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萬華巖記》「一詩一記」的問世,遂使萬華巖名滿天下

2021-01-10 百家號

大家好,我是小美,今天要跟大家聊聊蔡來儀的《遊萬華巖記》,本文章閱讀時間大概需要12分鐘,感謝讀者們的耐心閱讀。

《遊萬華巖記》

清蔡來儀

郴踞楚南之巔,諸山蜂屯蟻聚,最為奧僻矣。

萬華巖從巨壑特闢,圓洞如大罋斜覆,若神工琢削而成者。蓋諸山屯聚,而鍾此奇秀之區也。巖右清泉瀅徹,深三四尺,橫二丈餘。水底碧沙湧沸,儼如水晶盤,照人須鬢,輝映襟帶。魴鯉躍於水面,如在盤裡行,遊人至,輒逝去。石竇水珠滴瀝,又如傾雨點於盤,日夜毿毿弗斷也。巖左坦坡可坐三百人。石柱擎出,高可一丈,闊四五圍,撐於巖頂。石田十數段,塍界分明。上則大石崱屴,內深而黑,水沫噴出,濺衣履盡溼。

舉石擊之,噌吰洪鐘聲,而響應遠谷矣。仰而上視,多寶馬碧雞形。其他如珊瑚,如琅,倒懸石間,未可彈指數也。沿洞以入,土人背負渡水。有高石橫闌,攀石而遞躡焉。循仄逕行數武,漸昏暗難進。爰爇蕭草,執燭籠,始見小渚。依渚以行,越一裡許,火光上灼,萬狀具列如前洞,亦不可以手掬也。俄而石尖特拔,水勢欹崩,若運數鬥雪擲下,閃耀白光,聲似輥雷,同儕之語言皆莫之辨焉。

火幾息,懼迷失歸路,乃還。仍藉方裀坐坦坡。客攜酒至,酣飲數尊,而日影西斜,巖門圓如月輪,披襟危坐,恍然月中人也。噫!造物流形,宇宙有是奇秀者哉!是奇秀之區,非予之所獨得也。巖之頂側曾揭「萬華巖」三字,久而石勒苔封,微見其痕。夫巖虛敞若此,亦好遊者興致勃發,不憚險巇,設梯上升,落筆大書。蓋心賞奇秀而慷慨唏噓,不欲零落於荒煙野蔓,湮滅而無聞耳。大書者何人?相傳為南軒張敬夫也。

【文章翻譯】

郴州位於荊楚大地南部的最高處,群山像蜜蜂螞蟻一樣聚集在一起,最為幽深偏僻了。

萬華巖,在從一座大山谷裡特地形成的一個開口處,圓形的巖洞如一隻巨型酒甕斜扣著,又好像是神工鬼斧雕刻而成的。大概是因為很多山屯聚起來,因而聚集成這麼個神奇秀美的地方。巖洞右邊有清泉流出,清澈見底,三四尺深,兩丈多寬。水底碧沙隨水翻湧,就像一個水晶盤,能照出人的鬍鬚鬢髮,映射著人的衣襟衣帶。魴魚、鯉魚在水面上跳躍,像在水晶盤裡行走,遊人靠近時,魚就跑開了。石洞裡的水珠滴滴答答地往下掉,又像雨點傾瀉到水晶盤上,日夜長流,沒有斷絕。巖洞左邊是一塊平闊的斜坡,可以坐三百多人。有一個大石柱向上託舉,高約有一丈,周長有四五圍,撐到巖頂。十多塊梯級石田,田界分明。石田上面大石聳起,裡面幽深黑暗,有瀑布的泡沫噴射出來,濺到身上,衣服鞋襪會溼透。

拿小石子敲擊大石,它就發出大鐘那樣的聲音,又在遠處峽谷響起回聲。抬頭向上看,青綠色的巖石很多,有的形似寶馬,有的狀如碧雞。其他有像珊瑚的,有像美玉的,倒懸在上面,多得不能在短時間內數出來。沿著這個石洞再往裡走,由當地人背著我們過河去。前面有高聳的石壁和橫著的欄杆,我們就沿著欄杆攀上石壁,依次跟上去。再沿著旁邊傾斜的小路走了幾小步,光線漸漸昏暗,難以進去。於是有人燃起艾草當火把,有人提著燭籠,才看到洞中有些小島。沿著小島邊前進,走過約一裡地,火光往上一照,發現前面洞裡無數形態各異的巖石排列在眼前,只是不能用手去捧取啊。一會兒,只見一片特別挺拔的尖峰巖石,這裡水勢很陡,水流直瀉而下,像是誰運來了幾鬥白雪向下拋擲,閃耀著白光,聲如滾雷,這時同伴之間說話都互相聽不清了。

