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門乍貴:孫權父子有一共同點,導致江東豪族選擇「背叛」

2020-12-22 今古時光

漢末三國,看江東政權,無比滑稽。

孫氏三代人的努力,在吳大帝孫權死後,卻立即四分五裂,走向滅了亡深淵。前有少帝孫亮,後有暴君孫皓,無論他們怎麼「折騰」,江東豪族的態度始終是冷眼相對。

與孫權在位時期,兩家協同統治江東的盛景相比,孫權以後的時代,卻成了一幕幕滑稽之戲。來自孫氏宗親的一個個小丑,接連登臺;而臺下充當觀眾的江東豪族,卻面帶冷笑,坐觀臺上換了「主角」。

可以說,倘若江東豪族能繼續鼎力相助孫氏,即便西晉南下,他們也尚有抵抗之力。但孫氏父子的所做作為,卻早已讓江東豪族大失所望。

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孫氏一族的出身問題。寒門乍貴,卻不思向上,反而嘲謔無度、輕慢禮法,難免為時代所棄。

關於孫權的家世,《三國志·孫堅傳》早有提及,但並不可信。一說他是「孫武之後」,又稱其家族「世仕吳郡」,卻多是吳人之曲筆。而裴松之已早有言:孫氏一族,實乃瓜農之後,顯然是個地道的「寒門」。

從孫堅,到孫策,再到孫權,經常被人嘲笑:你沒有文化。

裴注《吳錄》:「叡先與(孫)堅共擊零、桂賊,以堅武官,言頗輕之。」

裴注《吳書》:「(曹丕)嘲諮曰:『吳王頗知學乎?』」

這兩本書,都是吳人所寫,可信度很高。前者指孫堅,後者指孫權,當然,孫策也不例外,還曾因此惱羞成怒,造成了一場冤案,導致一位叫做高岱的大名士下獄而死。

在當時,出身不好並不可怕,畢竟大家都有很多機會改變命運。在這個過程中,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出身問題,選擇了截然相反的兩條路。

一類就是如張飛、呂蒙這般,雖然出身不高,但卻十分好學,不僅尊敬名士和讀書人,而且也努力往這個群體靠近。

一來便是孫氏,破罐子破摔,徹底排斥這種行為。這種自暴自棄的方式,才是江東豪族最終摒棄孫氏後人的深層次原因。

從史料來看,這種斥儒行為,大概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不修儒術,不通禮法。

需要說明的是,兩漢至魏晉時期的學問,主要就是儒家經學。所謂的「讀書人」和名士,也都是飽讀經學之人。或是孫氏一家經常被人嘲笑不通儒學,孫權在建立東吳政權之後,竟然沒有推行儒學。

孫權執政期間,東吳朝廷不僅沒有專門培養後輩子弟的「太學」,也沒有負責這門學問的「博士」。儘管滿朝文武多次建議,但孫權總是以各種理由避開這個話題。很難說,這不是孫權的「報復心理」在作祟。

先有儒,後有禮。孫權不通儒術,自然也十分無禮。且不說他在婚姻問題上的隨意,單是東吳政權長期以來宗廟不立,便叫後代史學家詬病多次了。

其二、嘲謔無度,喜怒無常。

陳壽說孫權「性滑稽,喜嘲謔」,這倒是蠻有意思。說起來,孫堅、孫策都有這個「毛病」,性子跳脫,不按常理出牌。孫堅發動兵變,砍殺自己的老上司,還當場說了一個冷笑話。

至於孫權本人,更是喜怒無常,不僅酗酒無度,還喜歡耍酒瘋,活脫脫一個「酒暈子」。有一次,他見到諸葛瑾的臉長,便拉來一頭毛驢,上書「諸葛子瑜」四個大字,引得群臣鬨笑。

其三、任俠放蕩,閨門無序。

不通儒術的另一個「副作用」,就是「任俠放蕩」。孫權、孫策以及孫堅,都喜歡打獵,這個習慣甚至傳遞給了後人。

這倒不算什麼,孫權一家子的婚姻問題,就是一團亂麻。孫權自立為吳大帝,但就是不立後,而且寵愛妃子全靠一時興趣。因為有這個「老祖宗」帶頭,孫氏後人的婚姻問題,同樣是亂糟糟的,甚至還出現了「近親通婚」的荒唐事。

其四、迷信讖緯,大行巫蠱。

除此之外,孫權還有之後的孫氏宗親,都非常迷信,在宮裡搞巫蠱之術。孫權開了壞頭,後代子孫也有樣學樣,末代君王孫皓更是離譜。朝堂大事皆靠巫蠱之術來決定。

面對這樣的孫氏,江東豪族如何再願意與之合作?

