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勢力鮮于輔,推翻公孫瓚統治的重要力量,袁曹爭霸中倒向曹操

2021-01-08 插畫師的三國夢

漢末三國時期不僅有二袁、曹、孫、劉這些比較大的軍閥,還有很多比較弱小的、影響力較低的小勢力。這些勢力在大軍閥的傾軋下很難獨立生存,不過有的時候也能在特定情況之下發揮出特別重要的作用,從而影響歷史走向。下面小編要介紹的就是漢末一支不太強大,也不太出名的勢力——鮮于輔,他是推翻公孫瓚在幽州統治的重要力量,在曹操與袁氏爭霸時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為故主報仇的幽州從事鮮于輔

鮮于輔並沒有被朝廷或者其他有實力的軍閥任命為州牧、州刺史、郡守這樣的地方長官,也沒有一呼百應的豪俠之名,他能夠在漢末歷史上發揮作用,最大的契機是源於幽州牧劉虞與奮武將軍公孫瓚之間的矛盾。

二者矛盾由來已久,在面對鮮卑、烏桓等遊牧民族的態度上,劉虞以安撫為主,公孫瓚則極為強硬;在對袁術的態度上,二人也有分歧,劉虞不顧公孫瓚的反對派兵與袁術聯合,公孫瓚搶先一步派從弟公孫越與袁術聯合,還扣押了在袁術身邊的劉虞的兒子劉和;公孫瓚與袁紹為了爭奪冀州、青州爆發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這也引起劉虞的不滿。雙方的矛盾非常尖銳,最後導致刀兵相向。

劉虞是率先發難,還抓了一個好時機,奈何他的軍事能力實在太過於弱雞,反而被公孫瓚擊潰。公孫瓚先是抓住劉虞當傀儡,正趕上董卓去世,李傕、郭汜控制的漢室派人拉攏劉虞,公孫瓚就直接幹掉劉虞,自己全權控制幽州。

公孫瓚表面上在幽州的權重增加,實際上為自己埋下覆滅的禍根。首先劉虞在幽州的名望非常高,無論是漢人還是鮮卑、烏桓人,都比較認可劉虞在幽州的統治。公孫瓚殺死劉虞,自己的名望會受到巨大打擊;其次公孫瓚沒有及時妥當的善後工作,反而對幽州世家大戶進行殘酷地統治,遏制世家的力量。公孫瓚在幽州的名望跌進了谷底,不久後也受到強烈的反彈。

幽州從事鮮于輔、齊周與騎都尉鮮于銀率領州兵對抗公孫瓚,鮮于輔等人又聯合閻柔招攬鮮卑、烏桓等勢力,組成一支成分較為複雜,但目的很單一的聯軍。鮮于輔聯軍擊敗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又吸收袁紹部將麴義以及劉和(劉和從袁術處逃離,又被袁紹扣留)的部隊,與公孫瓚作戰中接連取勝。

鮮于輔聯軍直接打破了公孫瓚的野心,動搖了公孫瓚的後方,將公孫瓚勢力壓縮到易京一帶。終於在建安四年(即公元199年),袁紹大舉進攻並且消滅公孫瓚,保證幽州暫時的安穩,加上部分青州和并州,就是所謂的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

鮮于輔在袁曹爭霸中做出的決策

公孫瓚失敗後,袁紹名義上是將幽州收入囊中,但是鮮于輔聯軍也有一定的力量。鮮于輔在聯軍當中聲望最高,於是自領漁陽太守,以田豫為長史(邊境郡國的郡丞就是長史),算是獨立於袁紹的一支力量。而此時北方的格局進行了一個新的階段。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消滅呂布;建安四年曹操以幫助袁紹的旗號背刺袁紹,結果因為袁紹及時消滅公孫瓚而失敗,不過還是消滅了傾向於袁紹的勢力眭固,袁紹和曹操的全面戰爭已經呈現端倪;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之戰"爆發,兩個北方的龐然大物真正地碰撞在一起,也牽連到一些其他勢力。

幽州在東漢的北方,漁陽在幽州的北方,可以說是身處邊陲,距離官渡戰場還是比較懸遠,這或許是鮮于輔擁有選擇的權力的原因。此時漁陽距離曹操勢力範圍完全被袁紹勢力隔絕,而袁紹的力量又遠遠強於曹操,按理說鮮于輔應該站在袁紹一方。但是田豫非常看好曹操,認為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曹操,鮮于輔又十分信任田豫,於是也站在曹操一方。