火把快要熄滅了,我們懼怕迷失歸路,就往回走。來到洞口,仍舊藉助方形褥墊坐在巖洞左邊那塊平闊的斜坡上。客人把酒帶來了,暢飲幾樽酒後,太陽偏西了,這時巖洞門看上去像一輪圓月,披衣端坐的我們,恍若月中仙人。啊!造物神力無邊,變成各種事物的千姿百態的形狀,天地間竟有如此神奇秀美的地方啊!而這奇異秀美的地方,又不是我一個人發現的。巖頂一側曾經標有「萬華巖」三個大字,久而久之,石刻被苔蘚覆蓋,只露出一點點舊刻的痕跡。想想那巨大的巖石如此平闊,沒有一點倚靠之處,也有喜歡遊險的人興致勃發,不怕險阻崎嶇,架起雲梯攀登到上面,落筆寫成這麼幾個大字。大概是因為他用心欣賞了神奇秀美的景色,從而生發出無限感慨嘆息,不想讓它在荒煙野草中衰殘下去,以致湮沒無聞罷了。寫這三個大字的是什麼人?相傳就是南軒先生張敬夫啊。

【賞析】

萬華巖,現在看上去不啻人間仙境,但隋唐以前還是「養在深閨人未識」。

北宋阮閱遍覽郴景,遊必題詠,卻有百詠而獨泯沒萬花巖;南宋趙不退承旨勸農時,也只在洞口舉辦典禮並作記。此後多有到訪者題字,卻少有好遊者深入探索發現。到明代才出現一些珍貴的記載。詩人劉汝楠有「鳥道斜通一罅天,仙人遺廩尚依然」之句,胡學夔有《萬華巖記》之文,所述詳備。萬華巖從此出名。

而清初郴州學政蔡來儀「一詩一記」的問世,遂使萬華巖名滿天下。

先來讀「一詩」:「層巒疊岫抱清灣,天宇曾開一月環。無數奇珍藏洞裡,何時仙境落人間。水珠細滴龍樓雨,霞綺遙增石柱斑。到此渾忘俗士態,臨流佇看鶴飛還。」看的寫的,都很陶醉的樣子,而頷聯最有名。能看到「無數奇珍」,足見當時開發萬華巖景點之端倪。再來看「一記」。寫景遊記主要有兩類,一類是俊賞,一類是探險。前者輕鬆進行,或流連光景,或憑弔古蹟;後者緊張刺激,或歷險探索,或發現新景。本文介於兩者之間。作者既有一定的遊險精神,有新的發現和特別的領悟,又明確地說「是奇秀之區,非予之所獨得也」。

他的「新發現」思路是「宏觀—微觀—宏觀」。先從宏觀上看,郴郡所在,楚南之巔,地勢奇特,特在多山,蜂屯蟻聚,蔚為壯觀,於是他得出一個結論:「最為奧僻矣。」為何如此說?一是來自平原地區的人的感性認識盡皆如此,在山高崖陡之地,不登山巔就不辨遠近,不達谷底就不知深淺,想擴大視野就須翻山越嶺;二是幾千年道教文化的深厚積澱使然,仙者山之人,多山之區,神秘之地,郴州僻地,必有幽徑,幽徑所向,必有奇景,飽學之人,豈能不知?三是作者一到萬華巖即有超越前人的領悟,於是推出另一個結論:「蓋諸山屯聚,而鍾此奇秀之區也。」鍾靈毓秀,說的不就是這裡嗎?

