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
自己寫作業很難,那抄作業總簡單了吧?
其實——也未必,在影視行業,抄作業,不僅是一個技術活兒,還是一個高危行業。
所謂高危行業,就是風險越大,收益就越大。
國內抄的好的,比如肖央主演的《誤殺》,翻拍自印度電影《誤殺瞞天記》,不僅收穫了13億總票房佳績,主演肖央,也在自己陌生的懸疑戲路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片來自網絡
抄的不好的,那就比較慘了,一部戲,就直接把主演的口碑抄崩了。比如包貝爾、辛芷蕾最近上映的《我的女友是機器人》,翻拍自韓國導演郭在容的電影,
可就算戴著「2020年第一部喜劇」的光環,也只有3.5的評分,評論下更是罵聲一片。
圖片來自網絡
同樣是近期上映,同樣是抄作業,另外一部義大利電影《死無對證》,翻拍自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卻成為了2020年首部翻拍懸疑經典。
圖片來自網絡-看不見的客人
本人去影院氪了一張電影票,相比同期上映的港片《麥路人》,感覺這部劇的上座率還是可以的,
至少讓我失去了免費的VIP包場待遇。
看完後,我的觀後情緒十分強烈,心中不禁怒贊:
這哪是抄作業,這簡直就是復刻啊!
或許你想不到,《死無對證》的翻拍成功,首功不是導演,不是演員,不是編劇,也不是出資的金主爸爸,
準確地來說,是來自距今1900年前的某個男人,公元2世紀的一位羅馬皇帝,
正是黃金時期的羅馬帝國,把愛琴海變成了羅馬人的「小澡盆」,使義大利和西班牙,這兩個在澡盆邊上的國家,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
圖片來自網絡
也正是這種共同的文化基因,塑造了兩地相似的文化氛圍,衣著品味、社會環境,建築風格,等等,使得《死無對證》和原作《看不見的客人》,如同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情景和人物。
更何況,聰明的編劇和雞賊的導演,把整個故事的場地背景設定在極為有限的範圍之內,絕大部分的鏡頭不是在荒山野嶺,就是在私人住所,
這樣,不費吹灰之力,就模糊了故事文化歷史背景的細節。
舉個例子,對於很多中國觀眾而言,不管是西班牙語,還是義大利語,只要字幕是中國話,那就OK,
不然,你總不能要求全球票房的觀眾都能聽懂八國語言吧?
雖然我們普通人談論一部電影,常常糾結於這故事老不老套,這情節拖不拖拉,這演員行不行啊?
其實,忽略背景文化,對於翻拍電影,就像金鐘罩鐵布衫被人找到了破功的死穴,一點就玩完。
圖片來自網絡-深夜食堂
最為典型的反例就是梁家輝自導自演的《深夜食堂》,這部電影翻拍自日本著名的同名系列電視劇,
可無論是食堂裝修,還是人物打扮,都充滿著日本風情,卻硬要和上海小弄堂的文化背景相融合,
用上海話說就是:儂咋搞度!
按照慣例,本頭鐵號又要來談談這部電影裡的「毒雞湯」了。
不少影評把《死無對證》的情懷觀念落腳到「父母為孩子拼命的決心」。
如果看到這樣的影評,建議大家在評論裡統一留言,留言的內容我都想好了,就是這部電影的宣傳語:
「一次看懂,兩次看爽」
如果你只看到父母云云之類的,說明寫這影評的人真沒看爽。
無論是《死無對證》,還是原電影《看不見的客人》,都可以有一個非常接地氣的名字:
壞人是如何在102分鐘裡作死40次?
圖片來自網絡
影片的大反派多利亞,是一名成功的年輕企業家,他事業有成,有著令人羨慕的妻子和女兒,
可以說,年紀輕輕,就已經達到了人生巔峰。
然而,小夥子不甘心太太平平,即使自己的妻子已經十分美麗,還是不甘寂寞,找了一個漂亮的情婦,
這是第一「作」,
圖片來自網絡
找到情婦後又想分手,結果在回來的路上發生了車禍,
本來報個警就能過去,卻因為害怕婚外情曝光,擔心會被妻子分去一半的財產,於是決定毀屍滅跡,
這是第二「作」,
圖片來自網絡
在準備沉車拋屍時,發現車禍的受害者還活著,可是為了掩蓋自己的醜聞,一不做二不休,硬是把一樁輕罪升格成了十惡不赦的故意謀殺罪,
這是第三「作」。
至此,男主算是把自己「作死了」。可是,因為大反派+男主角的光環加持,多利亞「作」的境界遠不止此,
後來他還殺死情婦,栽贓陷害,又在易容的受害人母親精心策劃的誘導下,開始得意洋洋,最終露出了狐狸尾巴……
圖片來自網絡
中國有句老話叫,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同樣的意思,外國也有一句: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
所以,想要徹底擊垮一個壞人,就應該使勁地給他「作」的機會。
等他「作」上癮了,那麼下一步就是等他自取滅亡了。
如果看得過癮,敬請關注VIP影視頭鐵號,若能分享轉發評論點讚,不勝感激!
(點擊上方頭像,即可關注更多、更新、更熱的影視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