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鄭和船隊發現了美洲

2021-12-30 歷史曉茶館



十五世紀初,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經常被與七十餘年後哥倫布開創的大航海時代進行比較。

英國歷史學家、前海軍官員加文•孟西斯在他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美洲的一年》中,甚至認為鄭和是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人,1492年,哥倫布就是利用鄭和繪製的航海圖到達的美洲。



很多人認為,鄭和下西洋之所以沒有像歐洲人開創的大航海時代那樣,給世界近代史帶來質的變化並深刻改變和影響世界格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鄭和之後中國再沒有類似的航行壯舉,而不是像歐洲人那樣持續地遠航至世界各地。
果真如此嗎?明代政府為什麼在鄭和之後,不再組織類似的遠洋航行了呢?

(現代)馬伯樂《鄭和像》  太倉市博物館藏



其實,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憲宗朱見深是打算再派人下西洋的。可是,在他命人去查找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日誌等資料時,發現存放在兵部檔案庫的所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都不見了。

既然鄭和下西洋的所有檔案資料都找不到了,遠洋航行失去參照,成化皇帝打算再下西洋的計劃也只好作罷。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至今仍下落不明,跟隨鄭和出航的航海醫生陳良紹《遐觀集》、匡愚《華夷勝覽》等等隨船人員著作也皆已失傳,最重要的記錄鄭和下西洋的典籍資料,是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鞏珍三人分別所著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

陳良紹墓誌拓片  太倉市博物館藏



近現代的考古發現也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很多資料。

2000年,曾隨鄭和下西洋的宦官洪保的墓葬在南京郊區被發現,在洪保的壽藏銘裡,用了大量篇幅記載了洪保隨鄭和下西洋的經歷,包括所乘船舶為「五千料巨舶」。

「料」是古代船舶大小的計量單位,目前對「料」與現今數值的換算未有定論。「五千料巨舶」,保守的估計為排水量約2000噸的船舶,也有學者認為,「五千料巨舶」很可能是排水量約5000至10000噸的船舶。


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資料,鄭和船隊到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在東南亞、南亞,還遠航至到東非的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西亞的忽魯謨斯(今伊朗荷姆茲海峽處)、阿丹(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一帶)等國,並未有抵達美洲的記錄。
但是,根據鄭和船隊的規模、航行技術等,有些學者並不否定鄭和船隊在理論上到達美洲的可能性。那麼,如果鄭和船隊真的到了美洲,真的會改變世界近代史的進程嗎?

我們先看看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目的(學術界對此一直有爭論)。


在《鄭和家譜•敕諭海外諸番條》的記載中,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對派鄭和統領船隊下西洋的初衷和目的是:「朕奉天命君主天下。……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致失所。今遣鄭和齎敕普諭朕意。爾等衹順天道,恪守朕言,徇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攄誠來朝,鹹錫皆賞。……」

明 景德鎮窯青花梅瓶   江西省博物館藏

據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在福建長樂所立的《天妃靈應之紀》碑的記載,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鄭和奉皇命出使西洋,是帶著絲綢錢幣,往海外諸國和平交往,樹立大明朝的威信,所謂「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清 「三保老爺」(註:鄭和小名「三保」)香爐  

南澳縣海防史博物館藏


外國在明朝感召下前來覲見朝貢的,明朝皇帝會大加賞賜,如《明成祖實錄》記載:永樂九年,滿剌加(今孟加拉)國王朝貢完畢歸國之際,明成祖朱棣「賜王金相玉帶一,儀仗一副,鞍馬二匹,黃金百兩,白金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銅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絹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襴二,王其受之。又賜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兩,鈔五千貫,錦綺紗羅絹六十匹,金織文綺紗羅衣四襲。賜王於侄冠帶。其陪臣等各賜白金、鈔錢、彩幣有差。」
而碰到外國有不義之舉,加害使者、謀求財物的,明朝則是積極應戰並對對方寬大處理,如《明成祖實錄》記載,永樂九年,錫蘭山(今斯裡蘭卡)國王亞烈苦柰兒向鄭和索要財物不成,就發兵攻打鄭和船隊。鄭和攻其不意,率領軍隊生擒亞烈苦柰兒,並將之帶回北京。大臣們都說要殺掉亞烈苦柰兒,明成祖朱棣則認為另立錫蘭山國其他賢能者為王即可,不必殺掉亞烈苦柰兒,「蠻夷禽獸耳,不足深誅。至是赦之,亦遣歸。」還赦免他並放歸錫蘭山國。


