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管理者」還是「領導者」?

2020-12-25 山西商人網

在傳統管理職能學派中,組織中的領導行為仍然屬於管理活動的範疇,它是管理的一個職能。簡單地說,領導就是指引和影響個體、群體或組織來實現其目標的各種活動過程。

1.管理者與領導者

雖然領導與管理密切相關,但它們之間的功能和作用是有明顯區別的,如表3-1所示。

管理和領導構成同一過程中,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補充的兩個體系,它們各自有自身的功能和特點,同時又是組織取得成功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管理是用於應付複雜事務的,領導則是與變革相對的。領導補充了管理,但絕不能替代管理。如果缺乏良好的管理,複雜的組織必將是一團糟,進而直接威脅到它的生存。有序的管理會賦予組織諸如產品質量、收益等許多重要方面相應的秩序和連續性。

沃倫·本尼斯將領導與管理分開,並以此為自我管理理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其經典著作《做領導》中,本尼斯巧妙地對領導和管理的功能進行了比較:

◎管理者經營,領導者創新

◎管理者是複製品,領導者是原創者

◎管理者維持,領導者發展

◎管理者接受現實,領導者考察現實

◎管理者關注系統和結構,領導者關注人

◎管理者依賴控制,領導者鼓勵信任

◎管理者短視,領導者高瞻遠矚

◎管理者詢問「如何」「何時」,領導者詢問「什麼」「為什麼」

◎管理者總是將眼睛盯在底線上,領導者總是將眼睛落在地平線上

◎管理者模仿,領導者創造

◎管理者接受現狀,領導者挑戰現狀

◎管理者是經典意義上的好戰士,領導者則是他/她自己

◎管理者矯正事物,領導者做正確的事情

可以這樣歸納,領導者是管理者,而管理者不一定是領導者。

在今天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把自己修煉成領導者。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領導者在更大程度上受自身條件影響,而管理者更多地可以通過商業學院流水線訓練出來。當我們引入量子思維和術語後,可以把圖3-1中的橫標歸為傳統的牛頓思維,而縱標就是量子思維。

從現實來看,管理在應對內外部環境挑戰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隨著管理變得更加成熟和自覺,它開始自動地逐漸向領導演化。在這一過程中,進步與倒退並行。之後,明確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它推動以權威原則為基礎的管理向以民主標準為基礎的領導轉變。

2.領導者的特質

領導者在中國常被「幹部」一詞替代,我們也常討論「管理者與領導者的區別」,最常見的答案是「管理者正確地做事,領導者做正確的事」。

在筆者的培訓課堂上,即使是來自上海的企業管理者們的基本認識也是「領導者負責戰略決策,管理者負責執行」「比一般管理者職級高的是領導者」等。

如今,我們可以從自身影響力的來源區分管理者與領導者。當你的影響力有60%~70%來自所佔據的職位,那麼你就是個管理者;如你的影響力有50%以上來自於非職權,那麼你就是個領導者。

前者更多的是談論「效率、成本、流程」,後者更多地談論「願景、使命、價值觀、員工滿意度」。

近些年來,領導之所以變得更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於當今的組織所處的環境更加突顯出多元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更多的變化總是要求強有力的領導,每一位管理者都應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有效的領導者。

從個人影響力的來源看,管理者主要依靠其職位授予的權威來控制;而領導者主要依靠自身的影響力,來保證組織目標的科學性,來激發下屬的潛能。

德魯克認為,管理者的一些能力是可以通過系統學習獲得的,但有一種素質難以通過學習獲得,這種素質就是品格。

上海保集學院院長李亞中把領導者的特質分為五大類,分別用人的五個手指頭表示。

(1)大拇指:與人為善。與人為善(信任)是做人的基礎,沒有這項品質,其他一切免談。

(2)食指: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做事的標準和要求,它能指引我們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做事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而不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3)中指:自信果敢。自信果敢又叫作人際勇氣,處於五指居中之位,左右逢源,如果強大就能形成合力和張力,劍鋒所指,所向披靡。但如果它過分強大,其破壞力也隨之加劇。

