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先賢--雲臺二十八將

2021-02-19 喇叭苗鄧氏宗親聯誼網


雲臺二十八將

雲臺二十八將,指的是漢光武帝劉秀麾下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的二十八員大將。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追憶當年隨其父皇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宿將,命繪28位功臣的畫像於洛陽南宮的雲臺,故稱「雲臺二十八將」。後世民間傳說,雲臺二十八將對應上天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為漢光武帝劉秀重興漢氏江山的二十八員大將。

二十八星宿

    傳說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

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太傅高密侯。對應星宿:角木蛟。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執金吾雍奴侯。對應星宿:心月狐。

馮異字公孫,潁川父城人,徵西大將軍夏陽侯。對應星宿:箕水豹。

岑彭字君然,南陽棘陽人,徵南大將軍舞陽侯。對應星宿:尾火虎。

賈復字君文,南陽冠軍人,左將軍膠東侯。對應星宿:氐土貉。

吳漢字子顏,南陽宛人,太司馬廣平侯。對應星宿:元金龍。

蓋延字巨卿,漁陽要陽人,虎牙大將軍安平侯。對應星宿:虛日鼠。

陳俊字子昭,南陽西鄂人,琅邪太守祝阿侯。對應星宿:畢日鳥。

臧宮字君翁,潁川郟人,城門梭尉郎陵侯。對應星宿:壁水。

耿弇字伯昭,扶風茂陵人,建威大將軍好畤侯。對應星宿:房日兔。

銚期字次況,潁川郟人,衛尉安成侯。對應星宿:井木犴。

王霸字元伯,潁川潁陽人,上谷太守淮陽侯。對應星宿:鬼金羊。

祭遵字弟孫,潁川潁陽人,徵虜將軍穎陽侯。對應星宿:鬥金牛。

任光字伯卿,南陽宛人,信都太守阿陵侯。對應星宿:柳土獐。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豫章太守中水侯。對應星宿:星日馬。

萬脩字君遊,扶風茂陵人,右將軍槐裡侯。對應星宿:獐月鹿。

邳彤字偉君,信都人,太守靈壽侯。對應星宿:翼火蛇。

劉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人,驍騎將軍昌成侯。對應星宿:軫木蚓。

耿純字伯山,巨鹿宋子人,東郡太守樂光侯。對應星宿:室火豬。

朱佑字仲先,南陽宛人,建義大將軍融侯。對應星宿:鬥木獬。

景丹字孫卿,馮翊櫟陽人,驃騎大將軍櫟陽侯。對應星宿:女士蝠。

王梁字君嚴,漁陽要陽人,河南尹阜成侯。對應星宿:昂日雞。

杜茂字諸公,南陽冠軍人,驃騎大將軍參蘧侯。對應星宿:參水猿。

馬成字君遷,南陽棘陽人,中山太守全椒侯。對應星宿:胃土。

劉隆字元伯,南陽安眾侯宗室,驃騎將軍慎侯。對應星宿:麥金狗。

傅俊字子衛,潁川襄城人,積弩將軍昆陽侯。對應星宿:嘴火猴。

堅鐔字子伋,潁川襄城人,左曹合肥侯。對應星宿:危月燕。

馬武字子張,南陽湖陽人也,捕虜將軍楊虛侯。對應星宿:奎木狼。

雲臺列將32人,前28人為開過功臣,上應28宿,就是雲臺28將。另外伏波將軍馬援有大功,但因為女兒為明帝皇后,明帝避嫌未將其列入。雲臺28將裡只要和皇室有親戚關係的都沒被列入,如光武的表兄來歙功勞很大,最後也未被列入。光武麾下人才眾多,各盡所能,但最厲害的是光武本人。光武戰昆陽,巡河北,平江南,定巴蜀,運籌帷幄,出將入相,讓人景仰之心,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鄧禹

鄧禹(2—58),字仲華,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鄧禹少時敏慧,13歲便能誦詩,後遊學長安。時劉秀也遊學於長安,鄧禹雖年幼,但見劉秀後,知其非常人,遂跟隨劉秀,數年後方歸家。

王莽末年,農民起義風起雲湧,各地豪強紛紛擁兵自立。公元23年,劉玄稱帝,年號更始,鄉裡豪傑多推鄧禹起事,鄧禹不肯從。更始帝拜劉秀為破虜大將軍,封武信侯,不久命劉秀往定河北鎮撫州郡。鄧禹聞訊,即杖策北渡,追至鄴(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地,始與劉秀相見。劉秀大喜,遂留鄧禹同宿,做徹夜長談。鄧禹進言說:「更始雖都關西(泛指函谷關或潼關以西地區),今山東(秦漢時代通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為山東)未安,赤眉、青犢之屬,動以萬數,三輔假號,往往髃聚。更始既未有所挫,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非有忠良明智,深慮遠圖,欲尊主安民者也。四方分崩離析,形埶可見。明公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以公而慮天下,不足定也」(《後漢書•鄧禹列傳》)。劉秀大悅,對鄧禹深為敬重,令左右呼鄧禹為鄧將軍,每遇大事,必與商討。

