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明帝劉莊置雲臺二十八將時,把鄧禹列為第一。其實從軍功上來說,馮異、岑彭等人的功勞絲毫不比鄧禹少。尤其是鄧禹在關中與樊崇率領的赤眉軍交戰的過程中屢屢戰敗,這使鄧禹的功勞遜色不少,鄧禹這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位置就有點名不副實了。
公元24年,樊崇率領赤眉軍進入長安,與更始政權會合,樊崇要接受更始帝的封賞。在此之前,劉秀已經派鄧禹率軍西進,坐觀形勢。鄧禹是睿智之人,曾率軍消滅銅馬,足見其軍事才能不凡,劉秀能讓鄧禹率軍西進,表明劉秀對鄧禹的信任。
果然更始政權與赤眉軍發生衝突,兩軍開戰。鄧禹本可以坐收漁利,卻不料赤眉軍在消滅了更始政權之後,本是疲軍,竟兩次擊敗鄧禹率領的漢軍。
鄧禹戰敗主要是因為他錯估了當時的形勢。
1.鄧禹過于謹慎,赤眉軍打發更始軍之後,由於當時關中大飢,赤眉軍沒有足夠的糧草,於是西出長安進隴右籌糧。鄧禹本應該趁赤眉軍出長安佔據長安,然而鄧禹卻認為赤眉軍銳不可擋,且長安盜賊多,很難守下去,軍隊應進行休整,觀察赤眉軍的弱點,才能設法擊敗赤眉軍。
鄧禹的想法並沒有錯誤,赤眉軍雖暫時缺糧,但畢竟根基還在,加上消滅了更始政權,士氣高昂,漢軍不可在此時與赤眉軍交戰。但赤眉軍西進隴右,攻打隗囂,已離開長安,實際上等於將長安拱手相讓,赤眉軍缺糧,但漢軍可不缺糧,應該及時佔據長安。
後來鄧禹一直等到赤眉軍進入扶風之後,才率軍進入長安,鄧禹白白浪費了一個月的時間。
2.鄧禹本就對赤眉軍很是忌憚,在進入長安後應加強長安的防守能力,收攏長安的民心,招撫降軍,徵集兵馬、訓練軍隊、加強城防,長安是西漢的都城,本身就有很高的城防,鄧禹應據長安以安整個關中地區,防備赤眉軍回軍。然而鄧禹在進入長安後卻忙著晉謁皇帝廟,舉行祭祀等相關事宜。
《後漢書》:率諸將齋戒,擇吉日,修禮謁祠高廟,收十一帝神主,遣使奉詣洛陽,因循行園陵,為置吏士奉守焉。
3.殺死李寶,使劉嘉投降之事生出事端。劉嘉是劉秀的堂兄,跟劉秀自小關係就很好,自更始帝殺死劉縯之後,劉嘉就開始割據漢中,對更始帝陽奉陰違,而對劉秀卻很支持,更是把賈復和陳俊這兩名大將推薦給劉秀。劉嘉早有投劉秀之心,如果鄧禹在長安,劉嘉正好投效。劉嘉派手下李寶來洽談此事,不料李寶為人心中不願意降,在鄧禹面前出言不遜,鄧禹氣憤之下把李寶殺了。
李寶死了之後,李寶的弟弟糾集李寶舊部攻打鄧禹,劉嘉投效之事就這些擱淺了。其實鄧禹只需忍一時之氣,就可以促成劉嘉投效,那可是大功一件。至於李寶,收拾他有的是機會。鄧禹逞一時之快,卻失去劉嘉這一助力,使關中局勢變得複雜。
4.對赤眉軍實力估計錯誤。鄧禹對赤眉軍本就很忌憚,但當赤眉軍敗於隗囂之手後,鄧禹就瞧不起赤眉軍了,認為赤眉軍銳氣已失,正好擊之。劉秀卻提醒鄧禹:赤眉軍無糧,不要進兵。同時,劉秀也正在布署合圍赤眉軍。但鄧禹沒有聽劉秀的意見,而是主動與赤眉軍發生激戰,結果被赤眉軍擊敗,退出長安,率部至湖縣(今陝西潼關東)。
5.貪功心切。被赤眉軍擊敗退出長安後,鄧禹更是立功心切,邀馮異出兵一起攻打率赤眉軍,馮異認為不妥,但最終還是出兵了。鄧禹再次被赤眉軍擊敗,馮異出兵救援鄧禹,也被擊敗。其實馮異的看法是對,赤眉軍當仍然很強,但畢竟缺糧,根本堅持不了多久,劉秀合圍赤眉軍的部署也已經完成,鄧禹根本就不需要急著和赤眉軍交戰,只待赤眉軍士氣一洩,一擊可成。
當鄧禹再次敗在赤眉軍手下時,他的西進之功已經流產,鄧禹也因此引咎交上大司徒﹑梁侯印綬。接過他的指揮棒的是馮異,馮異雖曾敗在赤眉軍手下,但他知恥後勇,靜待時機,一舉擊敗赤眉軍,劉秀也因此平定關中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