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抹不掉食堂飯留下的味蕾情

2021-02-08 拱宸


大河造船廠今貌

說起40多年前的事情,徐萍和潘軍還像是在嘮家常,和當時在大河造船廠一樣,午飯後,稍事休息的空當裡,兩個人在辦公室說說笑笑,只是如今,多了一份回憶的味道。像極了那時的食堂飯,夾雜著歲月的調味料,愈發覺得津津有味。

 

1958年,杭州拱墅國營造船廠成立,1959年更名為杭州大河造船廠。1972年,18歲的徐萍高中畢業後被分配到京杭大運河畔的大河造船廠,成為生產技術科的一名職員。從此,她便在這裡度過了自己最美好的20個年華,也是在大河造船廠的這20年裡,讓她久久不能忘懷的,還有大河造船廠的食堂飯。

 

說起食堂飯,徐萍和潘軍一致贊同爛糊肉絲為當之無愧的招牌菜。「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啊,這個菜是大家最為喜愛的。白菜葉子切得碎碎的,加上肉絲,稍加煸炒,最後勾上芡兒粉,葷素搭配,有湯有菜。那時候冬天很冷,能喝上一碗熱氣騰騰的爛糊肉絲,全身都暖烘烘的,似乎一下子整個人都有了活力。也便宜,一毛錢一碗,經濟實惠。現在偶爾特別想吃的時候,還會在家裡做一點解解饞。」說這些的時候,潘軍眼中還帶著當時下工鈴響衝向食堂的光芒。

 

「對對對,還有『白吃湯』。之所以叫『白吃湯』,是因為它不要錢,不限量,用鹹菜、冬瓜、毛豆煮成的湯,尤其是在每年夏季的時候,為了給工人們補充身體所需要的鹽分,食堂免費提供這種湯。」徐萍補充道。

 

說起「白吃湯」,潘軍也跟著激動起來,說道:「我是在1978年高中畢業後被分配到廠裡來的。在進質量檢驗科科室之前,我是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最基礎的工人其實每天都是很累的,做的全都是體力活,尤其是在6、7、8月這三個月的時候,因為是夏天,出汗最多,每天收工後我們的工作服後背都是白的,一遍又一遍地被汗水浸泡著,身體內所流失的鹽分也最多。這時候最受大家歡迎的就數『白吃湯』了。有的職工家裡比較困難一點,捨不得吃幾毛錢的菜,也會用這種『白吃湯』下飯。那時候也有趣得很,湯用大桶盛放,因為毛豆等重物一般都沉在桶底,鹹菜輕飄飄地漂浮在上面,大家就撈啊撈,但往往最後都是一大桶『白吃湯』被瓜分得乾乾淨淨。」

 
曾經揮灑青春汗水的兄弟姐妹(2008年工友們重訪大河造船廠,從左至右:呂鋼、沈立人、郭招妹、徐萍、胡黎明、顏新建、童伶伶) 

那時候的飯菜價格都便宜。當然,一個一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是38.5元,所以青菜類的素菜價格一般是3—5分錢,葷素搭配的是8分到1角,純肉的是1角2分到1角5分,最貴沒有超過1角5分的。飯菜跟現在的計量單位還不一樣,那個時候是十六兩制,分為4兩、6兩、8兩。男孩子一般體力活比較多,需要6兩至半斤的飯菜;女孩子胃口小一點,2兩到4兩飯就夠了。菜的種類也比較多,青菜、豆腐、獅子頭、鹹肉、油燜筍、茄子等都有的,早飯一般就是饅頭、油條、粥。像寧波、麗水、紹興這些稍遠一點的職工會選擇住宿舍,一日三餐都在食堂吃;杭州城內的一般都是自行車上下班,就中午一頓飯在食堂吃。

 

