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打敗仗的鄧禹,為什麼能位居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2021-02-23 魚羊史記

文:琴劍霜月

兩漢之交,是一個堪比三國和五代的亂世。王莽不得人心的改革,先是引爆了綠林赤眉的炸彈,而後隴西隗囂、蜀中公孫述等紛紛割據一方,華夏大地再度陷入了戰火紛飛的局面。但不同於後世,新朝末年的亂局僅用了十數年便得以終結,而一統之功則歸屬於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功臣集團。為了追感功臣,劉秀之子明帝劉莊命人在洛陽南宮雲臺閣畫了二十八位開國元勳的畫像,正應天上星宿,是為雲臺二十八將。

這其中,有平定巴蜀的吳漢,有攻破鄴城的賈復,有威震隴西卻英年早逝的岑彭,有為人愛戴的「大樹將軍」馮異……總之都是久經戰陣,武名赫赫的大將。可看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似乎並沒有如何出彩的戰功,那麼他究竟為何能高居首席,冠絕群英呢?

不妨看看鄧禹年輕時的履歷:他十幾歲時結識劉秀,與之一起在長安求學;王莽亡身,更始帝劉玄上位,鄧禹拒絕徵召,而是到河北投奔了老同學劉秀;此後與赤眉作戰,因拒絕聽從馮異的勸告,打得慘敗,「死傷者三千餘人」,因此引咎辭職。看到這裡,會覺得鄧禹無非就是跟隨劉秀比較早,戰鬥能力非但不優秀,而且似乎有點渣渣。那麼一向以擅於用人著稱的劉秀,為什麼看重這位不善於作戰的鄧將軍呢?

01

光武故舊,創業元老

首先要從劉秀的創業史說起。

劉秀早年和兄長劉演帶領南陽的宗室子弟起兵,喚作「舂陵軍」。這支白手起家的隊伍兵微將寡,裝備更是寒磣,九五至尊的光武帝,最初竟是騎牛上陣的。為了打開「市場」,舂陵兵主動聯合綠林軍中的新市、平林和下江三支主力,與王莽的軍隊展開激戰,不僅節節勝利,也在戰鬥中不斷壯大自己。

群龍不可無首,為了統一號令,綠林軍擁戴西漢宗室劉玄為更始帝。這劉玄自稱是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之後,論輩分算是劉秀的族兄。無論劉玄還是後來的劉備,說是漢室宗親,其實根本無稽可查。只要你有能力有手腕,就算是乞丐貧農,也一樣能得到大家的擁護。可這劉玄卻素來懦弱,在即位大典上接受群臣朝拜時竟羞愧流汗,緊張得無法開口。如此平庸之輩又怎能為人主? 

更始元年六月,劉秀率步騎萬餘人與號稱百萬的新莽軍主力展開激戰,於昆陽將敵一舉擊潰,給王莽敲響了喪鐘。正在攻城略地之際,卻聞得長兄劉演被更始帝無故殺害的噩耗。心知更始帝是忌憚他們兄弟的實力,劉秀雖然心如刀絞,還是隱忍著沒有翻臉。他依從馮異的計策,巴結更始帝的左丞相曹競,請他勸劉玄允準自己去河北鎮撫州郡。獲得首肯後,劉秀立即渡黃河前往冀州,並在路上遇到了老同學鄧禹。

青年鄧禹拒絕做劉玄的官,卻到河北投奔實力弱小的劉秀。一方面,是出於兩人故舊之情;更重要的,則是鄧禹認為老同學有著平定亂世的潛力。史書上寫到:鄧禹「杖策北渡」,星夜追趕,終於在鄴城趕上了劉秀的大隊。他勸劉秀:「更始必敗,亂世不會止歇。您應當『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則『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一席話正合劉秀心意,鄧禹也就此成為其心腹,「常宿止於中,與定計議」。劉秀接下來在河北的大小行動決策,都有鄧禹參與其中。更重要的是,慧眼識珠的鄧禹還為劉秀推薦了許多人才,這些人在劉秀打天下的徵途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02

蕩平河東,西進關中

滅掉了邯鄲的王郎,劉秀算是在河北站穩了腳跟,也就正式跟劉玄決裂了。本就平庸的劉玄此時嘗到了做皇帝的甜頭,整天摟著美女花天酒地,不理政務。更始政權日薄西山,各地義軍紛紛舞弄起大刀長矛,想要佔塊地盤分杯羹,這其中又屬赤眉軍的氣焰最盛。劉秀預測,赤眉軍將來必然攻破長安,因此自己必須搶先奪取關中。於是他拜鄧禹為前將軍,引兵西進,這便是儒生出身的鄧禹獨自帶兵的開始。

