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多跟孩子說說自己小時候的事!少年的你和他更容易對話!

2020-12-21 慢羊說育兒

文/慢羊

女兒很喜歡聽我們小時候的那些事兒,高興的,傷心的,她都很感興趣,百聽不厭。

時代的不同,讓我們和孩子的童年生活有著巨大的差異,而孩子出於新鮮好奇,總希望我們能多分享一些關於兒時的記憶。這就像我小時候一樣,總愛聽爸媽講他們兒時的那些事兒。

或許,那些記憶可以讓我們跨越時空,讓曾經年少的父輩、我們以及正值少年的孩子隔空對話?

往事讓我們頓悟,原來快樂不過來自於些小事兒

跟孩子說我們小時候的事兒,可不是想借那個年代的物質匱乏以及生活中的不易來教育數落女兒,那些孩子不愛聽。我們跟孩子分享的,是我們自己也極為珍視的回憶,無論酸甜苦辣,都無比珍貴。

我們跟孩子細數過小時候超級稀罕的那些零食,比如酸梅粉、老鼠屎糖、乾脆麵……孩子爸爸說曾經收集過一套酸梅粉裡的小勺(有兵器、人物等不同造型),那會兒他可是相當寶貝的,只可惜後來在搬家的過程中遺失了。孩子爸爸現在提及此事還覺得遺憾,而女兒似乎也感同身受,她甚至安慰爸爸說,如果她能夠穿越時空過去幫爸爸收集一套就好了。

我小的時候,夏天總有個老太太在學校門口賣野生葡萄,一毛錢一串。那葡萄別提有多酸了,我們這群小毛孩子卻很喜歡。買來的葡萄也顧不上洗,跟小夥伴一人拽上幾顆,泡在自己的水瓶裡,那就是我們一下午的飲料了(那會兒可買不起正經飲料)。現在說起這事,不知道為什麼,我嘴裡似乎還酸溜溜的,好像回到了兒時,那水的味道實在說不上多好,但喝起來心裡卻美滋滋的。

跟女兒說完有關葡萄的往事後沒幾天,家裡剛好買了串葡萄,酸得很,我跟孩子爸嘗了兩顆便丟到一邊了。不一會兒,我發現閨女的水杯裡正泡著幾顆葡萄呢。小女孩說,她也想嘗嘗葡萄水的味道。我問她「好喝麼?」女兒回答說「還不錯。」其實,對她這樣嘗過各種飲料的孩子來說,葡萄水肯定好喝不了,只不過那裡面沉澱了媽媽的美好回憶,所以對她來說,也多了些滋味吧?

前幾天買了些桑葚,一顆顆看著很漂亮,但吃起來卻酸澀得很。於是很自然地說起了小時候摘桑葚的事兒。那年,桑葚成熟的季節,正好去鄉下的舅舅家玩,小表姐熱情地帶著我去摘桑葚。那會兒她靈活得很,三兩下就上了棵樹,而且她看中的還是棵斜朝著水塘長的樹。她在上面採著桑葚,我在樹底下急得不行,生怕她不小心落到水中。當然最後她安然無恙。話說那會兒的桑葚是真甜呀,我簡直能吃到飽。多少年過去了,當年的小表姐如今早已中年發福,再也爬不了樹了,但不知道為什麼,我好像還記得當年那焦急的心情。

而女兒聽了我有關桑葚的往事,則是嚮往得不行。她當然不是在意那幾顆桑葚,她只是羨慕我有過那種體驗罷了。

常常和孩子聊聊這些往事,好像我們跟孩子都會有一種奇妙的感受。在物質極大豐富了的今天,無論是我們還是孩子,都是常常焦慮,永不滿足,好像真正的快樂距離我們很遠。但說起小時候的那些事兒,忽然有一種頓悟的感覺,其實快樂原本是很簡單很樸素的事,只是我們常常捨近求遠罷了。

而對女兒來說,她也會比對爸媽的往事來審視自己的童年,然後一一跟我們細數她生活中那些承載著快樂的片段和故事,這些讓她不自覺地學會了知足。相信隨著她漸漸長大,那些片段會始終留存在她的腦海裡,成為她珍視的記憶之一。

在那些童年往事裡,家長對孩子來說不再是「煩人的爸媽」

小時候我也很愛聽爸媽講他們的童年往事。記得爸爸說,他小時候那會兒春節熱鬧極了,他和幾個小夥伴總是頂著個小龍燈,沿街在每家商戶門口都要舞上一會兒,商戶老闆則會給他們幾個小孩子些酥糖、餅乾等吃的。一條街舞下來,他們幾個小夥伴都是收穫滿滿,歡喜得不行。