接著好奇慕異的作者詳細記述入洞過程及所見,突出「奇秀」二字,似為證明這個結論。描繪奇秀之景時,也大體按照上述思路進行。如寫巖右的那一彎泉澗,先說它「清泉瀅澈」,然後從水面寫到水底,再寫到水面。微觀處用工筆精繪,如「碧沙湧沸,儼如水晶盤,照人須鬢,輝映襟帶」,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下文寫石竇、石柱、石田、石鐘、石幕等,則除沿襲這一思路,還著意突出形態之奇、氣質之秀。他筆下的萬華巖,直如萬花筒,令人嘆為觀止。

行文至第三段,作者以議論的方式,向讀者呈現了一系列的新發現、新領悟。作者畢竟是一個一般好遊者,限於條件,懼迷途而知返,順利回到坦坡,飲酒至日影西斜;作者畢竟還是一個文人好遊者,不得不拾掇一些觀感以餵筆嘴。就在「披襟危坐」間,他有了三大發現:幻境,奇景,情理。其一是幻境,當太陽西行到天邊時,在坦坡上看巖洞口,像望一輪圓月,置身其間的作者,竟恍若月中神仙!這得益於天之時、地之利,更得益於他觀景覽物的一雙慧眼和悠遊從容的那份心態。其二是奇景,作者感嘆道:「噫!造物流形,宇宙有是奇秀者哉!」這是對萬華巖美景的由衷讚美。值得品味的是,把集無數妍姿美態於一身的萬華巖歸功於造物,又置之於宇宙,是一種多麼自然而討巧的表達,他似乎在預言:萬華巖成景於神力,必將聞名於天下!

其三是情理,以一句「是奇秀之區,非予之所獨得也」轉入對萬華巖題字者的探究性記述。既然「非予之所獨得」,就說明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了。有何憑證?有字為證。誰人的字?學者張栻。因為不太確定,故冠以「相傳」二字。就是這常見的景物題字,他還要宕開一筆,作情理之悟:寫上這麼三個大字,固然需要興致,但更需要智勇;而這興致、智勇從何而來?他平靜地說:「蓋心賞奇秀而慷慨唏噓,不欲零落於荒煙野蔓,湮滅而無聞耳。」是啊,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惜美之心」呢?表面上是在推測張栻之意,實則是把自己的一番領悟道出來,欲與讀者分享。

細心的讀者不難看出,我們現在能看到如此充滿魅力的萬華巖,不就是因為它有幸沒有「零落於荒煙野蔓,湮滅而無聞」嗎?尊敬的作者,你有很多的共鳴者、跟進者。萬華巖,巖如其名,美景數不清。巖洞裡有石蟒石獅、石鶴石象、石筍石柱、石簾石幔、石藤石鐘、石田石花等30多種天然熔巖精品。而洞中的「水下鈣膜晶錐」,全世界只有兩處可見,每百年才長一釐米,被稱為「國寶」。瓊林玉樹,瑤池荷花,仙女甩袖,雙鶴展翅,觀音坐蓮,海螺出水……任由你去想像!

明朝大臣、文學家李東陽說:「郴州形勝天下稀,千巖萬壑勞攀躋。」現在你不會懷疑,在郴州的千巖萬壑中,真正值得攀躋、堪慰其勞的,就是萬華巖!好了,今天的文章就講到這裡,喜歡小編的文章的朋友歡迎轉發、評論和分享,我們下期見,拜拜!

