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美,今天要跟大家聊聊蔡來儀的《遊萬華巖記》,本文章閱讀時間大概需要12分鐘,感謝讀者們的耐心閱讀。
《遊萬華巖記》
清蔡來儀
郴踞楚南之巔,諸山蜂屯蟻聚,最為奧僻矣。
萬華巖從巨壑特闢,圓洞如大罋斜覆,若神工琢削而成者。蓋諸山屯聚,而鍾此奇秀之區也。巖右清泉瀅徹,深三四尺,橫二丈餘。水底碧沙湧沸,儼如水晶盤,照人須鬢,輝映襟帶。魴鯉躍於水面,如在盤裡行,遊人至,輒逝去。石竇水珠滴瀝,又如傾雨點於盤,日夜毿毿弗斷也。巖左坦坡可坐三百人。石柱擎出,高可一丈,闊四五圍,撐於巖頂。石田十數段,塍界分明。上則大石崱屴,內深而黑,水沫噴出,濺衣履盡溼。
舉石擊之,噌吰洪鐘聲,而響應遠谷矣。仰而上視,多寶馬碧雞形。其他如珊瑚,如琅,倒懸石間,未可彈指數也。沿洞以入,土人背負渡水。有高石橫闌,攀石而遞躡焉。循仄逕行數武,漸昏暗難進。爰爇蕭草,執燭籠,始見小渚。依渚以行,越一裡許,火光上灼,萬狀具列如前洞,亦不可以手掬也。俄而石尖特拔,水勢欹崩,若運數鬥雪擲下,閃耀白光,聲似輥雷,同儕之語言皆莫之辨焉。
火幾息,懼迷失歸路,乃還。仍藉方裀坐坦坡。客攜酒至,酣飲數尊,而日影西斜,巖門圓如月輪,披襟危坐,恍然月中人也。噫!造物流形,宇宙有是奇秀者哉!是奇秀之區,非予之所獨得也。巖之頂側曾揭「萬華巖」三字,久而石勒苔封,微見其痕。夫巖虛敞若此,亦好遊者興致勃發,不憚險巇,設梯上升,落筆大書。蓋心賞奇秀而慷慨唏噓,不欲零落於荒煙野蔓,湮滅而無聞耳。大書者何人?相傳為南軒張敬夫也。
【文章翻譯】
郴州位於荊楚大地南部的最高處,群山像蜜蜂螞蟻一樣聚集在一起,最為幽深偏僻了。
萬華巖,在從一座大山谷裡特地形成的一個開口處,圓形的巖洞如一隻巨型酒甕斜扣著,又好像是神工鬼斧雕刻而成的。大概是因為很多山屯聚起來,因而聚集成這麼個神奇秀美的地方。巖洞右邊有清泉流出,清澈見底,三四尺深,兩丈多寬。水底碧沙隨水翻湧,就像一個水晶盤,能照出人的鬍鬚鬢髮,映射著人的衣襟衣帶。魴魚、鯉魚在水面上跳躍,像在水晶盤裡行走,遊人靠近時,魚就跑開了。石洞裡的水珠滴滴答答地往下掉,又像雨點傾瀉到水晶盤上,日夜長流,沒有斷絕。巖洞左邊是一塊平闊的斜坡,可以坐三百多人。有一個大石柱向上託舉,高約有一丈,周長有四五圍,撐到巖頂。十多塊梯級石田,田界分明。石田上面大石聳起,裡面幽深黑暗,有瀑布的泡沫噴射出來,濺到身上,衣服鞋襪會溼透。
拿小石子敲擊大石,它就發出大鐘那樣的聲音,又在遠處峽谷響起回聲。抬頭向上看,青綠色的巖石很多,有的形似寶馬,有的狀如碧雞。其他有像珊瑚的,有像美玉的,倒懸在上面,多得不能在短時間內數出來。沿著這個石洞再往裡走,由當地人背著我們過河去。前面有高聳的石壁和橫著的欄杆,我們就沿著欄杆攀上石壁,依次跟上去。再沿著旁邊傾斜的小路走了幾小步,光線漸漸昏暗,難以進去。於是有人燃起艾草當火把,有人提著燭籠,才看到洞中有些小島。沿著小島邊前進,走過約一裡地,火光往上一照,發現前面洞裡無數形態各異的巖石排列在眼前,只是不能用手去捧取啊。一會兒,只見一片特別挺拔的尖峰巖石,這裡水勢很陡,水流直瀉而下,像是誰運來了幾鬥白雪向下拋擲,閃耀著白光,聲如滾雷,這時同伴之間說話都互相聽不清了。
火把快要熄滅了,我們懼怕迷失歸路,就往回走。來到洞口,仍舊藉助方形褥墊坐在巖洞左邊那塊平闊的斜坡上。客人把酒帶來了,暢飲幾樽酒後,太陽偏西了,這時巖洞門看上去像一輪圓月,披衣端坐的我們,恍若月中仙人。啊!造物神力無邊,變成各種事物的千姿百態的形狀,天地間竟有如此神奇秀美的地方啊!而這奇異秀美的地方,又不是我一個人發現的。巖頂一側曾經標有「萬華巖」三個大字,久而久之,石刻被苔蘚覆蓋,只露出一點點舊刻的痕跡。想想那巨大的巖石如此平闊,沒有一點倚靠之處,也有喜歡遊險的人興致勃發,不怕險阻崎嶇,架起雲梯攀登到上面,落筆寫成這麼幾個大字。大概是因為他用心欣賞了神奇秀美的景色,從而生發出無限感慨嘆息,不想讓它在荒煙野草中衰殘下去,以致湮沒無聞罷了。寫這三個大字的是什麼人?相傳就是南軒先生張敬夫啊。
【賞析】
萬華巖,現在看上去不啻人間仙境,但隋唐以前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北宋阮閱遍覽郴景,遊必題詠,卻有百詠而獨泯沒萬花巖;南宋趙不退承旨勸農時,也只在洞口舉辦典禮並作記。此後多有到訪者題字,卻少有好遊者深入探索發現。到明代才出現一些珍貴的記載。詩人劉汝楠有「鳥道斜通一罅天,仙人遺廩尚依然」之句,胡學夔有《萬華巖記》之文,所述詳備。萬華巖從此出名。
而清初郴州學政蔡來儀「一詩一記」的問世,遂使萬華巖名滿天下。
