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諾蘭和李安這樣的高手,如果看不懂《信條》,的確是一個遺憾

2020-09-17 虞小星

如果李安看了《信條》,可能會發現50歲的諾導現在上映的這個新片,似乎和他自己去年新片上映時候的狀況十分相似,甚至可以說,兩部影片上映後觀眾反應如出一轍。眼看《信條》的豆瓣評分從8.4掉到7.8,花了2天21時29分破兩億的內地票房高開低走不如預期。和他之前的戰績形成鮮明對比。

諾蘭在《信條》裡杜撰了一句惠特曼的詩:「我們身處混沌的世界,黃昏時分無故人。」出於語文試卷填補前後句遺留的老毛病,倒很可以再續「相逢何必曾相識」。

李安和諾蘭的「任性」,貌似不相干,實際卻有內在的共同隱喻——變革。數字時代的全方位來臨,使攝影的技術、手段,甚至是後期的處理方式發生徹底變革,《信條》高分貝的音效震壞了影院音響,《雙子殺手》3D/4K/120幀的高清格式讓觀眾頭眼發暈。科技發展從來都是兩面性的,有好的一面,自然就有壞的一面。

熟悉傳統的電影美學的觀眾應該清楚,很多電影人都喜歡提一個概念名叫「技術是做什麼的?」而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很簡單,它不是被拿來炫技的,而是被用來服務於藝術的。很多人不喜歡「科技感」過於重的作品,而在這一點上,偏偏世界級導演中,李安和諾蘭格外偏愛這種科技感,中國觀眾可能更喜歡燒腦的故事,但是面對這些日新月異的技術,國際大導還是更希望運用不同的科技元素,這是可以理解的。當然,李安和諾蘭就是那兩位世界級的大導。

《信條》是不怕被劇透的電影,因為它不是靠敘事詭計和懸疑,而是靠觀賞樂趣,反常識,反直覺,倒施逆行取勝。我來完整講一遍故事內容。主角受命從一個被恐怖分子挾持的歌劇院中,救出美國要員。在被人用槍指著時,一個神秘人救了他。

主角寧死不屈,通過了測試,加入了拯救世界的信條行動。了解了逆向的子彈,未來的物品等等設定。為了查清此事,主角和尼爾找到一個印度軍火商,用彈弓把自己彈進軍火商的住處後,主角才發現軍火商其實是個趴耳朵,真正垂簾聽政的話事人是他老婆。女軍火商告訴主角,去找一個俄羅斯軍火巨鱷,可以查到未來的物品。

之後就是為了接近俄國佬,主角做的一系列戲劇性的故事,雖然不怕劇透,但是為了各位小夥伴的觀影體驗,我們在這裡也不做過多敘述,今天我們只聊一聊,看李安和諾蘭這樣大師級別的人物的作品,為什麼我們總是要肅然起敬?

首先我們要先說說諾蘭

諾蘭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應該都是頂級的。

但其實他在國內公映的電影其實只有四部,2010年盜夢空間4.62億 ;2012年黑暗騎士崛起 3.38 億;2014年星際穿越 8.73億 ,2016年 敦刻爾克3.39億 ,說起來也不算是那種票房炸彈電影的導演。

但他的電影一直受到影迷的追捧,是因為他的電影一直在追求電影本身的極致,在視覺和時空幻覺上都構建了屬於自己的獨特風格。而《信條》則繼續延續了諾蘭影迷所渴望的風格。《敦刻爾克》是一次餐前甜點,而正式的大餐即將到來。

諾蘭的風格大體可以分為以下,在敘事上,一定是多角度多線索,不然就是碎片化,反正一定不會遵循好萊塢商業片的傳統敘事。

選材上,大致是邊緣化的題材,也就是在極端設定下對於人文的拷問。無論是《致命魔術》(魔術師兄弟的愛恨)《星際穿越》(抽離時空下的父女情)《黑暗騎士》(蝙蝠俠)《敦刻爾克》(戰爭中人與人的交集)《記憶碎片》(一個殺手的故事)《盜夢空間》等等都是對以上風格的闡述。