(4)無名指: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目標與成果的完美結合。簡而言之,目標與手段要一致,既要懂得目標取捨,也要懂得區分長短期目標及其相應的措施。

(5)小拇指:知人之智。知人之智(識人、用人的智慧)如果強大,就能耳聰目明,四兩撥千斤。小指排在最後,表示團隊在前,個人在後,容人所短,用人所長。

五大特質中有兩個是後天很難改變的,即「與人為善」和「追求卓越」,幾乎都是在兒童時期「修煉而成」的。就「與人為善」而言,信奉X理論的人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很難相信別人,也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反之,信奉Y理論的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比較容易相信別人,也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

追求卓越也是兒童時代養成的,後天較難改變。一個人的天性是懶散,還是勤奮,對待工作是高標準、嚴要求,還是馬馬虎虎完成就好,在成年之後幾乎無法再做出明顯改變。

所以,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夠追求卓越,主要考量兩個方面,即意志力與自我挑戰。

對於「人際勇氣」的培養,先天與後天同等重要,「戰略思維」和「知人之智」更多地靠後天學習。在人才管理上,後天部分可以積極發展,先天部分主要靠甄選,而非培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才的選擇比培養更重要。

管理學是一門「科學+藝術+技巧」的學科,管理更具備其中理性的「科學性」,而領導更具備其中感性的「藝術性」和「技巧性」。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和觀念的影響,使得從管理向領導的轉型對管理者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相關焦點

