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跳了103年的舞者——日本"暗黑舞踏"創始人大野一雄:我終於死在了自己的舞臺上.

2021-02-13 Art Bank

***導讀:全身抹白的陰陽魔鬼形象是大野的經典造型,一方面他將傳統歌舞伎中的假面化之意義,延伸到舞踏對肉體的否定,專注於心靈的展露,另一方面,他把個人的差異性抹掉,使人回歸自然和單純;「光頭」象徵著脫離紅塵、重回母體的原胎;「性別倒錯」則是對現今社會男女角色地位被固定的反動,企圖尋找人性中同質且人人皆具的原始根性。***

大野一雄

1906年10月27日-2010年6月1日

日本舞蹈家,開創了【暗黑舞踏】。與土方巽並列為日本「暗黑舞踏」的兩大宗師

什麼是【暗黑舞踏】?

暗黑舞踏(Ankuku Butoh),又稱舞踏,是由大野一雄和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 1928-1986) 在1959 年開創,它是當時藝術家結合傳統日本舞踴和西方現代舞,重新詮釋身體語言,並試圖對日本皇權提出批判的一種新舞蹈形式。舞踏家表演時光頭裸體,性別倒錯,身上塗滿白粉,著奇裝異服,在舞臺上暴烈吶喊,並配合扭曲變形的肢體語言,呈現一幅幅幾近原始的畫面。

大部分人對舞踏這些看似荒誕、醜惡、暴力、色情的表現形式感到不安,因為他們無法在舞踏表演中看到所謂線條優美、輕盈彈跳的舞蹈技巧。儘管如此,舞踏藝術確實是上世紀晚期現代舞蹈主要的發展方向之一,並在整個文化領域造成極大轟動。與舞踏誕生同時期的如: 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攝影家細江英公、畫家橫尾忠則、音樂家黛敏郎等站在反抗保守勢力之革新立場的有識之士,都積極參與這種前衛的藝術活動。自上世紀80 年代起,舞踏風靡歐美各地,各類國際藝術節、舞蹈節,紛紛邀約日本的舞踏團體參演。如今舞踏已成為一種獨特而重要的舞蹈形式,包括莎士比亞古典戲劇和貝克特現代戲劇,都因此受到強烈影響。

被譽為當代舞蹈界殿堂級宗師,一手創立「暗黑舞踏」的日本舞踏大師大野一雄於6月1日在橫濱安詳辭世,享壽103歲。隨著這個日本戰後最重要的文化符號之一的消逝,也宣告了一個藝術時代的謝幕。臺灣雲門舞集藝術總監林懷民憶起大師身影時,詩意地表示了敬仰與追念:「他是光芒、是感召,是永恆的感動,他永遠在我腦中最神聖的角落。」

「暗黑舞踏」由大野一雄和另一位舞踏大師土方巽(1928-1986)在1959 年開創,它是當時藝術家結合傳統日本舞踴和西方現代舞,重新詮釋身體語言,並試圖對所處的戰後時代提出批判的一種新舞蹈形式。它成為了現代舞蹈主要的發展方向之一,並在整個文化領域造成極大轟動。與舞踏藝術同時期活躍的藝術家們,如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攝影家細江英公、畫家橫尾忠則、音樂家黛敏郎等一同站在反抗保守勢力之革新立場的有識之士,都積極參與這場前衛的藝術活動。

「暗黑舞踏」不僅僅是新的藝術形式,更是全新的生命觀。大野一雄用詭異、敏感、光怪陸離,甚至猙獰的身體律動來觸發生命的本質,創造出樸素舞臺上驚人的身體景觀,以誇張錯置的角色探討人與欲望的本源。他的表演就是一場身體的祭祀,他的現場表演充溢著巨大而無名的能量爆發。

在表演時,他的造型經常是衣衫襤褸或裸體,性別模糊,身上塗滿白粉,著奇裝異服,在舞臺上暴烈吶喊,並配合扭曲變形的肢體語言,呈現一幅幅幾近原始的畫面。在從前衛而地下的舞臺走向殿堂級藝術成就的數十年中,「暗黑舞踏」也為很多地下電影,實驗影像等跨界藝術帶來了靈感與啟發。

上世紀80年代,舞踏開始大規模影響了西方藝術界,各種國際藝術節、舞蹈節紛紛邀請大野與土方巽的舞踏團體前往演出。大野的舞踏隨著他藝齡的增長,其與生俱來的強烈表現潛能愈發澎湃,浩蕩而又細膩敏感。凡是看過他表演的觀眾,無不經受了一場觸及心靈的震蕩。

