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帶孩子去了遊樂場,大寶在玩廚房玩具時,寶爸走過來對我說:「兒子褲腿裡面好像有東西,你等下想辦法讓他掏出來。」正好懷裡的小寶吃完奶了,把她交給寶爸後,我坐在外面不動聲色地觀察大寶。
此時的大寶,眼神不太自然,根本沒有心思玩遊戲了,有小姐姐邀請他一起玩遊戲時,他也站著不動生硬地拒絕了。我找藉口喊他:「快到吃飯時間了,我們去超市買菜吧,出來穿上鞋子。」
大寶看著我別彆扭扭地懇求我:「你別把我褲子裡的東西倒出來。」我假裝不知道:「哦?褲子裡有什麼東西?」(回答的有些突兀了,聲音也有些大。)他剛過4歲生日,已經有些懂事了,可能覺得我這樣的回答會讓別人知道他的秘密,他有些惱怒著急。
我趕緊對著他做了個「噓」的手勢,他向我走過來,我幫他穿鞋子的時候,悄悄問他褲子裡面有什麼,他告訴我是草莓、菠蘿、香腸……。我問他為什麼要拿這些東西,他說:「我喜歡這些東西,它們很好吃。」我告訴他:「有想吃的東西,媽媽可以帶你去買,但這些東西不是我們的,把不是自己的東西帶回家是不禮貌的行為。」
聽我說完,他說:「那我把它們掏出來吧。」在他把褲腿裡的東西還回去後,我帶他去了超市買菜,給他買了他喜歡的草莓和菠蘿。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別的東西?
三四歲的孩子心智發育的還不成熟,他們分不清楚公共的物品和私人物品,當看到公共物品所有小朋友都可以玩時,會認為它們是沒有主人的,就可能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回家。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他的意識裡分不清楚「你」、「我」、「他」,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的。
從大寶的表現來看,他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道德還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他希望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道德感逐漸增強,他的「自我中心」意識逐漸減弱,「佔有欲」也會逐漸減少或消失。
此時,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的偷竊,真正的偷竊發生在6歲至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偷拿行為只是孩子「佔有欲」的表現。
孩子偷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或發洩心中的不滿。如果父母的工作很忙,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感情太少,孩子也會用偷拿東西的行為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有的孩子會用偷拿東西,發洩心中的不滿。比如說幾個孩子在幼兒園爭搶玩具,沒有得到玩具的孩子心中會產生不滿,可能就會把這個玩具偷拿回家發洩情緒。
當孩子偷拿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當父母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時,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做,父母不要表現得太激烈,告訴孩子這種是不禮貌的行為,並及時歸還回去;如果孩子不是第一次做,父母要嚴肅地對待,因為現在不起眼的行為,不及時糾正就會逐漸形成習慣。
一、告訴孩子不能侵佔別人東西
如果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詢問別人:「你的玩具能借給我玩會嗎?」別人的東西,要經過主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偷拿」的行為是不禮貌的。
父母也可以使用「共情」的方法,誘發孩子的同情心和內疚感。讓孩子試著感受下,如果小朋友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見了,產生的傷心和難過的心情。孩子對東西的主人產生同情,就能有效地避免這種行為的出現。
二、鼓勵孩子物歸原主
父母除了讓孩子分清是非對錯外,還要注重事情的處理結果。當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時,父母要鼓勵孩子物歸原主,這個過程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這是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礎上的,讓孩子明白其中道理後,自願作出歸還的行為。
就像大寶的例子,在我告訴他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帶回家是不禮貌的行為後,他自己主動提出要把東西歸還回去。這個過程不是押送,而是給予孩子支持,讓他有勇氣去改正錯誤。
三、不要懲罰孩子
發現家裡多了不屬於自己的新玩具或者其他東西時,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上來就劈頭蓋臉一頓猛批,哪個孩子也受不了。也不要用審問的方式,審問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還會逼迫孩子學會撒謊。父母要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父母不要用強烈的懲罰方式去處理,強烈的管教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心理需求,從而對偷拿東西更加變本加厲。
其實,在孩子的概念裡,還沒有偷竊的意識,所以父母切忌不要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因為標籤效應不自覺地向著「小偷」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