  • 職場中,領導者和管理者存在哪些區別?
    一.管理者是領導者? 領導者和管理者是兩個概念。通常我們將兩者混淆。很多時候,那些專業很差的上司一味地去指揮下屬,他們說怎麼做就怎麼做,這真令人反感。實際上,這與領導無關,而與管理有關,至少在這裡說的是管理職能。
  • 管理者和領導者到底有何不同?這3個領導能力,為你揭曉答案
    企業領導者的重要職責是什麼?應該具備哪些能力?這是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但有意思的是,很多人其實都會答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到這個問題的本質。何為領導者?大部分人的認知很簡單,公司的管理者,自己的上級,就是領導,這種說法似乎也沒錯但如果我們站在管理學的角度,用專業的眼光來看待的話,領導者和管理者其實是兩個概念,一個管理者並不一定能成為優秀的領導者,但一個優秀的領導者,必定能成為一個好的管理者。為什麼說得如此斷定?
  • 魅力領導者:我願提供支持給你,我也接受你顛覆我
    前言餘歌演說極具魅力的領導者,永遠給人希望,永遠用最有力量的語言去激發每個人內心的善意,成為一個可以發光發熱有價值的人。那麼如何成為一個極具魅力的領導者呢?下文希望可以給到你一定的啟發!什麼是真正有人格魅力的領導者?你把事情做好了,認可你;你受挫了,支持你。而且,你可以冒犯我,我不需要你因為服從而消融在我的地盤上,我願意看到你的「脫穎而出」,我願意看到你一飛沖天,逐漸脫離我的懷抱。
  • 領導者的組織管理三部曲
    自己做事、做事用人、用人做事是領導者的組織管理三部曲,也是領導者的組織管理三個臺階,更是領導者的組織管理兩次轉型。此時的管理者,講究務實。做事用人當企業進入發展期,隨著業務規模的擴大和組織的擴增,一人多崗、一崗多能的方式難以為繼。
  • 管理,從來都不是讓人們去做事(領導者必讀)
    以下文章來源於領導者養成筆記 ,作者張三丰真人 企業領導者真正應該吸取的經驗教訓要比這深刻得多。關鍵是要明白,管理不等於讓人們去做事情。富有創造力員工,那些才華出眾的聰明人並不總是聽命於人,受人指使做事,更不用說完成令人討厭的任務了。這種情況對於企業領導者的挑戰,其根源來自於向管理者身份的轉變和過渡。
  • 作為一個領導者,該如何更好地帶領自己的團隊呢?
    那麼作為一個即將當上領導者的人來說,怎麼更好地去帶領自己的團隊呢?作為領導者,我們說領導不一定是那種非常會爭辯的人,總是和別人去爭辯,其實這未必是一件好事。相反,不和別人爭辯很有可能讓領導帶團隊帶得更容易,領導者的定義是通過別人來完成任務的。
  • 優秀領導者的11個特徵:你具備麼?
    令人難忘的管理者對自己和他人的期望更高。他們給出艱巨的目標,完成複雜的任務,他們有才能發現員工未開發的潛力,並幫助其發掘潛力。沒有比挑戰更大的挑戰。當管理者採取這種態度時,他們的員工將緊隨其後,每一個新問題都將被視為獲得更大成就的機會。您的目標應該是創建新的領導者,而不僅僅是跟隨者。對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最大的危險不是我們的目標太高,我們錯過了,而是我們的目標太低,我們實現它。
  • 好的領導者,必須敬員工
    接下來的閱讀,不論你是東方人,還是西方人,如果你想清楚地認知中國人的思維,就必須認真思考,而不能只看字面意思。種種因素都告訴我們,領導者必須「敬」員工,視員工為真正的人,對員工合理的好。而且這種存乎領導者與員工之間的「敬」,主要是針對領導者而言的,領導者要先對員工好。但是,中國式管理,光是從「管人」升級到「理人」還是不夠。戰國時期,吳起是與孫武齊名的軍事家,他訓練出名震天下的軍隊——「魏武卒」,用兵如神、善於統軍,從古至今,他都被認為是統率的天才。
  •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高效的管理者,每天只做8件事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告訴我們,只要牢牢抓住8件事兒,成為高效領導者就沒那麼高不可攀。高效領導者的8項習慣做法1. 他們會問:「什麼事情是必須做的?」2. 然後再問:「什麼事情是符合企業利益的?」3. 制定行動計劃。4. 承擔決策的責任。5. 承擔溝通的責任。6. 專注於機會而不是問題。
  • 沃倫·本尼斯《成為領導者》:宏觀視野下的領導者成長之路
    美國作家沃倫·本尼斯所著的《成為領導者》,以宏大的美國歷史畫卷為背景探討了領導力的作用、形成與挑戰,通過對數十位領導者的深入訪談與研究,討論了:人們怎樣成為領導者,他們怎樣領導,以及組織是怎樣鼓勵或者限制有潛力的領導者----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能夠讓讀者更加清晰理解領導者成長之路有用之書。沃倫·本尼斯1925年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的一個猶太家庭。
