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看江東政權,無比滑稽。
孫氏三代人的努力,在吳大帝孫權死後,卻立即四分五裂,走向滅了亡深淵。前有少帝孫亮,後有暴君孫皓,無論他們怎麼「折騰」,江東豪族的態度始終是冷眼相對。
與孫權在位時期,兩家協同統治江東的盛景相比,孫權以後的時代,卻成了一幕幕滑稽之戲。來自孫氏宗親的一個個小丑,接連登臺;而臺下充當觀眾的江東豪族,卻面帶冷笑,坐觀臺上換了「主角」。
可以說,倘若江東豪族能繼續鼎力相助孫氏,即便西晉南下,他們也尚有抵抗之力。但孫氏父子的所做作為,卻早已讓江東豪族大失所望。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孫氏一族的出身問題。寒門乍貴,卻不思向上,反而嘲謔無度、輕慢禮法,難免為時代所棄。
關於孫權的家世,《三國志·孫堅傳》早有提及,但並不可信。一說他是「孫武之後」,又稱其家族「世仕吳郡」,卻多是吳人之曲筆。而裴松之已早有言:孫氏一族,實乃瓜農之後,顯然是個地道的「寒門」。
從孫堅,到孫策,再到孫權,經常被人嘲笑:你沒有文化。
裴注《吳錄》:「叡先與(孫)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
裴注《吳書》:「(曹丕)嘲諮曰:『吳王頗知學乎?』」
這兩本書,都是吳人所寫,可信度很高。前者指孫堅,後者指孫權,當然,孫策也不例外,還曾因此惱羞成怒,造成了一場冤案,導致一位叫做高岱的大名士下獄而死。
在當時,出身不好並不可怕,畢竟大家都有很多機會改變命運。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出身問題,選擇了截然相反的兩條路。
一類就是如張飛、呂蒙這般,雖然出身不高,但卻十分好學,不僅尊敬名士和讀書人,而且也努力往這個群體靠近。
一來便是孫氏,破罐子破摔,徹底排斥這種行為。這種自暴自棄的方式,才是江東豪族最終摒棄孫氏後人的深層次原因。
從史料來看,這種斥儒行為,大概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不修儒術,不通禮法。
需要說明的是,兩漢至魏晉時期的學問,主要就是儒家經學。所謂的「讀書人」和名士,也都是飽讀經學之人。或是孫氏一家經常被人嘲笑不通儒學,孫權在建立東吳政權之後,竟然沒有推行儒學。
孫權執政期間,東吳朝廷不僅沒有專門培養後輩子弟的「太學」,也沒有負責這門學問的「博士」。儘管滿朝文武多次建議,但孫權總是以各種理由避開這個話題。很難說,這不是孫權的「報復心理」在作祟。
先有儒,後有禮。孫權不通儒術,自然也十分無禮。且不說他在婚姻問題上的隨意,單是東吳政權長期以來宗廟不立,便叫後代史學家詬病多次了。
其二、嘲謔無度,喜怒無常。
陳壽說孫權「性滑稽,喜嘲謔」,這倒是蠻有意思。說起來,孫堅、孫策都有這個「毛病」,性子跳脫,不按常理出牌。孫堅發動兵變,砍殺自己的老上司,還當場說了一個冷笑話。
至於孫權本人,更是喜怒無常,不僅酗酒無度,還喜歡耍酒瘋,活脫脫一個「酒暈子」。有一次,他見到諸葛瑾的臉長,便拉來一頭毛驢,上書「諸葛子瑜」四個大字,引得群臣鬨笑。
其三、任俠放蕩,閨門無序。
不通儒術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任俠放蕩」。孫權、孫策以及孫堅,都喜歡打獵,這個習慣甚至傳遞給了後人。
這倒不算什麼,孫權一家子的婚姻問題,就是一團亂麻。孫權自立為吳大帝,但就是不立後,而且寵愛妃子全靠一時興趣。因為有這個「老祖宗」帶頭,孫氏後人的婚姻問題,同樣是亂糟糟的,甚至還出現了「近親通婚」的荒唐事。
其四、迷信讖緯,大行巫蠱。
除此之外,孫權還有之後的孫氏宗親,都非常迷信,在宮裡搞巫蠱之術。孫權開了壞頭,後代子孫也有樣學樣,末代君王孫皓更是離譜。朝堂大事皆靠巫蠱之術來決定。
面對這樣的孫氏,江東豪族如何再願意與之合作?
因此,孫權死後,江東豪族寧願放棄中樞權力,也不願再與奇葩的孫氏宗親瞎摻和。
到司馬炎繼位後,孫氏與江東豪族已經成了兩股不同的力量。西晉之所以能輕鬆滅吳,也多虧後者冷眼相對,坐觀孫氏基業亡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