因此,孫權死後,江東豪族寧願放棄中樞權力,也不願再與奇葩的孫氏宗親瞎摻和。

到司馬炎繼位後,孫氏與江東豪族已經成了兩股不同的力量。西晉之所以能輕鬆滅吳,也多虧後者冷眼相對,坐觀孫氏基業亡覆。

相關焦點

  • 三國時期,江東孫權為何製造兩宮案,用意何在?
    東吳發跡於孫堅時期,當時孫堅擔任長沙太守,曾經冒險救過陸康的族親,陸家是江東的士族大戶人家,孫堅是寒門庶族,從此之後兩家便有了交往。孫堅在攻打黃祖的時候戰死,作為袁術派的將領,孫堅的大兒子孫策便投奔到了袁術麾下做了將領。
  • 孫策死後孫權繼位,孫權是如何對待嫂子大喬的?你可能想不到
    時有孫堅舊部、督軍校尉朱治,他見袁術不修政德,知道他日後必將敗亡,乃勸阻孫策藉機返回江東。 反正江東的割據勢力盤根錯結,不僅有「劉繇據曲阿」,還有「王郎在會稽」。他們都有相當的勢力,短時間內孫策不會抽身。不久,袁術表薦孫策為折衝校尉,命他返回江東。孫策沿途招募並收攏孫堅舊部,及至歷陽,其部屬已有五六千人。195年,孫策迎來了單幹以來的第一場戰鬥。史載,「策渡江攻繇牛渚營,盡得邸閣糧谷、戰具。」隨後,孫策又率兵擊敗據守秣陵城的薛禮以及縣南的笮融。劉繇的部將樊能和於麋發兵救援,均被孫策擊破。
  •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獨活了30年,為什麼沒能一統天下?
    據《三國志》中載:「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勾踐之奇,英人之傑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峙之業。然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賜厥孫謀以燕冀於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遠觀齊桓,近察孫權,皆有識士之明,傑人之志,而嫡庶不分,閨庭錯亂。」
  • 孫權的皇后潘夫人,號稱「江東絕色」,據說吐出一隻紅寶石戒指
    孫權有很多妾,《三國志》就記載了謝夫人、王夫人(兩個)、徐夫人、潘夫人和步夫人,其實還有更多。下面小編主要是講這位潘夫人。她兒子孫亮成為東吳第二任皇帝,所以她是孫權這幾個碑中比較特別的一個。而且,野史上對潘夫人的記錄更多。那我們開始談談這個人物。歷史上的潘夫人。
  • 東吳以江東六郡為根基,歷史上的「江東」是如今的什麼地方?
    畢竟,項羽所帶的那一班士卒就被稱為「江東子弟」,而且項羽在烏江亭自刎時也是因為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但是,在秦漢時期,「江東」指的是長江以南的江浙滬地區。項羽是泗水郡下相人,也就是現在的蘇北地區。要知道,蘇北地區可沒有大江,所以江東和項羽的出生地並沒有關係。實際上,「江東子弟」指的是「吳中子弟」,而吳中則是現在江浙交界的太湖平原一帶。
  • 天妒英才的代表人物:除了江東周瑜,還有這位曹魏名將
    有無數的英雄人傑,都被命運集中安排在了這樣一個波雲詭譎的三國時代。放眼早年的江東地區,周瑜的存在,可謂是一枝獨秀。「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的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便是很生動形象的展示出了周瑜的儒將風採。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根本沒有諸葛亮的參與。
  • 魏將張遼的成名之戰,同時也是吳主孫權一生恥辱的逍遙津之戰
    一、逍遙津之戰兩國的背景當時按狹義上的三國年限還算不是三國時期,算是東漢末年,孫權為了抵禦和預防曹操對江東的再次入侵,於是在江北濡須口建立了大型的軍事據點,防止曹魏軍隊的襲擊,這個據點也成為了江東北部的門戶之地,曹操自然也知道這個據點的重要性,於是頻繁的在此處由合肥為主要據點意圖攻佔這裡,雙方爆發了多次戰役,曹操甚至還親自率兵攻打
  • 東吳四大都督撐死江東半邊天,是哪四位呢?
    蜀國有五虎上將臥龍鳳雛,魏國有五子良將,八虎騎十謀士,東吳有什麼跟人家三分天下,今天小弟就先給大家說下東吳四大都督。第一位:周瑜,字公瑾,自21歲就開始跟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聞名於江東,後娶小喬為妻留下一段佳話,在孫策遇刺後,孫策臨終前託付孫權,並對孫權留下了「外事不明問周瑜」的遺命,可以看出周瑜在東吳的地位之高,讓周瑜成名的是赤壁之戰,在開戰之前,所有人都懼怕曹魏,只有周瑜反對議和,後孫劉聯手,龐統連環計算計曹操,黃蓋苦肉計推波助瀾,孔明七星壇借東風,周瑜赤壁之戰用火攻大勝曹操光輝戰績
