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偷把玩具裝進褲腿,父母應該怎麼做?嚴加管教就錯了

2020-12-17 小天寶大玉兒

周末帶孩子去了遊樂場,大寶在玩廚房玩具時,寶爸走過來對我說:「兒子褲腿裡面好像有東西,你等下想辦法讓他掏出來。」正好懷裡的小寶吃完奶了,把她交給寶爸後,我坐在外面不動聲色地觀察大寶。

此時的大寶,眼神不太自然,根本沒有心思玩遊戲了,有小姐姐邀請他一起玩遊戲時,他也站著不動生硬地拒絕了。我找藉口喊他:「快到吃飯時間了,我們去超市買菜吧,出來穿上鞋子。」

大寶看著我別彆扭扭地懇求我:「你別把我褲子裡的東西倒出來。」我假裝不知道:「哦?褲子裡有什麼東西?」(回答的有些突兀了,聲音也有些大。)他剛過4歲生日,已經有些懂事了,可能覺得我這樣的回答會讓別人知道他的秘密,他有些惱怒著急。

我趕緊對著他做了個「噓」的手勢,他向我走過來,我幫他穿鞋子的時候,悄悄問他褲子裡面有什麼,他告訴我是草莓、菠蘿、香腸……。我問他為什麼要拿這些東西,他說:「我喜歡這些東西,它們很好吃。」我告訴他:「有想吃的東西,媽媽可以帶你去買,但這些東西不是我們的,把不是自己的東西帶回家是不禮貌的行為。」

聽我說完,他說:「那我把它們掏出來吧。」在他把褲腿裡的東西還回去後,我帶他去了超市買菜,給他買了他喜歡的草莓和菠蘿。

孩子為什麼會偷拿別的東西?

三四歲的孩子心智發育的還不成熟,他們分不清楚公共的物品和私人物品,當看到公共物品所有小朋友都可以玩時,會認為它們是沒有主人的,就可能會把自己喜歡的玩具帶回家。這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在他的意識裡分不清楚「你」、「我」、「他」,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是自己的。

從大寶的表現來看,他是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但是他的道德還不能約束自己的行為,他希望得到自己喜歡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道德感逐漸增強,他的「自我中心」意識逐漸減弱,「佔有欲」也會逐漸減少或消失。

此時,孩子偷拿東西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的偷竊,真正的偷竊發生在6歲至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偷拿行為只是孩子「佔有欲」的表現。

孩子偷拿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可能還有其他的原因: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或發洩心中的不滿。如果父母的工作很忙,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感情太少,孩子也會用偷拿東西的行為去吸引父母的注意力,滿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也有的孩子會用偷拿東西,發洩心中的不滿。比如說幾個孩子在幼兒園爭搶玩具,沒有得到玩具的孩子心中會產生不滿,可能就會把這個玩具偷拿回家發洩情緒。

當孩子偷拿東西時,父母應該怎麼做?

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當父母發現孩子的這種行為時,一定要用正確的方式去處理。如果孩子是第一次做,父母不要表現得太激烈,告訴孩子這種是不禮貌的行為,並及時歸還回去;如果孩子不是第一次做,父母要嚴肅地對待,因為現在不起眼的行為,不及時糾正就會逐漸形成習慣。

一、告訴孩子不能侵佔別人東西

如果孩子想玩別人的玩具,要先詢問別人:「你的玩具能借給我玩會嗎?」別人的東西,要經過主人的同意才可以拿,如果沒有經過別人的同意,「偷拿」的行為是不禮貌的。

父母也可以使用「共情」的方法,誘發孩子的同情心和內疚感。讓孩子試著感受下,如果小朋友發現自己喜歡的東西不見了,產生的傷心和難過的心情。孩子對東西的主人產生同情,就能有效地避免這種行為的出現。

二、鼓勵孩子物歸原主

父母除了讓孩子分清是非對錯外,還要注重事情的處理結果。當孩子偷拿了別人的東西時,父母要鼓勵孩子物歸原主,這個過程不要逼迫孩子去做,這是建立在第一步的基礎上的,讓孩子明白其中道理後,自願作出歸還的行為。

就像大寶的例子,在我告訴他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帶回家是不禮貌的行為後,他自己主動提出要把東西歸還回去。這個過程不是押送,而是給予孩子支持,讓他有勇氣去改正錯誤。

三、不要懲罰孩子

發現家裡多了不屬於自己的新玩具或者其他東西時,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上來就劈頭蓋臉一頓猛批,哪個孩子也受不了。也不要用審問的方式,審問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還會逼迫孩子學會撒謊。父母要鼓勵孩子講出自己的真實想法,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父母不要用強烈的懲罰方式去處理,強烈的管教方式只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心理需求,從而對偷拿東西更加變本加厲。

其實,在孩子的概念裡,還沒有偷竊的意識,所以父母切忌不要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不僅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還會讓孩子因為標籤效應不自覺地向著「小偷」靠近。