鄧禹越過太行山,進入河東一帶(山西省南部地區),在此迎頭遇上了更始大將王匡、劉均的十餘萬大軍。寡不敵眾的鄧禹初戰失利,軍師韓歆等人都主張趁夜退走,但鄧禹沒有聽從。對鄧禹而言,這是劉秀進取天下的第一步,只有取勝,才能鼓舞士氣。如果稍有失敗便退卻,那麼劉秀只能做個河北的小軍閥,遲早被其他勢力清剿。況且綠林軍表面上陣容強盛,但軍心衰頹,隊伍散亂,並非上下一心。於是,鄧禹趁敵軍沒有連續攻擊的空檔重新部署,待王匡再度攻來時,鄧禹先是令全軍不得妄動,嚴陣以待。待到敵軍來到陣前,猝然擊鼓,全師猛撲,殺得王匡措手不及,獲得全勝。此戰之後,綠林軍更是江河日下,在赤眉和劉秀的雙重打擊下走向覆滅。鄧禹則成功拿下河東,劍指關中,奪取長安似乎指日可待。

可惜,這一次,他失敗了。

03

長安鎩羽,不損元功

擊敗綠林軍後,部下建議鄧禹一鼓作氣,直取長安,但鄧禹審時度勢後認為:赤眉軍新佔長安,財谷充實,兵鋒正盛;而己方漢軍卻缺吃少穿,急需修整。於是,漢軍進駐地廣人稀的上郡、北地,「就糧養士」,坐觀關中態勢。到了第二年初,吃光了糧食的赤眉軍悻悻撤出了長安,西走扶風。瞅準機會的鄧禹立即南下長安,駐紮昆明池。

這卻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失誤。

屯駐上郡,養軍繕甲,本來是上上之策,但也許鄧禹自覺重任在身,希望早日功成,才迫不及待進入關中。但此時赤眉軍已經將長安搜刮殆盡,漢軍所得到的不過空城一座。正當鄧禹率領飢腸轆轆的士兵茫然無措時,赤眉軍又從扶風殺了回來。一方面,漢軍未得到及時的修整,腹中飢餒,戰鬥力自然低下;而赤眉軍雖也缺糧,但無論戰力體力還是比鄧禹軍強出一截。兩軍交戰,鄧禹毫無懸念地潰敗了。

到了建武三年春天,鄧禹率部邀馮異共同迎戰赤眉,馮異認為赤眉士氣正盛,應當迴避其鋒銳。但鄧禹拒不聽從,命車騎將軍鄧弘與之大戰數日。赤眉軍詐敗,棄輜重退走,餓得眼睛發綠的漢兵爭相搶糧,不防赤眉軍一個回馬槍,再次將漢軍殺得大敗。此戰中鄧禹死傷三千餘人,身邊僅剩24人,狼狽逃回宜陽。

搞砸了關中經略,鄧禹引咎辭職,主動上交了大司徒、酇侯的印綬。但此戰的失利並未影響鄧禹在劉秀心中的位置,只是讓他逐漸淡出軍事指揮的前線。關於此次的慘敗,後世也是褒貶不一:晉武帝司馬炎在詔書中即認為:「昔鄧禹撓於關中,而終輔漢室,豈以一眚而掩大德哉!」李晨星先生則在他的《四史評議》中評述:「至於野戰之事,非禹所長,雖有敗衄,不足為累。」可見在大多數人心中,鄧禹的戰敗並未減損其作為開國「元功」的形象;而他在東漢建立後的明智選擇,更是為自己和整個家族奠定了太平榮華之基。

04

偃武修文,勳成智隱

從西漢到大明,歷代的開國功臣往往逃脫不了遭遇血腥屠戮的命運,但光武帝與其元勳卻是君臣相得,甚為和平。那麼,從屍體叢中拼出一個帝國的劉秀,果真對臣下如此寬厚和善嗎?他對自己權力的寶座沒有絲毫的擔憂嗎?