大野一雄1906年生於北海道函館,一生歷經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等時代。「跳舞吧,只要心跳聲還繼續響著。」就是他的格言。而全身抹白,跨越陰陽的驚悚形象,是大野的標誌造型。一方面他將傳統歌舞伎中的假面化之意義,延伸到舞踏對肉體的否定,專注於心靈的展露,另一方面,他把個人的差異性抹掉,使人回歸自然和單純。

「光頭」象徵著脫離紅塵、重回母體的原胎;「性別倒錯」則是對現今社會男女角色地位被固定的反動,企圖尋找人性中同質且人人皆具的原始根性。

大野的一生歷經了20世紀苦難的變遷,歲月的刻畫深深地影響了他的表達。20歲時,他進入日本體育大學學習體操及舞蹈,其間他深受當時前往日本參加公演的著名西班牙現代舞蹈革新者La Argentina的影響,對現代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畢業後於橫濱的教會學校關東學院作為體育教師赴任,教授體操與舞蹈,同時也做了一些關於現代舞的表演嘗試。在二戰期間,大野隨軍遠徵並被俘虜一年。因為見過了太多生命的死亡,大野最初是被這些逝去的生命所觸動,萌生以舞蹈方式哀悼亡靈、譴責戰爭的罪惡,並試圖對日本皇權提出批判的意識。

最初,大部分人們對舞踏表演中的荒誕造型、甚至醜陋的、充滿陰暗的似黑暗地獄中鬼魂式的表演並不能完全接受,這種表演形式常常令觀者感到不安、甚至恐懼。因為大野與土方巽的舞踏擯棄了傳統舞蹈中所有優美的元素,更偏重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與反思、以及對宇宙自然蒼生靈魂個深處的探索和表達,打破時空界限任魂魄自由擴散飄逸。

舞踏家大野一雄誕生以來,他的魅力一直為全世界所愛戴。在他的身體上有歲月銘刻下的年輪以及那種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身體表現。凡是看過他表演的人,都會從那裡尋找到一個全新的自我,得到一次心靈的洗禮。在大野一雄的面前,有無數的攝影家為他按下了快門。

大野自身的存在感及那澎湃而來的靈魂浪濤,充滿了整個畫面,遠遠超越了與被寫體之間的距離。而照片本身無需任何修飾,即是一副完美的藝術作品。持續數十年與之合作的日本攝影界泰鬥細江英公,自1960年以來就一直在拍攝大野一雄舞臺與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的攝影集《蝴蝶夢》在21世紀的再版價格高達38000日元,卻在一周內被預定一空。直至大野一雄長臥病榻之後,細江英公仍然在拍攝他,尋找畫面中生命的符號,捕捉肉體叛亂的剎那。

2006年,大野一雄迎來了第100個生日。不同領域、不同年代的47位攝影家共同舉辦了一個展覽,展出所記錄下的大野世界100副作品,他們所捕捉到的大野的舞姿,不是流逝瞬間的記錄,而是靈魂舞踏的再現。

....