大河造船廠最鼎盛的時候有800多名職員,所以中午這頓飯時,可謂是一大盛景,那時候造船廠的職工有一個響噹噹的名號叫「快樂的裝配工」。其中之一指的就是中午這頓食堂飯,早上8點上工,中午11點半下工,從11點開始,工友們就已經蓄勢待發了,收拾好手上的活計,準備好搪瓷缸子,下工鈴聲一響,裝配間工人蜂擁一樣地湧向大禮堂。百來平方米的大禮堂兼職著食堂和開會的重要場地。打飯的時候,也是你爭我搶,一方面是因為體力活使職工們餓得慌,另一方面就是去得晚了,好的菜就沒有了,吃不飽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青菜鋪底,一塊大肉,半斤米飯,從禮堂到車間五六十米的距離不到,男的就已經搪瓷缸見底了,一筷子下去有飯有菜,經常是狼吞虎咽,但也吃得津津有味,意猶未盡。

 

女孩子稍微優雅一點,也不跟男的搶飯,一方面搶不過,那時候食堂打飯也不排隊的,全憑力氣,另一方面車間的工人全身油膩,汗味四散,所以女孩都去得稍微晚一點。每天的菜單都是用小黑板提前公布出來的,看著小黑板選菜也是一件極其有意思的事,想著選哪一道菜,還想著省錢。如果馬上就要發工資了,那麼可以犒勞一下自己,選兩個喜歡吃的菜或者是多加一塊肉。

 


大河造船廠大門

一年一次的浙江職工代表大會是所有職工最為期待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所有人不用出工,並且有發放加餐券的福利。開完會,大家都可以去領一張加餐券,粉紅色的紙片印著「加餐券」字樣,所有人憑藉這一張券可以領一頓帶有葷菜的午飯,老一輩的職工會把這頓「免費的午餐」帶回家去給年幼的孩子享受。這種喜悅不亞於逢年過節。每年享有加餐券的日子僅有春節、五一、國慶,再就是職代會了。

 

平日裡,造船廠的職工也有一些額外的小待遇,例如炎熱的夏天,食堂會從外面進一些啤酒,冰鎮過後提供給工人,商店也會出售棒冰輔助降溫。出於那個時代物資的匱乏和對食物的欲望,冰啤酒的出現慢慢地促使食堂提供一些個性化的服務。

 

在食堂不斷發展的情況下,也有一些職工是自己帶飯的。因為下午收工後的時間到晚上睡覺前的時間是非常無聊的,那會兒幾乎沒有電視機,也沒有任何可供消遣的娛樂設施,所以很多人都選擇不住宿。尤其是後來大家都相繼成家,出於照顧家庭的需要,女孩子帶飯的情況還是比較多,家裡準備點梅乾菜、鹹菜什麼的,頂多是到食堂買點米飯。這樣不僅能吃得好一點,還省錢,在口味上更能貼合自己,同辦公室的或者車間的職工帶來的飯菜也可以共享。男的就不一樣了,覺得麻煩得很,還是更願意在食堂解決。

 

徐萍回憶說:「剛開始的時候,食堂進食材還是腳蹬的那種三輪車,發展到頂峰的時候已經供不應求了,換成了『三卡』摩託的車子。」

 

「那會兒人多口雜,也難免會出一些漏洞。比如,打菜的時候,依據情感分量有所偏倚,和誰關係好一點就會多給他打一點飯,甚至不收飯票或者多找飯票,這些情況都是存在的。還有那個時期的食用油都是用大油桶盛放的,就有一些職員趁著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把油裝進熱水瓶裡帶走一些。在那個時候,這種事情可是不得了的,職工的意見越來越多,呼聲越來越大,強烈要求堅決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所以我們還成立了相關的管委會,也就是每個車間用民主的方式抽四人組成一個小組,每月輪換,通過職工參與的方式對食堂進行監督管理,保證公平合理,同時也制止了不良作風的蔓延滋長。效果還是很好的,此後,食堂的作風正派多了,飯菜的種類也變多了,還出現了麵食,如炒麵、湯麵等,之前一直只有米飯、菜等。」潘軍接著補充。