賈復


賈復(?—55),字君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南陽郡冠軍縣(今河南鄧縣西北)人,出身儒生。青少年時代從舞陰(今河南泌陽縣北)李生攻讀《尚書》,以胸懷大志、勤奮好學受到師友的器重。王莽末年為縣吏,奉命與同僚十餘人到河東地區(今山西西南部運城一帶)運鹽,途中遇盜,同僚十餘人皆棄鹽而逃,唯獨他運鹽而歸,受到人們稱讚。

綠林軍起義後,賈復聚眾數百人響應,自稱將軍。更始政權建立後,他率眾歸附劉玄族兄漢中王劉嘉,被任命為校尉。後來,賈復以更始政權日趨腐敗,形勢岌岌可危,乃勸說劉嘉脫離劉玄,另樹一幟。

劉嘉不願背叛劉玄,但寫書向劉秀推薦賈復。賈復持劉嘉推薦他的書信前往河北,先拜見了鄧禹,然後通過鄧禹謁見了劉秀,被委任為破虜將軍督(「督盜賊」)。劉秀見賈復所乘馬羸弱,即解自己所乘良馬以賜之。大司馬督段孝等人排擠他,稟告劉秀調他為鄗縣尉。劉秀對這些人說:「賈督有折衝千裡之威,方任以職,勿得擅除。」不許他們把賈復排擠出幕府。不久,劉秀到了信都(今河北冀縣),擢賈復為偏將軍。

賈復感劉秀知遇之恩,在攻取河北的歷次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在扈從劉秀攻克邯鄲消滅王郎的戰役中,以戰功升任都護將軍。不久,又扈從劉秀在河內郡射犬(今河南武陟縣西北,地區鎮壓青犢這支河北起義軍。他手執旌旗,一馬當先,率領所部衝鋒陷陣,「所向皆靡,賊乃敗走,諸將鹹服其勇」。後來,他率師北上與五校農民軍大戰於真定(今河北石家市東北),也是身先士卒,奮不顧身,以致身負重傷。劉秀聞訊大驚,深表關懷,說:「我所以不令賈復別將者,為其輕敵也。果然,失吾名將。聞其婦有孕,生女耶,我子娶之;生子耶,我女嫁之,不令其憂妻子也。」傷愈後,劉秀待之更加親近。他又率軍南下攻破鄴城,打擊更始政權在河北地區的軍事力量。

          寇恂

寇恂(?—36年),字子翼,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寇恂出身世家大姓。年輕時任郡功曹。太守耿況很器重他。

王莽敗亡,更始新立,派遣使臣巡行郡國,聲言:「先降者復爵位」(《後漢書•寇恂列傳》)。耿況帶領寇恂,到邊界恭迎使臣,並按規定交上印綬。然而,使臣收取印綬後,過了一夜,仍然沒有歸還之意。寇恂大怒,勒兵入見使臣,請還印綬。使臣不給,並且說:「天王使者,功曹欲脅之邪?」寇恂說:「非敢脅使君,竊傷計之不詳也。今天下初定,國信未宣,使君建節銜命,以臨四方,郡國莫不延頸傾耳,望風歸命。今始至 上谷而先墮大信,沮向化之心,生離畔之隙,將復何以號令它郡乎?且耿府君在上谷,久為吏人所親,今易之,得賢則造次未安,不賢則秖更生亂。為使君計,莫若復之以安百姓」(《後漢書•寇恂列傳》)。使者不應,寇恂當即大聲命令手下,以使臣名義召見耿況。耿況進見,寇恂搶步向前取回印綬交給他,使臣見事已如此,只好承制命耿況仍任原職。

            馮異

馮異(?—34年),字公孫,潁川父城(今河南寶豐東)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馮異素好讀書,精通《左氏春秋》、《孫子兵法》。馮異早年為王莽效力。地皇三年(22年),劉演、劉秀起兵,馮異以郡掾的身份監五縣,跟父城長苗萌共守城池,抵抗劉秀。劉秀進軍潁川(治今許昌),攻父城不下,屯兵巾車鄉(今寶豐縣東南)。馮異出巡屬縣,被漢兵捉獲。時馮異的堂兄馮孝和同鄉丁綝、呂晏都在劉秀手下。他們共同推薦馮異,劉秀召見馮異,希望他留下。馮異對劉秀說:「異一夫之用,不足為強弱。有老母在城中,願歸據五城,以暛功報德」(《後漢書•馮異列傳》)。劉秀同意了。

            祭遵

祭遵(?—33年),字弟孫,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祭遵少好經書,其家雖富,但祭遵卻十分節儉,常穿破舊的衣服。其母去世,他親自背土,壘造墳塋。曾有部吏欺凌他,被他結交俠士殺死。開始,縣城中人認為他柔弱怯懦,此事之後,人們就都畏懼他的膽識了。