黑暗風:為什麼會說這一點,黑暗騎士,還是致命魔術,盜夢空間,人物服裝,氛圍渲染,都是偏向於陰暗。更多的,身為觀眾我們可以關注他的場面調度,作為科幻類型導演最為精緻的一點。

他應該是現在少數幾個能夠不按好萊塢大片俗套來拍電影的人,卻又能把這些劍走偏鋒的電影拍得比俗套大片還好看的導演。什麼叫俗套大片呢,漫威系列超級英雄就是這類電影發展到極致的結果。可以看得出Marvel那幫子人已經對如何討觀眾開心來圈錢這套方法駕輕就熟了。

美劇式的劇情安排:高潮迭起,環環緊扣,從開頭緊張到結尾。通常走輕鬆搞笑的風格,不會涉及太深的思考,男女主角就算沒有一腿,也要特地安排幾個點到為止的曖昧情節,給粉絲留下話題。

俗套的劇情:主角光環無壓力從頭開到尾,開頭時為了塑造懸念各種蠢,到了結尾又能靈機一動驚天逆轉。耍酷,插科打霸,耍流氓,每部電影都要精心布置幾個爆笑的臺詞和段子,結尾永遠留個彩蛋或者懸念,吸引你去看下一部。

這類電影麼,好看是好看,人家早把觀眾心理摸得一清二楚,能不好看麼?但是看完一遍真不想看第二遍。只是圖個爽而已。諾蘭的電影,光從劇情上來說,雖然相比於其他圈錢大片不那麼俗套,但也不見得劃時代到哪裡去。

這方面,電影和文學相比還嫩得多。但是諾蘭能給這類本來在電影裡屬於偏門小眾的劇情,拉到好萊塢頂級的投資,還能拍出叫好叫座的電影,這點就很值得佩服了。黑暗騎士對超級英雄本質的思考,盜夢空間裡對夢境的思考,星際穿越裡對宇宙和人類命運的思考,這種題材,諾蘭不來拍,真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看到。也許其他人也敢拍,但是絕沒法拍出諾蘭這種級別的影響力。

然後我們再聊聊李安

《雙子殺手》用CG特效「再現」了年輕20歲的威爾·史密斯。除了使用Light stage設備對他的面部細節全方位捕捉,因為史密斯年逾50的皮膚組織無法在後期特效中使用,還專門去採集了一位23歲非洲裔青年的皮膚組織。

作為一個實踐派的導演,李安對於運用CG技術似乎展現出了一種謎之執著,在他的很多部作品中,這個技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老虎理察·帕克的出現,使少年派達成了神性、人性與獸性,自我、本我與超我之間的和解,而複製人小克與亨利也在結局畫上了親情的句號。

隨著小克的出現,《雙子》中二人的關係可以說是相當複雜,一邊對衝敵對、矛盾糾結、一邊並肩作戰再到和解共處。在故事的最後又戲劇性地把二人的關係打上了「兄弟」標籤。

同時,複製人的存在引出了雙重倫理反思。首先,小克在被魏瑞斯撫養長大的過程中產生了情同父子的情感。但在小克臥室卻有一幅巨大的女性畫像,隱喻其母愛的匱乏;其次,魏瑞斯由於同情犧牲的士兵,從而造出了沒有痛覺的小克。對於普通士兵飽含人道主義,對於複製人則是基本權利的剝奪。

《雙子》是「兩個我」,這個事到諾導這更誇張了,直接出現了「三個」,別誤會,這只是一個電影手法,在《信條》的機場拯救中,主角的「三種時態」都出現了。兩人推車時正好有一輛救護車倒退回來。在穿越回正向之後,三人坐上救護車,也能看到有兩個人推著擔架往回走。

大導演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話題」:我是誰?我在哪兒?我究竟在幹什麼?

不得不說,好像很多大導都喜歡做一件事,詢問我是誰?我在哪兒?我究竟在幹什麼?

