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揭秘茶山公仔製作全過程

2020-12-18 騰訊網

▲點擊看視頻

茶山公仔是東莞茶山鎮特有的一種傳統民間手工藝術品,因生產加工泥公仔的人主要住在上、下茶園,又名茶園公仔。茶山公仔以泥模印製而成,所有成品只看到其正面色彩鮮豔,手工精細,而背面卻只是扁平的一堵泥巴,是一項「顧前不顧後」的手藝。

據傳,當地在元宵節前,有為初生男孩「開燈」的習俗,泥公仔是應景好物,於是,春節期間的茶山公仔最為熱銷。公仔故事則多源歷史或神話典故,例如「桃園結義」「武松打虎」以及「天姬送子」「狀元及第」「醒獅迎春」「福祿壽」等。

林偉強10歲開始就已經跟隨父親林暖欽製作茶山公仔,至今已經有四十年。不過技藝的傳承並非一帆風順,林偉強20多歲結婚後,嘗試自己創業,雖然期間會偶爾幫助父母親製作茶山公仔,但他並沒有把這件事當成他的事業。前幾年,因為父親年齡漸長,加上時常要到處去參展、授課宣傳茶山公仔文化,身體不堪重負。為了將茶山公仔能夠繼續傳承下去,林偉強便決定接下父親的衣缽,全身心投入,希望能將茶山公仔的技藝發揚光大。

