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之白切雞,傳統做法,嫩滑鮮香,全家人都愛吃
正宗粵菜白切雞,老廚師教你這樣做,上桌立即掃光
無雞不成宴,尤其是粵菜,更是宴席上的頭道菜。關於第一道菜應該上什麼,以前曾經爭論了很久,有主張先上海鮮的,有主張先上魚的,有主張先上排骨的。後來,經過名廚研究,一致認為,菜品的味道,應該是先鮮香,後濃鬱,這樣才更適合大家的飲食習慣,口味。最後大家決定,以後粵菜的宴席,第一道菜直接上白切雞,約定成俗,流傳至今。
另一個爭論,就是白切雞的筒骨髓帶紅色,很多朋友以為是血水,雞肉不熟而拒絕食用。這個在粵菜廚師看來,骨髓帶紅色,是浸白切雞的最高境界,如果骨髓不帶紅色,就是浸過了,也就是說,雞肉已經變老。
至於雞的做法,常見的是,燒開水後,把雞放入,然後提出,連續3次,也有5次,7次的,作用是使雞內外,受熱均勻,成熟一致。然後轉小火,保持鍋裡的水微沸,即開與不開之間,視雞隻大小,浸泡18-22分鐘。還有一種簡單粗暴的做法,燒開水後,放入雞隻,同樣是提出放入3次,等水再次燒開後關火,加蓋不管,等到鍋裡的水降至常溫,就是做好了。
白切雞
所需食材:三黃雞1隻,花生米10克,白芝麻5克,小蔥6根,香菜3根,小洋蔥30克,姜1塊,料酒5克,生抽20克,鹽2克,糖1克,花生油15克,芝麻油3克。
製作方法
(1)蔥洗乾淨,2根挽結,4根切段。香菜洗乾淨切段。小洋蔥去皮切片。姜洗乾淨,一半切片,一半切絲。
(2)雞毛收拾乾淨,從屁股下面劃一刀,掏出內臟,雞油,清洗乾淨。燒開一鍋開水,放入薑片,蔥結,料酒,放入雞隻,轉小火,浸泡20分鐘。
(3)趁這段時間,炒好芝麻,炒香花生,把花生放入臼裡搗碎。
(4)時間到後,撈出雞,放入清水裡浸泡,或者把雞放入盆裡,倒入冰粒冷卻。
(5)把薑絲,蔥段,香菜放入碗裡,加入生抽,鹽,糖,燒鍋倒入花生油,放入小洋蔥炒香,倒入碗裡,加入花生碎,芝麻拌勻,製成蘸汁。
(6)雞的溫度完全降下來後,瀝乾水分,刷1層芝麻油,剁塊裝盤,蘸汁隨上。
蘸汁還有另外一種做法,就是把沙姜洗乾淨去皮,先切薄薄的片,再切比牙籤還細的絲,然後切成茸,放入碗裡,加入鹽拌勻,把花生油燒熱淋入。這種沙姜蘸汁更簡單,考的是刀工。
小貼士:白切雞浸熟後,為什麼要放入清水中浸泡。這個是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雞皮從高溫狀況,一下子遇到低溫,雞皮就會收縮,從而更加緊緻,脆口。有些食客更極端,先在盆底鋪一層冰粒,放入雞後,再在上面覆蓋冰粒,從而使雞肉的口感更加好。
百家號獨家發表,抄襲必究!
創作不易,喜歡請關注,點讚,評論,收藏,轉發。你伸出的手指,就是對我最好的鼓勵,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