《藝術銀行》ART BANK|用藝術表達生活之美

掃描二維碼

關注《藝術銀行》微信公眾平臺

微博:@藝術銀行

微信號:art bank

APPstore電子刊:藝術銀行

TEL:010-51290303

相關焦點

  • 暗黑舞者大野一雄
    幾十年來,無數的攝影家為這位國寶級的舞蹈宗師按下了快門,這當中不乏日本國寶級的攝影師:比如荒木經惟(日本最著名的情色寫真攝影師),比如池上直哉(日本最權威的舞臺攝影師),比如細江英公(現代日本較早在西方世界獲得承認的攝影家)……然而再高超的攝影師也抵擋不了的大野一雄的強大氣場。
  • 黑暗舞者大野一雄:即使雙腿癱瘓,仍舞到人生終點
    日本民間舞踏社團表演大野認為,舞蹈是一種對「自己」或是「生命」極為珍惜的心情。隨著歲月消逝,肉體日漸衰弱,終至死去,但是,精神卻會不斷地往上提升,他曾說:「即使我死去,我的精神仍將繼續跳下去。」 觀眾中坐著當時「暗黑舞踏」的創始人土方巽。土方巽邀請大野參加自己的舞蹈團,他們的合作一直持續到1986年土方去世。兩人在1959年到1966年間的合作最為密切,也是在這一時期的作品奠定了「暗黑舞踏」的地位,這種舞蹈結合了傳統日本舞踴和西方現代舞,重新詮釋身體語言,並試圖對所處的戰後時代提出批判。
  • 「暗黑舞踏」開山鼻祖:大野一雄
    「光頭」象徵著脫離紅塵、重回母體的原胎;「性別倒錯」則是對現今社會男女角色地位被固定的反動,企圖尋找人性中同質且人人皆具的原始根性。暴力、躁急、排練、粗糙,是大野的表演語彙。但是他創作出了驚人的欲望原型以及肉體景觀,強調應由生命的本體來引導舞蹈的形式,即精神重於一切。
  • 驚世駭俗的身體藝術 日本舞踏宗師大野一雄
    舞踏誕生之初,是藝術家結合了傳統日本舞踴和西方現代舞,重新詮釋身體語言,並試圖對戰後的現實社會提出批判的一種新的舞蹈形式。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舞踏在一些國際性的舞蹈節上嶄露頭角,如今世界各國都有各自的舞踏團,日本暗黑舞踏的魅力著實非同一般。
  • 暗黑舞者,大野一雄 | 舞蹈是一種對「自己」或是「生命」極為珍惜的心情
  • 日本國寶級人物——大野一雄!
    大野一雄(1906年10月27日~2010年6月1日)日本舞踏家,開創了「暗黑舞踏」。大野一雄1906年生於北海道函館,一生歷經明治、大正、昭和、平成等時代,與土方巽並列為日本「暗黑舞踏」的兩大宗師。「跳舞吧,只要心跳聲還繼續響著。」————是他的格言。
  • 舞踏(一) | 土方巽與大野一雄
    而少年將雞放在大腿的內側,狠狠夾住,直到將其夾死,動物喪命於舞臺之上,男人與少年在昏暗的光線裡相疊翻滾,濃厚的喘息聲在舞臺上反覆迴響,此時男人不停地用法文說我愛你,我愛你.這是第一部舞踏作品《禁色》的現場描述,在1959年,這樣一部改編於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同名小說的作品橫空出世,由土方巽與大野慶人(大野一雄之長子)共同進行表演,赤裸裸地將同性戀、色情等禁忌的內容公眾表現出來,甚至當場將一隻雞用大腿絞死
  • 大野一雄
    大野一雄(1906年10月27日~2010年6月1日)
  • 日本舞踏大師 —— 大野慶人
    >「舞踏」,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日本,由大野一雄和土方巽創編,靈感源自德國表現主義舞蹈(neu dance),被譽為「暗黑舞蹈」,也是日本社會與時代的深刻結合之中產生的藝術形式。舞踏既是當代日本精神的體現,也包含了人類生存本質最普遍的一面。最初,大部分人們對舞踏表演中,演員全身塗白,荒誕甚至醜陋造型,這種表演形式常常令觀者感到不安而恐懼。並且對表演形式單純,節奏時極其緩,仿佛在黑暗風暴中艱難探索前進,充滿陰暗地獄中鬼魂式的表演並不能完全接受。這是因為舞踏擯棄了傳統舞蹈中所有優美的元素,更偏重於對生命意義的追問與反思,以及對宇宙自然蒼生靈魂深處的探索和表達。
  • 暗黑、扭曲、抽搐:舞踏裡的日本情緒與日本精神
    這種曾經被稱為「暗黑舞踏」的當代肢體表演形式,糾纏著戰後日本人對核爆的痛苦經驗,以及六七十年代日本民眾反對「日美安保條約」那段叛逆、騷動的歷史。舞踏創始人土方巽和大野一雄的名字早已在當代舞蹈藝術的萬神殿中備受尊崇。而流布於歐美和亞洲各地的舞踏,也啟發了很多東西方表演藝術家新的創作靈感。
  • 獨家 日本舞踏Butoh美學:從舞蹈看內心黑暗,崩潰而絕美
