo),降A大調,4/4 拍 ,曲式結構 :A —B —A』一結尾 。歌詞是德國詩人烏蘭德的短詩《崇高的愛》,這是一首宗教色彩頗濃的詩作 ,這也突出了李斯特在後期的作品帶有很深宗教色彩 的特點。這首夜曲採用了單三部曲式結構 ,採用單主題發展的方式。A部分將旋律 和伴奏聲部精妙地交織在一起 ,主題有一種搖曳和飄蕩之感 ,高聲部旋律甜美 ,委婉 ,散發著青春浪漫的氣息 ,左右手的伴奏聲部豐富的和聲不斷地填充著優美的主題 ,低聲部中持續的固定低音如同遠方傳來的鐘聲 ,更加凸顯出這首夜曲的宗教色彩 。

李斯特通過不斷地轉調來加強第一部分夜曲的動力 ,由降A調一B調一降e調 一A調一降A調。左右手的伴奏聲部由同時進行漸漸轉變成波浪式的交替進行 ,從而將作品推向高潮 。B部李斯特採用的是展開的寫作手法進行發展 ,音樂上和A段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段李斯特採用了三連音 ,將主題放置在了左手的低音聲部形成了一種開放的、多變的 ,具有內在動力的音樂進行 ,大量的採用了典型的李斯特式即興風格的華彩樂段。旋律部分上方翻飛的一串串顫音和宣敘調樂段都說 明了李斯特受到貝多芬後期作品的影響之深。如果說A部是對愛情美好而浪漫的描述那B部則是並不畏懼人世間的生離死別 ,
堅信死後將去到充滿愛的天堂。A段再現時主題變成了開闊明朗的八度演奏,伴奏織體也變化成了翻高八度分解和弦的形式 ,典型的李斯特式華彩樂段貫穿始終 ,音樂整體上變得更加溫和清新 。這樣的織體我們在蕭邦的夜曲中也能常常看 到 ,由此可見李斯特前期作品與蕭邦的創作手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但後期李斯特將鋼琴音樂創作的思考方式改變了,新技巧不斷融入偏向於運用交響樂的構思方法來創作鋼琴音樂。 

愛之夢 no2

關注公眾號  進入曲譜商城

      第二首 :緩 板 ,奔 放地 (QuasiLento,abbandonandosi),E大調 4 /3 拍 ,曲式結構 :引子 一A—B—A』 第二首夜曲總體上要比另外兩首更加樸素 ,採用的是路德維希.烏蘭德的一首愛情詩 。採用的也是單三部曲式結構 。A段由G大調屬七和弦作為兩小節的引子引出。是以較為分散的和弦構成 ,而這些和弦的特 別迷人之處在於和弦中出現的延留聲部構成了這首夜曲的主題 ,其延留般的不和諧最終肖失在了樸素的解決中。B段作者將第一段較為分散的和弦轉變成了分解和 弦,使得整首作品具有向前的推動力引出整首作品的高潮 ,高潮部分李斯特採用 了柱式和弦來補充主題的發展從而加強整首作品的音響效果 ,高音聲部則演奏出動人的短歌讓人意味深長 。A段再現時李斯特又再次讓人們注意到了B段高音聲部 的那段旋律 ,只是這次讓旋律出現在了低聲部中 ,而且從小調轉為了大調 ,以此來突出和聲 。