大導們的精神世界,最終和哲學家們撞在了一起。差別在於,哲學家們還有信徒誇深刻,大導們的作品只能掀起論戰。

對於諾蘭粉絲,敘事上的「燒腦」正是他們所期待的。但過去諾蘭偶爾流露的情感也非常迷人,因為篇幅壓縮甚至被懷疑他不適合拍情感。《信條》的迷宮構造不如《盜夢空間》,甚至共鳴也不如《星際穿越》來得直抵人心。

也許他也感覺太冰冷,就給《信條》女主凱特加了一些親子情節。但她的孩子甚至沒啥臺詞,小孩和逆向子彈只是個工具。諸多線索顯示,帕丁森飾演的尼爾,正是凱特未來長大的兒子。只不過這種看起來就非常複雜又燒腦的設定,實在是不容易弄懂,這是門檻很高的電影,一次就邁過去屬實有難度。

同樣的,在《雙子殺手》中,「技術狂」直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洶湧襲來,沒有觀眾想得到文藝大導這次換了路子,完全放棄了敘事努力而奔向視覺炫技。如果《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深度與技術上還算是並駕齊驅的話,那麼《雙子殺手》已淪為形式中心主義的技術迷思。

撿芝麻丟西瓜,丟西瓜撿芝麻,實在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諾蘭和李安究竟是革新先鋒還是自我失控,影迷和大眾也各有一本帳。但《信條》和《雙子殺手》的爭議,源於它們完全放逐了「敘事」,而只關注「體驗」。

數位技術為電影提供了無限豐富的空間。但在當下的好萊塢,大導們卻喪失或放棄了說好一個故事的能力,多少令觀眾和市場遺憾。當大導們的自己並不是曾經觀眾喜歡的自己,孤行還有意義嗎?

