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國風·鄘風·牆有茨原文
牆有茨[1],不可掃也。
中冓[2]之言,不可道[3]也。
所[4]可道也,言之醜也。
牆有茨,不可襄[5]也。
中冓之言,不可詳[6]也。
所可詳也,言之長也。
牆有茨,不可束[7]也。
中冓之言,不可讀[8]也。
所可讀也,言之辱也。
詩經·牆有茨朗讀
詩經·牆有茨注釋及注音
[1]茨〔cí〕:蒺藜,一年生草本植物,莖橫生於地面,果實有刺,可入藥。
[2]中冓〔gòu〕:內室,此指衛國宮室。
[3]道:說。
[4]所:若。
[5]襄〔rǎng〕:通「攘」,掃除。
[6]詳:詳細說明。一說為「揚」的假借字,指傳揚。
[7]束:綑紮。
[8]讀:講說,出言。
詩經·牆有茨翻譯
牆上長著蒺藜,無法將它掃掉。
宮闈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述說。
如果可以開口,說來就是醜惡。
牆上長著蒺藜,無法將它除去。
宮闈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詳言。
如果可以細說,說來就會話長。
牆上長著蒺藜,無法將它捆起。
宮闈中的流言,不可向人講說。
如果可以談論,說來就是恥辱。
詩經·牆有茨賞析
《牆有茨》一詩的主題,《毛詩序》承續《新臺》之解,將其定為「公子頑通乎君母,國人疾之而不可道」的「刺上」之作,此後研究《詩經》的古今學者大都接受了這個說法。公子頑即衛昭伯,是衛宣公之子,與太子伋、公子壽、公子朔等為兄弟。
「君母」指的是衛宣公的夫人宣姜,她是當時已即位為衛惠公的公子朔之母,故有此稱。衛宣公死後,齊襄公為保全其妹宣姜,同時鞏固衛惠公君位,強迫公子頑娶後母宣姜為妻。此詩就是當時衛國人對統治階級這種敗壞倫常的穢行的嘲諷和鞭撻。
全詩共分三章,每章六句,三章均形成復沓結構。各章起興之句都言牆上蒺藜不可除去,以此暗喻衛國宮廷中的醜聞遮掩不住,終將敗露。
然後詩人便說宮闈之中的流言不可說出,此「不可」或為故弄玄虛、吊人胃口的手段,或為「不堪」之意,表明其事之醜已達不堪出口之境。
接著詩人又微露口風,告訴對方若可言說,則不僅其事本身「醜」「辱」,而且說來話長,難可一時言盡。充滿神秘感的透露至此便戛然而止,勾起了讀者無窮的探索欲,也給人留下了無垠的想像空間。
其實衛國當時的宮闈醜聞幾乎是婦孺皆知,所以詩人以欲說又止、「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方式點到為止,不僅令聽者悠然會心,得悟其意,也起到了一種含蓄、特殊的諷刺效果。
本詩行文通俗淺近,多用俗語口語,節奏舒緩而自然,意味戲謔而綿長。調侃中含鋒芒,逗趣中見針砭,猶如「綿裡藏針」,針針致命。這比正面平鋪直敘的指斥猶顯功力,讀來頗有「未見其人,先聞其聲」之感。
#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