鮮于輔親自到曹操這裡投誠,幫助曹操取得"官渡之戰"的勝利。對於鮮于輔這種在地方有影響力,同時也有自己的力量的人物,曹操也是能夠給出一個寬鬆的待遇,比如臧霸、昌豨、李通等人。鮮于輔也是如此,曹操讓鮮于輔回到漁陽,繼續鎮壓、安撫幽州地區,在客觀上也是保持鮮于輔的偏向獨立勢力的性質。等到曹操陸續擊敗袁尚、袁譚、袁熙、高幹以及親近袁氏的三郡烏桓,徹底地控制河北地區之後,那麼鮮于輔自然就沒有脫離曹操的空間和動機了。

鮮于輔的後續事跡

鮮于輔在漢末三國的性質類似於臧霸、李通、張燕這些人,可能在出身上要強一些,起兵的原因也更加名正言順,是以劉虞從事的身份為劉虞報仇而起兵。鮮于輔在《三國志》當中沒有個人列傳,其事跡都是分散於其他人的傳記中。

在建安十八年(即公元213年),曹操經過長期的經營終於進位魏公,有一套別於漢朝的政治體系。在形式上,曹操本人當然不會主動提出要進位,而是由很多臣子聯名上表請求進位,是一種約定俗成的政治作秀。在《勸進魏公表》中鮮于輔的身份為建忠將軍,排序是在第十位,還是比較靠前的。當然勸進表章中的排序肯定不能完全代表在曹操集團中重要程度的高低了。

曹操去世後,曹丕即魏王位,然後取代劉協開創曹魏,成為曹魏第一個皇帝,也開啟了狹義上的三國時期。曹丕沒有曹操那樣的威望,他需要對外發動戰爭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威望,讓政權更加牢固。相對於蜀漢來說,進攻東吳的成本和風險都更小一些。曹丕在位時期基本上是與東吳進行戰爭,對蜀漢反而是拉攏和安撫。蜀漢也沒有餘力對曹魏發動北方,雙方處於一種相對和諧的狀態。鮮于輔就作為使者到蜀漢進行示好和勸降。

三、曹魏的敵人不惟蜀漢和東吳,還有北方的鮮卑。鮮卑大人檀石槐去世後,鮮卑就陷入分裂的局面,曹魏對鮮卑的態度也是拉攏一批打擊一批,軻比能就是被打擊的對象之一。田豫介入鮮卑內戰,保護素利對抗軻比能,軻比能給鮮于輔寫信倒苦水,鮮于輔向朝廷上報,朝廷令田豫對軻比能稍加安撫。不過軻比能和曹魏還是時戰時和,最後被曹魏刺客韓龍刺殺。這些都是後話了。

總而言之鮮于輔在漢末三國時期還是比較活躍的,公孫瓚的實力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鮮于輔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曹操與袁氏勢力的戰爭中,鮮于輔聽從田豫選擇弱勢的曹操一方,也為自己換來生存空間和政治權益。在曹丕時期,鮮于輔仍然活躍於外交活動中。可惜鮮于輔沒有傳記,其他事跡缺失,不得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了。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