聽爸爸說起往事的時候,我總感覺像是順著他的記憶,去往了他的童年,像是親眼見證了他所講述的一幕幕趣事一般。

這是一種很奇妙的感覺,畢竟,在我的印象裡,父親永遠是嚴厲的、不苟言笑的,我從小就很怕他。但是,在他的那些往事裡,父親變成了小男孩,我好像可以和他平等對話了,這讓我很自然地對父親多了些親近感。另外,我會知道,原來父親並不是生下來就是「令人生畏」的父親,他曾經也是個貪玩貪吃的小男孩。不知道為什麼,這會讓童年時期的我感覺很好。

我想女兒也會有類似的感覺吧?在我和她爸爸的往事裡,我們也只是和她一樣的小孩子,我們不再是永遠督促她專注於功課、事事要求她遵守原則的「煩人的爸媽」。

通過少年的視角,我們也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

其實,反過來,在記憶裡回到童年時代的我們,也會對孩子多出許多理解和尊重。

比如,我有時候會為女兒感到惋惜,她明明頭腦聰明,但卻絕不是很用功的孩子。因為惋惜,有時候就不免嘮叨她幾句,孩子聽了總是很煩。

很偶然地,那天跟孩子聊起我小時候的數學老師。那是小學5年級的時候,一向老老實實的我忽然變得特別貪玩,放學總要跟同學玩夠了,然後隨便找個同學抄下作業。那段時間裡,我的作業本裡多了很多紅叉叉,但也絲毫沒有在意。直到大約半個月之後,數學老師找我溫柔地談了次話(她沒有請家長,也沒有批評我),問我是不是遇到了什麼問題。老師的溫柔以待讓當時的我相當愧疚,從此我又回歸正軌。

想起往事,忽然對女兒現在的貪玩多了些理解,作為母親,也多了些釋然。

此外,女兒很喜歡收集東西,她的房間裡存放著很多「不起眼」的小東西,那些在我們眼裡都是製造混亂的「垃圾」,然而女兒卻總是視若珍寶。我們之間像是橫亙了一道大河,無法理解彼此的想法。而當孩子爸爸如數家珍地說起他小時候的那些寶貝時,他好像忽然懂了孩子對那些小玩意兒的在意。在孩子和成年人的眼裡,「珍貴」原本就有著不同的含義。

結語:

少年間的交流,或許能夠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彼此

時間好像並不總是向前的,在那些珍貴的兒時記憶裡,少年的我們好像和現在的孩子們碰面了,而且進行了一場場無聲的精神交流和思想的碰撞。

這樣的碰撞,想來很有意義。感受過父母的童年,孩子可能會不再覺得那樣孤單那麼難,因為爸媽也曾經歷過那些成長中的喜與憂。而回到兒時往事中的家長,可能會更加懂得孩子現在所承受的苦與難。於是,我們不會再輕易地去否定和指責他們。

跨越時空的代際對話,實在是很有些意思。

本文為慢羊說育兒原創,歡迎關注和轉發!

