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個人魅力為什麼那麼大,雲臺二十八將不惜破家舍業,千裡投奔

2020-12-25 驚心鳥

要比中國歷史上個人魅力最強的皇帝,東漢光武帝劉秀可謂是出類拔萃了。他對麾下將士的號召力在後世看來都不可思議,即便是以號召力強大著稱的唐太宗和宋太祖都無法與之媲美。他的麾下名將如雲,其中最為著名的便是雲臺二十八將,而這些將領幾乎都是在他落難河北的時候投靠他的,由此可見他當時的號召力和聲望有多強大。本章節我們就通過這些名將投靠劉秀的過程,分析一下他到底哪裡來如此大的個人魅力,吸引了如此多的人才。而這些人才最終死心塌地地隨他打天下,開創了東漢二百年的江山。

在亂世之中,英雄豪傑好投四方名主大多數都會選擇勢力正盛的。因為良好的基礎條件能夠為爭霸天下提供最大的便利,這也是人之常情。就中國古代的通信能力而言,英雄豪傑們都會就近投靠。因為有限的通行能力,讓這些豪傑只能對附近的豪強勢力有所了解,距離太遠了就是造成信息失真,真去投靠會有巨大的風險。因此在古代爭霸天下的勢力中,常常有著大量的同鄉人物,也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加入其中。然而劉秀麾下的雲臺二十八將卻挑戰了這種做法,出現了違背就近原則和強主投靠原則的現象。

雲臺二十八將之首的鄧禹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他的投靠不僅扭轉了劉秀不利的境地,也打開了四方英雄豪傑投靠劉秀的大門。鄧禹投靠劉秀時正是劉秀落難的時候,而且是千裡奔赴河北前線投靠,這實在有些難以置信。

當時更始帝劉玄猜忌劉秀的哥哥劉縯,與綠林軍的朱鮪和李軼聯合將其暗害。然後他們又想暗害劉秀,只是顧忌南陽豪強門閥和舂陵軍的將士,只能剝奪劉秀兵權,將劉秀派往河北撫軍。此時劉秀形勢非常不妙,身邊沒有什麼得力的將領,也沒有軍隊。而河北正是群雄割據的時候,銅馬軍、青犢軍等義軍勢力都很強大,對於跨黃河而來的劉秀等人虎視眈眈。

這些河北的義軍,本質上已經變成了割據的軍閥,與當地豪強門閥和劉氏皇族後裔聯合,有了與更始政權爭奪天下的想法。他們雖然口頭上臣服於更始政權,行動上卻強烈反對劉秀到河北撫軍的行動,所以暗中製造障礙,甚至打算起兵滅掉劉秀。

在這樣的情況下,鄧禹從南陽新野出發,千裡奔赴河北,投奔劉秀,簡直讓人難以理解。鄧禹是南陽豪強門閥鄧氏的子弟,與劉秀的姐夫鄧晨同宗,劉秀年輕時候在長安學習,兩人有同學的情誼,關係很好。但是這都不能成為鄧禹千裡投奔劉秀的理由,因為這種投奔是冒著身家性命的風險。

當時劉秀受到更始政權和綠林軍的猜忌,而這股勢力剛剛消滅了王莽,風頭正勁。河北和山東的群豪都要暫時口頭上承認其皇權的地位,南陽鄧氏也不可能公開站在對立面。而劉秀不僅受到打壓實力被最大程度削弱,而且面對河北割據勢力的圍攻,完全是泥菩薩過河的態勢。這種情況下,是正常人都會選擇長安的更始政權,而不會千裡奔赴河北。可是鄧禹不但到了河北,還給劉秀策劃了整個崛起的方案。這個方案對當時的天下大勢進行分析,提出了聚集四方英豪而掃平河北,以此為基礎重新崛起的策略。

劉秀採納了鄧禹的方案,在河北招攬了大批英雄豪傑,重新組建軍隊。然後劉秀帶領軍隊一方面聯合當地的豪強門閥和劉氏宗族,另一方面圍剿各路叛軍,招降各路義軍,重新成為能夠與更始政權、綠林軍、赤眉軍等爭奪天下的勢力。而劉秀招攬的這些英雄豪傑中,也有不少像鄧禹一樣千裡投奔的名將。

其中雲臺二十八將中的賈復和陳俊就是這種典型,他們倆主動脫離了原來的軍隊,千裡投奔河北戰線上的劉秀。他們兩人本來是劉秀族兄劉嘉麾下的將軍,是更始政權下劉氏宗族的人馬。兩人聽說了劉秀在河北廣招天下英雄,便勸說劉嘉帶兵前往河北。