相關焦點

  • 官渡之戰前袁曹力量對比,當下境況,袁紹究竟敗亡何因?
    官渡之戰袁紹大敗而歸,後兩年袁紹病死,自此曹操統一整個北方,雄據北方八州之地,一躍成為整個三國時期最強大的割據勢力。但兩個勢力的一場重大的會戰絕不是在戰場上就能概括的。袁曹兩家比的不只是軍力,更是政治,國力,凝聚力。兩方官渡之戰前各自的境地。真實的袁紹,睿智,勇敢,有氣概,得人死力,望之即人主。
  • 梳理曹操消滅袁氏的過程,「官渡之戰」後,曹操還花費了七年時間
    "官渡之戰"是漢末三國時期或者整個歷史上很有名的一次戰役。一般認為"官渡之戰"對曹操掃平河北地區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並不是說"官渡之戰"之後,袁紹勢力就徹底消滅了。其實從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到建安十二年(即公元207年)的"白狼山之戰",曹操花費了七年的時間才算徹底消滅袁氏的勢力。
  • 羅貫中借三國演義寫元末三雄爭霸:他自比諸葛亮,誰是篡漢曹操?
    對照後漢三國和元末明初的歷史,我們會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三國演義》其實就是《元末演義》,羅貫中自比諸葛亮,那麼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誰是曹操孫權劉備? 要看三國演義與明末演義的異同,請先看一段《擋諒》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 | 劉三解
    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已有討論,各書中記錄曹操在官渡戰後,坑殺袁軍七萬或八萬人,又收降張郃、高覽所部,加上在烏巢擊破的淳于瓊萬餘人,可知南下攻曹的袁軍應該在10萬左右。這是兵,再來說地盤。只是沒想到,袁紹在建立對四州之地的名義統治之後,戰略重心轉向了南方,曹操精心謀劃的進攻失敗了。原因也很簡單,袁紹「兵盛」。這就涉及到了袁、曹雙方的真實力量對比,曹操到底有多少兵馬?
  • 官渡之戰時的曹操和袁紹,到底誰強誰弱?|文史宴
    裴松之在《三國志注》中已有討論,各書中記錄曹操在官渡戰後,坑殺袁軍七萬或八萬人,又收降張郃、高覽所部,加上在烏巢擊破的淳于瓊萬餘人,可知南下攻曹的袁軍應該在10萬左右。這是兵,再來說地盤。只是沒想到,袁紹在建立對四州之地的名義統治之後,戰略重心轉向了南方,曹操精心謀劃的進攻失敗了。原因也很簡單,袁紹「兵盛」。這就涉及到了袁、曹雙方的真實力量對比,曹操到底有多少兵馬?
  • 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的,為了搶一個地方——河內郡!
    官渡之戰是影響漢末三國局勢的一場關鍵性戰役,歷來大都認為官渡之戰袁紹是主動進攻的一方,曹操則是被動防守。其實如果仔細分析,這樣說並不準確,官渡之戰其實是曹操挑起了的,為了搶佔河內郡。到了公元200年,北方除關隴和遼東兩個邊隅地區外,八州之地為袁曹兩大軍事集團所分割。袁紹並河北青、冀、並、幽四州,曹操兼併河南司、豫、兗、徐四州。兩大集團旗鼓相當,軍事上袁強曹弱,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優於袁紹。一山難容二虎,袁曹爭雄必然爆發,袁紹和曹操心裡都清楚這一點。建安四年(199年)發生的一件事,讓袁紹和曹操的決戰提上日程。
  • 公孫瓚麾下三位猛將,兩人投奔曹劉,還有一位無人能將其打屈服
    無論是早在漢末群雄積累家業時,就被漢廷視為拯救者的劉表,還是斬殺董卓,有三國第一猛將之譽的呂布,都從未被袁紹當成心腹大患一樣對待。白馬義從是公孫瓚親自著手組建的一支武力值爆表的軍隊,是公孫瓚起家的核心力量。在公孫瓚的精心領導下,白馬義從攻無不克,成了北疆叛逆部落的噩夢。公孫瓚因不受家族重視,而去了北地做一名職位不高的書吏。公孫瓚在幽州期間,經常聽到烏桓、鮮卑等邊境胡族越過邊城屠戮百姓的事情,早在那時他就開始思索還擊的方法。
  • 官渡之戰前,郭嘉向曹操列出:袁紹有哪十敗?曹操有哪十勝?
    最後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今河南封丘西),繼而擊潰袁軍主力。建安元年(196年),曹操佔據河南,迎漢獻帝,遷都許縣,自始挾天子以令諸侯(「奉天子而徵四方」),威勢大增。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戰勝公孫瓚後,據幽州、冀州、青州、并州,盡有河北之地,意欲繼續揮師向南以逐鹿中原。
  • 帶你認識漢末黃巾陣營中的那些猛人們