相關焦點

  • 唐詩中很美的一首詩,短短28個字,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所以自《桃花源記》問世以後,便陸續有文人根據它的意境創作出文學作品。最典型的便是詩歌,如唐代大詩人李白就曾寫過一首《山中問答》。其中就有這樣的詩句,「桃花流水窅(yǎo)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桃花溪》,便是唐代詩人張旭借《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
  • 【文翰堂】秋子臺灣行詩記十九首
    秋子臺灣行詩記十九首文翰堂編輯整理臺灣行詩記之一【初到臺北】2016.2.29臺灣行詩記之二【國父紀念館】2016.3.1初春二月下夷州,寶島風光眼底流。敬謁中山國父館,循觀夜景笑登樓。臺灣行詩記之五【會友人遊國慶】2016.3.1故宮有幸會學人,贈著談書話史文。共賞華亭讀筆墨,離別久念友情真。
  • 雨菲菲,霧茫茫,徹夜難眠,遂記此篇
    雨菲菲, 霧茫茫,思念難抑,嫣影縈迴,徹夜輾轉難眠, 遂記此篇。佇立窗前,眺目凝瞰。雨在風中斜斜落下,帶著幾分寥落,紛飛飄落在玻璃上,滑泛起冗雜密集的形痕,似若道道傷口結痂時。濛濛細雨,淅淅瀝瀝,滴答成一段段婉轉悅耳的曲調。
  • 《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其更名之路何以說曲折而又玄妙?
    然,《紅樓夢》廣泛問世之前並不叫《紅樓夢》,叫《石頭記》,後又稱《情僧錄》、《風月寶鑑》、《金陵十二釵》等等。 那,《石頭記》何以更名為《紅樓夢》,有何玄妙之處?
  • 王培軍|記劉衍文先生
    先生不以為迕,手覆一札,凡六紙、長三四千言。自是遂往復通函。餘性既好問,下筆不自休,先生亦樂於假借,為詳答之。三數年間,往還之書札,凡數十通,可訂成一小冊者。後負笈海上,又時往先生欽州路寓處,摳衣晉謁,追陪談麈,獲聆嘉言快論,往往為之拊掌。循覽彼時所記,先生之談鋒,猶能仿佛也。
  • 草堂讀詩|朗誦:高春林《星河》《豎琴記》
    詩歌就是生活,歡迎來到由封面新聞、成都廣播電視臺聽堂FM與《草堂》詩刊聯合推出的 「草堂讀詩」,我是讀詩人涓子。剛剛聽到的詩歌《星河》,來自詩人高春林的組詩《虛無的細汗》。今天我們就一起分享高春林的詩。60後詩人高春林,主要著作有詩集《夜的狐步舞》《時間的外遇》《漫遊者》《神農山詩篇》《隱者書》等,隨筆集《此心安處》。
  • 茶語艾說:雷平陽老師力作《茶神在山上·勐海普洱茶記》問世
    上圖源於勐海發布1、雷平陽老師又一本普洱茶書力作問世。20年後,我無心於時間和世相的對照,仍然著迷於寫作的臨場感與黏著性,希望自己只關注「現在」並盡力將它描述出來,使《普洱茶記》和《茶神在山上——勐海普洱茶記》形成兩個彼此獨立的時間斷面。
  • 牧者靈修丨《出埃及記》:《出埃及記》一章1-7節
    下埃及的名單(1:1-4)二、到埃及的人數(1:5)(參:徒7:14,創46:26-27)三、在埃及的生養(1:6-7)《出埃及記》概論。書名叫《出埃及記》。每一卷書的書名都很重要,也跟那一卷書的重點是吻合的。第五點是主題,講到神的救贖。第六點是特點,著重出埃及,賜律法,建會幕。第七點是分段。
  • 每天一首詩: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橘子這首《贈劉景文》,是蘇軾贈送給友人的。但是短短四句詩,根本沒有涉及到友人。只是通過描寫深秋的景象,來表達蘇軾對友人的讚頌,這也是非常不一樣的角度。此詩全文如下: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
  • 怎麼學好數學(一)——怎麼記筆記
    ,記什麼,什麼時候記,如何能夠讓筆記發揮最大效用,困惑了很多人,本文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方法一、記筆記會錯過聽課嗎?有的學生在老師抄題的時候記,有的記老師的解題步驟,有的記老師對試題的分析與講解,尤其是在老師分析試題,講解思路的時候,很多人記筆記的速度是跟不上老師講解的速度的,再加上人們的注意力很難同時專注於多個內容,比如一邊思考筆記怎麼記,過程是怎麼推導的,同時還要聽老師的講解,這就造成了記筆記耽誤了聽課,以至於記下來了筆記課下看不懂,甚至課堂都看不懂,自己琢磨試題、後面的課就沒法聽了。