劉秀在昆陽擊敗王尋(參見昆陽之戰),回軍經過潁陽。祭遵以縣吏的身份幾次進見。劉秀喜歡他的風度容儀,任命他為門下史。

後來,他隨軍進攻河北,擔任軍市令。一次,有個伺侯劉秀的小郎犯了法。祭遵毫不客氣,當場處死了他。劉秀得知,十分惱怒,下令收捕祭遵,加以懲處。主薄陳副勸阻說:「明公常想讓眾軍整肅。現在祭遵執法毫無避忌袒護,正是助您教令諸軍的好機會。」劉秀這才赦免了祭遵,並任命他為刺奸將軍。事後,劉秀常對將領們說:「當備祭遵!吾舍中兒犯法尚殺之,必不私諸卿也。」(《後漢書》)不久,祭遵又升任偏將軍,隨從劉秀平定河北,因功受封為列侯。

                蓋延

蓋廷,虎牙大將軍安平侯,字巨卿,漁陽要陽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一開始是彭寵護軍,後來跟吳漢一起投奔劉秀。他是一名虎將,在劉秀徵戰山東時功勞卓越,先後討伐劉永,董憲,蘇茂,周建,龐萌等人。後來在平定隴西戰爭中,接連攻取街泉、略陽、清水諸屯聚,攻無不克。建武11年,與中郎將來歙攻河池,結果未能取勝,反而病重。劉秀詔回以後,拜為左馮翊。建武15年,病死。

馬成


馬成(?~56年)字君遷。南陽郡棘陽(今新野縣東北)人。東漢開國功臣,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他少為縣吏,劉秀入穎川時歸劉秀,初任安集掾,又調任郟縣令。劉秀徵討河北,他棄官步行,追到滿陽方趕上劉秀,劉秀任他以期門職跟隨徵戰。劉秀即位,遷升他為護軍都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再遷揚武將軍,率誅虜將軍劉隆、振威將軍宋登、射聲校尉王賞,徵調會稽、丹陽、九江、六安四郡之兵進擊李憲。他採取深溝高壘、圍而不戰的戰術,使城中糧盡,迫不戰而敗,斬殺李憲,平定江淮。

建武七年(公元31年),馬成被封為平舒侯。建武八年(公元32年),跟隨劉秀進擊隗囂。大敗隗囂後,奉命任天水太守。是年冬,還師京都。建武九年(公元33年),代來歙為中郎將,率武威將軍劉尚等將破河池,平定武都。建武十年(公元34年),行大司空事。未幾,復任揚武將軍。


傅俊

傅俊,字子衛,潁川襄城人,東漢雲臺二十八將第十的積弩將軍。初為王莽新朝襄城地方亭長,對莽新政治的黑暗、腐敗體會深刻,知其難以長久。劉秀率部過襄城,傅俊起而響應,被委以校尉之職。莽朝襄城縣衙以「投帝罪」殺了傅俊的母親、弟弟和親族。傅俊為報滅宗之仇,跟隨劉秀參加昆陽大戰,奮勇殺敵,大破莽將王尋,因功升偏將軍。劉秀北進洛陽,命傅俊獨率一軍,擊破洛陽以東的京、密二城。劉秀嘉獎其戰功,特準歸襄城故裡,殯葬被慘害的親屬。

公元23年,傅俊聞劉秀進攻河北,隨帶領賓客10餘人,從襄城起身,日夜兼程,至邯鄲追上大部隊。劉秀為其忠誠所感動,把最精銳的潁川兵給他統率。每戰,所部常為諸軍男先衝鋒陷陣,屢建奇功。公元25年,劉秀即皇帝位,組建中央政權,傅俊出任侍中,侍從皇帝左右,出入宮廷,參與機密。


陳俊

陳俊,(?—52年),琅琊太守祝阿侯,字子昭,南陽西鄂(河南南陽)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一開始跟隨劉嘉,官拜長史。後來跟賈復一起經劉嘉推薦投奔劉秀。作戰勇猛,在河北比較聞名。後來參與山東作戰,跟吳漢一同作戰,平定山東後留陳俊坐鎮。後來一直在山東任職,直到建武23老死任所。

陳俊字子昭,西陽西鄂人也。少為郡吏,更始立,以宗室劉嘉為太常將軍,俊為長史。光武徇河北,嘉遣書薦俊,光武以為安集掾。

從擊銅馬於清陽,進至蒲陽,拜強弩將軍。與五校戰於安次,俊下馬,手接短兵,所向必破,追奔二十餘裡,斬其渠帥而還。光武望而嘆曰:「戰將盡如是,豈有憂哉!」五校引退入漁陽,所過虜掠。俊言於光武曰:「宜令輕騎出賊前,使百姓各自堅壁,以絕其食,可不戰而殄也。」光武然之,遣俊將輕騎馳出賊前。視人保壁堅完者,敕令固守;放散在野者,因掠取之。賊至無所得,遂散敗。及軍還,光武謂俊曰:「困此虜者,將軍策也。」及即位,封俊為列侯。