 

大河造船廠的食堂也是經歷了三個時間段的變遷與發展。

 

最開始的時候是一個極其簡陋並且露天的工棚,只提供簡單的夥食。

 

在20世紀70年代末發展到頂峰,也就是有大概800名職工的時期,修建了150平方米左右的大禮堂。這個大禮堂不僅僅是開職工代表大會的場所,更多時候是食堂吃飯的地方。面對主席臺左側是食堂的窗口,大家打好飯菜就坐在禮堂的座椅上吃起來。那時候的禮堂不僅僅是禮堂,更多的是好姐妹好兄弟交流溝通以及開展文化活動的基地。平時大家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見面說話的機會也很少,就利用中午吃飯的一會會兒時間吹吹牛皮,說說笑笑,有心上人的職工也利用中午的時間會會面。在大禮堂的周圍布置有圖書館、廣播通知站、浴室、幼兒園、理髮室、商店等,愛好文藝的女孩子吃完飯就約著去圖書館看看書,男孩子們就約著去理髮店剪個頭髮,抽抽菸。所以那會兒的大禮堂算是一個集中地,串起了所有職員的情感交流和文化生活。

 

第三個階段是從1987年起到退出歷史舞臺。那時,大河造船廠食堂修建了二樓,並設置了雅座、包間,用來接待客戶或者領導,一樓就成了雜貨間,不過那都是後來的事了。

 

在接待客戶、上級領導、軍工代表最開始的時候,科室人員是不作陪的,大家吃飯都是憑票購買的。比如,科室人員請客戶吃了一頓2兩半的飯,客戶需要給科室人員1角5分,那麼這1角5分的糧票是要上交的。

 

後來,改革開放之後,廠裡也有了自己的指標和經營費,憑藉「招待券」就可以招待客戶等重要人物。在菜品的選擇上已經不是最開始的大鍋飯了,慢慢出現了個性化的炒菜。

 

食堂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出現了「開小灶」的情況,廚師都是從食堂廚師裡面挑出來的佼佼者,廚藝水平比較高,菜品更為個性化,想吃什麼都可以私人定製了。這時候的「開小灶」,不僅僅局限於接待客戶、領導了,有條件的職工也可以享受「開小灶」的待遇。

 


當年大河造船廠宣傳櫥窗

有人的地方就會發生很多故事,食堂也不例外,或浪漫,或感人,回想起來都一樣溫暖。

 

吳大帥廚,家境普通,初入大河造船廠食堂,只是一名平凡的小幫工,憑藉自己的聰明好學,做事又靈活,甚得當時掌勺大廚老邱的歡心,便收了這個徒弟。20多歲的年紀,英俊帥氣,為人勤勞,很快便在大禮堂這個集中營收穫了名氣和粉絲,慕名前來一睹風採的女職工也頗多,其中有一位技術科的美女資料員倪氏,家境比較好,也是最幸運的那位,兩人趁著打飯的幾分鐘空檔,眉目傳情,暗送秋波,日後結為連理,才子佳人。這一對算是當時最轟動造船廠的浪漫愛情演義了。

 

劉一青,造船廠的學徒工,媽媽早逝,家境貧寒,為了照顧年邁痴呆的奶奶和年幼的弟弟,只好在造船廠附近租了一所民房,把奶奶接來身邊照顧。平日裡自己需要出工,奶奶一個人在出租房裡,有時候肚子餓得慌,就跑去造船廠的食堂,吵鬧著要吃飯,食堂的師傅也不忍心老人餓著,便隨她想吃什麼就給盛點,事後由劉一青補上飯票即可,並叮囑老奶奶,餓了隨時過來。直到現在,劉一青回憶起造船廠食堂的師傅,還是滿滿的感謝。

 

