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茨 ·李斯特於1811年10月12日出生於匈牙利肖普朗附近的萊丁,卒於 1886年。他是十九世紀浪漫主義時期傑出的作曲家之一 ,他和法國作曲家柏遼茲同為歐洲標題音樂的倡導者和創立者 。
在他的一生中努力探索並發展了浪漫主義音樂,把浪漫主義音樂提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李斯特在音樂創作在風格上具有極大的突破性,他打破傳統的形式,大膽創造新的音樂形式和風格,尤其是他在鋼琴演奏技術上的探索與追求 ,他偏向於運用交響樂的構思方法來創作鋼琴音樂,他的作品具有豐富的 、富有詩意的想像力和哲理思想 ,在精神上則象貝多芬豪邁而富有創造力。他的鋼琴作品是指向未來的 ,在他手中發展成熟的動機變形的手法 ,逐漸成為了後來構建浪漫主義宏偉大廈的標準之一,對後人影響很大特別是一代音樂巨匠華格納。可以說李斯特為現代鋼琴演奏技術奠定了基礎 ,開闢了現代鋼琴演奏的道路。《愛之夢》創作於李斯特在魏瑪的時期 ,雖然這一時期管弦樂隊震撼人心的威力佔據了李斯特的心,但他仍然寫 了許多的鋼琴作品,而且由於他思想上的轉變這些鋼琴曲的風格比以往深刻得多 。與同一時期蕭邦所創作的夜曲相比較 ,李斯特則更注重表現對藝術和歷史的回顧和追思 。這些作品體現了他豐富的 、富有詩意的想像力和哲理思想 。三首夜曲是李斯特用自己的歌曲改編而成的鋼琴作品 ,三首夜曲都是由詩歌為靈感的創作 。
愛之夢 no1
關注公眾號 進入曲譜商城
第一首 :富有表情的小行板 (Andantinoespressivo),降A大調,4/4 拍 ,曲式結構 :A —B —A』一結尾 。歌詞是德國詩人烏蘭德的短詩《崇高的愛》,這是一首宗教色彩頗濃的詩作 ,這也突出了李斯特在後期的作品帶有很深宗教色彩 的特點。這首夜曲採用了單三部曲式結構 ,採用單主題發展的方式。A部分將旋律 和伴奏聲部精妙地交織在一起 ,主題有一種搖曳和飄蕩之感 ,高聲部旋律甜美 ,委婉 ,散發著青春浪漫的氣息 ,左右手的伴奏聲部豐富的和聲不斷地填充著優美的主題 ,低聲部中持續的固定低音如同遠方傳來的鐘聲 ,更加凸顯出這首夜曲的宗教色彩 。
李斯特通過不斷地轉調來加強第一部分夜曲的動力 ,由降A調一B調一降e調 一A調一降A調。左右手的伴奏聲部由同時進行漸漸轉變成波浪式的交替進行 ,從而將作品推向高潮 。B部李斯特採用的是展開的寫作手法進行發展 ,音樂上和A段 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段李斯特採用了三連音 ,將主題放置在了左手的低音聲部形成了一種開放的、多變的 ,具有內在動力的音樂進行 ,大量的採用了典型的李斯特式即興風格的華彩樂段。旋律部分上方翻飛的一串串顫音和宣敘調樂段都說 明了李斯特受到貝多芬後期作品的影響之深。如果說A部是對愛情美好而浪漫的描述那B部則是並不畏懼人世間的生離死別 ,堅信死後將去到充滿愛的天堂。A段再現時主題變成了開闊明朗的八度演奏,伴奏織體也變化成了翻高八度分解和弦的形式 ,典型的李斯特式華彩樂段貫穿始終 ,音樂整體上變得更加溫和清新 。這樣的織體我們在蕭邦的夜曲中也能常常看 到 ,由此可見李斯特前期作品與蕭邦的創作手法上有許多相似之處 ,但後期李斯特將鋼琴音樂創作的思考方式改變了,新技巧不斷融入偏向於運用交響樂的構思方法來創作鋼琴音樂。 愛之夢 no2
關注公眾號 進入曲譜商城