建武二年春,攻匡賊,下四縣,更封新處侯。引擊頓丘,降三城。其秋,大司馬吳漢承制拜俊為強弩大將軍,別擊金門、白馬賊於河內,皆破之。四年,轉徇汝陽及項,又拔南武陽。是時,太山豪傑多擁眾與張步連兵,吳漢言於帝曰:「非陳俊莫能定此郡。」於是拜俊太山太守,行大將軍事。張步聞之,遣其將擊俊,戰於嬴下,俊大破之,追至濟南,收得印綬九十餘,稍攻下諸縣,遂定太山。五年,與建威大將軍耿弇共破張步。事在《弇傳》。


王霸

王霸(?—59年),字元伯,潁川潁陽(今河南許昌西)人,東漢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新莽末,從劉秀起兵,長期戍守北部邊疆,後封淮陵侯。

王霸家族世好文法。父親曾任郡決曹掾,王霸年輕時也做過獄吏。王霸不願意當這無所作為的小吏,平素談吐舉止,慷慨有大志。其父親深以為奇,便派他遊學長安。

劉秀等起兵,經過潁陽,王霸帶領賓客拜謁,表示願意追隨。他說:「將軍興義兵,竊不自知量,貪慕威德,願充行伍。」劉秀見王霸慷慨,不同常人,也特予禮待,說:「夢想賢士,共成功業,豈有二哉」(《後漢書•王霸列傳》)!於是王霸跟隨劉秀,在昆陽擊破王尋、王邑。然後,還居鄉裡。


李忠

李忠,字仲都,東萊黃人也。父為高密都尉。忠元始中以父任為郎,署中數十人,而忠獨以好禮修整稱。王莽時為新博屬長,郡中鹹敬信之。

李忠,更始立,使使者行郡國,即拜忠都尉官。忠遂與任光同奉世祖,以為右大將軍,封武固侯。時,世祖自解所佩綬以帶忠,因從攻下屬縣。至苦陘,世祖會諸將,問所得財物,唯忠獨無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賜,李忠,諸卿得無望乎?」即以所乘大驪馬及繡被衣物賜之。

邳彤


邳彤,信都(今河北安國)人,能文善武,東漢名醫,光武帝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莽末年,天下群雄並起,邳彤初為和成郡卒正。劉秀在黃河北起事,復興漢業,至下曲陽,彤率城投降,仍封為和成太守。劉秀留止數日繼續北伐,到薊(今北京西北),恰王朗在河北起兵,所過郡縣無不降迎,惟和成與信都二郡監守不下。劉秀在北方聞報慌忙回兵,然未至信都兵將盡失。邳彤即派二千精騎迎劉秀至信都共商退兵之策,然議者多言以信都之兵護劉秀返還長安,惟邳彤當庭直諫:「天下之民思漢久矣。明公本漢室宗親,今振臂一呼,天下影從。王朗不過一介匹夫,集一幫烏合之眾尚能威震燕趙;況明公奮二郡之兵,揚響應之威,以攻何城不克,以戰何軍不服!如今倘失此機會而避走長安,豈只失掉河北,三秦必驚,威名損墮實不足取。且明公如無徵伐河北之意,信都之兵恐難隨君西退長安。」


臧宮

臧宮(?—58年),字君翁,潁川郟(今屬河南)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臧宮年輕時,曾任縣中亭長、遊徼等職。後來,率領賓客參加下江兵(綠林軍的一支),任校尉。於是,有機會追隨劉秀徵戰。諸將都誇他勇敢。劉秀見他話語不多,做事勤勉,也很器重他,把他收納為親信。劉秀進兵河北,任命臧宮為偏將軍。臧宮屢次陷陣破敵,立有戰功。

劉秀即位後,任命臧宮為侍中,騎都尉。建武二年(26年),又封他為成安侯。建武三年(27年),臧宮率領突騎(指精銳驍勇的騎兵)和徵虜將軍祭遵一道擊降更始帝的將領左防、韋顏。五年(29年),率兵徇江夏,攻克代鄉、鍾武、竹裡。光武帝派太中大夫持節任命他為輔威將軍。建武七年(31年),改封期思侯,進軍平定梁郡、濟陰。

吳漢


吳漢(?—44年),字子顏,南陽宛(今河南南陽)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位居第三。任偏將軍、大將軍,劉秀稱帝後,升任大司馬,封舞陽侯。

吳漢少時家貧,在縣中任亭長。王莽末年,因為手下賓客犯法,逃跑到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後來資用匱乏,便以販馬為業。往來於燕、薊之間,每到一處結交豪傑。更始帝立,派使者韓鴻徇行河北。有人推薦吳漢,說:「吳子顏,天下奇士,可與計事」(《後漢書•吳漢列傳》)。韓鴻召見吳漢,知所舉不虛,當即任命他為安樂令。