如今已花甲有餘的徐萍回憶起造船廠食堂的師傅們,似乎還歷歷在目。「現在還記得的有當時的掌勺大廚老邱和他後來升了司務長的愛徒吳俊傑,一個很內斂的廚師謝阿四,還有一個來自蘇北的人稱「小四子」的王立丁,——可能是在家中排行老四,記得他個子矮矮的,聲音又尖又細,總是很勤勞,閒了的時候就打掃衛生——對了,還有那個總管後勤的總務科長樊百根。」

 

記住的是一個一個的人,留下的總歸是一片一片的情。她說:「年輕人,吃苦是財富,會塑造你堅強的性格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大河造船廠的日子,是我最美好的青春年華,也擁有了最珍貴的記憶,更留下了食堂飯的味蕾情。」

相關焦點

  • 來黑眼熊料理食堂享受味蕾盛宴!
    作為」天府之國「的成都,從來不缺美食,有人喜歡去火鍋店吃一身酣暢淋漓,有人流連於大排檔與朋友划拳喝酒,但在很多時候,選擇多了反而不知道吃什麼,誰都經歷過一天三遍的靈魂拷問:今天吃什麼?不知道吃什麼,就來這裡——黑眼熊料理食堂!
  • 梁家輝和他的《深夜食堂》平淡美食中的人情冷暖與中國味道
    有的人,是這個小餐館的常客,混久了就成了熟悉的老面孔、老朋友;有的人,短暫的光顧之後,就再沒出現過,留下一串模糊的記憶和猜不透的謎;也有人,消失了很久之後再回首,大叔和深夜食堂不曾改變,只是時光匆匆,許多人許多事,已經鬥轉星移,換了模樣……看過多個版本的《深夜食堂》,唯有這個巷子深處的小餐館,用平淡舒緩的調子,勾勒出大都市裡最寫實、淳樸、自在的人情冷暖和中國味道。
  • 陳道明版"深夜食堂"就把你們餵飽了啊?和這些美食電影比起來它還差得遠!
    劇中賀涵把海邊取回來的寶貝海膽提到老卓店裡,不出半小時老卓就端上來一盤山珍海味,再配上一壺清酒,簡直是人生一大樂事。「醬子」這深夜食堂如家一般的溫馨氣氛,讓食客們無比放鬆。而市子曾經前往東京闖蕩,無奈適應不了都市快節奏的生活,最終回到了媽媽早已不在的老宅。市子想起味蕾深處曾經關於媽媽的美好回憶,遵循著母親的步伐,將對故鄉的熱愛融入進美食的烹製中。
  • 燕園味道滋潤味蕾 家園濃情溫暖心田——北大家園食堂正式營業...
    在保留「飄香滷肉飯」「藤椒肉片飯」「幹煸仔雞飯」和「川香血旺飯」等校園十佳菜餚的同時,還增加了「避風塘炒蝦飯」「罐罐燒肉飯」「金湯肥牛飯」等食堂廚師長新推出且頗受好評的菜餚套餐。水吧新品「鮮榨果汁」食堂三層、四層營業時間為早10點至晚10點,無論是錯過飯點,還是餐後自習,家園食堂都將滿足師生不同時段的多元化需求。
  • 深夜食堂:歲月在每個人身上都留下疤,有的在臉上,有的卻在心裡
    今天安利的電影是梁家輝導演的處女座《深夜食堂》,電影豆瓣上的評分不高,5.1。甚至沒達到及格水平,但是筆者感覺電影拋開深夜食堂不適合開在中國和故事與日劇《深夜食堂》有點雷同這個兩敗筆,電影還是可以一看的,餛飩、炒蜆子、蛋餅等傳統中國菜做足了功夫,故事背景也是上海,個人認為如果沒看過日劇《深夜食堂》的觀眾看下來應該不至於失望甚至有一點驚喜。
  • 燕園味道滋潤味蕾 家園濃情溫暖心田——北大家園食堂開業 校園再...