  • 「管理學之父」德魯克:高效領導者只做8件事
    一名高效的領導者,並不一定是人們通常認為的那種外表與眾不同的領導者。例如,哈裡·杜魯門就毫無魅力,可他卻是美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總統之一。但是,在完成了最初確定的第一要務之後,管理者通常不會接著解決原來任務清單上的第二要務,而是重新設定完成任務的優先順序。他們會問自己:「現在,什麼事情是必須做的?」這個問題就會引出新的優先要務。我們還是以傑克·韋爾奇為例。他在自傳中寫道,每隔5年他就會自問:「現在,什麼事情是必須做的?」而每一次,他都確立了一項新的優先要務。
  • 10本管理學書籍,深受科技行業企業管理者好評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高效工作,讀這一本就夠了!張瑞敏、陳春花鼎力推薦。彼得·德魯克曾擔任由美國銀行和保險公司組成的財團的經濟學者,以及美國通用汽車公司、克萊斯勒公司、IBM等大企業的管理顧問。德魯克根據多年的觀察,提出「並不是只有高級管理人員才是管理者,每一位知識工作者其實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沒有所謂的職權,只要他能為組織做出突出的貢獻。」
  • 宮玉振:企業管理者從戰爭和軍事中可以學到什麼?
    戰爭史給企業管理者的一個教訓是:過於陷入局部的爭奪,反而會失去對全局的把握能力。用對抗的思維去處理事情,即使贏了,往往也是殘局。企業也是這樣。競爭者當然要關注競爭與對手。但是過於關注對手,你的眼光就會被對手所限制。太強的競爭與敵對意識會限制你的視野和格局,影響你的判斷與思考,以及你的策略選擇,讓你陷入跟對手較勁的死結中不可自拔。
  • 聰明管理者帶團隊:先有價值觀,才有凝聚力
    一位經理人有兩個身份:一是管理者,二是領導者管理者注重效率,領導者注重效果。管理者把事情做正確,領導者做正確的事。管理者發揮作用的基礎是職位權力(強制、懲罰、獎賞),領導者發揮作用的基礎是個人權力(對下級的關照關愛、個人專長、智慧、人格魅力)。
  • 打造團隊領導型管理者,從這7點出發
    要有以人為本的理念作為領導者,是否對人才很重視很關鍵,做事先做人,再輝煌的事業也是所有共同努力的結果,所以一位優秀的領導者,重視人才是最基本的條件之一。好的領導會懂得以人為本,無論是工作安排到生活習慣作風都能做到尊重團隊裡的每一位成員,尊重他們的工作和生活上的訴求,懂得事業的成功離不開的細微之末的營造。
  • 優秀管理者,更擅長做人才生意
    這是領導者沒有運用教練式管理的後果。教練式管理,主要提升全體成員的兩個能力:覺察力,責任感。所有人一起動腦,一起擔責,這是管理者對員工最好的培養。教練式管理,主要提升全體成員的兩個能力:覺察力,責任感。
  • 優秀管理者必懂的八個頂級思維方式!
    思維能力是衡量領導者的總體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標誌。領導者的能力和水平主要不是體現在做上,而是體現在想上。通過一個領導者的思維方式,就可以看出這個領導者的能力水平。 1 順勢思維 正確的決策來自眾人的智慧。
  • 你會開會嗎?管理者必知的10大開會技巧,開會不緊張的6大秘訣!
    還是新三部曲:聽取匯報--集體討論--拍板定奪?要想達到最好的開會效果,先來看看高效會議組織的10大技巧,你做到了幾條?1.明確開會目標開會要做什麼?解決什麼問題?相信每一個管理者在開會前都會有深刻的認知。
  • 寧高寧:管理者把員工看成什麼,他就是什麼
    管理者認為員工隊伍素質太差時要想一想:如果員工隊伍素質提高到自己想像的水平,他們還會甘心於現有的崗位嗎?自己還能當他的領導嗎?你的能力與價值又如何去體現呢?如果員工經常跟你對著幹,那是說明你人格魅力不夠,或者能力沒有得到其認同,或者自己平時也是對其如此,所以這些都是需要自己提升的方面。團隊執行力差,可能是因沒有相應的管理制度;員工經常因家事耽誤工作,可能是管理者不夠關懷員工;不能容忍員工評議,可能是自己確實存在某些不足等等。
  • 當客服失去工作動力,管理者應怎麼做?
    如果在企業中領導者善用願景激勵,就能讓員工從內心需求出發,激發內心的動力,最後全力達成工作目標。所以領導者應該放棄對工作小組的集體獎勵,嘗試著這樣做:列一張員工的表格,在每一次的工作例會上都表揚一位員工,頻率可以是一周一次,或者一個月一次,直至每一位員工都受到表揚。而且表揚員工時不要泛泛稱讚,要對那些對公司和你都非常重要的行為加以讚許。在你學會讚賞別人的時候,你會驚奇地發現這是多麼地簡單,而且沒有人被疏遠。你也會發現自己越來越得心應手,即便是當場讚賞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