劉嘉與劉秀兄弟本是近親,都是劉良養大的,但是卻對劉秀不太信任,反而支持更始帝劉玄。賈復陳俊見勸說無效,便讓劉嘉寫了一封信,將兩人推薦往劉秀處效力。兩人經過千裡輾轉,最終到達河北前線,受到了劉秀的賞識,為劉秀軍隊掃平河北群雄立下赫赫戰功。

像上面這種千裡投奔劉秀的情況是比較典型的,除了這種孤身北上的將領,還有帶著家眷和軍隊投奔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排名第二的吳漢就是如此。吳漢本來是家鄉的亭長,後來犯法逃到漁陽郡販馬。因為結交當地豪傑,名聲廣大,就被劉玄派去的使者韓鴻任命為安樂縣令。

後來劉秀在河北起兵掃蕩群雄,吳漢便勸說漁陽郡守彭寵投靠劉秀。經過一番周折,兩人集合漁陽和上谷兩郡的軍隊南下,沿途斬殺叛軍王郎的將帥,到廣阿投靠劉秀的軍隊。後來這支軍隊在河北作戰,成為劉秀掃平河北群雄的重要力量。在打下河北重鎮邯鄲後,吳漢被封為建策侯,軍中地位僅次於鄧禹。

南陽的劉氏宗族子弟很多都不看好劉秀,認為他無法與更始政權爭鬥,而劉隆則其中的例外。他的父親劉禮是最早一批起兵反對王莽的參與者,在王莽獨霸西漢朝政時便已經隨眾安侯劉崇起兵。可惜這次反抗失敗,劉禮全家被誅殺,劉隆因為年僅七歲而豁免。

綠林軍起兵攻入長安後,建立了以劉玄為皇帝的更始政權,劉隆作為劉氏子弟加入其中,被任命為騎都尉。由於攻佔長安後更始政權不思進取,陷入了內部的爭權奪利中。劉隆對此非常不滿,又無可奈何,便藉故回南陽探親離開長安,帶著妻子遷往洛陽居住。後來他聽說劉秀在河北招兵買馬,與當地的各路豪強義軍作戰,便從洛陽出發遷往河北投靠。經過輾轉,他在河內郡的射犬找到劉秀的軍隊,劉秀任命他繼續擔任騎都尉。後來他被列為雲臺二十八將的第十六位,被封為亢父侯,也是雲臺名將中唯一的南陽劉氏子弟。

從上述的這些名將投奔劉秀的情況看,劉秀的個人影響力在當時是非常強大的。這一方面在於劉秀在昆陽之戰中消滅王莽四十萬大軍,在軍隊和群雄中建立了極高的威望。另一方面也是劉秀與當時的義軍和豪強不同,他的目標不是奪取更大的權勢和土地資源,而是想要平定亂世,恢復漢朝的舊有河山。這個目標對於豪強門閥和義軍來說是不切實際的,而且是有著利益衝突的。可是對於身處亂世的百姓和中下層將領來講,更始政權內的豪強門閥和義軍爭鬥對他們毫無益處,只能讓亂世加劇。而劉秀的目標給他們更多的選擇,也讓缺少政治資源的家族得以上位,所以得到了廣泛的支持。