              耿弇

耿弇(3—58年),字伯昭,挾風茂陵(今陝西興平東北)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西漢末,從劉秀起兵,任大將軍。劉秀稱帝後,任建威大將軍,封好畤侯。

耿弇的祖上原住巨鹿。漢武帝時,遷徙郡國吏民豪傑到茂凌,耿家遂以二千石官吏身份遷於此。其父耿況,字俠遊,以明經為郎,與王莽堂弟王伋一起從安丘先生學習《老子》,後任朔調連率(上谷太守)。耿弇為其長子。耿弇年少好學,熟習父業。由於常看到郡尉考選騎士時建旗設鼓、肄習馳射的場面,由此好將帥之事。

                岑彭

岑彭(?—35年),字君然,南陽棘陽(今河南南陽南)人,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

王莽末年,岑彭曾試署棘陽縣長。劉演、劉秀兄弟起兵,攻克棘陽,岑彭帶家屬投奔前隊大夫甄阜。甄阜怪他不能固守城邑,拘禁了他的母親和妻子,讓他立功,以便將功贖罪。岑彭只好率領賓客努力作戰。後來,甄阜死,岑彭也受了傷,逃到宛城,與前隊貳嚴說共同守城。漢兵攻城,一連幾個月,城中糧盡,人民相食。岑彭跟貳嚴說獻城投降。諸將因岑彭固守,提出將其殺之。大司徒劉演說:「彭,郡之大吏,執心堅守,是其節也。今舉大事,當表義士,不如封之,以勸其後」(《後漢書•岑彭列傳》)。

               朱佑

朱佑,字仲先,河南南陽宛人。很小就成了孤兒,歸外家復陽劉氏,往來舂陵,世祖與伯升皆親愛之。伯升拜大司徒,以佑為護軍。及世祖為大司馬,討河北,復以佑為護軍,常見親幸,舍止於中。佑侍宴,從容曰:「長安政亂,公有日角之相,此天命也。」世祖曰:「召刺奸收護軍!」佑乃不敢復言。從徵河北,常力戰陷陣,以為偏將軍,封安陽侯。世祖即位,拜為建義大將軍。建武二年,更封堵陽侯。冬,與諸將擊鄧奉於淯陽,佑軍敗,為奉所獲。明年,奉破,乃肉袒因佑降。帝復佑位而厚加慰賜。遣擊新野、隨,皆平之。


景丹

景丹,驃騎大將軍櫟陽侯,字孫卿,馮翊櫟陽(今陝西西安市臨潼區)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年輕時曾經遊學長安,後來擔任新朝上谷長史,王莽滅亡後歸順更始,劉秀北上後投降劉秀,在消滅王朗的戰役中軍功卓越。後來在統一戰爭中主要擔負衝鋒陷陣職務,很少獨當一面。大破五校軍顯示出軍事才能,不料連年徵戰,身體很差,後來弘農盜賊作亂,景丹奉劉秀之命帶病作戰,病死軍中。


銚期

銚期(?—34),字次況,漢族,潁川郡郟縣(今屬河南)人。身材魁梧,容貌威嚴。他的父親銚猛曾經在西漢末當過桂陽郡太守。範曄稱銚期道:「重於信義,自為將,有所降下,未嘗虜掠。乃在朝廷,憂國愛主。其有不得於心,必犯顏諫諍。」這是很高的評價。

               馬武

馬武(?-61) 東漢大臣。字子張,南陽湖陽(今河南唐河湖陽鎮)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初入綠林軍,為新市兵將領,後歸劉秀,東漢建立後,任捕虜將軍,封楊虛侯。馬武少年時為避仇家,客居江夏。王莽末年,竟陵、西陽三老在郡界起義,馬武前去投奔,後入綠林軍。更始政權建立後,馬武被任為侍郎,與劉秀共擊王尋,又被拜為振威將軍,與尚書令謝躬共擊王郎。後劉秀攻克邯鄲(參見劉秀統一河北之戰),請謝躬和馬武等人去置酒高會,想要乘機圖謀謝躬,未成。劉秀單獨與馬武登叢臺,從容對馬武說:「吾得漁陽、上谷突騎,欲令將軍將之,何如?」馬武說:「駑怯無方略。」劉秀對說:「將軍久將,習兵,豈與我掾史同哉!」(《後漢書•馬武列傳》)馬武由此心歸劉秀。

                杜茂

杜茂(?—43年),驃騎大將軍參蘧侯,字之清,南陽冠軍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杜茂在劉秀徵戰河北時,投靠了劉秀,為中堅將軍,常隨劉秀徵戰。劉秀即位後,杜茂被拜為大將軍,封樂鄉侯。北擊五校農民軍於真定,並進降廣平。