鄭和下西洋這種花費巨資、和平出使海外,懷柔遠人的做法,跟歐洲為了開闢新的資本市場,尋求黃金寶物而開啟的所謂大航海時代,有著天壤之別。明朝跟歐洲一樣,都認為所到之處很多都是不文明不開化的蠻夷之國,但是以明朝皇帝為首的中國人認為「夷狄之邦,則以不治治之」(《星槎勝覽》),正因為是蠻夷,才要廣布天恩,以禮相待,懷柔遠人。
而歐洲人在15世紀末「發現」了已經有數萬年人類居住史的美洲大陸後,「發現」的是美洲富有的黃金和銀礦,認為在此居住的美洲人是不值得平等對待的「蠻夷」,應該被歐洲人統治奴役。延續了上千年的美洲文明,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被摧毀殆盡,現如今基本只能靠考古發掘去探究古老的美洲諸文明。南美安第斯文明中一直延續至印加帝國的記事工具「吉氆」,在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徵服後被視為「邪魔異端」而被大量燒毀。現今吉氆數量僅數百件,且已無法解讀其中蘊含的信息。

印加文化(1400-1532)吉氆  秘魯萊梅班巴博物館藏



所以,即使鄭和真的比哥倫布早七十多年抵達了美洲,或許只是將一些美洲特有的物產早一些帶到中國及世界各地,而不會人為地中斷和結束美洲文明進程,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德國歷史學家羅德裡希•普塔克在其著作《海上絲綢之路》的前言寫道:「明朝的海上活動的主旨是和平,基礎是和諧與寬容,不同於美國人和英國人的矮化壓迫政策。……在中國,自豪地談論『鄭和精神』的傳統由來已久,而與之關聯的是追求開放性、多元化、經濟活力的願望和一種更公正的國際世界秩序。」


