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6年末倫敦海軍條約的時間到期後,美軍開始研發裝備305毫米口徑艦炮的大型巡洋艦,它在各方面性能遠超以往條約規定的條約巡洋艦,而日本在這方面的設計工作也同樣運作。其中於1941年的「第五次艦艇補充計劃」裡就編列了2艘超甲型巡洋艦,編號「795號」和「796號」,其設計的初衷就是通過更強大的火力和防護對付美軍條約型重巡洋艦,從噸位和設計上與一戰時期的戰列巡洋艦非常類似,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是同一類型的艦艇。
最初的設計方案
日本將條約時代的重型巡洋艦稱為「甲型巡洋艦」,所謂的超甲型巡洋艦就是戰力超過甲型巡洋艦的意思。既然戰力要超過重巡,那麼日本的超甲型巡洋艦在哪幾個方面超過以往的重巡呢?按照傳統來講都是看機動、火力、防護這三大指標來衡量,所以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日本所謂的超甲型巡洋艦到底如何。首先在噸位上其標準排水量達到了驚人的3.2萬噸,滿載排水量更是高達3.49萬噸,這個數據和金剛級、扶桑級的噸位是類似的,已經達到了早期戰列艦的噸位。
既然戰鬥力是要超越重巡的存在,那麼火力是重中之重。該級戰艦設計時是採用3座三聯裝50倍徑310毫米艦炮,炮彈的重量達561公斤重,最大射程達33公裡。不過由於該款艦炮並沒有研發出來,所以並沒有這款火炮的詳細數據。該型戰艦的炮塔重量已經和長門級戰列艦上的1000噸雙聯裝410毫米口徑的炮塔重量是接近的,而且炮塔座圈設計的也和長門級戰列艦的類似,在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將三聯裝310炮換成雙聯410艦炮。可想而知在火力上310艦炮的火力是遠超條約時代建造的203毫米口徑的重型巡洋艦。如果製造出來甚至可以超越美國阿拉斯加用的MK-8型305艦炮。
阿拉斯加級大型巡洋艦
在防護上主裝甲採用190毫米的厚度,從艦首的1號炮塔一直延伸到艦尾的2號炮塔。這時候日本海軍可能意識到航母艦載機俯衝轟炸的威力,所以在該級艦上設計安裝125毫米厚的水平裝甲以抵禦飛機航彈的威脅,可抵禦美軍453公斤的航彈攻擊。動力系統採用島風級高速驅逐艦的動力裝置,為8座艦本式燃油鍋搭配4座艦本式蒸汽輪機,最大輸出功率達到17萬馬力,最大航速高達33節,最大載油量4545噸,在18節經濟航速時最大航程8000海裡。
島風級驅逐艦,日本跑得最快的驅逐艦
雖然日本的超甲型巡洋艦在最大航程不及美國的阿拉斯加級12000海裡的超遠巡航性能,但在其他方面的屬性都是類似。而且從火炮的口徑來看日本海軍依然是強調在火力上的壓制,而且從留存的一些資料及明斯克造船廠的船型來看,超甲型巡洋艦的外形酷似大和級戰列艦,甚至有人稱之為「小和」。不過和美國對於阿拉斯加級的定位不同,熱衷於「漸減作戰」的日本海軍喜歡將軍艦進行高低搭配使用。例如輕型巡洋艦作為水雷戰隊旗艦指揮驅逐艦進行雷擊作戰,而超甲型巡洋艦就是作為重型巡洋艦的指揮艦來使用的,意在領導重巡在艦隊決戰時對敵方的重巡進行火力壓制,或者是在艦隊決戰時為戰列艦編隊提供火力支援。
上面是超甲型巡洋艦,下面是大和級戰列艦
而且從125毫米的水平裝甲來看,日本海軍也意識到了空中的巨大威脅,所以才超乎尋常的採用125毫米厚的水平裝甲,以增強在作戰時抗打擊能力。不過該級超甲型巡洋艦並沒有能建造出來,在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之後,該型戰艦的建造計劃便取消了。即便沒有取消,日本的戰爭資源在太平洋戰爭中極具消耗,連許多航母都無法完工,這型水面艦艇的面世機會也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