  • 正史記載江表十二虎臣武功遠超五子良將,孫權為何要向曹魏稱臣?
    魯肅攛掇孫權叛逆,在《三國志·卷五十四》中有記載,魯肅一投靠孫權,就給他制定了篡漢的長遠規劃:「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孫權是大漢朝廷冊封的討虜將軍)計,唯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 孫權雄心壯志,後來為何「蔫」了,是什麼斷送了他北徵的念頭?
    如果要說東吳栽跟頭最多的應該幾次合肥之戰,東吳孫權五次討伐合肥,都以失敗而告終,從戰略地勢方位講,選擇合肥前可攻入曹魏青州之地,後可退回長江防線,相互依託東吳水軍強盛,自曹魏赤壁之戰大敗把收容的劉表水軍丟失以後,曹魏基本水軍力量對比很微弱。同時曹魏滅二袁時,氣勢壓迫遼東公孫康投降,但其是為保存實力,並不是徹底的心服歸降。
  • 孫權:東吳「宮心計」了解下
    他的名字叫孫登,是孫權的長子,也是孫權冊封的第一任太子。在他去世之後,孫權將自己的三兒子孫和立為了太子,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把老二跳過去立老三呢?因為老二孫慮死的比老大還早,所以論資排輩,老三孫和完全有理由當這個太子,因此在孫登死後,孫和就成了東吳的第二任太子。
  • 三國美女寡婦三人組,江東二喬和孫夫人,為何說一個比一個不幸?
    前言:江東二喬和孫夫人的單薄史料及共同點  讀《三國演義》時,最大的感覺就是這部書真的都是男人戲,書中女性似乎沒一個幸福的。無論是罵曹操而死的徐庶之母, 還是為丈夫報仇的孫權的弟婦,都無什麼幸福可言,被丈夫宰殺供劉備食用的劉安之妻就更不用說了。即使著名的美人江東二喬和孫權之妹孫夫人的生活也都烙上不幸的印記。
  • 孫權10萬人沒打過張遼800人,而能坐擁東吳幾十年,這是為什麼?
    諸葛亮曾在「隆中對」對劉備說,孫權盤踞江東,已經歷經三世,因此咱們只能結盟,而不能想著去打。其實諸葛亮這句話,有一點點的小瑕疵。諸葛亮所說的三世,應該是指孫權的父親孫堅,孫權的兄長孫策,以及孫權本人,但實際上這麼說並不嚴謹,真正在江東說了算的只有後兩人。
  • 能歌善舞的江東四傑 在《九州劫》中表現究竟如何
    陸遜擊敗曹休,孫權和眾大臣喝酒慶祝,酒過三巡,孫權命令陸遜跳舞,最後還把隨身所披的袍子賜給了他。這段味還不濃,我們再看一段,《吳志》曰:陸遜破曹休,上為郡僚大會酒,與遜對舞,解所嘴疇軍子裘賜遜。這段描寫孫權可謂放飛自我,直接和陸遜對舞,這畫面簡直太美,讓人沒辦法腦補。除了喝醉了即興舞蹈外,東吳將士在群舞上也是頗具建樹。
  • 為什麼孫夫人帶著劉禪回到江東呢?
    傳說中,孫夫人英姿颯爽,頗有女俠氣概。因為哥哥孫權的原因嫁給劉備為妻,也因為孫權和劉備關係破裂而獨自回到江東,去向成謎。 孫權嫁妹 東漢末年,東漢皇室政權衰敗,群雄割據,多方勢力爭奪天下。有一個叫曹操的年輕人,挾天子以令諸侯,連續吞併了幾大群雄勢力,成為北方霸主。 曹操計劃統一全國,成為這亂世之中唯一的王。所以他打算向南徵戰,攻打江東地區的孫權以及劉備。
  • 甘寧作為江東十二虎臣之一,有勇有謀為何終生難封侯?
    正史上甘寧確實在戰場上屢立戰功,但沒救過孫權的命,沒有得到重用是指在荊州劉表與黃祖手下,甘寧在東吳是受到厚待的。孫權曾稱讚他「孟德有張遼,孤有甘興霸,足相敵也」。陳壽也是做東吳猛將作傳時,也把甘寧與程普、黃蓋、蔣欽、陳武猛將等放在一起作傳,後世稱之為「江表十二虎臣」之一。
  • 孫權給出了答案
    引言:三國時期,魏、蜀、吳每個陣營都有一位王佐大臣,蜀國諸葛亮,即任軍師又任丞相之職;魏國荀彧如果不是一心擁漢,曹操對其產生不滿,想必也能擔任丞相一職位;吳國張昭,忠於孫吳,盡心輔佐孫權,但是因為種種原因
  • 他的女兒到底有多厲害?
    文中說,關羽隨劉備到達荊州期間,「劉備娶與妻室,先生一子,次生一女」。劉備率兵入川,兵進雒城,龐統殞命落鳳坡,西進戰略嚴重受挫,緊急向荊州求援,諸葛亮、張飛、趙雲等人率大軍前去匯合,留下關羽獨鎮荊州。劉備收取益州,奪得漢中,自立漢中王,關羽受封為前將軍,漢壽亭侯,假節鉞,整點兵馬,欲北徵襄樊。
  • 孫權提親時,關羽怒道:虎女焉能嫁犬子,可是後來虎女嫁給了誰?
    孫權提親時,關羽怒道:虎女焉能嫁犬子,可是後來虎女嫁給了誰? 當年劉備在佔領益州之後孟,就把荊州的大小事務是全數交給了關羽打理,天下十三州,劉備手裡也才是只有荊益二州,這是把自己的一半天下交給了關羽啊,這份榮譽是更讓關羽的頭昂的更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