    在《三國演義》中,許多的漢末諸侯都是以討伐黃巾起家。其中不乏像劉備,董卓等人。從歷史上來看,黃巾的起義基本屬於底層農民軍發起的戰爭,在面對眾諸侯的正規軍時常常盡以失敗而收尾,可以說戰鬥力並不強,這一點我們可以從曹操收編的青州軍可以看出一二。而在羅老撰寫的《三國演義》中,我們依然還是可以看到一些黃巾軍中的名將,恐怕很多人都忽略了他們的存在,不過他們的存在也為三國增添了很多的精彩故事。
  •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公孫度篇(上)——遼東公孫氏的崛起
    漢末群雄系列之公孫度(上)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很多人知道在三國時期除了魏蜀吳,其實還長期存在一個第四勢力,這就是遼東的公孫氏集團。公孫家族在以遼東為核心的我國東北南部及朝鮮北部統治長達五十餘年,歷經三代。
  • 亦敵亦友的曹操和劉備,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哪些糾葛
    三國時期雖然有三個政權,但是曹魏和蜀漢應該是最受關注的兩個政權,而劉備和曹操這兩個開創者或者說奠基者,他們的形象也相當的豐富和鮮明。曹操和劉備可以說是一對宿敵,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們在創業前期的關係卻比較融洽。即便關係破裂成為仇敵,多少也有一些英雄相惜的味道。那麼這兩個風雲人物,在漢末三國時期的亂世中有怎樣的糾葛呢?
  • 袁紹與曹操
  • 曹操為什麼在「煮酒論英雄」後將劉備放虎歸山? | 劉三解
    而在袁曹雙方兵戎相見,走向官渡決戰之前,曹操正好處於這樣一個「大得意」的時期。 在驅逐呂布、陳宮,攻克雍丘,屠滅張邈、張超三族之後,曹操大軍不斷西進拓地,多次擊敗袁術,驅逐了袁術在豫州的殘餘勢力,控制了汝南、潁川、陳國、梁國等廣大的地區,連南陽郡的一部也已攻佔。
  • 漢末三國袁紹旗下的七大名將,其實力不弱於蜀漢五虎
    但是計劃雖然好,但是實際使用起來就不一定就會按照計劃來了;由於曹操離開的時候猜到袁紹可能會進攻大營,於是就妥善安排了防禦,結果張郃和高覽沒能攻下曹營,而烏巢也被曹操攻破了;之後郭圖進讒,將罪過怪在張郃和高覽進攻不利上。張郃和高覽知道後,非常氣憤,於是就將攻城器械都燒毀了,並率眾投降了曹操。之後高覽就在正史的記載中消失了。
  • 人品比輸贏重要,袁紹就是這樣的漢子
    在漢末群雄中,袁紹起先是最有勢力的,他兼併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地,相當於控制了現在的整個河北省一帶地區,號稱「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實力雄厚,而相反作為家中「嫡長子」的袁術卻人才零落,像喪家犬一樣到處東奔西跑,應該說,漢朝末年的人才和群眾,眼睛也是雪亮的,「人擇明主而事,鳥擇良木而棲」
  • 【盤點三國】漢末三國袁紹旗下的七大名將,其實力不弱於五虎
    但是計劃雖然好,但是實際使用起來就不一定就會按照計劃來了;由於曹操離開的時候猜到袁紹可能會進攻大營,於是就妥善安排了防禦,結果張郃和高覽沒能攻下曹營,而烏巢也被曹操攻破了;之後郭圖進讒,將罪過怪在張郃和高覽進攻不利上。張郃和高覽知道後,非常氣憤,於是就將攻城器械都燒毀了,並率眾投降了曹操。之後高覽就在正史的記載中消失了。
  • 曹操一輩子最後悔的事情,煮酒論英雄後將劉備放虎歸山,捶胸頓足
    而在袁曹雙方兵戎相見,走向官渡決戰之前,曹操正好處於這樣一個「大得意」的時期。 在驅逐呂布、陳宮,攻克雍丘,屠滅張邈、張超三族之後,曹操大軍不斷西進拓地,多次擊敗袁術,驅逐了袁術在豫州的殘餘勢力,控制了汝南、潁川、陳國、梁國等廣大的地區,連南陽郡的一部也已攻佔。
  • 威震河朔,名重天下:漢末群雄中首屈一指的人才袁紹
    中常侍趙忠言於省內曰:「袁本初坐作聲價,好養死士,不知此兒終欲何作。」叔父太傅隗聞而呼紹,以忠言責之,紹終不改。袁紹因此袁紹和曹操走到一起是很自然的事,曹家雖發跡於宦官,但曹嵩這一代已經走上正規仕途,曹操更是極力與宦官劃清界限,除開和袁紹一樣四處結交名士,還為陳蕃、竇武上書以及棒殺蹇碩叔父。
  • 曹操身世 漢末風雲錄 諸曹與夏侯之關係
    曹操,寧我負人,休人負我的一代梟雄。他的創業班底離不開家族勢力的支持,曹仁,夏侯惇,夏侯淵等都是他手下的得力戰將,他最開始聚兵也是依靠著曹家與夏侯家的財力人力才得以拉起一支隊伍。為什麼曹操能夠得到兩個家族的支持呢?
  • 如今的雄安新區,在漢末曾爆發一場大戰,決定了中原霸主的歸屬
    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公孫瓚在界橋之戰中的戰敗,是該軍事集團從強盛走向衰落的分界線。此後的公孫瓚面臨著腹背受敵的局面,前方有袁紹、曹操兩大集團,背後有劉虞為首的幽州集團。雖然在此後的交戰中,公孫瓚集中兵力消滅劉虞,佔據了整個幽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