相關焦點

  • 聽聽這孩子和家長的對話讓人落淚,孩子們需要的是家長的理解
    就像一個孩子和家長之間的對話來說,他們之間的對話就表達出了現在很多家庭的關係狀態。在對話中,孩子對家長講到,自己有做完了家庭作業,並且還看了兩個小時的課本,現在有些累了,想休息放鬆一下。當孩子講完自己的想法後,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怎麼就叫累了?你看看那些天天上班,需要在工廠忙碌的大人累不累?
  • 小學女廁出現例假提示牌,家長表示意外:跟我們小時候完全不一樣
    臨近女廁的校醫務室裡備有全棉衛生巾、一次性內褲、紅糖薑茶、暖寶寶、熱水袋等,從細節上保證孩子得到最完善的「呵護」。學校的暖心之舉,網友紛紛表示支持,甚至有學生家長說:「太意外了,跟我們小時候完全不一樣。」
  • 孩子不肯認錯,家長應該怎麼做?|微言夜讀 · 親子
    案例中的孩子所強硬堅持的,或許只是為了爸爸媽媽的一句理解與安慰吧——「他的確做錯了,我們知道這對你不公平,讓你很委屈。」有了這樣的情感撫慰,再告訴孩子他也有做得不對的地方,解決問題除了打架,其實還有很多更有效的方式。這樣說,孩子就會更容易接受了。
  • 孩子將來是不是有錢人,小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中了的家長偷著樂吧
    孩子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有什麼樣的成就,跟家庭教育有著密切的關係。每個孩子生下來的之後差距並不大,但通過後天的教育,可以很大程度決定孩子的一生。我們都想讓孩子成為有錢人,未來衣食無憂,那麼家長如何判斷孩子未來是窮是富呢?
  • 10歲男孩誘騙女童舔他下體,家長拒道歉:他沒教養的樣子,和你一模一樣
    5歲的小女孩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但她覺得被欺負了,就把這事告訴了媽媽。 媽媽這才知道,自家孩子竟然在自己眼皮子底下遭遇了性侵和侮辱,立即找男孩家長理論。 沒想到,男孩母親會是這副嘴臉: 說自己是上海本地人,有錢有勢不怕警察查,不配合警察工作,電話不接,警察局也不去,氣焰非常囂張。並且,在監控全程拍下的情況下,拒絕道歉。 她不覺得自己孩子做的事有多過分。反而振振有詞:「她是自願的!」
  • 孩子很難跟父母做溝通,了解「內部語言」,幫家長走進孩子內心!
    那麼為什麼小時候乖巧聽話的孩子到了青春期就會不服管教,出現封閉叛逆呢,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而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從一個生理到心理都完全依附家長的階段,發展成有獨立思考能力和自我人格的獨立個體,這其中轉變的過程中,如果家長不具備科學的教育方法,出現這樣的問題在所難免。
  • 「低層次」的家長,只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的家長是這樣做的
    很多孩子說,一聽到家長給自己嘮叨,講一些大道理他就煩。不妨父母可以換個角度想一下,如果有人跟自己這樣嘮嘮叨叨,講一些大道理,你們煩不煩?所以,只會講道理的家長,是最低級的教育方式,也很難起到很好的效果。只跟孩子講道理到底有哪些不好的影響呢?
  • 孩子怕黑,睡覺不許關燈?家長這樣做,孩子更容易接受!
    一時間,群裡熱鬧了起來,好多寶媽都說自己家孩子怕黑,必須等他們睡著了才敢偷偷關燈。原來這麼多寶媽有類似困惑,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孩子怕黑」這個話題。我自己也有過同樣的經歷,說起來特別心酸。女兒小的時候,是個非常敏感的寶寶,不僅僅怕黑,就算聽到一點點響聲,都會害怕躲在我的懷裡。
  • 李玫瑾:孩子青春期太重要,這8件事家長一定要做(別讓自己追悔莫及)
    早年你可以說快寫作業去,走我們上學去。到這個階段不要這樣了。告訴孩子,你現在長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幫助時你就說話,你如果不說的話,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而家長則要暗中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只是表面上開始放手。
  • 為何跟孩子說話句句扎心?這位母子對話,告訴我們說話請不要帶刺
    中秋節是在大姨家裡面過的,本來是開開心心的氣氛,最終因為大姨跟她兒子說話句句帶刺,讓原本良好的氣氛變得非常尷尬。怎麼回事呢?這件事情還需要從大姨和她兒子的一段對話開始說起了!,可以看得出和孩子溝通也需要耐心和技巧,我們總抱怨和孩子說話太扎心,卻總是未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過問題,忽略孩子的感覺、過度解析孩子的話,最終都會讓孩子甚感崩潰、不知如何和父母溝通,在無法被理解的時候孩子就抱著"早知道就不說的思想"、或者"再也不跟他們說"的思想。
