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初,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經常被與七十餘年後哥倫布開創的大航海時代進行比較。
英國歷史學家、前海軍官員加文•孟西斯在他的著作《1421:中國發現美洲的一年》中,甚至認為鄭和是第一個發現美洲大陸的人,1492年,哥倫布就是利用鄭和繪製的航海圖到達的美洲。
很多人認為,鄭和下西洋之所以沒有像歐洲人開創的大航海時代那樣,給世界近代史帶來質的變化並深刻改變和影響世界格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鄭和之後中國再沒有類似的航行壯舉,而不是像歐洲人那樣持續地遠航至世界各地。
果真如此嗎?明代政府為什麼在鄭和之後,不再組織類似的遠洋航行了呢?
(現代)馬伯樂《鄭和像》 太倉市博物館藏
其實,明朝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憲宗朱見深是打算再派人下西洋的。可是,在他命人去查找鄭和下西洋的航海日誌等資料時,發現存放在兵部檔案庫的所有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都不見了。
既然鄭和下西洋的所有檔案資料都找不到了,遠洋航行失去參照,成化皇帝打算再下西洋的計劃也只好作罷。
鄭和下西洋的檔案資料至今仍下落不明,跟隨鄭和出航的航海醫生陳良紹《遐觀集》、匡愚《華夷勝覽》等等隨船人員著作也皆已失傳,最重要的記錄鄭和下西洋的典籍資料,是曾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費信、鞏珍三人分別所著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和《西洋番國志》。
陳良紹墓誌拓片 太倉市博物館藏
近現代的考古發現也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很多資料。
2000年,曾隨鄭和下西洋的宦官洪保的墓葬在南京郊區被發現,在洪保的壽藏銘裡,用了大量篇幅記載了洪保隨鄭和下西洋的經歷,包括所乘船舶為「五千料巨舶」。
「料」是古代船舶大小的計量單位,目前對「料」與現今數值的換算未有定論。「五千料巨舶」,保守的估計為排水量約2000噸的船舶,也有學者認為,「五千料巨舶」很可能是排水量約5000至10000噸的船舶。
根據史書記載和考古資料,鄭和船隊到達的國家和地區主要在東南亞、南亞,還遠航至到東非的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的摩加迪沙一帶)、西亞的忽魯謨斯(今伊朗荷姆茲海峽處)、阿丹(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一帶)等國,並未有抵達美洲的記錄。
但是,根據鄭和船隊的規模、航行技術等,有些學者並不否定鄭和船隊在理論上到達美洲的可能性。那麼,如果鄭和船隊真的到了美洲,真的會改變世界近代史的進程嗎?
我們先看看鄭和下西洋的原因和目的(學術界對此一直有爭論)。
在《鄭和家譜•敕諭海外諸番條》的記載中,永樂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對派鄭和統領船隊下西洋的初衷和目的是:「朕奉天命君主天下。……凡覆載之內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處;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業,不致失所。今遣鄭和齎敕普諭朕意。爾等衹順天道,恪守朕言,徇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幾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攄誠來朝,鹹錫皆賞。……」
明 景德鎮窯青花梅瓶 江西省博物館藏
據宣德六年(1431年)鄭和在福建長樂所立的《天妃靈應之紀》碑的記載,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等統率官校旗軍數萬人,乘巨舶百餘艘,齎幣往賚之,所以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鄭和奉皇命出使西洋,是帶著絲綢錢幣,往海外諸國和平交往,樹立大明朝的威信,所謂「宣德化而柔遠人也」。
清 「三保老爺」(註:鄭和小名「三保」)香爐
南澳縣海防史博物館藏
外國在明朝感召下前來覲見朝貢的,明朝皇帝會大加賞賜,如《明成祖實錄》記載:永樂九年,滿剌加(今孟加拉)國王朝貢完畢歸國之際,明成祖朱棣「賜王金相玉帶一,儀仗一副,鞍馬二匹,黃金百兩,白金五百兩,鈔四十萬貫,銅錢二千六百貫,錦綺紗羅三百匹,絹千匹,渾金文綺二,金織通袖膝襴二,王其受之。又賜王妃冠服一副,白金二百兩,鈔五千貫,錦綺紗羅絹六十匹,金織文綺紗羅衣四襲。賜王於侄冠帶。其陪臣等各賜白金、鈔錢、彩幣有差。」
而碰到外國有不義之舉,加害使者、謀求財物的,明朝則是積極應戰並對對方寬大處理,如《明成祖實錄》記載,永樂九年,錫蘭山(今斯裡蘭卡)國王亞烈苦柰兒向鄭和索要財物不成,就發兵攻打鄭和船隊。鄭和攻其不意,率領軍隊生擒亞烈苦柰兒,並將之帶回北京。大臣們都說要殺掉亞烈苦柰兒,明成祖朱棣則認為另立錫蘭山國其他賢能者為王即可,不必殺掉亞烈苦柰兒,「蠻夷禽獸耳,不足深誅。至是赦之,亦遣歸。」還赦免他並放歸錫蘭山國。
鄭和下西洋這種花費巨資、和平出使海外,懷柔遠人的做法,跟歐洲為了開闢新的資本市場,尋求黃金寶物而開啟的所謂大航海時代,有著天壤之別。明朝跟歐洲一樣,都認為所到之處很多都是不文明不開化的蠻夷之國,但是以明朝皇帝為首的中國人認為「夷狄之邦,則以不治治之」(《星槎勝覽》),正因為是蠻夷,才要廣布天恩,以禮相待,懷柔遠人。
而歐洲人在15世紀末「發現」了已經有數萬年人類居住史的美洲大陸後,「發現」的是美洲富有的黃金和銀礦,認為在此居住的美洲人是不值得平等對待的「蠻夷」,應該被歐洲人統治奴役。延續了上千年的美洲文明,在接下來的數百年間被摧毀殆盡,現如今基本只能靠考古發掘去探究古老的美洲諸文明。南美安第斯文明中一直延續至印加帝國的記事工具「
吉氆」,在印加帝國被西班牙徵服後被視為「邪魔異端」而被大量燒毀。現今吉氆數量僅數百件,且已無法解讀其中蘊含的信息。
印加文化(1400-1532)吉氆 秘魯萊梅班巴博物館藏
所以,即使鄭和真的比哥倫布早七十多年抵達了美洲,或許只是將一些美洲特有的物產早一些帶到中國及世界各地,而不會人為地中斷和結束美洲文明進程,進而影響整個世界歷史的發展。
德國歷史學家羅德裡希•普塔克在其著作《海上絲綢之路》的前言寫道:「明朝的海上活動的主旨是和平,基礎是和諧與寬容,不同於美國人和英國人的矮化壓迫政策。……在中國,自豪地談論『鄭和精神』的傳統由來已久,而與之關聯的是追求開放性、多元化、經濟活力的願望和一種更公正的國際世界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