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一篇推送提到的橙色遊輪麼?
住在裡面的八組大咖好像快要按捺不住了
快找出他們
催他們啟航香橙音樂節!
大咖還沒露臉,今天我們聊聊別的
從計劃舉辦音樂節開始
曉峰音樂公社的同事們就為音樂節的名字絞盡了腦汁
文藝的、搞笑的、清新的、重口的
好像都不錯,又好像都差那麼點火候
最終,香橙音樂節
從幾部電影中有了一些觸動
電影《發條橙》講述了一個無惡不作的少年入獄後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療,治療後的少年變成了對社會沒有任何威脅的「新人」,卻遭到「正義」迫害的故事。
電影無疑是成功的,但看了電影之後很多人似乎都有個疑問:「全片都沒出現橙子,發條橙到底是什麼?」
關於發條橙的含義,小說作者安東尼·伯吉斯在原著再版時的序裡提到:「發條橙標誌著把機械論道德觀應用到甘甜多汁的活的機體上去。」
再回到電影中,主人公阿利斯從一個鮮活的人被「治療」成一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嘴的「好人」,而引發的一系列悲劇,便不難理解「發條橙」的真正含義了。
此時,橙子象徵了活力,靈動。
◆
同樣是一部經典之作,電影《教父》,三部曲中都有一個讓影迷無法忽視的細節—橙子的頻繁出現。
維多·科裡昂被人暗殺,打翻在地上的橙子;維多與孫子在花園嬉戲,橙子再次出現;二代教父麥克·科裡昂吃橙子;三代教父文森·科裡昂把玩橙子...
很多影迷都戲謔導演對橙子的執著。但不少「眼尖」的觀眾也找出了一些線索,為橙子的出現提出了合理的解釋。
橙子的汁液在基督教中代表聖血,橙子的破碎在電影裡表現出的是犧牲和流血。完整的橙子則總是帶來生的希望。
而這裡,橙子象徵了神聖,生氣。
◆
「那裡終年陽光明媚,你可以住在白色的房子裡,
騎著馬去上學,每天清晨都能隨手摘下樹上的橙子當早餐。」
這是電影《橙子與陽光》中英國「兒童之家」福利院和孩子們的一段對話。如果你以為這是個如橙子和陽光般溫暖的勵志電影,就錯了。
影片講述了一位英國社工瑪格麗特在一次偶然中,發現在國家支持的福利中心,有著近13萬的孩子,政府捏造了他們的父母已經亡故的謊言將他們送往異國他鄉。然而,等待著他們的並非是橙子和陽光,而是殘酷虐待的處境。
孩子們的可憐遭遇觸動了瑪格麗特心裡最柔軟的的那部分,她聯合失去孩子的家長們,開始了漫長而又艱辛的調查之路。最後,她的執著和勇氣為她贏得了尊重和支持。
影片評論褒貶不一,有人評價它是英國版的《邵氏孤兒》;有人說電影拍的過於平淡,毀了好題材;有人呼籲,把它拍成紀錄片,載入史冊。
不論電影成功與否,《橙子與陽光》這個名字總歸是給這部影片加分的。
它既是誘惑的源泉,也是靈魂的救贖。因為這部電影,陽光都像橙子。
這裡的橙子,象徵著陽光,希望。
靈感來源於生活中的電影,
電影裡所詮釋出的「香橙的特質」正是我們對音樂節的期許,
「香橙」,成為了此次我們音樂節的主旋律,
它的特質絕不止於電影,
可能是一段往事,可能是一首歌,
也可能... 我們都一樣,
想起了一部香橙版的電影?
那麼,香橙,你想到了什麼?
你和它又有怎樣的故事?
回答問題也別閒著
關注曉峰音樂公社等開票
7月1日/2日
寧波文化廣場,我們遇見香橙音樂節
請持續關注曉峰音樂公社
長按圖片識別二維碼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