相關焦點

  • 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劉隆簡介,被劉秀封為什麼侯?
    長大後參加反對王莽政權的活動,後投奔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十六。下面趣歷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投奔劉秀 劉玄稱帝之後,河北(黃河以北)各州郡都持觀望態度,未曾歸附更始政權,公元23年(更始元年)十月,更始帝劉玄令劉秀以破虜將軍行大司馬事持節北渡,鎮慰河北諸州郡。
  • 光武中興先賢--雲臺二十八將
    漢明帝永平年間,明帝追憶當年隨其父皇打下東漢江山的功臣宿將,命繪28位功臣的畫像於洛陽南宮的雲臺,故稱「雲臺二十八將」。後世民間傳說,雲臺二十八將對應上天二十八星宿,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為漢光武帝劉秀重興漢氏江山的二十八員大將。二十八星宿    傳說是天上二十八星宿下凡轉世。鄧禹字仲華,南陽新野人,太傅高密侯。
  • 「雲臺二十八將」之堅鐔,為何選擇追隨劉秀,跟隨劉秀建立大業
    前言堅鐔,東漢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在王莽新朝統治時期,他也曾經在朝為官,是一個小官員。後來在王莽新朝覆滅之後,他便投奔了劉秀,從此之後便跟隨在劉秀身邊,跟隨他一起南徵北戰。為了能夠壯大自己的實力,更始帝劉玄就命令劉秀為大司馬,帶領軍隊安撫河北諸郡。等到劉秀到了河北地區之後,他早就有反叛劉玄的心,因而這劉玄無異於放虎歸山。他便開始面向河北地區招納人才,而正是在這個時候有人便向劉秀推薦了堅鐔,因此劉秀便召見了他。
  • 一直打敗仗的鄧禹,為什麼能位居雲臺二十八將之首
    但不同於後世,新朝末年的亂局僅用了十數年便得以終結,而一統之功則歸屬於光武帝劉秀和他的功臣集團。為了追感功臣,劉秀之子明帝劉莊命人在洛陽南宮雲臺閣畫了二十八位開國元勳的畫像,正應天上星宿,是為雲臺二十八將。這其中,有平定巴蜀的吳漢,有攻破鄴城的賈復,有威震隴西卻英年早逝的岑彭,有為人愛戴的「大樹將軍」馮異……總之都是久經戰陣,武名赫赫的大將。
  • 細數雲臺二十八將 鄧禹高居榜首無爭議!
    祭遵少愛讀書,後為縣吏,投奔劉秀後,平定漁陽,討伐隴蜀,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九。長大後參加反對王莽政權的活動,後投奔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是東漢中興名將,「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十六。
  • 為什麼東漢雲臺二十八將 鄧禹排第一?
    鄧氏自中興後,累世寵貴,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將軍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餘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京莫與為比。此處的公二人,即大司徒、太傅鄧禹;大將軍鄧騭。
  • 東漢雲臺的二十八將中,如果單論軍事能力,誰最厲害?
    眾所周知,東漢開國皇帝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在這二十八人中,鄧禹排名第一,但那是按功勞而論。 劉秀手下最厲害的武將是誰呢? 按照《後漢書》的結論,該是岑彭、馮異二人! 「中興將帥立功名者眾矣,惟岑彭、馮異建方面之號,自函谷以西,方城以南,兩將之功實為大矣。若馮、賈之不伐,岑公之義信,乃足以感三軍而懷敵人,故能克成遠業,終其全慶也。」
  • 成語「披荊斬棘」由來:東漢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大樹將軍馮異
    一、初識劉秀:馮異,字公孫,潁川郡父城縣(今河南省平頂山市寶豐縣東)人,出自姬姓馮氏,周文王后裔,東漢開國名將、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第七位。此時,其堂兄馮孝等,皆在劉秀軍中,共同保薦馮異,劉秀遂勸降馮異,曉以天下大勢,馮異身為豪傑,為劉秀的氣度所感染,慨然應允。馮異回到父城縣,搬取老母,準備歸順劉秀。不料,風雲突變,劉玄定都宛城,殺劉縯,將劉秀調回宛城,另派將進攻父城,馮異是為劉秀所感召,是要投奔劉秀,並非是要投奔更始政權,因此,馮異始終堅守父城,拒不投降更始政權,先後擊敗了更始諸將的十餘次圍攻。
  • 更始帝想給鄧禹加官進爵,鄧禹拒絕了,卻投奔了勢力更小的劉秀
    鄧禹是東漢初年的軍事家,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他幫助劉秀建立東漢、平定河北、復平關中。劉秀稱帝後,鄧禹被封侯拜將。但更始帝登基時,他曾被多人推薦為將,可是鄧禹拒絕了。 而後鄧禹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他追隨了劉秀。劉秀當時勢力並不大,鄧禹為什麼會舍更始帝,而選擇劉秀呢?是不是他不願意為官呢?