我們來看看光武帝在兩個不同時期的分封人員構成:建武元年前後,劉秀剛平定河北,全國勢力魚龍混雜,統一之日尚遠,正需能徵善戰之人奮勇殺敵,因此受封者多為軍功卓著之臣;而天下一統後的建武十三年分封,先前立下戰功的勳臣多無增封,尤其作為功臣之首的鄧禹,從梁侯改為高密侯,食邑仍為四縣,沒有絲毫變化。一方面,是鄧禹自關中之敗後並無新的戰功;更深一層,則是光武帝通過抑制鄧禹來實現「退功臣而進文吏」的一步棋。

天下已定,需要偃武修文。那些經歷了殘酷廝殺的武將們繼續手握重權,不僅不合時宜,也會對東漢政權構成威脅。對於同樣的問題,劉邦和朱元璋選擇舉起屠刀,劉秀則通過溫水煮青蛙,讓大家「舒服」地卸掉兵權。這一時期的劉秀,開始「數引公卿、郎、將講論經理,夜分乃寐」,也就是親近擅長經學儒道的書生,經常與之聊到深夜。

憑藉多年來對劉秀的熟悉,鄧禹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微妙的信號。他立刻同賈復「並剽甲兵,敦儒學」,以此表明對皇帝這一政略的配合支持。而劉秀也順水推舟,罷去鄧禹右將軍的職位,僅以列侯就第。鄧禹的隱退,為東漢帝國下一步的邁進鋪平了道路,建威大將軍耿弇等其他元勳也借坡下驢,相繼辭去軍職。整個過程沒有遇到任何激烈的反彈,與後世宋太祖的「杯酒釋兵權」同傳為千古佳話。

與他人相比,鄧禹也許並不是優秀的指揮官,更非驍勇的戰將。但一個政權的建立,軍事人才固然重要,能夠識得大體,維繫帝國穩固的臣工更是難得。如果說劉秀是船長,鄧禹無疑是與他心有靈犀的大副,有他在,東漢這艘巨輪才得以在驚濤駭浪中順利前行,大漢四百年的基業才得以載入史冊。僅憑這一點,鄧禹就足以居雲臺之首,受萬世敬仰。