 第三首 :降 A調,4/4拍 ,曲式結 構:帶再現的單三部 曲式 A+B+A』。第三首根據德國詩人弗萊利格拉特的詩《愛之夢》而作 ,李斯特把這首歌改編為鋼琴曲後,在譜上題了詩人弗萊利格拉特的另一首詩《只要能愛就去愛吧》。改編後 的鋼琴曲比歌曲更加自由了,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A段主題一開始作者沿用了與第一首夜曲相同的手法將旋律和伴奏聲部精妙地交織在一起 。主題以較低的音區出現 ,被鑲嵌在輕柔流動的分解和弦中 ,似乎象徵男性 的形象 ,正用他那溫暖,厚實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向他心愛的人表達著濃烈的愛意 ,並且一次比一次更熱烈,而最終他 的傾訴得到了回應 。作者為了加強整段的動力性 ,將左手由單音逐步的加強為八 度和旋 ,而在 A段結束時採用了兩小節典型的李斯特式即興風格的華彩段落作為連接 ,巧妙的將 由低音 區轉變為高音區引入B段。B段由前半部分由降A大調轉為了升G大調。主題在高音區出現與A段形成強烈的對比,宛如由男性的形象轉變成為一位清純柔美的女性形象 ,她以輕柔的言語來回應情人熾熱表 白。然而積聚的感情就像火山一樣終究會爆發 。在第二大段後半部分起 ,音樂終於進入了這愛的高潮之中,李斯特採用了色彩性的轉調 (a小調一E大調一降A大調 )增強了情感起伏的力度 。
來表達愛的熱烈,右手的八度和弦加上左手快速流動階梯式的琶音 ,不斷地推動著音樂的向前 ,增添了音樂的豔麗色彩。仿佛情人們在不顧一切地享受愛的甘甜體驗愛的歡樂 ,愛情的火焰在他們身上熊熊燃燒 。再現之前的華彩段落,李斯特是使用了一連串的繁麗茂密的華彩音型 ,猶如湍急的飛瀑濺起晶瑩水珠 ,在陽光照射下散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 ,似乎把那愛情的美妙融入了自然之中。進入到再現部音樂逐漸安靜下來。仿佛是一顆被愛情擾亂了的心得到了撫慰 。
主題旋律高八度貫穿著這一段 ,使情感流露更為真切。左手在高音區交叉演奏的和弦音型有著晶瑩剔透的效果,為音樂增添了一份夢幻的意境。最後音樂出現 了雙手反向和弦進行與休止符交替出現 , 表現了一種對愛的期盼與幻想 ,在此 之後出現的一絲激動仿佛只是平靜的水面被濺起了一點點漣漪一切的一切 ,又終究恢復了平靜。尾聲部分重複愛的主題 ,在夢一般美麗的感覺中,戀戀不捨地結束全曲。這三首《愛之夢》創作於1850年 ,這些抒情小品表現了李斯特性格中溫柔多情的一面。
三首作品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 ,然而創作上的許多特點 ,卻貫穿始終。相同之處都是由詩歌為靈感的創作 ,都巧妙的運用了分解和弦和具有流動性的琶音 ,是旋律和伴奏聲部精妙地交織在一起 。第一首和第三首運用了中音區旋律創造出來的微妙優雅的效果 。而且都採用降A大調和宣敘調樂段和典型的李斯特式即興風格的華彩樂段 。並且歌詞的開始部分都能夠被添加在旋律之下 。不同點在於三首作品的感情色彩基調各有不同:第一首頗具宗教色彩 ,
第二首總體比另兩首更加樸素 ,第三首情緒較為激動像是愛的表白。第一首和第三首大量的運用了宣敘調樂段和華彩樂段 ,第二首的中部左手伴奏則運用了較為沉重的柱式和弦。 改編以後的鋼琴曲比歌曲更加自由 ,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 ,這一類抒情小品表現了他性格中溫柔多情的一面 ,李斯特的這一類作品向人們展示的是他性格上的另一個側面 :超凡脫俗的對另一個世界的神往 , 和對至真至美得愛情的歌唱 。

