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一個時代只能做一個時代的事情,歷史的車輪只會不斷向前。」
時勢造英雄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落下帷幕,英帝國的日部落時代也走向了完結,被戰火摧毀得已經狼狽不堪的歐洲無法再繼續支撐起整個世界的統治地位,美國和蘇聯的兩極格局就要到來了,原本的世界統治者英帝國只能在兩個超級大國的夾縫中求得生存。日不落說到了英國,我們不禁就會想,為什麼美國人可以迅速完成自己經濟模式的轉變,比如說從「金本位」制度到後來的石油美元再到後來搞得虛擬經濟,而英國為什麼就不能和美國一樣實現這些轉變呢?最後只能是坐以待斃,接受曾經輝煌的日不落時代黯然收場的結局呢?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時勢造英雄」,關於個人的命運是這樣,其實國家的命運也是這樣,時機非常重要,英國並沒有趕上美國那麼好的時機,也就沒法和美國做出一樣的措施,自然也就是為什麼英國沒有和美國一樣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其實英帝國一直是一個被聲浪支撐起來的巨人,英帝國的硬實力其實是被誇大了的,英帝國雖然有著遍布全世界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一個問題,那就是這些殖民地除了帶給英帝國大量的資本流入以外,還給英帝國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麻煩。
理由很簡單,那就是英帝國擴展自己的殖民地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不停地壓榨殖民地,把殖民地當地的資本掠奪到英帝國,讓自己得到好處,可是當英帝國不斷地壓榨殖民地,來為自己獲得好處的時候,殖民地當地的人民對於英帝國的仇恨值也在不斷地上升,為英帝國的管制帶來無窮無盡的麻煩,這也是殖民侵略戰略所帶來的必然問題。
英國的強大並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強大,這種強大是相對意義而言的,就在當時的情況上來看,雖然英帝國是殖民時代這些帝國主義國家中最強大的那個,但是英帝國卻也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時機,英帝國的競爭對手太多,而且這些對手們的實力都不如按,比如說當時法國的實力就並不比英國差多少,而且在法國的背後,還有西班牙、德國、荷蘭和葡萄牙這一系列國家,這些都是實力強勁的競爭對手,英國面對著這些國家的時候,並沒有十足的把握。就是在這種競爭和猜忌中,英國人並不敢輕舉妄動。
帝國紛爭
和英國一起在帝國時代競爭的這些國家和英國的關係,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在「冷戰」格局下美國和蘇聯之間的關係是有本質上的不同的,這種不同就在於,「日不落時代」的英帝國和同時代他的這些競爭者在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帝國主義國家,無非是英帝國的殖民地地盤最大,他們內部的運行機制和原理都是一模一樣的。英帝國不敢輕易做出改變,因為他怕改變了之後國內的大型資本會外逃到其他的帝國主義國家,如果這些大型資本都跑了,英帝國的整個體系就會遭受滅頂之災,就會垮掉。
在帝國主義的殖民時代,這些國家所奉行的就是以對外擴張侵略的「預期經濟」,擴張殖民的越多,帶來的收益也就越大,因為這套經濟模式的目標非常簡單明確,就是要掠奪資本,選擇性不多,但是見效非常快,可以幫助國家在短時間之內就積累起大量的財富。就在這種模式的指引之下,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們都制定了自己的預期,希望可以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但為什麼最後這些國家會打起來,釀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嚴重後果呢?那就是因為在一開始的擴張和徵伐中,可以去的地方非常多,朝著哪個方向擴張可以進行自由選擇,資源還非常充足,可是隨著擴張進程的一步一步推進,可以去的地方逐漸減少了,選擇也就減少了,而他們自己已經一個個盆滿缽滿,這個時候在大的國家眼中,這些小國就變成了肥羊,所以最後帝國主義國家的內鬥就開始了,他們互相之間的徵伐是必然發生的。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不管是最大的英帝國,還是歐洲其他的帝國主義國家,他們都被自己所選擇的「預期經濟」的經濟模式困住了,當沒有地方可以擴張殖民的時候也束手無策,他們不想改變自己的經濟模式,也不敢去改變自己的經濟模式,生怕自己稍微一動,周邊的國家就會對自己下黑手。而且自己只要是貿然地向前一步,就很有可能造成國際資本的外逃,這樣的此消彼長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不能說當時的歐洲沒有選擇改變,就下結論說歐洲人不如美國人聰明。歷史總是這樣,有太多的風雲變幻,也有太多的身不由己。
兩極格局
再說回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美國的經濟發展歷程顯然比英國有更好的時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消耗,作為主戰場的歐洲已經是疲憊不堪,能力被極大的削弱了,還有一點就是蘇聯的崛起。蘇聯的崛起給整個世界局勢帶來了根本性的改變,蘇聯是一套全新的體系,不管是體制還是最終發展目標都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截然不同,而且蘇聯崛起的勢頭很猛烈,共產主義擴張的趨勢非常明顯,在當時的世界政治版圖上,共產國際陣營基本上已經佔據了歐亞大陸的絕大部分,矛頭直指西方的資本主義陣營,西方也感受到了危機感。
就在這種情況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開始了自己的對抗策略,形成了堡壘式的防禦體系。這一套體系是美國經濟發展模式不斷升級的根本原因所在,因為蘇聯人成了最大的競爭對手,英國和法國只能在西方陣營內部發展自己的勢力,美國並不需要擔心自己做出經濟模式升級之後,出動了資本集團的利益造成資本外逃,因為整個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已經被收納到一個堡壘當中了。
參考資料:《冷戰史》《戰後經濟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