第二首 :緩 板 ,奔 放地 (QuasiLento,abbandonandosi),E大調 4 /3 拍 ,曲式結構 :引子 一A—B—A』 第二首夜曲總體上要比另外兩首更加樸素 ,採用的是路德維希.烏蘭德的一首愛情詩 。採用的也是單三部曲式結構 。A段由G大調屬七和弦作為兩小節的引子引出。是以較為分散的和弦構成 ,而這些和弦的特 別迷人之處在於和弦中出現的延留聲部構成了這首夜曲的主題 ,其延留般的不和諧最終肖失在了樸素的解決中。B段作者將第一段較為分散的和弦轉變成了分解和 弦,使得整首作品具有向前的推動力引出整首作品的高潮 ,高潮部分李斯特採用 了柱式和弦來補充主題的發展從而加強整首作品的音響效果 ,高音聲部則演奏出動人的短歌讓人意味深長 。A段再現時李斯特又再次讓人們注意到了B段高音聲部 的那段旋律 ,只是這次讓旋律出現在了低聲部中 ,而且從小調轉為了大調 ,以此來突出和聲 。
第三首 :降 A調,4/4拍 ,曲式結 構:帶再現的單三部 曲式 A+B+A』。第三首根據德國詩人弗萊利格拉特的詩《愛之夢》而作 ,李斯特把這首歌改編為鋼琴曲後,在譜上題了詩人弗萊利格拉特的另一首詩《只要能愛就去愛吧》。改編後 的鋼琴曲比歌曲更加自由了,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A段主題一開始作者沿用了與第一首夜曲相同的手法將旋律和伴奏聲部精妙地交織在一起 。主題以較低的音區出現 ,被鑲嵌在輕柔流動的分解和弦中 ,似乎象徵男性 的形象 ,正用他那溫暖,厚實而富有磁性的嗓音向他心愛的人表達著濃烈的愛意 ,並且一次比一次更熱烈,而最終他 的傾訴得到了回應 。作者為了加強整段的動力性 ,將左手由單音逐步的加強為八 度和旋 ,而在 A段結束時採用了兩小節典型的李斯特式即興風格的華彩段落作為連接 ,巧妙的將 由低音 區轉變為高音區引入B段。B段由前半部分由降A大調轉為了升G大調。主題在高音區出現與A段形成強烈的對比,宛如由男性的形象轉變成為一位清純柔美的女性形象 ,她以輕柔的言語來回應情人熾熱表 白。然而積聚的感情就像火山一樣終究會爆發 。在第二大段後半部分起 ,音樂終於進入了這愛的高潮之中,李斯特採用了色彩性的轉調 (a小調一E大調一降A大調 )增強了情感起伏的力度 。來表達愛的熱烈,右手的八度和弦加上左手快速流動階梯式的琶音 ,不斷地推動著音樂的向前 ,增添了音樂的豔麗色彩。仿佛情人們在不顧一切地享受愛的甘甜體驗愛的歡樂 ,愛情的火焰在他們身上熊熊燃燒 。再現之前的華彩段落,李斯特是使用了一連串的繁麗茂密的華彩音型 ,猶如湍急的飛瀑濺起晶瑩水珠 ,在陽光照射下散發出五顏六色的光芒 ,似乎把那愛情的美妙融入了自然之中。進入到再現部音樂逐漸安靜下來。仿佛是一顆被愛情擾亂了的心得到了撫慰 。主題旋律高八度貫穿著這一段 ,使情感流露更為真切。左手在高音區交叉演奏的和弦音型有著晶瑩剔透的效果,為音樂增添了一份夢幻的意境。最後音樂出現 了雙手反向和弦進行與休止符交替出現 , 表現了一種對愛的期盼與幻想 ,在此 之後出現的一絲激動仿佛只是平靜的水面被濺起了一點點漣漪一切的一切 ,又終究恢復了平靜。尾聲部分重複愛的主題 ,在夢一般美麗的感覺中,戀戀不捨地結束全曲。這三首《愛之夢》創作於1850年 ,這些抒情小品表現了李斯特性格中溫柔多情的一面。三首作品有著不同的音樂風格 ,然而創作上的許多特點 ,卻貫穿始終。相同之處都是由詩歌為靈感的創作 ,都巧妙的運用了分解和弦和具有流動性的琶音 ,是旋律和伴奏聲部精妙地交織在一起 。第一首和第三首運用了中音區旋律創造出來的微妙優雅的效果 。而且都採用降A大調和宣敘調樂段和典型的李斯特式即興風格的華彩樂段 。並且歌詞的開始部分都能夠被添加在旋律之下 。不同點在於三首作品的感情色彩基調各有不同:第一首頗具宗教色彩 ,第二首總體比另兩首更加樸素 ,第三首情緒較為激動像是愛的表白。第一首和第三首大量的運用了宣敘調樂段和華彩樂段 ,第二首的中部左手伴奏則運用了較為沉重的柱式和弦。 改編以後的鋼琴曲比歌曲更加自由 ,感情的高潮也更加充分了 ,這一類抒情小品表現了他性格中溫柔多情的一面 ,李斯特的這一類作品向人們展示的是他性格上的另一個側面 :超凡脫俗的對另一個世界的神往 , 和對至真至美得愛情的歌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