              王梁

王梁,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字君嚴。

王梁字君嚴,漁陽要陽人也。為郡吏,太守彭寵以梁守狐奴令,與蓋延、吳漢俱將兵南及世祖於廣阿,拜偏將軍。既拔邯鄲,賜爵關內侯。從平河北,拜野王令,與河內太守寇恂南拒洛陽,北守天井關,朱鮪等不敢出兵,世祖以來梁功。及即位,議選大司空,而《赤伏符》曰「王梁主衛作玄武」,帝以野王衛之所徙,玄武水神之名,司空水土之官也,於是擢拜梁為大司空,封武強侯。

堅鐔


堅鐔,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字子伋,潁川襄城(今河南禹州市)人也。為郡縣吏。世祖討河北,或薦鐔者,因得召見。以其吏能,署主簿。又拜偏將軍,從平河北,別擊破大槍於盧奴。世祖即位,拜鐔揚化將軍,封氵隱強侯。

與諸將攻洛陽,而朱鮪別將守東城者為反間,私約鐔晨開上東門。鐔與建義大將軍朱佑乘朝而入,與鮪大戰武庫下,殺傷甚眾,至旦食乃罷,朱鮪由是遂降。又別擊內黃,平之。建武二年,與右將軍萬脩徇南陽諸縣,而堵鄉人董反宛城,獲南陽太守劉驎。鐔乃引軍赴宛,選敢死士夜自登城,斬關而入,遂棄城走還堵鄉。鄧奉復反新野,攻破吳漢。時,萬脩病卒,鐔獨孤絕,南拒鄧奉,北當董,一年間道路隔塞,糧饋不至,鐔食蔬菜,與士卒共勞苦。每急,輒先當矢石,身被三創,以此能全其眾。及帝徵南陽,擊破、奉,以鐔為左曹,常從徵伐。六年,定封合肥候。二十六年,卒。


任光

任光,字伯卿,後漢光武帝時名將,南陽宛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少忠厚,為鄉裡所愛。初為鄉嗇夫、郡縣吏。漢兵至宛,軍人見光冠服鮮明,令解衣,將殺而奪之。會光祿勳劉賜適至,視光容貌長者,乃救全之。光因率黨與從賜,為安集掾,拜偏將軍,與世祖破王尋、王邑。

            萬

萬脩,漢代扶風人,平河北立大功,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大將軍。封槐裡佐樹侯。

萬脩字君遊,扶風茂陵人也。更始時,為信都令,與太守任光、都尉李忠共城守,迎世祖,拜為偏將軍,封造義侯。及破邯鄲,拜右將軍,從平河北。建武二年,更封槐裡侯。與揚化將軍堅鐔俱擊南陽,未克而病,卒於軍。


劉植

劉植,驍騎將軍昌成侯,字伯先,巨鹿昌城人。東漢大將,「雲臺二十八將」之一。他是地方豪強大族,亂世中在昌城擁兵自保。王朗稱帝後,劉秀落難,劉植歸順劉秀,後來還為劉秀和劉揚牽線搞定了政治婚姻,為劉秀立足河北功勞不小。建武2年在平定密縣殘餘亂兵時戰死,劉秀為了表示感激,對他的兄弟幾個人待遇很高。他是雲臺諸將中死得最早的。

劉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人也。王郎起,植與弟喜、從兄歆率宗族賓客,聚兵數千人據昌城。聞世祖從薊還,乃開門迎世祖,以植為驍騎將軍,喜、歆偏將軍,皆為列侯。時真定王劉揚起兵以附王郎,眾十餘萬,世祖遣植說揚,揚乃降。世祖因留真定,納郭后,後即揚之甥也,故以此結之。乃與揚及諸將置酒郭氏漆裡舍,揚擊築為歡,因得進兵拔邯鄲,從平河北。

建武二年,更封植為昌城侯。討密縣賊,戰歿。子向嗣。帝使喜代將植營,復為驍騎將軍,封觀津侯。喜卒,復以歆為驍騎將軍,封浮陽侯。喜、歆從徵伐,皆傳國於後。向徙封東武陽侯,卒,子述嗣,永平十五年,坐與楚王英謀反,國除。

                劉隆

劉隆乃光武中興名將。明帝時圖畫功臣,列為雲臺二十八將之一,排列第十六。

劉隆(公元?-57年),字元伯。東漢初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安眾侯宗室。新莽末年,投奔更始,拜為騎都尉。後歸附劉秀,封亢父侯,拜誅虜將軍,討平李憲。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守南郡太守。十三年,更封竟陵侯。十六年,以度田不實,免為庶人。十七年,隨馬援平叛交址二徵,俘獲徵貳,封長平侯。不久,以驃騎將軍代吳漢行大司馬事。後封還印綬,以列侯奉朝請。三十年,定封慎侯,卒,諡靖侯。