  • 孩子是「路痴」?家長可培養他的空間認知能力,別用批評解決問題
    文丨郝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前幾天和朋友一起出去玩,朋友去停車場找自己停在那的車,可是找了半個多小時都沒有找到,朋友自己也很無奈,說是自己的方向感太差了。而且似乎跟遺傳一樣,自家的孩子方向感也很差,一起逛商場的時候,朋友總是得把孩子看得牢牢,就怕這娃走遠了,待會找不到家長。有些家長就會發現自己的孩子不能準確地分清東南西北,平時也總是不認識路。出現這種情況的孩子並不是比別人笨,而是因為這些孩子的空間認知能力發育不夠完善,進而使得孩子沒有方向感。
  • 長大後「好學」的孩子,小時候往往有幾個討厭的表現,家長別誤會
    在小成大概3、4歲時,媽媽就覺得他是「煩人精」,整天圍在大人身邊不停地說話,在家閒不住總想出去玩。選擇的朋友也跟別人不一樣,喜歡和比自己大的孩子混在一起,可惜人家都嫌他太吵了。剛開學沒多久,老師就和小成的父母提起這件事,說很少有像他這樣好學的孩子,雖然麻煩了些,但一定要重視他的問題。上了小學後他學會了用手機、並漸漸懂得查資料,不再纏著大人問了,悶聲學習成績一直很穩定。
  • 怎麼聊孩子才願意聽?掌握5個聊天技巧,孩子會主動跟你聊
    現在的孩子真的太難帶了,放學回來,想要跟他聊一下天,結果沒兩句就說不下去了,要麼就是他不耐煩回答,要麼就是我們不知道說什麼,做爸爸媽媽實在是太難了。先不說家長怎麼跟孩子聊天,各位朋友試想一下自己下班回到家,孩子問你:今天你上班做了什麼?你在公司有沒有認真工作?
  • 8個和青春期孩子對話的簡單小法則,幫你收穫更融洽的親子關係
    沒關係,媽媽幫你一起分析下考砸的原因,我們再趕上去好不好?」「好的,媽媽,謝謝你!」這樣的對話形式在玲玲和女兒的生活中是一種常態,正是因為玲玲懂得跟青春期孩子的溝通藝術,所以她們之間說起來是母女,其實更像是閨蜜呢。
  • 孩子被訓斥後,容易出現過激行為,家長這樣做才能有效避免
    由於小樂年紀比較小,對什麼事都有說不上來的新鮮勁,所以也經常給父母闖禍。一般的小毛病,媽媽也就是說說小樂,讓他以後注意點。但是有一次,貪玩的小樂開始玩上電了,一不小心導致電路走火,差點把家裡都點著了。媽媽嚇壞了,看來口頭教訓是不管用了,提起笤帚屁股上狠狠地打了小樂,就是讓他長點記性。由於問題比較嚴重,街坊鄰居也有點責怪小樂,覺得這孩子太不懂事了。
  • 寶寶指甲軟說明缺鈣,月牙多就代表健康?來說說孩子指甲的那點事
    小寶寶的身體健康是家長最為關注的一件事,畢竟只有孩子的身體健康了,才談得上日後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這也是一切的資本。所以父母總會特別關注孩子平時的一些小細節,希望通過某些孩子身體方面的特徵來判斷孩子的身體是否是健康的。
  • 親子教育:在對於自己和孩子的邊界感上,要多多下功課
    我們不想孩子變得恐懼,焦慮,自卑。不想要的東西會帶給我們智慧,我們對不想要的事情就會逃避,唯恐避之不及,特別的害怕。但恰恰相反,這些部分才是我們增長智慧的關節點。孩子不希望你打擾的情況下,他覺得這樣是能夠最好集中他注意力的情況下,你就不要去幹擾他。在這裡再次的強調邊界感!什麼事兒是孩子自己的事,什麼事是家長的事,我們這時候一定要弄清楚,不要再去影響孩子注意力,消磨他的意志力了。
  • 該如何正確的跟孩子說話,你真知道嗎?要注意哪幾點?
    1.語氣溫柔可親孩子不聽話,到處亂跑,如果你訓斥他:「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孩子很可能會覺得媽媽不再愛自己了,反倒更容易產生牴觸心理,變得更加不聽話。如果你微笑著對孩子說:「好孩子,讓媽媽看看我們寶貝乖乖坐著的時候,有多帥氣多懂事!」孩子自然能感受到家長的愛,也就更願意服從你的指令了。
  • 少年第一次配眼鏡七百多度,是家長還是孩子的錯?
    >這是一年後,我與17歲少年第一次戴眼鏡度數七百度來複查時發生的對話。>「為什麼」「戴了就取不下來了」想起東哥一句話,聽了我都想打人如此家長,我想不通他是怎麼想的?不管是正視眼還是近視眼,你遮蓋一隻眼時單眼可以看到0.8,再努力看0.9時模糊不清,而雙眼能看到1.0。而他配鏡視力才0.8此少年因雙眼融合障礙功能導致沒有雙眼疊加作用。
  • 得不到及時滿足就哭鬧不止,孩子「性子急」,家長早知早受益
    上個星期我帶孩子去家旁邊的公園玩,孩子好久沒出門了,像瘋了一樣一直玩滑梯。玩了一會兒,他感覺累了就跑到我身邊要水喝,然後我就從包裡把水拿給他孩子就大口大口的喝了起來。旁邊有一個三四歲的孩子,看到我的孩子正在喝水可能也想喝,就跟他旁邊的奶奶說,他也想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