【文/視頻】孫俊傑

【作者】 孫俊傑

【來源】 方格子南方號

相關焦點

  • 醒獅表演、手工製作,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莞市機關第二幼兒園
    9月30日上午,「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莞市機關第二幼兒園。當天有醒獅(莞城)、茶山公仔、燈籠仔製作技藝、木屐製作技藝、七夕貢案項目。活動旨在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讓孩子們充分認識、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課餘生活。
  • 快過年了,茶山的公仔又成了搶手貨,傳統的東西魅力不減
    通過聊天,也就了解了更多關於茶山公仔的故事了。東莞及附近地區有為初生孩子「開燈」的習俗,這一習俗甚至在珠江三角洲都廣為流傳:凡是生了男孩的家庭,不論貧富,必須於次年正月十五前為孩子「開燈」,在家庭、家廟、祠堂內擺酒宴請親友,一是表示慶賀,二是讓家族內認同是族內一員。「開燈」自然少不了花燈、泥公仔一類應景之物,於是,春節是茶山公仔產銷最旺的時候。
  • 描木屐、打太極、玩木偶戲……東莞非遺走進大朗鎮實驗小學
    11月30日下午,2020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大朗鎮實驗小學舉行。本次活動有非遺展演和非遺手工體驗兩個項目,讓同學們近距離感受非遺的魅力,親身體驗非遺傳統技藝的樂趣。本次活動在「我是小小傳承人」萬人籤名活動中拉開序幕,同學們在了解各項非遺項目後,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紛紛要爭做優秀傳承人。在我是「小小傳承人」萬人籤名活動上,同學們鄭重地留下自己名字。此次非遺展演過程中,傳承人們集中展示了木偶戲、詠春拳、陳氏太極拳、茶山公仔製作技藝、紅漆描花傳統木屐製作技藝。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常平鎮土塘小學
    12月8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常平鎮土塘小學舉行。非遺傳承人們在現場展示了木偶戲、太極拳、醒獅項目。展演結束後,傳承人帶領同學們親身體驗了茶山公仔製作,燈籠仔製作非遺手工,讓孩子們零距離感受非遺魅力。
  • 「小師傅」學做「燈籠仔」,非遺傳承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
    黏糊、繞圈、貼紙……在鳳崗鎮中心幼兒園社會人文中心室,小朋友們跟著泗洲燈籠仔製作技藝第三代傳承人劉淑如,認真地學習紙燈籠的做法,頗顯「小師傅」模樣。12月15日,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激發孩童對非遺文化傳承的興趣,鼓勵他們學會自覺擔負起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和使命。鳳崗鎮中心幼兒園教師曾智君說:「這樣的活動很有意義,能讓孩子近距離地接觸和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氛圍,真正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
  • 東莞非遺進校園活動走進沙田鎮中心小學
    11月26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沙田鎮中心小學舉行。本次活動有木偶戲、古琴、詠春拳、粵曲、醒獅這些非遺展演,以及以上表演類項目體驗課和茶山公仔、燈籠仔非遺手工體驗課。系列活動營造了一個人人學非遺,傳承非遺的濃厚氣氛。
  • 八旬老人巧制「添丁」公仔,好意頭你值得擁有!
    東莞的茶山公仔又叫茶園公仔,屬泥塑工藝品,以民間故事、神話傳說為主要題材,戲曲面譜為製作藍本。茶山公仔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暖欽,從8歲開始學習「茶山公仔製作」這門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老手藝,現在已有80歲了。
  • 古琴、洪拳、醒獅……快來圍觀萬江「非遺」進校園的精彩瞬間
    古琴雅韻、洪拳威猛、醒獅勁舞——12月11日下午,2020年「莞脈傳承」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走進萬江第七小學,為該校師生帶來一堂精彩的「非遺」公開課,讓「非遺」融入孩子們的日常學習生活,推進「非遺」在萬江的保護和傳承。
  • 非遺傳承,銘悅園社區開展手工絨花製作活動
    為了豐富社區居民日常生活,帶領居民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12月11日,臨河裡街道銘悅園社區組織開展了「非遺傳承?花容鄰裡」手工絨花製作活動。銘悅園社區手工絨花製作活動現場活動開始,老師為居民們詳細介紹了絨花的製作過程,需經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製作一朵直徑約十釐米的絨花,至少得花兩三天,還不包括選購蠶絲等前期準備工作。由於時間有限,此次活動為居民提供的是已經做好的絨棒,來教大家使用絨棒做成絨花。
  • 通州:非遺傳承——銘悅園社區開展手工絨花製作活動
    為了豐富社區居民日常生活,帶領居民進一步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12月11日,臨河裡街道銘悅園社區組織開展了「非遺傳承·花容鄰裡」手工絨花製作活動。銘悅園社區手工絨花製作活動現場活動開始,老師為居民們詳細介紹了絨花的製作過程,需經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製作一朵直徑約十釐米的絨花,至少得花兩三天,還不包括選購蠶絲等前期準備工作。
  • 傳承千年!正宗瀏陽夏布製作全過程,終於見識到了!
    非遺傳承 有味發現由省級非遺百年張新發公益呈現瀏陽又被稱作夏布之鄉,瀏陽夏布又叫薴麻布,是手工紡織而成的純麻纖維製品,具有輕薄細軟,涼爽透氣,經久耐用等特點,是夏季製作衣料、蚊帳的理想布料。-01-非遺傳承人梁長進掌握夏布全套製作工藝古老麻種「雞骨白」百年卷皮刀去麻皮
  • 復原古戰車 傳承非遺技藝
    原來,是當地非遺保護的工作人員找到了傅平,希望他能製作一輛木輪大車,用來展示和傳承木輪大車這項非遺技藝,聽到這個消息,傅平身上沉寂了多年的車木匠火苗,又重新燃了起來。經過了第一輛木輪大車的製作,傅平覺得,做車不是目的,製作的過程遠遠要比結果重要,他還要繼續造車,為的就是在製作的過程中,把這項手藝展示出來,傳承下去。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用可穿戴設備展現非遺傳承過程
  • 南京鹽水鴨非遺製作技藝被他們用活了!
    不承想在客戶中反饋甚好,公司遂投資1000多萬元建立了南京鹽水鴨文化體驗園,內含南京鴨文化館、生產車間、產品展示及休閒體驗區域,集鹽水鴨生產工藝展示、南京鴨文化傳播、鴨食品鑑賞銷售於一體:15000平方米的生產車間外,沿走廊邊上的透明玻璃,可看到一隻鹽水鴨製作的全過程;1500平方米的鴨文化館內,全方位介紹南京鴨業發展的歷史以及鹽水鴨製作技藝的傳承。
  • 東莞茶山:「衣香鬢影」讓傳統服飾文化再放異彩
    8月15日,2020年茶山南社傳統文化季之"衣香鬢影"嶺南傳統服飾文化體驗月活動,在南社古村落傳統文化主題景區啟動,美景、美圖、美衣、美人、美食引來了不少遊客,讓人賞心悅目,彰顯了文旅融合的新魅力。這也是南社傳統文化季自5月啟動以來,舉辦的第四個主題月活動。
  • 可以喝的「非遺奶茶」 蘭芳園68年匠心傳承引熱議
    中國財富網訊 西湖天幕下,「湖上書房」裡,6月12日,人民日報攜手「中國好舌頭」華少,帶來一場「愛上中國風之非一般的非遺」直播活動。港式奶茶「始祖」蘭芳園亮相直播間,講述匠心製作68年的傳承故事。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在網絡技術日益發展的背景下呈現出更多的可能性,與直播巧妙結合,通過數位化、科技化渠道打開了活態傳承之窗,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理念融會貫通。「非遺」正走入尋常生活。奶茶與「非遺」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 創新非遺傳承,靠人工智慧如何實現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數碼藝術系常務副系主任李謙升介紹,把不可見的非遺傳承過程用可穿戴設備展現出來,希望能用這種遊戲方式,吸引更多人來體驗非遺,藉助人工智慧幫助傳承人創新設計也是未來一大應用方向。當年輕的學徒和非遺傳承人一起戴著這種設備刺繡時,通過不同的數據波形,可以直觀看出他們專注度和放鬆度的不同。「新手專注度比較高,但不平均,老師整體比較均勻。」宋安琪指著展板上的數據圖介紹,這來自她一位學姐的實踐。「以往很少有非遺和數據的結合,如今各個技術領域發展迅猛,我們希望用數據賦能非遺學習,看能否找到突破口。」
  • 探訪國家級非遺「成都銀花絲」 千年技藝引年輕人傳承
    探訪國家級非遺「成都銀花絲」 千年技藝引年輕人傳承 2017-06-01 14:10:1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傳承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
    5月30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傳承基地,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吳玲芝(左)與徒弟吳晨麗在展示皮毛製品。5月30日,在鄂倫春自治旗非遺傳承基地,鄂倫春族獸皮製作技藝傳承人吳玲芝(右)與徒弟吳晨麗在交流製作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