相關焦點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在家庭裡,不乏聽見這樣的話語:「下來,別上去」、「這你都錯,怎麼這麼笨?」、「跟你說過沒?這裡應該這樣……」看似合理的管教,卻讓孩子受到了束縛,被各種命令語言控制。 群裡一位媽媽委屈地說,她家孩子手指頭被磕破了,可自己明明已經就這件事說過好幾次,別去桌子旁邊玩,但最終還是發生了。
  • 《正面管教》:孩子面對父母的打罵選擇無視,其實他是在自我保護
    今天想再談談有關於教育孩子的話題,其實當我學習到好多家庭教育的文章和書籍以後,給我的感受是,最應該被教育的其實是父母,而當父母變好以後,孩子其實不用被你教育,他自己就會慢慢變好。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悟是,最近聽了樊登讀書的一本書《正面管教》,這本書實在是太好了,真心推薦願意學習和改變的家長。
  • 反話管教孩子的7大影響,如何正向教養減少孩子負能量?
    「去收一下玩具,否則我就將玩具丟垃圾桶」、「你再跑跑跳跳,等一下跌倒就別哭」……父母管教孩子,有時會不注意脫口而出類似的反話,甚至有些父母會說「你在鬧,我就不理你。」其實上述所言都是話中有話,字面上是「你再鬧」,但真正用意是在警告孩子、要求他停止目前的行為。
  • 孩子很叛逆,父母如何正面管教做到和孩子愉快的溝通?
    生活中,很多家長不是過於嚴格的教育孩子,就是過分寵溺孩子;結果養成孩子的叛逆性格。那麼如何來平衡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呢?家長平衡嚴厲和寵溺這兩者關係,需要用正面管教來教育自己的孩子。正面管教需要和善與堅定並行,不失底線有原則地與孩子平等對話。
  • 《正面管教》最需要持證上崗的是父母
    作為一名父親,不知不覺我的兩個小孩也已經4歲和6歲了,就算是為了我的孩子們,我覺得也應該去了解一下關於親子教育的話題了。我們那一代農村孩子,父母為生活所迫,導致要外出打工,所以孩子們大多數都是留守兒童。村裡連電話都不通,和父母之間的交流僅僅是過年過節的節日時間裡。
  • 當孩子對別人說:「這是我的玩具」時,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兩三歲的孩子,在說話的時候,基本上是不分「你我他」的,說明在這方面是完全沒有意識的,當他逐漸意識到「我的」是「我的」,「你的」是「你的」,這種行為就會慢慢改善,但是在這期間,父母的引導也非常重要。積極引導,正確教養當孩子搶別人玩具時,父母不要訓斥他,應該給予正確的引導。1.
  • 孩子的玩具被搶走,應該教他謙讓還是搶回來?大多數父母都教錯了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發現自己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最終的原因之一就是這樣一個玩具,一個零食。面對這種場景,很多父母都不知道該怎麼解決。事實上,這種情況下,父母的做法主要是有這兩種,讓孩子學會謙讓,把東西給別的小朋友,後果可能是孩子很委屈;另一種是幫助孩子搶回來,但這種做法不僅使孩子變得自大,以後有什麼事情都會獨斷專行?這也是很多父母都擔心的地方。孩子玩具被搶,教他謙讓還是搶回來?
  • 高情商父母如何做到從正面管教?別讓懲罰和嬌縱毀了孩子的一生!
    今天我們來討論並且一起來分享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管教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正面管教當中提到的和善與堅定的堅定。我們作為家長,習慣性地認為堅定就意味著懲罰、說教或者其他時的控制其實並非如此。當堅定與和善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對孩子對我們自己以及對當時的情形的一份尊重。
  • 《正面管教》Day2:正面管教才是好孩子的正確打開方式
    和善與堅定並行,正是正面管教的根本所在。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父母和老師卻很難做到和善與堅定並行。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中的一部分人接受不了這個概念,他們覺得,當孩子「故意惹惱他們」時,就應該打孩子一頓,而不應該「和善」。
  • 父母管教模式與青少年成長的反思
    聖經上對家庭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管教與成長模式給出了合乎主心意的規範,作為基督徒應該努力遵循教導,以得蒙上帝的喜悅,也使得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不偏離正道,做榮神益人的子女。憶起我自己的青少年時代,回想自己與父母的相處模式與現在是毫不相同的,我的青少年時代,正處於七八十年代,家裡都有比較多的兄弟姐妹,父母忙於養家餬口,對子女的管教模式大多屬於放養寬鬆型的,孩子只要不犯大錯,父母基本上不會管教,而我們的這一代的子女以獨生子女居多,父母的精力全都放在了這唯一的孩子身上,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管教與矛盾也日益尖銳化了,父母管教模式對青少年成長的心理健康,社會化,人格發展