相關焦點

  • 【每日一曲】李斯特 愛之夢
  • 世界經典名曲:李斯特《愛之夢》
    弗朗茲·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 愛讓我們戰勝一切苦難丨李斯特《愛之夢》第三首作品賞析
    《愛之夢》第三首是他的改編的具有奏鳴曲式的鋼琴曲之一。筆者將對這首樂曲的曲式結構、音樂形象和樂曲的情感做以闡述。李斯特把自己的三首歌曲改寫為三首鋼琴曲,題作《愛之夢》(Liebesträume,S541)。原來的歌詞,分別作為鋼琴曲的題詩。
  • 李斯特與標題音樂
    《愛之夢》淺談李斯特在標題音樂上的主要成就往期內容:1、霍洛維茨談李斯特丨「 李斯特是鋼琴史上無比重要的一個人物,一個超凡的人,真正了解鋼琴的性能。」 2、每晚音樂課堂丨布倫德爾解說演奏李斯特《旅行歲月》丨李斯特要我們聽到的,不只是那音樂本身…… 3、你真的了解車爾尼嗎?他是如何培養李斯特的? 4、李斯特的一生丨"他沒有自己,時時準備為別人犧牲,猶之十字架上的基督!" 5、與兒子談李斯特丨我想他已經有能力享受音樂,從而讓他的生命更豐富!
  • 鋼琴之王李斯特,被初戀傷透了心的天才
    他從小居無定所的經歷影響他創作出的音樂是多元化的,在一點上比肩古典主義音樂家莫扎特;他思想宏厚,前瞻遠望,有容乃大,是浪漫主義時期最出類撥萃、最耀眼的音樂家;李斯特早年借鑑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作品《鍾》,創作出六首《帕格尼尼練習曲》,「鋼琴之王」的美名逐漸被叫響,但李斯特本人卻說:「我的一生宛如一出五幕的古希臘悲劇……」。
  • 鋼琴之王 — 李斯特!
    今天是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的冥壽。頭一仰,把頭髮甩回去,這時琴旁的身影令人聯想起我們青年時期照片上靈氣風發的神情。他是個自大狂,誰不把眼睛盯在他身上,他就受不了。在音樂會上,樂隊全奏時,他說話、做手勢、打拍子、跺腳、搖動身體,故意讓他常愛佩在身上的勳章獎牌叮噹作響。臺上往往放三架鋼琴,選用其中任意一架。難得有鋼琴最後不斷弦斷槌子的。
  • 浪漫的鋼琴之王——李斯特
    代表作:交響曲《浮士德》《但丁》,鋼琴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 成就:將鋼琴的技巧發展到無與倫比的程度,極大的豐富了鋼琴的表現力, 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的效果,首創背譜演奏法,被譽為「鋼琴之王
  • 李斯特,浪漫主義時期的大師
    很多人說李斯特是一流的演奏家和二流的作曲家,但我覺得這個說法很不準確。關於李斯特的演奏效果與技巧都是當時的頂尖,很多記錄也說明了整個歐洲對李斯特的喜愛。第九首回憶,淡淡與寧靜的優美感;第十首熱情很激烈,第十一首夜之和諧用大量的八度和和諧的和旋把樂曲推向高潮,樂曲的壯闊大氣是古典主義中很少出現的。第十二首追雪,我每次聽都會感覺一震,印象派的很多作品其實都能在李斯特的作品中找到開端---對具象事物的描述和模糊輕盈的旋律。常見的作品,愛之夢,鍾,森林的呼嘯,侏儒之舞,等等等等很多人也已經表述過很多了。
  • 李斯特一生所愛的三個女人為何全是伯爵夫人?
    《梅菲斯特圓舞曲》李斯特一生所愛的三個女人為何全是伯爵夫人  很多年後,當兩個人在巴黎重逢的時候,李斯特風度良好地說:瑪麗,讓我用鄉下人的方式說話,願上帝與你同在,不要再怨恨我吧。聞此瑪麗聲淚俱下,她一輩子都深愛著李斯特,可是對於李斯特來說,雖然他表面上從來沒有責怪過她,實際上他一直對她公開的毀壞耿耿於懷,以至於在瑪麗死後,李斯特表示,這是一個不值得提起的女人。
  • 李斯特《鬼火》到底多嚇人丨免費索取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練習曲》樂譜
    :1、喬治亞美女鋼琴家卡蒂雅的《李斯特》;2、淺析李斯特的鋼琴曲《嘆息》丨他的晚期「作品在具有高難度技巧的同時,也具備人文關懷和深厚的藝術底蘊。」 3、李斯特童年輝煌的日子;4、朱雅芬編譯丨鋼琴大師談鋼琴演奏(四)丨李斯特曾經對我說:「不要模仿任何人,而要培養你自己的個性,不要盲目地跟著別人的路走。」
  • 李斯特 開啟浪漫主義的輝煌時代
    有著傳奇演奏與愛情色彩的伊沃·波格雷裡奇,比他大20歲的妻子,鋼琴家愛莉莎·克扎拉茲就是大名鼎鼎的李斯特·西羅第學派傳人;《阿蘭胡埃斯協奏曲》作曲家華金·羅德裡戈的妻子,土耳其鋼琴家維多莉亞·卡米也是李斯特的嫡傳弟子,自從與羅德裡戈結婚後,即中斷自己的演奏事業而全力協助雙目失明的丈夫;阿瑟·弗裡德海姆是作為最能體現李斯特演奏風格的門徒,其最著名的學生是後來獲得第一屆柴科夫斯基鋼琴比賽金獎的範·克萊本的母親
  • 鋼琴之王李斯特 披著僧袍的魔王
