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雖出生在亂世,但始終懷有一個純淨的心。
她頗有才氣,不僅對中國歷史有過深入研究,而且自學並精通多國語言,學貫中西。
她出身名門,一生跌宕起伏,即使經歷風雨坎坷,數次顛沛流離,親人離散,卻依舊優雅如初、溫厚平和。
她與錢鍾書的愛情令人世人羨慕,一生一世一雙人,也擁有了可愛懂事的女兒,活成了所有人都羨慕的樣子。
她就是楊絳先生,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被人們忘記,她只想一個人安安靜靜地創作、學習與生活。
她的言語影響了很多的人,其中有一句話最為經典。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為什麼說這句話經典呢?雖然短短17個字,但讀後會讓人反思自己,而後有扎心之感。
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嗎?其實是來自楊絳先生給一位年輕人的回信裡。
有個年輕人在高中畢業的時候,給楊絳先生寫了一封信,信中除了表達了對楊絳先生的崇拜之情還說出了自己的困惑,希望得到楊絳先生的解答。
楊絳先生收到信後,在回信中除了一些寒暄的語句,就寫了一句建議的話語:「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確實,我們現在對生活中產生的困惑、焦慮以及迷茫等等,現在想來也就是因為「讀書太少而想得太多了」。
讀書太少的人往往會想得太多,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我們人類從來都是喜歡「思考」這個東西的,因為可以毫不費力,這也正好迎合了我們懶惰的心理。
然而,因為內心沒有什麼東西,想來想去,仍然停留在一個點上,跳不出框子,於是便越想越空虛,越空虛越迷茫,越迷茫越看不到人生前行的方向,大致就是如此。
讀書多的人則不同,他們從書中看到了對待一個問題不同作者的不同觀點和不同思考方式,於是在實踐中融會貫通,這樣基本上也就不會再鑽牛角尖了。
中國人自詡為愛讀書的民族,「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愛讀書的中國人平均每人每年讀4.66本書,不到5本,而世界上最愛讀書的民族是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平均每人每年讀64本書,中國不到人家的十分之一。
現在整個中國社會都在販賣焦慮,有這點焦慮的時間希望大家多讀幾本書,來沉澱一下自己。在書中,你會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會看到另一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