相關焦點

  • 《坤輿萬國全圖》,是否藏有「鄭和發現美洲」之秘
    該觀點認為,《坤輿萬國全圖》繪製完成時間,實際上是在公元1430年左右,也就是明朝初年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時期。該觀點同時提出,《坤輿萬國全圖》實際上明朝官員為了掩人耳目而假託利瑪竇所繪,具體的推論是這樣的:明朝初年的鄭和船隊實際進行過環球航行,並早於哥倫布發現了美洲。
  • 鄭和的翻譯官寫過一個神秘的「天方國」,是美洲瑪雅人的國家嗎?
    上篇文章說到:由於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官方檔案材料被劉大夏銷毀或藏匿了,現代的學者們一般只能從當時跟隨鄭和船隊下西洋的當事人所寫的遊記來了解鄭和下西洋的情景。費信的《星槎勝覽》中的天方國同嚴從簡《殊域周諮錄》中的天方國大致相同,因為費信曾經親自跟隨鄭和船隊下西洋擔任翻譯通事,所以用費信版來跟馬歡版對比。而嚴從簡《殊域周諮錄》中的天方國條由三部分組成,拼接痕跡明顯,其最後一段內容同費信《星槎勝覽》的天方國條大致相同。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出發港和主要航海路線01鄭和船隊的出發港鄭和船隊的出發港,明代史料中共提到三處,即南京龍灣(明代設有造船廠)、太倉瀏家河(或稱劉家港,亦有造船廠)和福建長樂五虎門。長樂位於北緯260左右,屬於亞熱帶季風穩定影響的地區,鄭和船隊下西洋之前,大小船隻或由南京龍灣、或由太倉瀏家河,陸續駛往長樂集結,其主要原因就是要在那裡等待穩定的東北季風到來,然後乘東北季風前往西洋各國。02鄭和船隊下西洋的主要航海路線由長樂出發的鄭和船隊,乘東北季風前往西洋各國,船隊分為大腙和分腙兩個部分。
  • 哥倫布之前,中國人發現美洲的3大說法,都是外國友人的美妙創意
    中國人三次對美洲的地理大發現之三——鄭和船隊:有沒有一種可能,明代大臣劉大夏當年燒毀的鄭和航海圖中,恰好有一張東向的航海圖?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並不是哥倫布,而是同一個世紀更早期的鄭和船隊?2002年,這種猜測新鮮出爐,始作俑者是一位英國皇家海軍退役軍官加文·孟席斯,他所著書名為《1421:中國人發現世界》,書中描述了鄭和才是美洲大陸發現者的可能性。
  • 七下西洋的鄭和:62艘超級艦隊搭載近3萬水軍,實力碾壓哥倫布
    鄭和下西洋是現在大家耳熟能詳的歷史故事,鄭和率領的船隊,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武器配備最先進的船隊,它的戰鬥力也是最強的。 鄭和被稱為世界大航海的先驅,也有人稱他為美洲最早的發現者。
  • 鄭和七次遠航印度洋,官兵27800人,大明艦隊在海上靠什麼聯絡?
    (李倫 攝影)600多年前,二百餘艘艦船、兩萬七千八百餘人組成的一支龐大遠洋船隊,從劉家港起錨駛入茫茫大海。中國踏上了了解世界的路途,世界也就此認識了一個全面的中國。南京鄭和紀念館坐落在江蘇省南京市中心原鄭和府邸花園(今鄭和公園)內的東南隅,為一組以兩層樓的展覽廳為主體、附設學術討論館與六角亭的仿明代式樣的建築群。
  • 大航海家--鄭和
    境遇悲慘,然此舉卻改變了鄭和人生的命運。成為太監後,入燕王朱棣府中為奴,後跟隨朱棣南北徵戰。朱棣起兵時,鄭和始終跟隨其左右,屢獲戰功。鄭和聰慧機敏,謀略過人,多次解朱棣之難,二人因此成為生死之交。朱棣稱帝後,為表感謝,賜予「鄭」姓(自古以來因為鄭姓是名門望族),從此,由皇帝賜姓的鄭和歸宿於名門望族鄭氏家族之中,他的歸宿為鄭氏家族乃至中華民族增添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 駝蹄雞、麒麟……當年遠航到非洲的鄭和看見哪些奇物?
    【古人有癮】駝蹄雞、麒麟……當年遠航到非洲的鄭和看見哪些奇物?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9月20日電 題:【古人有癮】駝蹄雞、麒麟……當年遠航到非洲的鄭和看見哪些奇物?  作者:宋宇晟  提到鄭和,不少人都會想起他多次遠航的事跡。  但鄭和的船隊航行到哪些地方?
  • 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下西洋7次用了28年,他是如何橫穿印度洋的
    導語:早古代的明朝沒有發動機,鄭和下西洋7次用了28年的時間,他是如何橫穿印度洋的呢?根據一些史料的發掘,考古學家們發現古代人的智慧真的是不容小覷,有時候我們以為古人的生活非常原始,然而史料卻告訴我們古人早就發明了一些西方的先進技術。
  • 華裔博士稱:鄭和下西洋是騙局!一學生的提問讓他啞口無言
    ——明·馬歡《紀行詩》距今600多年的明朝,一位使者從港口出發,帶著他的船隊,從太平洋起航,一路跨過印度洋,到達遙遠的東非、紅海地區,播撒了中華的文化種子,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交流。這位使者就是明代永樂、宣和年間進行七次下西洋海上遠航活動的鄭和,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最早的航海家和外交家。
  • 鄭和泊錨之地-歸仁見聞(上) 寫於重走鄭和路途中
    七月二十三日夜,我找到了595年前鄭和船隊登陸越南的第一個港口――歸仁。    佇立臨海酒店的迥廊上,陣陣濤聲拍打著月弧形的海岸,沒有星星的夜空忽然飄起細雨,淋溼臉頰,洗淨我從河內到歸仁的八百公裡風塵。這一路僅從峴港換車到歸仁的二百多公裡路,就顛了10個小時。酷熱加上大篷車難以想像的擁擠,人幾乎窒息,靠一盒清涼油撐到了終點。