    在保留「飄香滷肉飯」「藤椒肉片飯」「幹煸仔雞飯」和「川香血旺飯」等校園十佳菜餚的同時,還增加了「避風塘炒蝦飯」「罐罐燒肉飯」「金湯肥牛飯」等食堂廚師長新推出且頗受好評的菜餚套餐。水吧新品「鮮榨果汁」食堂三層、四層營業時間為早10點至晚10點,無論是錯過飯點,還是餐後自習,家園食堂都將滿足師生不同時段的多元化需求。
  • 完勝《深夜食堂》的馬來仁當咖喱飯,好吃到流淚!
    火鍋漢堡小籠包、煎餅咖喱滷豬腳,都可能以獨立姿態登上食物鏈頂端,但是集體出現在菜單上,食堂老闆應該是在偷偷洗錢.剛好小編前不久在新加坡吃到一道馬來仁當咖喱飯,好吃到流淚,這次想要自己做一下,順便挑戰《深夜食堂》菜單上那道「隔夜咖喱飯」(估計是用那種速食咖喱塊煮的)· 食材 ·牛肉 椰漿 小洋蔥蒜  生薑  南姜 辣椒青檸葉 薄荷 香茅草百裡香
  • 再見鈴木常吉,戒不掉的《深夜食堂》
    率直,個性,灑脫,骨子裡的柔軟細膩和倔強朋友說,鈴木常吉去世了,而我們早已戒不掉「深夜食堂」,勿忘我,勿忘你‍這些記憶總是在你結束了工作,一個人回到家後從四面八方湧來,儘管有一些記憶已經斑駁得只剩下一些零星的碎片,卻也在這個忙碌奔波的城市裡給予你一點點的溫暖。
  • 梁家輝版《深夜食堂》:一蔬一飯,一來一往,有故事的深夜食堂
    先前有黃磊版的《深夜食堂》豆瓣評分低到了深谷,無力吐槽,大量的廣告植入,誇張的演技,尤其是「老壇酸菜牛肉麵」讓人印象深刻,雖然梁家輝版的《深夜食堂》評分也沒有及格,但我們觀眾好像寬容許多,不忍心責怪。在上海一條不起眼的小弄堂裡,有一家只在深夜營業的小餐館,老闆是一位50歲左右臉上有一道刀疤的大叔,他會為每個到訪的食客做一份只屬於他的食物。
  • 「美食周」開幕,哪些家鄉美食會滿足你的味蕾?
    美食有情,風土難離,在這個秋風瑟瑟的季節裡,我們總是會懷念起家鄉那碗熱氣騰騰的熱湯麵,又或者媽媽包的三鮮餃,也或是那刺激味蕾的九宮格。美食與味蕾的觸碰,不再是吃貨們的心滿意足,還有著對家鄉的點滴思念。這個星期,在成功舉辦四屆美食周活動後,四部第五屆「聚力強軍,你我同行」美食周將「家鄉飯」擺上你的餐桌,更有美味小炒、特色燉菜等你品嘗,各位小吃貨,你準備好了嗎?
  • 食堂有飯,服務數千食堂用戶,關注您的食堂安全!
    食堂,作為一個人流量大、密度高的公共場所,是病毒傳播的易發高發區域,防護工作一旦疏漏,就可能造成無法挽救的局面。 下面這套防護方案,可在疫情來臨前,幫助你更好地部署食堂防護。
  • 味蕾時光 第七集 日式豬排飯+味噌湯
    擊上方藍色「味蕾時光」快速關注《豬排飯》炸豬排的日文發音是「TONKATSU」,勝利的發音是「KATSU」,
  • 打開第四季《深夜食堂》,讓我們幹了這碗鰻魚飯
    縱觀三季深夜食堂帶給我們最多的是溫馨,小小的四方食堂裡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故事接踵而至。清湯寡慾——一碗麵湯 夜班出租司機晴美常去深夜食堂點一份不加面的麵湯,這一舉動引起了午夜節目DJ的注意。他無意中發現,如今的夜班司機竟是自己兒時的偶像。
