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漢服作為亞文化圈的一部分,正在形成大範圍的「爆發」,逐漸深入到市民生活。但是如何在尊重漢服文化的基礎上,做到融合、創新,堅持「中華文藝復興」,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
作為服裝行業的一個分支,漢服這個小眾市場在2018年迎來爆發元年。2019年吳曉波和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也都提到了「漢服」,他們認為,漢服市場火熱代表年輕一代對於中國文化符號的認同。
根據CBNData數據顯示,2019年,僅淘寶平臺的漢服成交額就超過了20億。漢服潛在消費者規模還在不斷擴大,線上漢服消費者滲透率仍有很大提升空間,潛在用戶有4.15億,消費能量有待進一步釋放。
今年春節以來持續的疫情給漢服經濟潑了一盆冷水,讓人對漢服產業的發展前景投來擔憂的目光。但與其他備受煎熬的行業不同,漢服似乎並不在被降溫的行列。3月26日(農曆三月初三),廣大網友選定的「中國華服日」在線上開幕,全程直播3小時40分鐘,200多位漢服愛好者參與。
「毫無影響。」有漢服經營者在採訪中給出了明確的答案。漢服在此次疫情中能夠「倖免」,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漢服產業的電商基因。目前大多數漢服品牌多為工作室或小型公司,其銷售渠道還是以淘寶等電商平臺為主,線下實體店較少,而且主要以體驗為主,然後在網上下單,所以實體店的成單量並不高。再加上直播助力,有原創優勢以及細節到位的漢服線上銷售受疫情影響比較小。
不滿足於「圈地自萌」,漢服不斷「破圈」跨界
根據CBNData數據顯示,線上消費者以90/95後居多,並且他們的消費金額貢獻持續提升,在線上漢服消費佔比中,90後和95後已連續三年上升,佔比超過五成。在服裝樣式的選擇上,明制漢服最受歡迎,年輕消費者更喜歡魏晉和唐朝時期服裝風格。
在天貓平臺,年銷售額過千萬的品牌較2018年翻倍增長,平臺排名前五的品牌分別是漢尚華蓮、重回漢唐、如夢霓裳、藝縷和陛下蘭他惜。
作為頭部玩家,它們不滿足於「圈地賣萌」,一直在尋求「破圈」合作。國風遊戲和古裝電視劇是漢服品牌跨界首選,漢尚華庭和《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重回漢唐和夢幻西遊,十三餘和王者榮耀,花朝記和《長安十二時辰》……
在服裝行業整體漲勢減緩時,漢服這個小眾文化醞釀出了讓人驚訝的大生意。
隨著漢服文化的不斷「破圈」,漢服終端消費需求不斷上漲,原本屬於小眾化的漢服承載不了需求量,使得大批外來者入局。這就導致了漢服行業的價格分化,促使了山寨和二手交易的崛起。據了解,目前閒魚是主要的漢服線上轉讓市場。在閒魚上椒江、溫嶺、黃巖等地均有網友在出售二手漢服,有些直接折價賣,有些則表示,可以用其他等價漢服交換。
民族自信、新媒體…漢服興起「正當時」
漢服在近兩年崛起的原因有很多,民族自信提升,國潮興起成為漢服快速發展的首要原因;同時新媒體,尤其是短視頻平臺的崛起給了漢服很多展示的機會。在微博平臺,'漢服'話題的閱讀量超30億。在抖音,'漢服'匯集了107.6萬投稿視頻,超300億次播放,大大提升了漢服的普及度;另外漢服市場逐漸成熟,漢服商家輩出,漢服形制研究和設計水平突飛猛進,也刺激了市場的快速崛起。最後一點,這個也跟漢服同袍們十多年來不懈的努力推廣有關,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
目前漢服在形制上還沒有官方標準,不過在圈內,對於如何定義漢服,仍存在著「考據黨」和「改良派」的爭議,但是形制正確一直是漢服愛好者捍衛的底線。「如果沒有形制正確,那它就與普通時裝和影樓裝沒有區別,無法承載民族文化。」
漢服作為亞文化圈的一部分,正在形成大範圍的「爆發」,逐漸深入到市民生活。但是如何在尊重漢服文化的基礎上,做到融合、創新,堅持「中華文藝復興」,還需要解決很多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