  • 這樣來正面管教孩子,是父母與正面管教師的完美組合,親測有效!
    楊某某的父母,作為楊某某人生中的最重要的老師,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這與家庭教育無效或缺失有莫大的關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制」的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校,也是「終身制」的學校。父母與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時空的。
  • 孩子不肯認錯,家長應該怎麼做?|微言夜讀 · 親子
    (委屈巴巴)孩子剛聽到這段對話時,以為就是家長教育孩子承認錯誤,孩子不願意。可是聽到後面,卻被孩子那句「你總向著別人,不向著我」扎了心。孩子為什麼不肯認錯?遇到孩子不肯認錯的情況,家長究竟應該怎麼做?其實雙方都有錯,但家長自己也是堅決不認錯,還當著孩子的面和別人爭吵不休。再比如,有的父母和孩子鬧矛盾,永遠要求孩子先道歉,很少反思自己的方式和態度。理由是:你是小孩你就應該認錯道歉。這樣的理由,其實很難讓孩子信服。家長的這些表現,孩子看在眼裡,難免跟著學。
  •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父母們,請別覺得你的孩子麻煩?
    1、在父母眼中麻煩的孩子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中,作者說,一個被父母當作小麻煩的孩子,即使是有飯吃,有衣服穿,有人管,也不一定覺得自己是被關愛的。作為父母,我們總是很愛自己的孩子。在吃穿玩的方面,我們總是給予孩子最好的。
  • 「他還是個孩子」:父母對孩子「正面管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其實,那些喜歡惹事的熊孩子,有些是縱容導致的,有些是孩子在吸引媽媽的注意,渴望得到媽媽無微不至的關心,而這就是因為媽媽和孩子過於親密。3.正面管教,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需要父母一起完成的,各自扮演的角色也是不同的。
  • 不要過於寵溺孩子,如何管教寶寶的5種方法
    裡昂·F.塞爾澤哲學博士曾過「那些理所應當心理的受害者所表現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他們想要什麼都應該得到,而且應該毫不費力地得到,僅僅因為他們的身份。他們理所當然地認為,自己根本不需要去爭取什麼。過於服從孩子長期過於溺愛孩子會沒有規則意識,父母對孩子做事的不堅守,會導致孩子想幹嘛就幹嘛。怎樣管教孩子?
  • 《正面管教》——父母的愛是真的,傷害也是真的!
    養育一個健康陽光的孩子,是所有父母學習的功課。於是他們總是小心翼翼,生怕犯了一點錯就破壞了孩子的快樂,影響了孩子的人生。但是孩子總是突發狀況不斷,父母也是第一次當父母,加上工作的壓力,自己還有一堆問題沒有解決,沒有一個父母能夠對孩子做到百分百的耐心。什麼樣的教育方式,能夠讓父母放下壓力,給孩子最大的尊重和最好的引導呢?
  • 睿智燈塔app-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
    孩子總是發脾氣怎麼辦?在家的時候,明明孩子上一秒還好好的,下一秒突然就又哭又鬧起來,搞的大人也一頭霧水,又想安撫孩子,又被孩子氣的不行。那麼,如何管教發脾氣的孩子呢?很多人認為孩子發脾氣是因為被家長寵壞了,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 父母應該怎麼做?
    但曉麗不同意,在她的反覆指導下,豆豆返回了玩具。為什麼孩子們喜歡「順手」拿走別人的東西?有些家長在家裡發現多餘的玩具和零食,總是要求孩子澄清。如果你確定孩子是被別人帶走的,你會生氣,甚至責罵孩子,往往忽略了這種情況的原因。
  • 孩子不聽話能怎麼辦,蠢父母只會講道理,聰明父母有這3招法寶
    孩子不願意寫作業,寶媽沒有講道理反而爽快同意了,一個小時後反轉了此前在網上有這樣一段家庭視頻,在視頻中兩個小男孩正在寫作業,可是寫著寫著哥哥就有些不耐煩了,於是他便偷偷地玩起了玩具。3.老生常談的道理得不到孩子的反饋當父母把一個道理反反覆覆地講給孩子聽時,很有可能會慢慢地消磨掉孩子的耐心,老生常談的道理到了孩子的耳中便變成了父母的嘮叨,顯然,這樣的管教方式是無法得到孩子的反饋的。
  • 女兒生日給她買了一個娃娃,孩子說害怕,有些玩具父母不能亂買
    現在生活條件提高了很多父母都會盡力給孩子最好的關愛,孩子們不僅玩具堆成山,父母出門的時候,孩子總是不忘給孩子帶一些玩具作為禮物。這件事也是很多孩子的期盼。「媽媽,那個娃娃會動」,媽媽回國給孩子帶玩具,孩子卻說害怕王女士有一個6歲的女兒,平時非常喜歡娃娃,女兒國生日這天,王女士特意回國給孩子過生日,在路上還給女兒800塊買一個大娃娃,雖然看起來樣子怪怪的,但是一分價錢一分貨。買貴的總錯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