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邶風·凱風原文
凱風[1]自南,吹彼棘心[2]。
棘心夭夭[3],母氏[4]劬勞[5]。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6]。
母氏聖善[7],我無令人[8]。
爰[9]有寒泉,在浚[10]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睍睆[11]黃鳥,載[12]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凱風朗讀
凱風注釋及注音
[1]凱風:和風。一說南風,夏天的風。
[2]棘心:棘木之心,一說棘木的纖小尖刺。棘,即酸棗,落葉灌木,枝上多刺,果實小而味酸。
[3]夭夭:樹木柔嫩貌。
[4]母氏:母親。
[5]劬〔qú〕勞:操勞,勞苦。
[6]棘薪:可以當作柴火的棘木。
[7]聖善:明理賢善。
[8]令人:品德美好的人。
[9]爰〔yuán〕:句首發語詞,無實義,一說何處。
[10]浚〔jùn〕:春秋時衛國邑名,在今河南省。
[11]睍睆〔xiàn huǎn〕:形容鳥聲清和圓轉,一說形容鳥色美好。
[12]載〔zài〕:傳載,載送。
凱風翻譯
和煦的風從南邊而來,吹在那棘樹的樹心上。
棘樹之心還很柔嫩,母親卻是勤苦操勞。
和煦的風從南邊而來,吹在那棘樹的枝條上。
母親明理而又賢善,我卻不是美德之人。
有股寒涼的清泉水,就在衛國浚邑之下。
兒女縱然共有七人,母親仍然勞苦不息。
黃雀鳴聲清亮婉轉,悠揚之聲傳到耳邊。
兒女縱然共有七人,但卻不能寬慰母心。
凱風賞析
《凱風》無疑是一首牽涉到中國傳統「孝」文化的詩歌,然而對於此詩中表達的「孝」意,歷來卻有著不同的解讀。《毛詩序》認為此詩創作的背景是「衛之淫風流行,雖有七子之母,猶不能安其室」,因此這是一首「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而成其志」的「美孝子」之詩。朱熹《詩集傳》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認為七子通過「婉詞幾諫,不顯其親之惡」之舉成其孝行。清末魏源、王先謙等認為此詩所寫乃七子孝事其繼母,近代聞一多則認為這首詩「名為慰母,實為諫父」。今人多認為這首詩表達的是兒子對母親的歌頌和對自己的詰責,結合詩意這種理解似乎更為妥切。
全詩共有四章,前兩章運用了疊詠手法,以南方來的凱風吹拂「棘心」「棘薪」起興,比喻母親對七子的撫養。母親就如和煦的微風,精心照料這些「夭夭」的幼孩,直至「棘心」長成「棘薪」,幼孩得以成人。然而她雖劬勞辛苦又聖明賢善,我卻沒有成為有德的「令人」,委婉地表達出孝子反躬自責之心。詩的後兩章,分別選取浚下寒泉和好音黃鳥兩個意象進行比興。清泉甘洌,暑夏可解人渴乏;鳥音婉轉,棲木可悅人心耳,而我等七子卻始終「莫慰母心」,再度渲染了對勞苦母親的憫惜和對自己「無能」的嘆息。
本詩文筆清新優美,尤其善用比興,如凱風、棘樹、寒泉、黃鳥等意象不僅暗示出由春入夏的時序變化,也蘊含著七子對母親一片殷切的孝心。此詩對後世文學影響較大,六朝之前為婦女作的輓詞、誄文乃至皇帝詔書,皆常用「凱風」「寒泉」以表達母愛,宋代蘇軾在為胡完夫母親周夫人所作的輓詞中,還有「凱風吹盡棘有薪」這種從此詩直接化用而來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