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萬噸輕巡洋艦,為抗衡日本巡洋艦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2020-12-12 騰訊網

自從《華盛頓海軍條約》和《倫敦海軍條約》籤署,並規劃了各國的艦船建造噸位之後,美、英、日、法、意的海上軍備競賽暫時算是暫時控制住了。某個角度上,這讓當時急需休養生息的各國得到了一個恢復經濟的可能。但在另一個方面上,建造噸位的限制更為突出了各國艦船技術的對抗性。在有限的噸位限制下,各國海軍都開始投入各種新銳技術。也是在這麼一個環境下,美國海軍打造出了自己的萬噸輕巡洋艦——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一、海軍條約

在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籤署了《華盛頓海軍條約》,按照條約,各國的戰列艦和航空母艦噸位被做了嚴格劃分。但是在巡洋艦噸位的劃分上則出現了巨大的分歧,這是因為其餘四國對於英國要求的45萬噸巡洋艦噸位十分不滿,所以當時對於巡洋艦的噸位劃分也就不了了之。

當時在巡洋艦方面的唯一的成果是對巡洋艦噸位做了限制,比如說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8英寸。

這一要求完全是英國為了保留火炮口徑超過6英寸的霍金森級巡洋艦的而制訂的,但意外地得到了美國和日本兩國的支持。

這是因為英國的提案符合美國對巡洋艦的要求,而日本計劃建造的古鷹級重巡洋艦也符合這一要求,所以美日兩國支持了英國的提案。

也因如此,這一巡洋艦上限標準就被保留了下來,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成為了造艦規則上的一個不成文規定。

但這一局面很快被改變,原因在於《華盛頓海軍條約》沒有規範巡洋艦和驅逐艦、潛艇,這就成了海軍條約上的一個漏洞,各國都開始鑽這個窟窿加強自己的海軍實力,形成了另一種意義上的軍備競賽。無奈之下,美、英、日、法、意五國只能在1930年4月22日籤訂了《倫敦海軍條約》,並對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噸位做出了限制,

其中巡洋艦明確規定了標準排水量噸位不得超過10000噸,主炮口徑不超過6.1英寸主炮為輕巡洋艦,超過6.1英寸為重巡洋艦,上限不超過8英寸。

在《倫敦海軍條約》作為補充條款的情況下,各國海軍力量似乎將再一次回歸平衡狀態。然而日本卻不滿於這一條款,遂根據漏洞設計了萬噸級輕巡洋艦——最上級輕巡洋艦。這一有著重型巡洋艦級船體的輕巡洋艦給美國海軍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而美國海軍本身的重巡洋艦噸位也所剩無幾。

迫於無奈,美國也只能和日本一樣建造自己的萬噸級輕巡洋艦,其最後成果就是我們今天故事的主角——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二、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

作為海軍條約的產物,布魯克林級渾身上下都有濃鬱的'後海軍條約'時代的味道。在設計之初曾經有過多個版本的設計,不過皆被美國海軍推翻。又因被日本的最上級巡洋艦刺激,所以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本身也是為了抗衡最上級輕巡洋艦而存在的,在指標上與最上級相當接近。

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基本參數如下:船體長度185米,寬度19米,吃水深度7米,標準排水量9767噸,滿載排水量12207噸。

在裝甲防護上,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在設計上,要求防護能力與紐奧良級重巡洋艦相當。在這個要求下,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防護能力大大提升。

按照性能參數,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主裝甲帶在最厚處可達127毫米,水平甲板厚度在51毫米至76毫米之間,艦橋的厚度則在57毫米至127毫米之間,而炮塔的正面厚度則可以高達159毫米。

在海軍條約的限制下,布魯克林級巡洋艦的防禦能力可以說已經做到了最好,如果加上美國慣用的重點防禦設計,那麼其防禦能力相當理想。

在艦船的武力配備上,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和最上級一樣,都有五座三聯裝6英寸炮塔,只不過布魯克林級配備的MK-16艦炮更為優秀。

MK-16艦炮的倍徑為47倍徑,雖然看似不如此此前的6英寸53倍徑艦炮,但因為發射的是重達59公斤重的重型穿甲彈,所以對敵艦的破壞力相當可觀。

同時因為使用了炮彈卷揚機,

其射速可以高達每分鐘8至10枚炮彈

若5座炮塔同時開火,即可在一分鐘內對敵人最多傾瀉150枚炮彈

,傷害之高令人髮指。

與此同時,布魯克林級巡洋艦在設計上要求擁有足夠強大的巡航能力和航速,所以布魯克林級在設計上非常看重這兩個關鍵指標。

布魯克林級配備了8座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爐驅動帕森斯蒸汽輪機,可讓軸馬力可達到100000,航速最高可達32.5節,若15節航速則可航行10000海裡。