耿純


    耿純(?-37)字伯山,巨鹿宋子(今石家莊趙縣)人,是東漢著名的開國功臣。耿純年輕時在西漢都城長安學習,王莽時為納言士。王莽死後,李鐵兄弟專權,耿純不願在長安當官,以騎都尉官職來到河北巨鹿,西漢末年,農民起義的烽火四起,劉秀也趁機起兵反對王莽,企圖重建漢王朝。公元23年,劉秀被起義軍首領派遣北上,被封為破虜大將軍,當劉秀渡過黃河來到河北邯鄲時,耿純見劉秀儀表堂堂胸懷大志,並且他的部隊紀律嚴明,便下定決心跟隨劉秀打天下。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東漢雲臺二十八將 鄧禹排第一?
    ——《後漢書·明帝紀》一、首從光武,隨定河北鄧禹是劉縯、劉秀的同郡人,又與劉秀有同學之誼。自從光武出走河北,鄧禹就渡河來投,與光武有一段對話:光武見之甚歡,謂曰:「我得專封拜,生遠來,寧欲仕乎?」禹曰:「不願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為?」禹曰:「但願明公威德加於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於竹帛耳。」光武笑,因留宿閒語。
  • 東漢雲臺的二十八將中,如果單論軍事能力,誰最厲害?
    眾所周知,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在這二十八人中,鄧禹排名第一,但那是按功勞而論。 「中興將帥立功名者眾矣,惟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為大矣。若馮、賈之不伐,岑公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克成遠業,終其全慶也。」 岑彭與馮異都在「雲臺二十八將」之列,一個排名第六,拜舞陽侯,徵南大將軍;一個排名第七,陽夏侯,徵西大將軍。
  • 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蓋延
    東漢中興將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力大能挽硬弓,以勇力聞名邊疆,原為郡守彭寵部下。後來,隨同吳漢歸順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任虎牙大將軍,封安平侯,參與消滅王郎、劉永、董憲、蘇茂,周建,龐萌、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平定先零羌族。建武十一年,拜左馮翊,領兵如故。建武十五年,卒於任上。蓋延身高八尺,能挽弓三百斤。
  •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能入選「雲臺二十八將」的,都是早年追隨漢光武帝劉秀,在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建立東漢政權過程中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有功之臣。「雲臺二十八將」,又稱「中興二十八將」。 西漢末年,成、哀二帝無道,趙氏姊妹惑亂於內,王姓親族專權於外最終導致王莽篡位,西漢滅亡。不數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 他是光武帝手下第一謀士,東漢開國第一功臣,雲臺二十八將第一位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王朝麒麟閣十一功臣、東漢王朝雲臺二十八將、以及大唐王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三個系列的功臣,是後世文臣武將一直追求的最高榮譽。在這三個系列的功臣當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可能是後世最熟悉的了,今天小編不談凌煙閣功臣,談雲臺二十八將。
  • 細數雲臺二十八將 鄧禹高居榜首無爭議!
    祭遵少愛讀書,後為縣吏,投奔劉秀後,平定漁陽,討伐隴蜀,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九。參與消滅王郎、劉永等割據勢力,鎮壓銅馬、赤眉等農民軍,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十三。劉秀稱帝後,任東郡太守,封穎陽侯。
  • 馬援戰功卓著,馬革裹屍,為何沒能入選「雲臺二十八將」?
    馬援在與隗囂的通信中總是盛讚光武,時日一久,隗囂便開始狐疑不定,加上王元的挑撥,隗囂認為馬援已經背叛了自己,於是決定發兵拒漢。在馬援的努力遊說之下,隗囂的許多將領已經決意歸漢,而隗囂依然堅持抵抗。建武八年,劉秀決定親自徵討隗囂,馬援在劉秀面前用米谷堆成山川溝壑的形狀,指畫隗囂一方的地利與形勢,其中的曲折隱深之處昭然若揭。光武讚嘆說:「虜在吾目中矣!」第二天一早劉秀便發兵攻打隗囂軍,囂軍果然大潰。
  • 劉秀個人魅力為什麼那麼大,雲臺二十八將不惜破家舍業,千裡投奔
    要比中國歷史上個人魅力最強的皇帝,東漢光武帝劉秀可謂是出類拔萃了。他對麾下將士的號召力在後世看來都不可思議,即便是以號召力強大著稱的唐太宗和宋太祖都無法與之媲美。他的麾下名將如雲,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雲臺二十八將,而這些將領幾乎都是在他落難河北的時候投靠他的,由此可見他當時的號召力和聲望有多強大。
  • 「雲臺二十八將」之堅鐔,為何選擇追隨劉秀,跟隨劉秀建立大業