策劃:魚羊史記  監製:魚公子

撰文:琴劍霜月  製作:吃硬碟吧、發達蚊

推薦閱讀

電視臺直播專訪李世民

還沒關注的小夥伴,趕緊掃碼關注,

別錯過了更多精彩內容哦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東漢雲臺二十八將 鄧禹排第一?
    不過鄧禹的軍事能力並不出眾,這可以從後面的經歷看出來,但是他能識人,劉秀也認可這一點:時任使諸將,多訪於禹,禹每有所舉者,皆當其才,光武以為知人。光武將發幽州兵,夜召鄧禹,問可使行者。禹曰:「閒數與吳漢言,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禹以期為能,獨拜偏將軍,授兵二千人,寬、晏各數百人。還言其狀,光武甚善之。
  • 鄧禹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一向無敵的鄧禹卻為何屢屢敗於赤眉樊崇之手
    漢明帝劉莊置雲臺二十八將時,把鄧禹列為第一。其實從軍功上來說,馮異、岑彭等人的功勞絲毫不比鄧禹少。
  • 光武中興先賢--雲臺二十八將
    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追憶當年隨其父皇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宿將,命繪28位功臣的畫像於洛陽南宮的雲臺,故稱「雲臺二十八將」。後世民間傳說,雲臺二十八將對應上天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為漢光武帝劉秀重興漢氏江山的二十八員大將。二十八星宿    傳說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太傅高密侯。
  • 他是光武帝手下第一謀士,東漢開國第一功臣,雲臺二十八將第一位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王朝麒麟閣十一功臣、東漢王朝雲臺二十八將、以及大唐王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三個系列的功臣,是後世文臣武將一直追求的最高榮譽。在這三個系列的功臣當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可能是後世最熟悉的了,今天小編不談凌煙閣功臣,談雲臺二十八將。
  • 劉秀個人魅力為什麼那麼大,雲臺二十八將不惜破家舍業,千裡投奔
    他對麾下將士的號召力在後世看來都不可思議,即便是以號召力強大著稱的唐太宗和宋太祖都無法與之媲美。他的麾下名將如雲,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雲臺二十八將,而這些將領幾乎都是在他落難河北的時候投靠他的,由此可見他當時的號召力和聲望有多強大。本章節我們就通過這些名將投靠劉秀的過程,分析一下他到底哪裡來如此大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最終死心塌地地隨他打天下,開創了東漢二百年的江山。
  • 東漢雲臺的二十八將中,如果單論軍事能力,誰最厲害?
    眾所周知,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在這二十八人中,鄧禹排名第一,但那是按功勞而論。 若馮、賈之不伐,岑公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克成遠業,終其全慶也。」 岑彭與馮異都在「雲臺二十八將」之列,一個排名第六,拜舞陽侯,徵南大將軍;一個排名第七,陽夏侯,徵西大將軍。
  • 鄧禹憑什麼成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來看他的「圖天下策」
    有一定之略,然後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倉促制,而功者不可以僥倖成也。」(《陳亮集·卷五·酌古論一》)而獻策定此「一定之略」者,正是謀士鄧禹。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少年時曾受業於長安的太學,與劉秀相識,遂結為莫逆之交。更始元年(23年),劉秀奉命平定河北時,他從南陽趕赴河北追隨劉秀,提出了「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
  • 更始帝想給鄧禹加官進爵,鄧禹拒絕了,卻投奔了勢力更小的劉秀
    鄧禹是東漢初年的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他幫助劉秀建立東漢、平定河北、復平關中。劉秀稱帝後,鄧禹被封侯拜將。但更始帝登基時,他曾被多人推薦為將,可是鄧禹拒絕了。 而後鄧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追隨了劉秀。劉秀當時勢力並不大,鄧禹為什麼會舍更始帝,而選擇劉秀呢?是不是他不願意為官呢?
  • 鄧禹:我不想做官,我只想隨您名垂青史
    東漢明帝的時候,為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二十八人畫像,將其陳列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史稱雲臺二十八將。
  • 成語「披荊斬棘」由來: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大樹將軍馮異
    一、初識劉秀:馮異,字公孫,潁川郡父城縣(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東)人,出自姬姓馮氏,周文王后裔,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七位。馮異又推薦許多同鄉,如後來同為雲臺二十八將的銚期等,劉秀任命他們為掾史,馮異、姚期等人,隨從劉秀到一起達洛陽,馮異很快成為劉秀的得力助手。當時,綠林軍更始政權定都長安,但是,山東赤眉軍、河北銅馬軍不服,割據隴蜀的隗囂(AO,二聲)、公孫述等人也不服,劉玄急欲平定河北,想派劉秀前往討平河北,部下諸將皆以為不可。當時流行一個童謠:「得不得,在河北。」
  • 細數雲臺二十八將 鄧禹高居榜首無爭議!
    1、太傅高密侯鄧禹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鄧氏家族四十七世祖,東漢初年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一位。劉秀稱帝後,封鄧禹為大司徒、酇侯。鄧禹年輕時曾在長安學習,與劉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劉秀巡行河北,鄧禹前往追隨,提出「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的方略,被劉秀「恃之以為蕭何」。鄧禹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既定河北,復平關中」,功勞卓著。
  • 第三十八戰:河北驚魂記(2)雲臺將首
    由於雲臺這28將太多了,後面我就簡要說了,比如馮異排行老七,就說「雲臺7將」。
  •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能入選「雲臺二十八將」的,都是早年追隨漢光武帝劉秀,在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建立東漢政權過程中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有功之臣。「雲臺二十八將」,又稱「中興二十八將」。 西漢末年,成、哀二帝無道,趙氏姊妹惑亂於內,王姓親族專權於外最終導致王莽篡位,西漢滅亡。不數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 鄧禹:東漢開國的第一功臣
  • 雲臺二十八將:耿弇
    那是因為他在長平之戰後,把趙國四十萬的降卒給坑殺殆盡。唐朝的黃巢、明朝的常遇春,也算是殺人眾多。但常遇春、白起和黃巢三個人,都比不上另一個人,那就是東漢的開國大將——耿弇。戰場上殺死人原本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更需要士兵貼身搏鬥。刀槍不長眼,死傷是家常便飯的事情。
  • 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蓋延
    東漢中興將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力大能挽硬弓,以勇力聞名邊疆,原為郡守彭寵部下。後來,隨同吳漢歸順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任虎牙大將軍,封安平侯,參與消滅王郎、劉永、董憲、蘇茂,周建,龐萌、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平定先零羌族。建武十一年,拜左馮翊,領兵如故。建武十五年,卒於任上。蓋延身高八尺,能挽弓三百斤。
  •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劉隆簡介,被劉秀封為什麼侯?
    長大後參加反對王莽政權的活動,後投奔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十六。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劉秀為防止關中、河洛戰略要地落入他人之手,決定乘赤眉西攻長安,更始軍隊應付不暇之機,平定河北、消滅河內(郡治懷縣,今河南武涉西南)、河東(郡治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禹王城)的更始力量,然後相機奪取長安、洛陽,為削平群雄,統一天下做準備。
  • 馬援戰功卓著,馬革裹屍,為何沒能入選「雲臺二十八將」?
    用今天的話說,即能樹立高尚的品德,又能為國建立功勳且能提出真知灼見的言論方為「不朽」。自古迄今,世所公認能稱得上這「三不朽」名號的,只有「兩個半」。晚清名臣曾國藩只能佔「半個」,而另外的「兩個」,一個是至聖先師孔子,一個就是聖人王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