在這種強大的巡航能力和航速加持下,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綜合戰力非常恐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也可以說是冠絕天下了。至少,日本的最上級輕巡洋艦是很難與其比擬的。

三、飽經戰火的布魯克林級

作為戰前美國海軍的新銳輕巡洋艦,布魯克林級被美國海軍寄予厚望,一口氣建造了十艘布魯克林級。

不過其中的七號艦威奇塔號在建造過程中臨時調整了設計,成為了新型重巡洋艦的技術實驗艦,所以最後實際建成的布魯克林級是九艘而非十艘。

又因為布魯克林級的最後兩艘輕巡洋艦聖路易斯號和海倫娜號做了技術調整,採取了蒸汽輪機和燃油鍋爐交錯配置的布局模式,

因此在部分資料上就錯誤的將其寫成了聖路易斯級,但實際上這兩艘輕巡洋艦仍舊是屬於布魯克林級。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布魯克林級幾乎參與了太平洋戰爭的全部戰事,除去海倫娜號輕巡洋艦最終被毀之外,其餘的均倖存至戰後。

這一原因和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的船員十分老練有關,但另一方面也和布魯克林級經過較多升級,配備有較強的防空火力有關。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倫娜號,在珍珠港事件中海倫娜號不幸被日軍艦載機的魚雷擊中導致輪機艙和鍋爐進水受損,主炮塔和副炮的電力一度中斷。

但因海倫娜號的損管小組搶修成功,海倫娜號的電力迅速恢復,並依託其配備的8門5英寸高射炮及其它防空火力進行反擊,這才逃過一劫。

海倫娜號是珍珠港事件的親歷者,但也是布魯克林級中最具傳奇色彩的一艘。在經歷了悲慘的一天後,海倫娜號被送入梅爾島船廠進行大修的同時,也配備了美國海軍最新型的SG型水面/低空搜索雷達,這讓海倫娜號在之後的戰鬥中獲得了極大的優勢。典型例子就是在瓜島戰役期間的埃斯佩蘭角海戰中,

海倫娜號在夜間憑藉SG雷達優勢率先發現日軍戰艦,海倫娜號的15門6英寸艦炮當即火力全開,重創了日本海軍第6戰隊的旗艦青葉號重巡洋艦,其艦隊司令五藤存知中將當即斃命,算是海倫娜號為珍珠港的死難者們報了仇。

不過海倫娜號的傳奇最後止步於庫拉灣海戰,因為沒有使用無煙火藥,所以海倫娜號被日軍用魚雷集火,這導致海倫娜號接連被魚雷命中而戰沉。值得一提的是,因為海倫娜號的船員訓練有素,所以最後絕大多數船員還是活了下來。而且布魯克林級的同級艦則顯得運氣要好得多,

薩凡納號在1943年在地中海被德國空軍用弗立茨X型制導炸彈的攻擊,在被炸彈穿透炮塔於內部引爆的情況下倖存了下來。聖路易斯號亦曾在1944年的雷伊泰灣海戰裡被日軍神風飛機撞擊,但因抗損性能出色和損管隊員優秀而倖免於難。

結語

由此可見,布魯克林級作為一款戰前設計的輕巡洋艦,其設計本身十分成功,無論是強大的火力,還是優秀的抗損性能,都證明了該級輕巡洋艦的成功。戰後,布魯克林級因為其堅固的船體和出色的火力而被南美國家海軍的購買,在馬島戰爭中被擊沉的鳳凰城號也是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不過時過境遷,布魯克林級面對現代戰爭時已然是力不從心,所以在第一次交鋒中就被英國潛艇擊沉。或許,對於為戰而生的布魯克林級輕巡洋艦而言,在戰爭中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也是一種較好的結局吧。