  • 鄭和遭辱!隨處捏造的名人名言,到底說明了什麼?
    古代沒有錄音機,鄭和的名言要想流傳下來,必然會記諸於書面史料,而史料一般都是文言文,只要受過九年義務教育,就知道文言文不是這樣的。會不會記錄的是鄭和的白話呢?更無可能。六百多年前的明朝人不是這麼說白話的,想要知道明朝人說白話是什麼樣,看下《水滸傳》就知道了。
  • 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掌教是鄭和下西洋的功臣,被譽為宗教聖地!
    明朝永樂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上最早的航海探險。在600多年前的幾次遠洋航行中,鄭和率領了一支由200多艘船隻組成的龐大船隊,每次航行都有多達3萬名官員、士兵和隨行商人。但是,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鄭和,那就是他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
  • 見證當年鄭和下西洋,福建福州長樂三峰塔
    明永樂十一年【1413】鄭和重修,將塔名改為三峰塔,是如今與鄭和當年下西洋有關的遺蹟。塔是鄭和登高俯瞰港口與船隊的瞭望塔,也是船隊進出太平港的航標塔。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在出海前均要在太平港停留,招募水手,修造船舶,祭祀海神,伺風開洋。塔始建於北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 年】,成於徽宗政和七年【1117 年】。高27.4米,七層八角樓閣式石建築。
  • 鄭和下西洋的寶船究竟有多大?長150米,排水量3萬噸可信嗎?
    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明朝三寶太監鄭和七次下西洋,是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七次下西洋,船隊規模之大,人員之多,船隻之大,航程之遠,所到國家之多,在我國和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鄭和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極為光輝的篇章。
  • 舊港之戰:鄭和下西洋中的非正義之戰?
    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出現了兩位友好交流的使者,張騫與鄭和,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絲綢之路與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作為最早開闢海上航路的鄭和,先後率領明朝的艦隊7次下西洋,促進了沿線周邊國家與明朝的文化交流。當然,鄭和下西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雖然鄭和儘量避免在航海沿線上發生摩擦,但衝突還是在所難免。
  • 探秘神奇的爪哇①:快樂的彩虹村、三寶洞的鄭和傳說
    而這一次,我們要踏上一條穿越爪哇島的內陸之旅,從三寶壟到日惹,從古老的神廟到嘆為觀止的天坑,古老的爪哇島上到底埋藏著多少有趣故事,等著異國他鄉的旅行者們去發現呢?降落在摩託車大國爪哇島(Java)南臨印度洋,北面爪哇海,是印度尼西亞的第五大島嶼,印尼首都雅加達位於爪哇的西北部。
  • 「原創」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
    大同思想和鄭和文化——鄭和文化節的國際視野鄭和公園三寶樓滇池畔的鄭和石雕像《禮記·禮運》摘錄作者:劉仁傑 劉高飛 北京鄭和下西洋研究會2006年,「鄭和故裡」昆明市晉寧縣(今晉寧區)也確定每年的7月11~18日為「鄭和文化節」,至今已是第15年。如果結合國際國內旅遊業發展的新趨勢,對這個節日的內涵進一步挖掘提高,彰顯鄭和下西洋偉大創舉中的世界大同思想,在不斷拓展「鄭和文化節」內涵和發展空間的進程中,吸引更多中外遊客紛至沓來,把雲南特別是昆明的文旅康養產業推上一個新高度。
  • 明成祖朱棣為何選擇太監之身的鄭和,作為下西洋團隊的首領
    鄭和作為從小便跟隨朱棣的家奴太監,自然也要投入戰鬥,而且是跟隨朱棣在前線。在鄭壩村之戰中,鄭和以一支奇兵突襲李景隆大軍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朱棣甚是喜悅。對於這位年輕小太監來說,真是一戰成名,朱棣親自賜名鄭和,就此開啟了他建功立業的人生模式。
  • Indians還是Native Americans,美洲原住民為什麼叫印第安人?
    原因可能很簡單,就是因為1492年克里斯多福·哥倫布率船隊從西班牙向正西方揚帆出海。他的目的地是印度和中國。經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凌晨終於發現了陸地,他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其實他發現的是一個新的大陸,位於加勒比海的巴哈馬群島),以為到達陸地時接觸到的人是印度人(Indians)。儘管人們不久就意識到了這個錯誤,但Indians名字仍然被使用至今,只不過我們的翻譯將它和印度人區別開來,叫做「印第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