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榮譽為王的時代,演繹出了時代背後、社會輿論看不見的人性「消費」。《傑出公民》就是這樣一部順應社會發展的作品。
人怕出名,豬怕壯
男主丹尼爾是一名阿根廷作家,並此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直言拿諾貝爾會對自己的創作生涯造成障礙。然而,他擺出一幅自傲著等待掌聲的姿態,並如願以償地獲得全場的掌聲。
一次偶然,他收到故鄉的邀請,接受「傑出公民」的勳章,以感謝他給家鄉帶來的榮耀,並展開為期四天的活動。
富貴不回鄉,猶如錦衣夜行。
在歐洲生活了40年的丹尼爾,可能是單純的思鄉之情,他最終還是決定返回故鄉。
為了歡迎男主,鎮長親自迎接,讓他站在消防車巡遊小鎮,路人跟在他身後瘋狂拍照。
兒時的好友邀請他在家宴,初戀也前來聯繫,當地藝術協會邀請他當評委,在歡迎會上,還給他做了一個簡單的PPT短片。
這一切雖然充滿尷尬,但他知道如何在上流社會逆光先立足,更知道如何在底層社會裡放下身段。
在離開故鄉的40年生涯裡,也許是為了彌補眼前的故鄉,他破例讓大家隨意拍照,並且接受了採訪。
但這份忍讓,卻沒有換來鄉民們的回報。
在他接受採訪時,主持人對文學並不感興趣,找他只是想利用他的名氣給飲料打廣告。
接著一個殘疾人上門,希望男主能捐贈9000美元為他買個電動輪椅,仿佛男主賺來的錢理所應當就給他一份。甚至還有狂熱的女粉絲竟然直接衝進男主的房間獻身。
丹尼爾的家鄉不斷地利用他的身份為製造噱頭,大家都把他當成了搖錢樹,靠近就能有利可圖。
當你成為名人,人人都想分一杯羹
一個鶴立雞群的人物,卻即將踏上一條從人人擁簇到人人喊打的荒誕囧途。
藝術協會請男主當評委,男主將關係戶的畫淘汰,最後選了一幅背面貼著廣告的畫,為優勝作品,只因為這張畫至少還有一些奇特的諷刺感。
但當地選手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淘汰了,心懷餘悸,更在男主的公開課上詆毀他。
當得知那個狂熱獻身的女粉絲竟然是兒時好友的親生女兒時,心裡不禁無味雜陳。原來她也是有目的的,她想要男主帶她離開這個窮苦偏僻的地方。
男主為了斷絕聯繫,讓她別再來找麻煩。女孩為了報復,讓鎮上的人都知道他們的關係。
當目的達不成時,人們立刻翻臉耍狠,把男主當成過街老鼠。旅館外被人放了槍,還撒滿了詆毀他是賣國賊的傳單,他的雕像上也被塗滿了紅漆。
就算是如此,男主也不想妥協,他看不下去繪畫比賽,最終獲獎的都是關係戶。直接在臺上揭開了所有人的遮羞布。也讓他徹底得罪了鎮上的所有人,眾人紛紛對他扔臭雞蛋。
男主從衣錦還鄉的"傑出公民"變成了「故鄉的叛徒」,而這一切只用了三天時間。
深夜,死黨強行接走了男主。一路上,鄉民的面目和聲音出現在男主眼前耳畔。死黨並不想傷害男主的性命,他刻意不瞄準開槍,只是嚇唬嚇唬他,想把他趕出鄉鎮。
但是女兒的男友懷恨在心,一槍打中了男主的胸口。
藝術成了生活預言,何其悲哀
下一秒電影突然來了個反轉。
男主換了個造型出現在他的新書發布會上,新書名叫《傑出公民》。也就是說,電影可能只有開頭的諾貝爾文學獎和結尾的新書發布會是"真實"的,其他部分都是虛構。
也許男主根本沒有回故鄉,他只是再一次對故鄉進行書寫和消費,再次獲得了小說的靈感和社會輿論的關注,為自己積攢名氣。
至於他展示的胸口上的槍傷,也難辨真假。發布會最後,他露出一副狡黠的面孔,讓人猜不透真相到底是什麼,電影也就此結束。
導演深刻的比喻了當今社會之中那些利用名譽光環從而無限消費的那些人,就如同「中國電影版的大衣哥」朱之文。
當人們違背原則,把榮譽當作肆無忌憚的資本時,自己本身也會成為輿論的隨波逐流者。
《傑出公民》涉及兩個層面的諷刺批判。是時代背後一種習以為常的現象。
第一個層面是:底層人士的愚昧作惡。以獨特的敘事方式,把西式的「盲目崇拜」合理地融入劇情之中。一邊吃著葡萄說酸,一邊卻尋思著有利可圖。
第二個層面上是:上層人士的虛偽。男主可能從未回鄉,只是為了自己的虛榮,在消費和詆毀自己的故鄉。
書的結尾,他死在故鄉;而在現實中,他卻可能從未回過故鄉。
就像男主所言,"這世界上沒有真相,所謂真相,只是一種操控他人的詮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