參考文獻:《CruisersofWorldWarTwo》

《USCruisers:AnIllustratedDesignHistory》

相關焦點

  • 用小火炮做偽裝,說是艘輕巡洋艦,實際卻是重巡洋艦的最上級
    然而,英、美、法、意算是履行了海軍條約,老老實實的按照條約是建造自己的軍艦,但對擴張有著瘋狂欲望的日本卻不這麼想。這個被瘋狂所侵蝕了頭腦的國家,決心用他們所擅長的詭詐騙術,繞過《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悄然的擴大自己的重巡洋艦規模,以期為他們的擴張戰爭做出準備。
  • 「簡裝」重騎兵:裝甲巡洋艦與防護巡洋艦
    英國裝甲巡洋艦阿布基爾號歷史的分支「演化」:由早期巡洋艦,到裝甲與防護巡洋艦首先,我們來看相關時代背景:1807年,美國發明家富爾頓,建成第一艘往復式蒸汽機船「克萊蒙特」號,1839年,第一艘裝有螺旋槳推進器的蒸汽機船
  • 為何有了戰列艦和巡洋艦之後,還產生了戰列巡洋艦?
    美軍依阿華級戰列艦有139門火炮,一分鐘齊射能頂3個陸炮營的火力。從口徑上來說,戰列艦上的火炮口徑動不動就是300、400毫米,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建造的大和號戰列艦,主炮口徑達到了460毫米。大和號460 毫米炮在2萬米距離上能打穿560 毫米的裝甲鋼,或者8米厚的鋼筋混凝土。基於如此強大的火力,戰列艦相當於一支在海洋上自由行動的陸軍部隊。
  • 驅逐艦or巡洋艦?最強戰艦055萬噸大驅身份被討論
    至於究竟是驅逐艦還是巡洋艦,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巡洋艦和驅逐艦還有非常明顯的區別,曾經重巡洋艦的艦炮口徑上限為8英寸(203毫米),輕巡洋艦艦炮口徑上限為6.1英寸(155毫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火炮已經不再是主力戰艦的主要武器,飛彈成為了主要艦載武器,而失去了最為重要的火炮口徑限定,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日益模糊
  • 海軍條約時代的產物,薄皮大餡的英國巡洋艦,肯特級重型巡洋艦
    如果提起重型巡洋艦,估計很多人都會想到那些有名的戰艦,比如說美國的德梅因級重型巡洋艦、德國的希佩爾海軍上將級重型巡洋艦等等。作為噸位僅次於戰列艦的戰艦,重型巡洋艦從一開始就被設計成可以單獨行動,也是進行艦隊決戰時的主力艦船。
  • 微信濃厚的傳奇色彩,蘇聯戰後第一型火炮巡洋艦斯維爾德洛夫級
    1933年,蘇聯政府和義大利安薩爾多(Ansaldo)公司籤訂協議,由後者為蘇聯紅海軍設計一種輕巡洋艦,蘇聯官方的艦艇設計代號為「026工程」。安薩爾多公司的設計是以義大利海軍最新銳的蒙特庫科利級輕巡洋艦為基礎的。蒙特庫科利級首艦就是由安薩樂多公司建造的,該級艦共兩艘,均於1935年才服役。蒙特庫科利級巡洋艦滿載排水量8900噸,覆有輕型裝甲,裝備4座雙聯152毫米艦炮。
  • 我們還能見到,即將被歷史淘汰的巡洋艦嗎?
    HMS貝爾法斯特,WW輕型巡洋艦在現今,還配備有巡洋艦的海軍有美國海軍、俄羅斯海軍、秘魯海軍和義大利海軍。仍舊在編的巡洋艦有大名鼎鼎的有美國「提康德羅加」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和俄羅斯「基洛夫」級核動力飛彈巡洋艦。
  • 東方行動:德國「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的覆滅之旅
    該級艦是德國第三帝國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主力艦。「沙恩霍斯特」號戰列巡洋艦的標準排水量31500噸(滿載38900噸),裝甲帶厚度330毫米,甲板裝甲厚度110毫米,最高航速33節,裝備三座三聯裝280毫米主炮、12門150毫米副炮、14門105毫米高射炮、16門37毫米高射炮、16門20毫米高射炮和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
  • 大洋上的巨無霸 深度解析: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日本海軍先後建造了「妙高」級和「高雄」級重巡洋艦,這些重巡洋艦航速高達30-33節,雖然主炮口徑被限制在203毫米,但是10門主炮配合高射速和改良後的火控系統,具備在20千米距離上有效開火的能力。無論是在破交作戰還是主力艦隊的前衛戰中,重巡洋艦都是一個非常難纏的對手。
  • 德國戰爭海軍的第一級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
    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德國海軍在凡爾賽條約體系下受到了嚴格限制,基本上不存在什麼主力艦,德意志級裝甲艦的建造才解了燃眉之急。而當希特勒上臺後,英國和德國籤訂了《英德海軍協定》。此舉促成了德國海軍第一級主力艦——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的建造,於是德國在1935年開始建造沙恩霍斯特級戰列巡洋艦,這也成為了德國海軍的正式崛起之路。
  • 世界上唯一的核動力巡洋艦,俄羅斯基洛夫級巡洋艦「彼得大帝」號!