相關焦點

  • 諾蘭和李安,黃昏無故人
    如果李安看了《信條》,可能會發現50歲的諾蘭現在情況和去年他的諾蘭和李安是技術的先行者:《信條》用快節奏的敘事去掩蓋臺詞中的海量信息點,《雙子殺手》則用細微到眼球血絲的清晰來營造「超真實」的視覺體驗。普通導演這麼嘗試誇上天也不為過,但放到諾蘭和李安身上觀眾難免黑人問號:就這?!
  • 比《信條》更讓人看不懂的,是克里斯多福·諾蘭
    但出乎意料的是,其中「看不看得懂」成影片最大爭議。一方面有人認為《信條》「燒腦」「暗藏玄機」「值得二刷」;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看不懂」「故弄玄虛」「導演諾蘭跌下神壇」。曾經我們這樣評價諾蘭——他是唯一不會讓觀眾失望的導演,因為他的電影幾乎沒有過敗筆。這次的《信條》之所以走到了反面,自然離不開這一外部因素,即大家對於導演諾蘭的期望太高了,如果失望,反而不會走進影院去看。
  • 混沌的《信條》,無所謂的「諾蘭」
    》終於上映後,有一半影迷已經閉嘴,另外三分之一影迷開始二刷三刷來解構《信條》,還有一些影迷只說:「像做了一場夢,夢裡發生了什麼?第一是諾蘭為什麼要拍攝這樣一個看上去不大靈光的故事?第二是我們為什麼而看電影?
  • 即使看不懂《信條》,歸來的還是那個大神諾蘭
    不過最新的信條卻著實把絕大多數觀眾擋在了外面,不僅影片涉及的理論太深奧,就連劇情也把觀眾看得一愣一愣的,完全搞不懂講的是啥。在拍攝片場,包括麥可·凱恩在內的一些演員,諾蘭根本不給他們看其他角色的劇本內容,所以影迷們猜測的類似「尼爾是凱特的兒子,長大後被Tenet組織招聘回到過去幫助無名男主」這樣的情況,只要符合前後發展的關係,也有可能是對的。畢竟,這才是看諾蘭電影的一大樂趣。
  • 即使看不懂《信條》,歸來的還是那個大神諾蘭
    不過最新的信條卻著實把絕大多數觀眾擋在了外面,不僅影片涉及的理論太深奧,就連劇情也把觀眾看得一愣一愣的,完全搞不懂講的是啥。在拍攝片場,包括麥可·凱恩在內的一些演員,諾蘭根本不給他們看其他角色的劇本內容,所以影迷們猜測的類似「尼爾是凱特的兒子,長大後被Tenet組織招聘回到過去幫助無名男主」這樣的情況,只要符合前後發展的關係,也有可能是對的。畢竟,這才是看諾蘭電影的一大樂趣。
  • 太燒腦看不懂《信條》口碑創下諾蘭作品新低
    可能是許多觀眾看完電影《信條》後都會問的話。上周五,諾蘭新作《信條》上映,這也是繼《八佰》後內地影市的第二部重磅大片。意外的是,因為在150分鐘的片長裡塞滿了各種有關時空逆轉的物理知識和科幻設定,很多觀眾都無奈表示,看不懂,腦子不夠燒。
  • 看不懂《信條》的都給五星,我們都被諾蘭給「騙」了
    不是電影不優秀,而是看過的觀眾普遍反映看不懂。不是一點看不懂,而是完全看不懂導演想要表達什麼。很多不合理的鏡頭,不合理的劇情,我們的思維跟不上導演。241Pu是由240Pu俘獲中子生成的,熱中子可以使它裂變,在燃耗深度高的鈾和再循環的鈽中,241Pu對產生能量有明顯的貢獻。(看完依然不懂,對嗎?)
  • 諾蘭造了一個夢,可惜我們看不懂
    諾蘭最新科幻燒腦電影《信條》大家看懂了沒呢?反正我是沒看懂了電影整場下來,我內心只有一個聲音「放過我吧諾神!我只是一個文科生!」導致後來結尾的時候我居然睡著了!雖然看不懂諾蘭到底在說什麼不過這個逆時間線還是滿足了眾直男的表演欲望(哈哈
  • 萬眾期待的《信條》終於上映,但豆瓣分下滑,諾蘭這次跑偏了?
    第一時間去電影院看了本月最期待大片,諾蘭的新片《信條》,在不劇透的基本前提下,給大家說說觀感,供購票參考。主故事核是很簡單甚至有一點點無聊的,鉗形和逆熵我猜大多數觀眾也都被科普過了,即使事先沒做功課,也不至於完全看不懂。
  • 諾蘭電影太燒腦,看不懂《信條》一點也不丟人,睡一覺就「懂」了
    這部電影對普通觀眾非常不友好,如果你不懂諾蘭那些複雜的設定,還有各種眼花繚亂的「熵」術語,就會徹底陷入自我懷疑的混亂像雷德利·斯科特這樣的超級導演,都開始拍美劇《異星災變》(9.2分)來描繪自己的哲學理念了。
  • 看諾蘭新片《信條》前,你可能要做好這幾個心理準備
    而如果我們看他的電影,像這部《信條》,也最好首選iMax廳,如果能夠是雷射的幾乎是諾蘭的御用配樂師了!《獅子王》的配樂也是他整的,你就知道他有多麼厲害。不過,略微遺憾的是,這次諾蘭新片《信條》配樂並沒有漢斯·季默的身影,而是新搭檔!
