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管理職能學派中,組織中的領導行為仍然屬於管理活動的範疇,它是管理的一個職能。簡單地說,領導就是指引和影響個體、群體或組織來實現其目標的各種活動過程。
1.管理者與領導者
雖然領導與管理密切相關,但它們之間的功能和作用是有明顯區別的,如表3-1所示。
管理和領導構成同一過程中,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補充的兩個體系,它們各自有自身的功能和特點,同時又是組織取得成功必不可缺的組成部分。
管理是用於應付複雜事務的,領導則是與變革相對的。領導補充了管理,但絕不能替代管理。如果缺乏良好的管理,複雜的組織必將是一團糟,進而直接威脅到它的生存。有序的管理會賦予組織諸如產品質量、收益等許多重要方面相應的秩序和連續性。
沃倫·本尼斯將領導與管理分開,並以此為自我管理理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在其經典著作《做領導》中,本尼斯巧妙地對領導和管理的功能進行了比較:
◎管理者經營,領導者創新
◎管理者是複製品,領導者是原創者
◎管理者維持,領導者發展
◎管理者接受現實,領導者考察現實
◎管理者關注系統和結構,領導者關注人
◎管理者依賴控制,領導者鼓勵信任
◎管理者短視,領導者高瞻遠矚
◎管理者詢問「如何」「何時」,領導者詢問「什麼」「為什麼」
◎管理者總是將眼睛盯在底線上,領導者總是將眼睛落在地平線上
◎管理者模仿,領導者創造
◎管理者接受現狀,領導者挑戰現狀
◎管理者是經典意義上的好戰士,領導者則是他/她自己
◎管理者矯正事物,領導者做正確的事情
可以這樣歸納,領導者是管理者,而管理者不一定是領導者。
在今天這樣的環境下,一個好的管理者應該把自己修煉成領導者。有一點需要指出的是,領導者在更大程度上受自身條件影響,而管理者更多地可以通過商業學院流水線訓練出來。當我們引入量子思維和術語後,可以把圖3-1中的橫標歸為傳統的牛頓思維,而縱標就是量子思維。
從現實來看,管理在應對內外部環境挑戰的過程中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隨著管理變得更加成熟和自覺,它開始自動地逐漸向領導演化。在這一過程中,進步與倒退並行。之後,明確的演化模式形成了,它推動以權威原則為基礎的管理向以民主標準為基礎的領導轉變。
2.領導者的特質
領導者在中國常被「幹部」一詞替代,我們也常討論「管理者與領導者的區別」,最常見的答案是「管理者正確地做事,領導者做正確的事」。
在筆者的培訓課堂上,即使是來自上海的企業管理者們的基本認識也是「領導者負責戰略決策,管理者負責執行」「比一般管理者職級高的是領導者」等。
如今,我們可以從自身影響力的來源區分管理者與領導者。當你的影響力有60%~70%來自所佔據的職位,那麼你就是個管理者;如你的影響力有50%以上來自於非職權,那麼你就是個領導者。
前者更多的是談論「效率、成本、流程」,後者更多地談論「願景、使命、價值觀、員工滿意度」。
近些年來,領導之所以變得更為重要,其主要原因在於當今的組織所處的環境更加突顯出多元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更多的變化總是要求強有力的領導,每一位管理者都應努力把自己塑造成為一個有效的領導者。
從個人影響力的來源看,管理者主要依靠其職位授予的權威來控制;而領導者主要依靠自身的影響力,來保證組織目標的科學性,來激發下屬的潛能。
德魯克認為,管理者的一些能力是可以通過系統學習獲得的,但有一種素質難以通過學習獲得,這種素質就是品格。
上海保集學院院長李亞中把領導者的特質分為五大類,分別用人的五個手指頭表示。
(1)大拇指:與人為善。與人為善(信任)是做人的基礎,沒有這項品質,其他一切免談。
(2)食指:追求卓越。追求卓越是做事的標準和要求,它能指引我們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做事全力以赴、精益求精,而不是敷衍了事、得過且過。
(3)中指:自信果敢。自信果敢又叫作人際勇氣,處於五指居中之位,左右逢源,如果強大就能形成合力和張力,劍鋒所指,所向披靡。但如果它過分強大,其破壞力也隨之加劇。
(4)無名指:戰略思維。戰略思維是目標與成果的完美結合。簡而言之,目標與手段要一致,既要懂得目標取捨,也要懂得區分長短期目標及其相應的措施。
(5)小拇指:知人之智。知人之智(識人、用人的智慧)如果強大,就能耳聰目明,四兩撥千斤。小指排在最後,表示團隊在前,個人在後,容人所短,用人所長。
五大特質中有兩個是後天很難改變的,即「與人為善」和「追求卓越」,幾乎都是在兒童時期「修煉而成」的。就「與人為善」而言,信奉X理論的人認為「人之初,性本惡」,很難相信別人,也很難得到別人的信任;反之,信奉Y理論的人認為「人之初,性本善」,比較容易相信別人,也容易得到別人的信任。
追求卓越也是兒童時代養成的,後天較難改變。一個人的天性是懶散,還是勤奮,對待工作是高標準、嚴要求,還是馬馬虎虎完成就好,在成年之後幾乎無法再做出明顯改變。
所以,判斷一個人是否能夠追求卓越,主要考量兩個方面,即意志力與自我挑戰。
對於「人際勇氣」的培養,先天與後天同等重要,「戰略思維」和「知人之智」更多地靠後天學習。在人才管理上,後天部分可以積極發展,先天部分主要靠甄選,而非培養。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才的選擇比培養更重要。
管理學是一門「科學+藝術+技巧」的學科,管理更具備其中理性的「科學性」,而領導更具備其中感性的「藝術性」和「技巧性」。長期以來,受傳統教育和觀念的影響,使得從管理向領導的轉型對管理者來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