    前言堅鐔,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在王莽新朝統治時期,他也曾經在朝為官,是一個小官員。後來在王莽新朝覆滅之後,他便投奔了劉秀,從此之後便跟隨在劉秀身邊,跟隨他一起南徵北戰。公元三十年,漢光武帝劉秀開始封賞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堅鐔也得到了該有的賞賜,合肥就成為了他的封國。等到堅鐔就任之後,他格外重視對當地的城池建設。他在新建都城的同時,還將原來城池定位為都市,重新進行了改造,新建和改造後的合肥城池布局完整,功能齊全,面積更是擴大了一倍不止。
  • 雲臺二十八將:耿弇
    如果說最初碰到劉秀是耿弇的起點,那徵戰天下取得的戰績,就是後來能成為雲臺二十八將排名第四的本錢。但一將功成萬骨枯,說的都是大實話。
  • 一直打敗仗的鄧禹,為什麼能位居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為了追感功臣,劉秀之子明帝劉莊命人在洛陽南宮雲臺閣畫了二十八位開國元勳的畫像,正應天上星宿,是為雲臺二十八將。這其中,有平定巴蜀的吳漢,有攻破鄴城的賈復,有威震隴西卻英年早逝的岑彭,有為人愛戴的「大樹將軍」馮異……總之都是久經戰陣,武名赫赫的大將。可看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似乎並沒有如何出彩的戰功,那麼他究竟為何能高居首席,冠絕群英呢?
  • 張榮華:「中興」之義及「同治中興」命名之非
    「高祖之豁達,霸者之略也;光武之恢廓,王者之器也。高祖外寬內忌,光武內外如一。」(《田間文集》卷二《光武論》)「光武德過高祖,以南陽布衣為中興明闢。」(邱志廣《柴村文集》卷一《光武論》)類似議論可謂援古諷今,明白期盼南明朝廷重演光武中興史。如顧炎武詩云「漢災當百六,人未息謳吟。」
  •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劉隆簡介,被劉秀封為什麼侯?
    長大後參加反對王莽政權的活動,後投奔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十六。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李軼對劉隆的「反叛」不能容忍,於是將劉隆在洛陽的妻子和兒女殘酷殺害。劉隆第二次遭到「滅門」之痛。 公元26年(建武二年)春,劉秀稱帝後第二次大封功臣,劉隆被封亢父侯。
  • 為何「風」字配先賢?
    範仲淹寫了一篇記文,歌頌東漢先賢,友人為他改了哪個字?一字之師的故事,談談古人在文辭翰海中各留風採,各有千秋。 唐朝時,有一年賈島(779年—843年)騎著毛驢初次參加科舉考試。在驢背上,他想到了兩句詩:「鳥宿池邊樹,僧推月下門」。他想用「敲」字,代替「推」字,坐在驢背上反覆斟酌,一會兒作出「推」字的手勢,一會兒又作「敲」字的手勢。
  • 成語「披荊斬棘」由來: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大樹將軍馮異
    一、初識劉秀:馮異,字公孫,潁川郡父城縣(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東)人,出自姬姓馮氏,周文王后裔,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七位。不料,風雲突變,劉玄定都宛城,殺劉縯,將劉秀調回宛城,另派將進攻父城,馮異是為劉秀所感召,是要投奔劉秀,並非是要投奔更始政權,因此,馮異始終堅守父城,拒不投降更始政權,先後擊敗了更始諸將的十餘次圍攻。劉秀回到宛城並受封武信侯後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門千金陰麗華。後來,劉秀任司隸校尉,經過父城。
  • 鄧禹憑什麼成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來看他的「圖天下策」
    南宋奇士陳亮曾說「自古中興之盛,無出於光武矣。奮寡而擊眾,眾弱而復強,起身徒步之中甫十餘年,大業以濟,算計見效,光乎周宣。
  • 東漢名將吳漢,如何輔佐漢光武帝劉秀建立一番偉業
    陳元靚曾言:「廣平為將,義激風雷。功扶火運,貌炳雲臺。封分四縣,位列三槐。千載之後,名猶偉哉。」吳漢,東漢王朝的開國功臣,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在雲臺二十八將中更是位列第二。於是劉秀採納了他的意見,將吳漢拜為大將軍,負責徵兵的全部事宜。劉玄聽說之後,果然派人暗中阻止,命令各軍都不得發兵相助。而吳漢率領著二十多人前往當地無疾而終。最後沒想到吳漢再次前來等到了薊縣之後,趁著敵人沒有任何防備,便已出其不意將其就地斬殺,奪得了他的全部徵兵。就這樣,吳漢帶領著全部軍隊向南方出發與劉秀回合。在這之後,吳漢曾經跟隨劉秀北上進攻銅馬等農民軍隊。
  • 鄧禹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一向無敵的鄧禹卻為何屢屢敗於赤眉樊崇之手
    漢明帝劉莊置雲臺二十八將時,把鄧禹列為第一。其實從軍功上來說,馮異、岑彭等人的功勞絲毫不比鄧禹少。
  •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之祭遵
    劉秀髮怒,令將祭遵拘捕。這時主簿陳副勸諫說:「明公常想要眾軍整齊,現在祭遵奉行法令不避權勢,正是教化法令所需要的哩。」劉秀就赦免了他,令他為刺奸將軍。對諸將說「:對祭遵要多加小心!我舍中兒犯法他照樣殺了,對你們是絕不會徇私的。」不久又拜偏將軍,跟從平定河北,以功封為列侯。建武二年(26年)春,拜為徵虜將軍,定封潁陽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