  • 山巔一寺一壺酒3.14159:你可以這麼巧記圓周率
    首次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的祖衝之,和兒子一起利用同樣是中華財富的詩詞進行了有趣的巧記——山巔一寺一壺酒,可謂一段佳話。當然,圓周率並不是祖衝之首創,在他之前已有古時候的「徑一周三」即3;王莽新朝時的3.1547,東漢張衡精確到的3.1466等等。
  • 【每日一記】那年今天,我當了媽
    好不容易找到了醫生,敲開了門,醫生一臉的不高興。很粗暴地給我做了檢查,說:「產門開了,要生了。」我重重地鬆了一口氣——太好了,不會被退回去了。我踏踏實實的在醫院待產了,肚子有一陣沒一陣地疼。我挺著個大肚子做了各種產前檢查,行動自如。你外婆跟在我後面說:「看看肚子那麼大,動作倒是利索得很。」到了中午,肚子還不是很疼,醫生讓我進待產房去待產。待產房裡有很多待產媽媽。
  • 論湯顯祖《邯鄲記》的成就及其影響
    湯顯祖作於徐聞的一首詩中,還寫到李德裕,詩為《瓊人說生黎中先時尚有李贊皇誥軸遺像在,歲一曝之》:「英風名閥冠朝參,麻誥丹青委瘴嵐。解得鬼門關外客,千秋還唱《夢江南》。」可以說,湯顯祖在這首詩中,對李德裕這樣被貶官員的處境表示了深切的理解和同情。我們知道,沈既濟曾因楊炎舉薦,任左拾遺、史館修撰。
  • 《紅樓夢》中《葬花吟》是洪升所作崑曲《石頭記》中的一段唱詞
    (批2)【奇文異文,俱出《石頭記》上,且愈出愈奇文。】『葬花吟』一詞名,查八十回本小說《石頭記》或百廿回《紅樓夢》或《金陵十二釵》,俱不見此名。這就是說,批書者畸笏叟的用詞,不是出於小說《石頭記》,而可能取自於洪升的遺作崑曲《石頭記》劇本中的一大段唱詞的命名。批書人有意混混淆或許又是分清。批評者畸笏叟就是晚年的曹,心裡最明白。
  • 白景琦一生被扇三記耳光,前兩記為二奶奶所扇,第三記卻不為人知
    白府二爺因為給詹王府的大格格號出了喜脈,結果引發詹王爺不滿,遂將白府二爺的座駕砸毀,而白府老爺無法忍氣吞聲,故而心生一計,故意給大格格開了一些安胎補血的方子,結果讓詹王府的醜事敗露,詹王府因此記恨在心。
  • 一相 | No.40 《小隱六記》自序
    從梁祝到雙星,從當壚到還魂,從釵頭鳳到長恨歌,從《浮生六記》到《艽野塵夢》,他們都以絲蘿春秋花好月圓的單一愛情觀,讓人嘆息至今,沉湎傳唱其悽美絕倫,留下一連串的「錯、錯、錯」「莫、莫、莫」「難、難、難」「瞞、瞞、瞞」,卻從不給愛情以出路,不給人以活路。 我不知道分開後,良人是否做到了「勝物而不傷」,我希望我們最終都化蝶了。——雖然是各飛各的。
  • 花食記| 浩然有歸志
    他看信後思鄉想家之情油然而生,遂賦詩一首《得家書》:「老妻書至勸還家,細數江鄉樂事賒。彭澤鯉魚無錫酒,宣州慄子霍山茶。編茅已蓋床頭漏,扁豆初開屋角花。舊布衣裳新米粥,為誰滯留在天涯。」這一信一詩的往來應答,本是人家南塘夫妻的親愛家常,又被清人葉煒的詩話《煮藥漫鈔》記上動人一筆:「嘗與吾鄉秦次遊孝廉光第,邂逅上海,約餘同往吳門。翌日走訪,秦正束歸裝。餘訝其不謀。
  • 憶舊遊·記愁橫淺黛——宋·周邦彥
    憶舊遊·記愁橫淺黛——宋·周邦彥     記愁橫淺黛,淚洗紅鉛,門掩秋宵。墜葉驚離思,聽寒螿夜泣,亂雨瀟瀟。
  • 來復日講經|秋浦書院《樂記》講座第一講
    【講座須知】概要:  《樂記》蓋孔門之遺書,先儒以為公孫尼子次撰。然又謂,河間獻王與諸生等釆《周官》及諸子言樂事者,以為《樂記》,則似此書為漢儒編輯。蓋當時禮樂道微,傳說不同故也。自古樂散亡,器數失傳,而其言義理者,雖賴有是篇之存,而不可見之施用,遂為簡上之空言矣。然而樂之理終未嘗亡,苟能本其和樂莊敬者以治一身,而推其同和?同節者以治一也,則《孟子》所謂『今樂猶古樂』者,而其用或亦可以漸復也!
  • 齊白石:畫名滿天下,詩卒為所掩
    世人都知道齊白石的畫好,而不知齊白石的詩好,這是因為齊白石的畫名太響,畫名壓倒了詩名。白石老人於其詩頗為自負,嘗有「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之語,而畫名滿天下,詩卒為所掩,實則老人之詩,脫胎宋人,幽默詼諧,饒有真趣,亦近代詩壇一異軍,賞心者正不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