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贛南瑞金西南部的武陽石水鄉下山壩大屋組這個小山村,此地處武夷山餘脈,四周群山環抱,秀峰林立,遠處滿山的松樹竹木蔥鬱豐茂,棵棵都有他挺拔的身影的模樣,村子一角秀麗的綿江譁譁流淌,分外秀麗。
村子屬於山巒包圍的一個小盆地,耕地平坦便於灌溉,一排排客家民居的房子很有特色,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初,這裡曾經是中央蘇區的模範區,鬧紅鬧得很是紅火。在村子裡最著名的,那便是被人稱為「望夫石」的陳發姑。
當地人為了紀念她的悽美愛情故事,特地在她的老家塑了一座雕像,她坐在一邊,認真地編織著稻草,因為她知道出遠門的丈夫要走遠路,一定需要很多雙草鞋,所以,不停地編啊編啊,後來地下擺滿了幾十雙草鞋。
她就這樣等啊等,盼啊盼啊,一直沒有等回自已的丈夫,她白天耕田,晚上打草鞋,一個人維持生活。百年的真情守望,陳發姑從滿頭青絲等到了白髮蒼蒼,百年的日盼夜盼,陳發姑從明眸善睞到雙目失明。在歲月的長河裡浮沉,承載著思念的重量,盼郎歸為夫守望。
陳發姑,1894年10月出生在下山壩大屋的一個貧苦家庭。不到一歲時,母親就去世了。一年後,父親似乎預感到什麼,於是把她送到上山壩大屋一個朱姓人家做童養媳。然後不到半月,父親也去世了,這個朱姓人家的獨子叫朱吉薰。
發姑和吉薰成年後,自然就結為夫妻。兩個小孩青梅竹馬,感情甚篤。接下來的幾年,生活雖清苦,但夫妻恩愛,男耕女織。農村夫妻的婚後生活雖然過得很艱苦,但夫妻倆恩愛有加,心中總算有些許慰藉,這應該是發姑一生中最快樂的一段時光。
當年,瑞金成為紅色根據地首都,紅軍來到了她的家鄉,打土豪分田地,紅旗映紅了半邊天,貧苦農民得解放,作為貧農的陳發姑家也分到了好幾畝地,生活充滿了希望,小日子越過越好。
然而,這種好日子沒有持續多久,國民黨反動派便對蘇區進行不間斷地軍事「圍剿」,為了保護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蘇區人民為了響應「打造一百萬鐵的紅軍」的號召,到處上演父送子、妻送郎參加紅軍的動人場景。
陳發姑也不另外,用平時攢下的幾個錢,到集市上扯了幾尺布,為丈夫縫了一身衣服,紡了一雙新草鞋。丈夫走前的那個晚上,她緊緊抱著丈夫,貼著臉不住地流淚。她知道,丈夫這一走就不知去了哪裡。丈夫似乎看出她在想什麼,撫著她的臉頰喃喃地說,別難過,等著我吧,我一定會回來的。發姑也哽咽著對丈夫說,你放心走吧,媽有我照顧,我等你回來,一直……等到你回來……
令陳發姑沒有想到的是,丈夫朱吉薰這次當紅軍離開家鄉,並不是普通的出徵,而是後來著名的二萬五千裡長徵,丈夫這一走就杳無音訊。
從此,她白天下地耕田,照顧年邁的婆婆,裡裡外外操持著整個家,將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晚上一邊打草鞋,一邊輕輕地哼唱:「哇哩(說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鐵樹開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轉身,唔(不)知我郎幾時歸……」這是她送丈夫走的那個晚上唱的一首歌。她相信,如果自己不停地這樣唱,就可以把遠方的丈夫召喚回來……
紅軍長徵之後,反動派對革命群眾進行瘋狂迫害,紅陳發姑戴上「匪屬」的帽子不幸被捕。敵人對她嚴刑拷打,施以酷刑,逼她脫離革命隊伍,與丈夫離婚,但她絲毫不屈從。憑著對革命一定會勝利、丈夫一定會回來的信念,陳發姑挺過了敵人的折磨,頑強地活了下來,並設法逃離了魔爪,開始了逃亡生涯。
就在丈夫離開家鄉參加長徵的第三個年頭,年邁的婆婆因病去世了,抹著淚水操持完婆婆的後事,孤單一人的陳發姑,從此日日孤獨地倚在門框上,站在路口,期盼能出現丈夫的身影,她每當看到一個出門的村裡人,都會迫不及待地上去問,有唔我家吉薰的消息啊?但她得到的回答永遠是搖頭。可是,發姑堅信,她的吉薰沒有死,一定沒有死,他應該是去執行什麼特殊的任務了。
發姑想,總有一天,她的吉薰一定會回來找她的,正是這種強大的信念支撐著這個柔弱的女子挺過了一次次難關,她頑強地活下來。革命勝利後,當年同一天出發的長徵倖存者,或者村裡人都陸續回到了家鄉,發姑的丈夫卻沒有一點音訊。後來政府調查,認定她的丈夫可能在長徵途中失蹤了,也可能是犧牲了,但發姑依然選擇相信丈夫活著。
隨著歲月流逝,發姑一天天老了,她把青絲盼成了白髮,一雙原本明亮的眼睛由於每天望著期盼的北方,也盼瞎了。政府安排孤身一人的發姑住進葉坪光榮敬老院。直到這時,每當「上面來人了」,發姑仍會拄著拐杖顫巍巍地摸索著過來,滿懷期望地問,有我家吉薰的消息嗎?她的聲音,讓人不忍心去聽,她那雙混濁的眼睛,也讓人不忍心去看。
75年的真情堅守,她的面前擺著75雙新草鞋,雖然老人後來雙目失明,但我相信她的內心一定明淨如初,刻畫著兩個人最初的幸福時光。
2008年9月12日,陳發姑老人安然離世,享年114歲。1894年到2008年,這段時光橫跨著漫長的三個世紀。三個世紀風雨兼程愛情守望,三個世紀獨飲孤獨堅守真情,三個世紀風雲變幻人非物故,三個世紀不忘初心始終不渝。站在陳發姑守望的雕像前,我感受了一段悽美感人的愛情故事,一份忠貞不渝的真情實感。
愛情給人以力量,它穿越時空,給予人們無法遺忘的明鑑,讓無數人都感受這氣貫長虹的曠世守望,站在陳發姑守望丈夫的雕像前,我想起那些出生入死,不惜付出一切革命先輩的堅強信念,還有這穿越百年的愛情守望,不由得肅然起敬,潸然淚下,淚流滿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