先來讀「一詩」:「層巒疊岫抱清灣,天宇曾開一月環。無數奇珍藏洞裡,何時仙境落人間。水珠細滴龍樓雨,霞綺遙增石柱斑。到此渾忘俗士態,臨流佇看鶴飛還。」看的寫的,都很陶醉的樣子,而頷聯最有名。能看到「無數奇珍」,足見當時開發萬華巖景點之端倪。再來看「一記」。寫景遊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俊賞,一類是探險。前者輕鬆進行,或流連光景,或憑弔古蹟;後者緊張刺激,或歷險探索,或發現新景。本文介於兩者之間。作者既有一定的遊險精神,有新的發現和特別的領悟,又明確地說「是奇秀之區,非予之所獨得也」。
他的「新發現」思路是「宏觀—微觀—宏觀」。先從宏觀上看,郴郡所在,楚南之巔,地勢奇特,特在多山,蜂屯蟻聚,蔚為壯觀,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最為奧僻矣。」為何如此說?一是來自平原地區的人的感性認識盡皆如此,在山高崖陡之地,不登山巔就不辨遠近,不達谷底就不知深淺,想擴大視野就須翻山越嶺;二是幾千年道教文化的深厚積澱使然,仙者山之人,多山之區,神秘之地,郴州僻地,必有幽徑,幽徑所向,必有奇景,飽學之人,豈能不知?三是作者一到萬華巖即有超越前人的領悟,於是推出另一個結論:「蓋諸山屯聚,而鍾此奇秀之區也。」鍾靈毓秀,說的不就是這裡嗎?
接著好奇慕異的作者詳細記述入洞過程及所見,突出「奇秀」二字,似為證明這個結論。描繪奇秀之景時,也大體按照上述思路進行。如寫巖右的那一彎泉澗,先說它「清泉瀅澈」,然後從水面寫到水底,再寫到水面。微觀處用工筆精繪,如「碧沙湧沸,儼如水晶盤,照人須鬢,輝映襟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下文寫石竇、石柱、石田、石鐘、石幕等,則除沿襲這一思路,還著意突出形態之奇、氣質之秀。他筆下的萬華巖,直如萬花筒,令人嘆為觀止。
行文至第三段,作者以議論的方式,向讀者呈現了一系列的新發現、新領悟。作者畢竟是一個一般好遊者,限於條件,懼迷途而知返,順利回到坦坡,飲酒至日影西斜;作者畢竟還是一個文人好遊者,不得不拾掇一些觀感以餵筆嘴。就在「披襟危坐」間,他有了三大發現:幻境,奇景,情理。其一是幻境,當太陽西行到天邊時,在坦坡上看巖洞口,像望一輪圓月,置身其間的作者,竟恍若月中神仙!這得益於天之時、地之利,更得益於他觀景覽物的一雙慧眼和悠遊從容的那份心態。其二是奇景,作者感嘆道:「噫!造物流形,宇宙有是奇秀者哉!」這是對萬華巖美景的由衷讚美。值得品味的是,把集無數妍姿美態於一身的萬華巖歸功於造物,又置之於宇宙,是一種多麼自然而討巧的表達,他似乎在預言:萬華巖成景於神力,必將聞名於天下!
其三是情理,以一句「是奇秀之區,非予之所獨得也」轉入對萬華巖題字者的探究性記述。既然「非予之所獨得」,就說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有何憑證?有字為證。誰人的字?學者張栻。因為不太確定,故冠以「相傳」二字。就是這常見的景物題字,他還要宕開一筆,作情理之悟:寫上這麼三個大字,固然需要興致,但更需要智勇;而這興致、智勇從何而來?他平靜地說:「蓋心賞奇秀而慷慨唏噓,不欲零落於荒煙野蔓,湮滅而無聞耳。」是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惜美之心」呢?表面上是在推測張栻之意,實則是把自己的一番領悟道出來,欲與讀者分享。
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我們現在能看到如此充滿魅力的萬華巖,不就是因為它有幸沒有「零落於荒煙野蔓,湮滅而無聞」嗎?尊敬的作者,你有很多的共鳴者、跟進者。萬華巖,巖如其名,美景數不清。巖洞裡有石蟒石獅、石鶴石象、石筍石柱、石簾石幔、石藤石鐘、石田石花等30多種天然熔巖精品。而洞中的「水下鈣膜晶錐」,全世界只有兩處可見,每百年才長一釐米,被稱為「國寶」。瓊林玉樹,瑤池荷花,仙女甩袖,雙鶴展翅,觀音坐蓮,海螺出水……任由你去想像!
明朝大臣、文學家李東陽說:「郴州形勝天下稀,千巖萬壑勞攀躋。」現在你不會懷疑,在郴州的千巖萬壑中,真正值得攀躋、堪慰其勞的,就是萬華巖!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裡,喜歡小編的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和分享,我們下期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