    這是一場19世紀鋼琴演奏界的世紀之戰,在陪賽的名單上,除了李、貝,還有4人,其中就有李斯特的恩師車爾尼和李斯特的摯友蕭邦。最後,輪到壓軸的李斯特登場,他面帶微笑,瀟灑地落坐於場中央早已擺放好的、他最愛的帶獅鷲裝飾的德國貝希斯坦鋼琴旁,側對觀眾,據說這樣可以讓女觀眾們更真切地欣賞他彈奏時的英姿。
  • 鋼琴之王——李斯特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年10月22日—1886年7月31日),出生於匈牙利雷汀,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偉大的浪漫主義大師,是浪漫主義前期最傑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李斯特六歲起學鋼琴,先後是多位鋼琴名家的弟子。十六歲定居巴黎。
  • 鋼琴之王,樂之巔峰:品味李斯特超凡的藝術人生
    儘管很早就被譽為"鋼琴之王",李斯特本人卻說:「我的一生宛如一出五幕的古希臘悲劇……」今天,在李斯特逝世128周年之際,「影音新生活」謹以此文與您共同追憶這位「鋼琴之王」超凡的藝術人生!我告訴你,我會帶她一起去君士坦丁堡,但現在她卻死了。當我想起她時,心中總激起莫名其妙的古老而奇異的哀歌。人生變來變去,總還是那麼一回事。」瑪麗現在明白了,當一個被理想化的人突然變得殘忍起來,開始剝削別人對他的愛時,那是一種徹底的幻滅。瑪麗的自尊心極強,她雖然願意成為李斯特的情婦,卻不願變成他的情婦之一。於是她開始報復,兩人的關係越來越糟。
  • 別列佐夫斯基演奏全套李斯特《超技練習曲》S.139
    長按掃描上圖二維碼免費索取布索尼&紹爾編輯李斯特《十二首超技練習曲》樂譜(儘快索取,三天後可能無法提供服務) 【西方音樂評論】的朋友大家好,我們每天的推送文章之餘,順便分享一些絕版書:1、從李斯特的鋼琴作品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2、標題音樂是如何誕生的;3、偉大演奏家與鋼琴技術風格演變丨李斯特及其弟子;4、聆聽李斯特三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詩》及其曲式淺析;5、在鋼琴上寫詩的李斯特;6、論李斯特器樂作品的文學蘊涵;7、是李斯特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丨他極大豐富了鋼琴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效果;8、李斯特《旅遊歲月》的詩境表現;9、周廣仁丨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可以熟練彈奏李斯特超技練習曲
  • 李斯特(Liszt)《死之舞》
    小編語:李斯特為鋼琴和樂隊所作的《死之舞
  • 【星人物】鋼琴之王李斯特:披著僧袍的魔王
    這是一場19世紀鋼琴演奏界的世紀之戰,在陪賽的名單上,除了李、貝,還有4人,其中就有李斯特的恩師車爾尼和李斯特的摯友蕭邦。最後,輪到壓軸的李斯特登場,他面帶微笑,瀟灑地落坐於場中央早已擺放好的、他最愛的帶獅鷲裝飾的德國貝希斯坦鋼琴旁,側對觀眾,據說這樣可以讓女觀眾們更真切地欣賞他彈奏時的英姿。
  • 讀懂此文,李斯特的《鍾》就不難了!
    :1、從李斯特的鋼琴作品看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風格;2、標題音樂是如何誕生的;3、偉大演奏家與鋼琴技術風格演變丨李斯特及其弟子;4、聆聽李斯特三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詩》及其曲式淺析;5、在鋼琴上寫詩的李斯特;6、論李斯特器樂作品的文學蘊涵;7、是李斯特首創了「背譜演奏法」丨他極大豐富了鋼琴表現力,在鋼琴上創造了管弦樂效果;8、李斯特《旅遊歲月》的詩境表現;9、周廣仁丨為什麼我們的學生可以熟練彈奏李斯特超技練習曲
  • 招募 | 陶然愛樂天之五:李斯特生日宴
    段召旭老師將會繼續為大家獻上一桌豐盛的「生日宴」:除了「故鄉之曲」《匈牙利狂想曲》第十一首,還有第八、第十和第十三首,可以說是把李斯特音樂中的「匈牙利情懷」展露無遺。它除了讓我們感受到了李斯特對於匈牙利的愛國之情,更讓我們感受到了匈牙利音樂的熱情奔放。
  • 第185期:李斯特《鬼火》​| 專欄「歐南評演奏」
    李斯特作為鋼琴技術的革新者和拓展者,在當時無人可及,能與之抗衡的,也就是德國鋼琴家塔爾貝格,但塔爾貝格的創作能力不及李斯特,經過歷史的衝洗,如今已被人遺忘,而李斯特仍然和他生前一樣光彩熠熠。作為不世出的鋼琴大師,李斯特的那些難度巨大的作品都是為自己的音樂會寫的,並不考慮其他演奏家是否能夠勝任。經過歷史發展,現代的鋼琴家基本都能演奏李斯特那些高難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