  • 《信條》看不懂?換個打開方式吧
    這套路,諾蘭不就是導演領域的流量明星嗎?在新作《信條》裡,這位「流量明星」依然人設不倒。「看不懂」、「得三刷」、「看諾蘭前必讀」……把各大公號標題裡的「信條」兩字去掉,換成「盜夢空間」、「星際穿越」、「記憶碎片」等諾蘭的其他電影,似乎都能成立。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只不過經由諾蘭加入「時間逆轉、祖父悖論、量子物理學」等高大上設定,讓《信條》的「難懂」程度,在以「燒腦」著稱的諾蘭電影裡也是罕見且奇異的。真·看不懂是對第一種「欣賞不能」的勸退。畢竟打著「高智商」標籤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觀眾只需集中精神,就能跟上劇情的發展。
  • 看不懂《信條》,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只不過經由諾蘭加入「時間逆轉、祖父悖論、量子物理學」等高大上設定,讓《信條》的「難懂」程度,在以「燒腦」著稱的諾蘭電影裡也是罕見且奇異的。真·看不懂是對第一種「欣賞不能」的勸退。畢竟打著「高智商」標籤的《記憶碎片》《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觀眾只需集中精神,就能跟上劇情的發展。而《信條》映後,大部分觀眾都表示了「沒看懂」「無聊」,哄吵著「想要懂就要看第二次」。
  • 細節控諾蘭和他的TENET:《信條》的膚淺影評
    別的電影和諾蘭電影這句玩笑話非常形象,《信條》上映之後口碑立刻兩極分化:一部分影迷十分熱愛這部影片,並表示看不懂沒資格打分;另一部分影迷則表示電影不知所云或者看不懂,因此就應該配上低分。這樣的操作其實與《信條》頗為相似,所以諾蘭的大多數電影中,他所講述的故事(story)並不複雜,複雜的是故事之下的情節(plot)。除了蝙蝠俠三部曲,諾蘭的所有電影片名都只有一個英語單詞(《致命魔術》的英文片名為The Prestige,只多了一個冠詞,四捨五入一下也是一個英語單詞),其中大部分被翻譯成了四個字的中文譯名。
  • 諾蘭《信條》真的那麼好麼?
    這一次,諸多影評人指出,他們很難在評價《信條》的時候說太多情節有關的內容,因為它……它它它實在是太複雜了!對此,我還不信,於是問了兩個已經首批看完片的朋友。一個和我說,看完了很暈,一個和我說,我陪你二刷吧。真的有這麼難講麼???
  • 看不懂《信條》又如何
    還有網友表示,如果不事先做好功課,不認真預習觀看指南,那麼看《信條》將猶如「裸考」一般令人絕望:一些觀眾表示,《信條》敘事複雜,概念冗雜,觀影「門檻」高,更像是一部只為「諾蘭迷」而拍的電影——「不尊重觀眾,只在意影迷。」
  • 諾蘭新片,看不懂就看不懂吧
    《信條》也是這樣,擺明告訴你,這片子不是中等智商芸芸眾生一遍能看懂的,這是諾蘭根據骨灰粉絲或精英人群口味特意打造的。「看不懂」「蒙圈」「智商不夠」是昨天朋友圈對《信條》最普遍的評價。想看懂《信條》,你不僅要掌握化學、量子力學等常人難懂的知識,還要在短時間內理解諾蘭的鏡頭語言,這樣,你才能在後半段有足夠強的分辨能力:誰在未來,誰在過去。
  • 別捧殺諾蘭了,鬥膽說一句信條失手了,劇情很繞卻繞得沒意義
    引子一直以來,因為盜夢空間和蝙蝠俠系列,大家都給諾蘭封神了。很多人下意識覺得,諾蘭的電影都好看,覺得不好看就是水平低、看不懂。但是到了《信條》,這部電影真的不是諾蘭的最高水平,反而是發揮失手了。諾蘭的電影通常主角光環沒有那麼大,一般來說,小角色也可以令人印象深刻。但是到了《信條》,不得不說,諾蘭這次對演員的塑造太失敗了,整部電影沒有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管是黑人男一號華盛頓,還是帕丁森,都像工具人一樣。
  • 《信條》內地票房破2億「一遍看不懂」的《信條》是救市大片嗎?
    其實《信條》上映後日票房兩次被《八佰》反超,豆瓣從開分8.4滑落至目前的7.9,貓眼從8.7滑落至8.3,淘票票從9.0滑落至8.6。這部「看一遍看不懂靠二刷」的電影能否真正救市?在《八佰》與即將上映新片《花木蘭》的前後夾擊下,留給《信條》的機會顯然已經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