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周南·螽斯原文
螽斯[1]羽[2],詵詵[3]兮。
宜[4]爾子孫,振振[5]兮。
螽斯羽,薨薨[6]兮。
宜爾子孫,繩繩[7]兮。
螽斯羽,揖揖[8]兮。
宜爾子孫,蟄蟄[9]兮。
螽斯注釋及注音
[1]螽〔zhōng〕斯:俗稱蟈蟈,直翅目昆蟲,身綠色或灰褐色,善跳躍,雄螽斯顫動翅膀能發聲。
[2]羽:振翅。
[3]詵詵〔shēn shēn〕:眾多貌。
[4]宜:合適,適宜。
[5]振振:美盛貌,一說仁厚貌。
[6]薨薨〔hōng hōng〕:象聲詞,眾蟲齊飛聲。
[7]繩繩〔mǐn mǐn〕:眾多貌,綿綿不絕貌。
[8]揖揖〔yī yī〕:群聚貌,眾多貌。
[9]蟄蟄〔zhé zhé〕:眾多貌。
螽斯翻譯
蟈蟈振翅而鳴,聲音喧囂震天。
你的子孫後代,適宜興隆昌盛。
蟈蟈振翅而鳴,聲音轟轟齊發。
你的子孫後代,適宜延綿不絕。
蟈蟈振翅而鳴,聲音嘈雜紛亂。
你的子孫後代,適宜繁盛不息。
螽斯賞析
周代設有採詩之官,負責在每年春天深入民間收集歌謠,把能夠反映人民歡樂疾苦的作品,整理後交給音樂之官譜曲,並為天子演唱,作為其治國理政的參考。可以想見,《螽斯》就是以這樣一種方式收錄下來的民間詩歌。
螽斯在中國北方稱為蟈蟈,是一種田野間常見的昆蟲,作者由螽斯振翅而鳴起興,表明作者非常熟悉螽斯的生活習性,顯露出非常濃厚的鄉野氣息。再由螽斯齊聚喧囂為比,祝福對方子孫興盛不絕,反映出中國古代「多子多福」的生育觀和家庭觀。在形容螽斯鳴聲之時,用了「詵詵」「薨薨」「揖揖」三個疊詞詞,生動地描摹出螽斯共鳴的景象;同樣在形容子孫繁盛之時,也用了「振振」「繩繩」「蟄蟄」三個疊詞,展現出上古祝詞所具有的優美韻律。
關於此詩的主題,《毛詩序》仍圍繞后妃之德與子孫之福展開,今人高亨在《詩經今注》中,則認為此詩以螽斯比喻剝削者,表達了人民對剝削者的諷刺和痛恨,實是將螽斯當做蝗蟲的誤讀。
此詩文字簡短,文筆質樸,疊章和疊詞的反覆運用增加了音韻的美感,讀來仿佛使人置身上古原野之中,聆聽那樸實農人的真誠祝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