    早期的日本女性擺出傳統日本舞的姿勢在這個思潮中,「舞踏之父」的土方巽(Tatsumi Hijikata 1926-1986)及並列「舞踏宗師」的大野一雄(Kazuo Ohno1906-2010),試圖尋找一個能超越西方現代舞既有形式、以及日本傳統舞蹈的傳統的舞蹈語彙,於是就從日本人「內縮」的身體特質出發(最常見的例子是日式的鞠躬,以及榻榻米上的坐姿),將肢體扭曲變形而達到原始自然的存在狀態,以原始激烈的身體語彙挖掘人心內在潛藏的幽暗以及欲望,這種表演形式被稱為「暗黑舞踏」(ankoku butō)。
  • 科普|來自地獄的白色邀請——什麼是舞踏
    舞踏舞者在舞臺上暴烈吶喊,並配以扭曲變形的肢體語言。土方巽曾為一次演出挨餓七天,只為展現真實的飢餓狀態。l 反技巧——舞踏家把身體當做物理構造,自己觀照身體內部的小宇宙。一花一世界,一石一宇宙,暗黑舞踏所開出來的「幽玄之花」,充滿原始之美。舞踏發展至今,已不局限於表達殘酷的現實,但其全新的藝術觀從未改變——用身體律動觸發生命的本質,創造出樸素舞臺上驚人的身體景觀。本文為舞踏整體概念的科普。
  • 【視頻】日本舞踏家原田伸雄:拋開束縛的自由舞者
    以土方巽、大野一雄為首的日本舞蹈家們認為,與其勉強自己盲從,不如索性釋放最為真實的自我,拋開傳統美學的觀念,讓身心都自由舞動,於是將傳統舞蹈與前衛藝術混合,創造了「舞踏(Butoh)」這種新的舞蹈形式。
  • 黑暗舞踏:身體與靈魂的告白
    作為舞踏風格確立的代表作《禁色》表現了狂亂的同性之愛以及對動物的畸戀,舞踏舞者絕大多數為男性,生殖器形態不加掩飾甚至刻意通過道具突現出來,舞臺上充斥著作為客觀存在的肉體所暗藏的暴力潛能以及過剩的情慾。一九六五年的《薔薇色舞蹈》中,一些男演員背部繪著女性陰部解剖圖,一些男演員則全身塗滿厚厚的石膏,土方巽和大野一雄跳著男色風情的柔板舞。
  • 周二免費活動|舞踏雅集
    舞踏,1959年二戰結束之後產生的一種肢體技藝。以「反西方身體美學」的先鋒之姿態由大野一雄和土方巽兩位藝術家在日本創始。它是一種訓練不用鏡子、追求肉體之上的心靈解放和自由的舞蹈方式,當代三大新舞蹈流派之一。
  • 大野一雄一個與鬼神共舞的凡人
    大野一雄 日本舞踏家,開創了「暗黑舞踏」大野一雄的舞蹈從什麼角度以什麼標準去評判?從世俗的美醜評價,他的舞蹈很多人無法接受,心裡會琢磨,「跳的什麼鬼!」從大眾認知的舞蹈,除個人喜好形式不一樣,與大野一雄的舞蹈相比他的完全是美的「黑暗」。僅簡單一瞥,他枯槁的驅殼會釋放出一種強大的力量,終生似與鬼魂共舞,無間於地獄與人生。
  • 中日舞踏藝術節,看日本元老級舞踏大師「用身體表現身體」
    這一次,桂堪又來了還是在良渚文化藝術中心在「山水祭」中日舞踏藝術節上繼續用身體來表現身體 「 舞 踏 」 是 什 麼 ?舞踏誕生於1959年,被西方藝術界稱為「身體的超現實主義」。雖然起源於日本,卻已不再是「日本的舞踏」。
  • 3.12 日本舞踏大師笠井叡首次來華舞蹈《維榮的妻子》
    而在森山攝影和太宰治語言的連結之處,笠井叡感到了動作的萌生,原本的影像和文字似乎都顯現出了完全不同的浪漫主義情味,這一次,這位擁有古典芭蕾、暗黑舞踏等多重藝術背景的舞蹈大師,創造性地將流動於照片和語言之間的東西呈現為舞蹈,或是堅硬影像下的自由追逐,或是文學家身體性之搏鬥……起舞,就在於那不可言說之美感。
  • 衝繩之行「琉球音樂的心與即興舞踏」
    如果要說舞踏特有的技巧,我願意引用舞踏家大野慶人(舞踏家,大野一雄之子)的建議:「從最寒冷之處啟動身體。」」衝繩現場音樂家合作衝繩當地舞踏者合作珍貴舞踏觀影、討論舞臺實戰演出戶外採風下圖:衝繩當地美食1979-1981加入日本最主要舞踏團之一的「白虎社」(Byakkosha,土方巽系下最具影響力的舞踏團體之一)。Kan作為技藝精湛的獨舞者和極具合作精神的表演者、編舞家為世人熟知。2001年後,Kan前往戰火紛爭的巴爾幹地區開展跨宗教文化的身體對話項目。Kan在其近40年的世界雲遊創作過程中不斷融合世界文化,遍歷非洲、歐洲、東南亞地區的偏遠地區,與「少數舞者」共同工作。
  • 日本戲劇:盡在咫尺,遠在天邊
    翻開今年的巴黎秋季藝術節節目冊,日本文化以「靈魂共振」為旗幟,鋪天蓋地地席捲了整個藝術節。        從讓西方人瞠目結舌的暗黑系舞蹈——舞踏到傳統的歌舞伎搬演,再奉上當代舞蹈的創新之作,本屆藝術節上,日本可謂是把百年的舞蹈精華都做了一次梳理,體面地展現了西方的舞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