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比中國歷史上個人魅力最強的皇帝,東漢光武帝劉秀可謂是出類拔萃了。他對麾下將士的號召力在後世看來都不可思議,即便是以號召力強大著稱的唐太宗和宋太祖都無法與之媲美。他的麾下名將如雲,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雲臺二十八將,而這些將領幾乎都是在他落難河北的時候投靠他的,由此可見他當時的號召力和聲望有多強大。本章節我們就通過這些名將投靠劉秀的過程,分析一下他到底哪裡來如此大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最終死心塌地地隨他打天下,開創了東漢二百年的江山。
在亂世之中,英雄豪傑好投四方名主大多數都會選擇勢力正盛的。因為良好的基礎條件能夠為爭霸天下提供最大的便利,這也是人之常情。就中國古代的通信能力而言,英雄豪傑們都會就近投靠。因為有限的通行能力,讓這些豪傑只能對附近的豪強勢力有所了解,距離太遠了就是造成信息失真,真去投靠會有巨大的風險。因此在古代爭霸天下的勢力中,常常有著大量的同鄉人物,也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加入其中。然而劉秀麾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卻挑戰了這種做法,出現了違背就近原則和強主投靠原則的現象。
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他的投靠不僅扭轉了劉秀不利的境地,也打開了四方英雄豪傑投靠劉秀的大門。鄧禹投靠劉秀時正是劉秀落難的時候,而且是千裡奔赴河北前線投靠,這實在有些難以置信。
當時更始帝劉玄猜忌劉秀的哥哥劉縯,與綠林軍的朱鮪和李軼聯合將其暗害。然後他們又想暗害劉秀,只是顧忌南陽豪強門閥和舂陵軍的將士,只能剝奪劉秀兵權,將劉秀派往河北撫軍。此時劉秀形勢非常不妙,身邊沒有什麼得力的將領,也沒有軍隊。而河北正是群雄割據的時候,銅馬軍、青犢軍等義軍勢力都很強大,對於跨黃河而來的劉秀等人虎視眈眈。
這些河北的義軍,本質上已經變成了割據的軍閥,與當地豪強門閥和劉氏皇族後裔聯合,有了與更始政權爭奪天下的想法。他們雖然口頭上臣服於更始政權,行動上卻強烈反對劉秀到河北撫軍的行動,所以暗中製造障礙,甚至打算起兵滅掉劉秀。
在這樣的情況下,鄧禹從南陽新野出發,千裡奔赴河北,投奔劉秀,簡直讓人難以理解。鄧禹是南陽豪強門閥鄧氏的子弟,與劉秀的姐夫鄧晨同宗,劉秀年輕時候在長安學習,兩人有同學的情誼,關係很好。但是這都不能成為鄧禹千裡投奔劉秀的理由,因為這種投奔是冒著身家性命的風險。
當時劉秀受到更始政權和綠林軍的猜忌,而這股勢力剛剛消滅了王莽,風頭正勁。河北和山東的群豪都要暫時口頭上承認其皇權的地位,南陽鄧氏也不可能公開站在對立面。而劉秀不僅受到打壓實力被最大程度削弱,而且面對河北割據勢力的圍攻,完全是泥菩薩過河的態勢。這種情況下,是正常人都會選擇長安的更始政權,而不會千裡奔赴河北。可是鄧禹不但到了河北,還給劉秀策劃了整個崛起的方案。這個方案對當時的天下大勢進行分析,提出了聚集四方英豪而掃平河北,以此為基礎重新崛起的策略。
劉秀採納了鄧禹的方案,在河北招攬了大批英雄豪傑,重新組建軍隊。然後劉秀帶領軍隊一方面聯合當地的豪強門閥和劉氏宗族,另一方面圍剿各路叛軍,招降各路義軍,重新成為能夠與更始政權、綠林軍、赤眉軍等爭奪天下的勢力。而劉秀招攬的這些英雄豪傑中,也有不少像鄧禹一樣千裡投奔的名將。
其中雲臺二十八將中的賈復和陳俊就是這種典型,他們倆主動脫離了原來的軍隊,千裡投奔河北戰線上的劉秀。他們兩人本來是劉秀族兄劉嘉麾下的將軍,是更始政權下劉氏宗族的人馬。兩人聽說了劉秀在河北廣招天下英雄,便勸說劉嘉帶兵前往河北。
劉嘉與劉秀兄弟本是近親,都是劉良養大的,但是卻對劉秀不太信任,反而支持更始帝劉玄。賈復陳俊見勸說無效,便讓劉嘉寫了一封信,將兩人推薦往劉秀處效力。兩人經過千裡輾轉,最終到達河北前線,受到了劉秀的賞識,為劉秀軍隊掃平河北群雄立下赫赫戰功。
像上面這種千裡投奔劉秀的情況是比較典型的,除了這種孤身北上的將領,還有帶著家眷和軍隊投奔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排名第二的吳漢就是如此。吳漢本來是家鄉的亭長,後來犯法逃到漁陽郡販馬。因為結交當地豪傑,名聲廣大,就被劉玄派去的使者韓鴻任命為安樂縣令。
後來劉秀在河北起兵掃蕩群雄,吳漢便勸說漁陽郡守彭寵投靠劉秀。經過一番周折,兩人集合漁陽和上谷兩郡的軍隊南下,沿途斬殺叛軍王郎的將帥,到廣阿投靠劉秀的軍隊。後來這支軍隊在河北作戰,成為劉秀掃平河北群雄的重要力量。在打下河北重鎮邯鄲後,吳漢被封為建策侯,軍中地位僅次於鄧禹。
南陽的劉氏宗族子弟很多都不看好劉秀,認為他無法與更始政權爭鬥,而劉隆則其中的例外。他的父親劉禮是最早一批起兵反對王莽的參與者,在王莽獨霸西漢朝政時便已經隨眾安侯劉崇起兵。可惜這次反抗失敗,劉禮全家被誅殺,劉隆因為年僅七歲而豁免。
綠林軍起兵攻入長安後,建立了以劉玄為皇帝的更始政權,劉隆作為劉氏子弟加入其中,被任命為騎都尉。由於攻佔長安後更始政權不思進取,陷入了內部的爭權奪利中。劉隆對此非常不滿,又無可奈何,便藉故回南陽探親離開長安,帶著妻子遷往洛陽居住。後來他聽說劉秀在河北招兵買馬,與當地的各路豪強義軍作戰,便從洛陽出發遷往河北投靠。經過輾轉,他在河內郡的射犬找到劉秀的軍隊,劉秀任命他繼續擔任騎都尉。後來他被列為雲臺二十八將的第十六位,被封為亢父侯,也是雲臺名將中唯一的南陽劉氏子弟。
從上述的這些名將投奔劉秀的情況看,劉秀的個人影響力在當時是非常強大的。這一方面在於劉秀在昆陽之戰中消滅王莽四十萬大軍,在軍隊和群雄中建立了極高的威望。另一方面也是劉秀與當時的義軍和豪強不同,他的目標不是奪取更大的權勢和土地資源,而是想要平定亂世,恢復漢朝的舊有河山。這個目標對於豪強門閥和義軍來說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是有著利益衝突的。可是對於身處亂世的百姓和中下層將領來講,更始政權內的豪強門閥和義軍爭鬥對他們毫無益處,只能讓亂世加劇。而劉秀的目標給他們更多的選擇,也讓缺少政治資源的家族得以上位,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