  • 社區食堂裡的廚藝比,在美食中增進社區情
    賀瓊的清蒸石斑魚一端上桌,清香入鼻,魚肉不腥不老,調味鹹淡適中;譚智賾的花甲粉絲吃起來甜香味美,還有十多隻大蝦做陪襯,十分入味。食客們連連稱讚,還有人愛上了這兩份菜式,準備學習怎麼做。賀瓊介紹,清蒸石斑魚要保證魚不腥,秘訣就在於一開始要將魚的黏液和黏膜洗乾淨,如果覺得太滑了洗不乾淨,可以抓點生粉,再用酒、姜、蔥等醃製一下,十多分鐘後再洗淨,這樣的魚不僅不腥,魚肉還很入味。
  • 《深夜食堂》第五季,和小林薰大叔在美食裡相見
    (小田切讓扮演的浪人詩人)《深夜食堂》日劇第一季從2009年開始上映,到現在已經連續出到第五季了,細膩的溫情和真實不做作的敘事方式,是它能夠獲得高分評價的原因。在被生活壓得有些喘不過來氣的時候,來看看小林薰大叔和他經營的深夜食堂,心底裡真的會感覺到很大的慰藉力量。
  • 青海西寧「盛夏食堂」:深挖「非遺」犒勞食客味蕾
    青海西寧「盛夏食堂」:深挖「非遺」犒勞食客味蕾 2020-07-18 19:57:34 張添福 攝   中新網西寧7月18日電(記者 張添福)烤牛排、烤羊蹄、酸奶、釀皮……第三屆青海地方特色小吃展暨西寧美食節主陣地之一的城東區分會場18日啟幕,主辦方邀天南海北廣大食客在「盛夏食堂」犒勞味蕾。
  • 空曠已久的食堂,即將傳來久違的歡笑聲和煙火氣!一起點亮你的大學食堂吧
    是你們想念的食堂呀,食堂的美食也「鄭」在想念你們!這裡有永遠熱騰的菜餚,這裡有永遠撲鼻的飯香,居家飲食固然使人流連忘返,但河大食堂的美味更叫人垂涎欲滴。@全體河大人,春暖花開,宜緩緩歸矣。寧願排隊等也不願換家吃,這應該是你對某道飯的鐘愛,而這份鍾愛永遠在餐廳裡,一直在等著你回來,期待再次見到下課第一時間跑進餐廳的你。三餐飽,冬不寒,相信你們也無時無刻不盼著早日與鄭科重逢。下課前急著收拾書包,衝向食堂,只為吃一口熱乎乎的飯菜。
  • 學校食堂的「一兩飯」、「二兩飯」,你真的吃飽了嗎?
    寫在前面大學裡帶飯之風盛行,阿拉丁最近發現,以前的二兩飯都吃不完,現在怎麼三兩都吃不飽呢?於是對這個食堂阿姨的打飯技術深表懷疑……神奇的「兩」「兩」,作為中國特有的重量單位,在中國歷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小時候經常看水滸,裡面時常會出現「小二!二兩牛肉」的畫面。
  • 《宅人食堂》第三季暖心回歸 不止滿足你的味蕾
    《宅人食堂》宣傳片《宅人食堂》第二季的美味與溫暖依然在舌尖纏繞時,新一季又將帶來新的味蕾和視覺衝擊。
  • 蕭敬騰客串《深夜食堂》,與' 黃老邪'不得不說的 不了情
    裡昂(蕭敬騰飾)和西西(胡冰卿飾)在「深夜食堂」偶遇,當故作瀟灑的情場浪子遇上清新脫俗的乖乖女。兩個沒有明天的人,為了一份願望清單,開始有了對明天的想像。劇中蕭敬騰飾演的裡昂上一分鐘還高冷邪魅,聲稱:「我從來不和女人第二次見面,我不會愛上任何人,我不做被馴養的狐狸」,下一分鐘就陷入愛河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