    它不僅有一艘現役航空母艦,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核動力巡洋艦。今天,讓我們來看看世界上唯一的核動力巡洋艦,俄羅斯基洛夫級巡洋艦「彼得大帝」號! 基洛夫級可以稱為「海上武庫」,艦載幾乎涵蓋所有海上作戰武器系統。基洛夫級重型巡洋艦總共計劃建造五艘,最後一艘因經費等諸多原因取消。首艦「烏沙科夫海軍上將」號1980年12月30日服役;第二艘「拉扎耶夫海軍上將」號1984年10月31日服役;第三艘「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1988年12月30日服役;第四艘「彼得大帝」號1998年4月18日服役。
  • 日本超甲型巡洋艦,可攜帶3座三聯裝310炮,火力遠超美軍阿拉斯加
    其中於1941年的「第五次艦艇補充計劃」裡就編列了2艘超甲型巡洋艦,編號「795號」和「796號」,其設計的初衷就是通過更強大的火力和防護對付美軍條約型重巡洋艦,從噸位和設計上與一戰時期的戰列巡洋艦非常類似,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是同一類型的艦艇。
  • 冷戰禿鷲——淺談蘇聯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蘇聯分階段發展了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1143型「基輔」級載機巡洋艦、11435型「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以及11437型「烏裡揚諾夫斯克」級核動力航空母艦。本文將介紹蘇聯航空母艦發展的第一階段——1123型「莫斯科」級反潛巡洋艦。發展背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蘇聯的航空母艦一直是受到壓制的。
  • 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的區別是什麼?
    戰列艦在航母問世之前是各列強國家的海上主戰裝備,從噸位上講是最大的,按美英法日意在一戰後籤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應不超過35000噸。該條約到期後,1936年列強國準備續籤《倫敦海軍條約》,但因日本當時判斷與美國交戰需要建造噸位更大的戰列艦,所以談判破裂,日本和義大利退出,只有美英法三國在條約上簽字。條約規定戰列艦的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000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4英寸。
  • 巡洋艦和驅逐艦有哪些差別?
    無論在火炮時代還是現代,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區別在於,除了噸位外,還看是否有裝甲。另外,根據我國海軍對巡洋艦的定義,巡洋艦是「噸位大,裝備大口徑火炮、飛彈,並有垂直裝甲」的戰艦,所以,新型驅逐艦055雖然排水量多達萬噸,但之所以仍被稱為驅逐艦,就是因為沒有裝甲。
  • 豐田不止有陸地巡洋艦,還有月球巡洋艦,續航一萬公裡
    卡羅拉,凱美瑞,還是陸地巡洋艦?2019年3月,豐田汽車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宣布達成協議,將探討在月球和火星等太空探索方面開展合作。雙方將運用燃料電池車(FCV)技術,開發在月球表面移動的載人探測車。作為首個合作項目,豐田汽車和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探討開發「載人加壓月球車」。
  • 日本「青葉」級巡洋艦,貫穿整個太平洋戰役,火力配置的大升級
    一、「青葉」巡洋艦日本先前「古鷹」級巡洋艦並不滿足其稱霸東亞海域的野心,但礙於《華盛頓海軍條約》的限制,各國軍艦不得不紛紛打起擦邊球,對自家艦隻做各個方面的瘦身。基於「古鷹」級重巡洋艦的缺陷不足與日本帝國海軍對其有些設備並不完善的遺憾,於1923年下訂「青葉」級重巡洋艦。
  • 講真:裝甲巡洋艦與戰列巡洋艦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講真:裝甲巡洋艦與戰列巡洋艦的主要區別是什麼 裝甲艦(又譯鐵甲艦)大多也被直接稱為戰列艦,逐漸發展為現代戰列艦,實際戰力遠弱於同時代鐵甲艦;不過其火力和防護遠強於普通的巡洋艦,於是逐漸發展為後來的重巡洋艦.
  • 英軍3萬6000噸戰列艦「以大欺小」:3分鐘擊沉重巡洋艦
    【話說軍世】在艦炮當道的時代,在除去航空母艦以外的海軍水面艦艇戰鬥力排行中,戰列艦作為主力艦,是當之無愧的「第一把交椅」,面對戰列艦巡洋艦和重巡洋艦,不論是火力還是裝甲防護,都更高一籌,在二戰中,英軍3萬6000噸戰列艦曾經「以大欺小」,僅用了3分鐘,就用主炮擊沉了義大利2艘重巡洋艦
  • 就是憑著這份情報,美軍兩艘重巡洋艦被坑成了雞肋,原因為何?
    與"Hiranuma"讀音相近的"榛名"號當時在馬來半島海域在菲律賓北部的呂宋島海域,只有排水量1.3萬噸的"足柄"與"摩耶"號兩艘重巡洋艦,並沒有戰列艦。▇舊日本海軍的戰列艦"榛名"號,其日文羅馬拼音為"Huruna"。這個"Hiranuma"號到底是什麼?這與戰爭初期,美軍在菲律賓遭到日軍猛烈攻擊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