  • 雲臺二十八將:耿弇
    但常遇春、白起和黃巢三個人,都比不上另一個人,那就是東漢的開國大將——耿弇。戰場上殺死人原本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更需要士兵貼身搏鬥。刀槍不長眼,死傷是家常便飯的事情。但戰爭也有自己的規則,那就是不殺平民,不殺俘虜。常遇春、白起殺的是俘虜,而耿弇是平民和俘虜都沒放過。
  • 不是劉秀急著當皇帝,實在是實力不允許他低調啊
    大概在消滅謝躬之後,劉秀的雲臺二十八將,就集齊了。雲臺二十八將完整名單是這樣的:鄧禹、寇恂、馮異、岑彭、賈復、吳漢、蓋延、陳俊、臧宮、耿弇、姚期、王霸、祭遵、任光、李忠、萬脩、邳彤、劉植、耿純、朱祐、景丹、王梁、杜茂、馬成、劉隆、傅俊、堅鐔、馬武。前文大概提過他們的來頭,但不全,今兒先補全了。
  • 他是光武帝手下第一謀士,東漢開國第一功臣,雲臺二十八將第一位
    在中國歷史上,西漢王朝麒麟閣十一功臣、東漢王朝雲臺二十八將、以及大唐王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這三個系列的功臣,是後世文臣武將一直追求的最高榮譽。在這三個系列的功臣當中,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可能是後世最熟悉的了,今天小編不談凌煙閣功臣,談雲臺二十八將。
  • 雲臺二十八將之一:蓋延
    東漢中興將領,雲臺二十八將之一。力大能挽硬弓,以勇力聞名邊疆,原為郡守彭寵部下。後來,隨同吳漢歸順劉秀,久經戰陣,協助劉秀建立東漢。劉秀稱帝後,任虎牙大將軍,封安平侯,參與消滅王郎、劉永、董憲、蘇茂,周建,龐萌、隗囂、公孫述等割據勢力,平定先零羌族。建武十一年,拜左馮翊,領兵如故。建武十五年,卒於任上。蓋延身高八尺,能挽弓三百斤。
  • 東漢時期劉秀手下的武將誰最厲害?
    東漢時代劉秀手下的武將,誰最兇猛?劉秀的兒子漢明帝劉莊已經給他們做了排名,這就是他在洛陽南宮雲臺閣命人給劉秀座下二十八名將的排名繪像,史稱「雲臺二十八將」。而僅次於馮異排名第二的雲臺名將,我感受應該是本在「雲臺二十八將」中排名第四的耿弇。據史籍記實,耿弇抉擇妄想河北,定計南陽,搜集燕卒,克拔齊疆,其數年交戰之間,共平郡四十六,拔城三百,未嘗一挫。
  • 劉秀手下雲臺二十八將之祭遵
    劉秀破了王尋等,回往潁陽,祭遵以縣吏身份幾次進見,劉秀喜愛他的容貌儀表,令他暫為門下吏。從徵河北,為軍市令。劉秀的舍中兒(家奴)犯了法,祭遵把他殺了。劉秀髮怒,令將祭遵拘捕。這時主簿陳副勸諫說:「明公常想要眾軍整齊,現在祭遵奉行法令不避權勢,正是教化法令所需要的哩。」劉秀就赦免了他,令他為刺奸將軍。對諸將說「:對祭遵要多加小心!我舍中兒犯法他照樣殺了,對你們是絕不會徇私的。」
  •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同為王佐之才,東漢的雲臺28將,為何沒唐朝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劉秀的雲臺28將,為何沒李世民的凌煙閣24功臣名氣大? 能入選「雲臺二十八將」的,都是早年追隨漢光武帝劉秀,在助其一統天下、重興漢室江山、建立東漢政權過程中功勞最大、能力最強的有功之臣。「雲臺二十八將」,又稱「中興二十八將」。 西漢末年,成、哀二帝無道,趙氏姊妹惑亂於內,王姓親族專權於外最終導致王莽篡位,西漢滅亡。不數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
  • 鄧禹為雲臺二十八將之首,一向無敵的鄧禹卻為何屢屢敗於赤眉樊崇之手
    漢明帝劉莊置雲臺二十八將時,把鄧禹列為第一。其實從軍功上來說,馮異、岑彭等人的功勞絲毫不比鄧禹少。
  • 劉秀為什麼被稱為「位面之子」?劉秀一生有多順當?
    ,善始善終,劉秀這個史上最仁慈的開國皇帝,是上天選召的孩子,為的是來將歷史拉回正常軌道上去的。劉秀為什麼被稱大魔導師和位面之子王莽得知漢室復立,就集合了四十二萬精兵,號稱百萬大軍來討伐,撲向昆陽和宛城一線,在昆陽的漢軍統共才九千人,都嚇的夠嗆,就有高層建議大家還是棄城散了吧,這時候偏將軍劉秀卻站了出來,說服眾人固守以待援軍,然後帶了13個人出城去搬救兵,也不知道那些人怎麼就這麼相信劉秀。
  • 馬援戰功卓著,馬革裹屍,為何沒能入選「雲臺二十八將」?
    建武四年,馬援攜帶隗囂的書信去洛陽面見劉秀。劉秀沒有陳列衛士,也沒有擺架子,非常隨和地接見了馬援,這讓馬援深受感動。他對劉秀說「今見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馬援由此感到光武帝劉秀才是真正具備帝王之德的人,而劉秀對於馬援也是大加zan賞。馬援回去後便勸隗囂誠心歸附劉秀,隗囂本十分信任馬援,於是讓馬援帶著他的長子隗恂去洛陽為質。
  • 雲臺二十八將排行第四,建威大將軍耿弇,「有志者事竟成」
    這句成語是光武帝劉秀誇讚其手下愛將耿弇(音同掩)時說的話。王莽篡權稱帝,在位十幾年間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最終導致天下暴亂,諸侯割據各自為政的局面。劉秀從起義兵討伐王莽,歷經十餘年,陸續平定了各個地方的割據政權,重新實現了國家統一,建立東漢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