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國內作業調查統計發現,全國近90%的家長曾經都吼叫過自己的孩子。
執筆:王筱銘
編輯:王之風
定稿:蘇子後
由於孩子天性好動,對未知的好奇心、探索欲都比較強,就經常會調皮搗蛋、闖禍,父母在說了幾次後,就失去了耐心,直接採用吼叫的方式,覺得娃不吼不聽話,可你是否想過這種方式,很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傷害嗎?
案例:
婷婷結婚之前是淑女,幾乎很少生氣,可結婚生完孩子後,硬生生的變成了「潑婦」。
她的兒子今年4歲,一天剛在衛生間裡面擠出來很多沐浴露,趁著婷婷在清理的時候,拿著畫筆開始在牆上畫了起來。
婷婷出來後,一把將畫筆從孩子手上奪下來,然後忍不住對著娃大吼道:「跟你說了別在牆上到處畫,我都說了多少次,你怎麼就不長記性?」
孩子面對著牆壁,手舉在半空中,愣了半天,回過神後,開始娃娃大哭起來,婷婷接著吼道:「你還有理哭呀,別以為這樣就完事了!」
兒子轉過來,一臉驚恐的看著媽媽,眼淚譁啦啦地留著,但是卻再也不敢出聲。
婷婷冷靜下來,看著兒子一臉受驚的樣子,變得有些內疚,心疼地將娃摟進自己的懷裡。這時候孩子邊哭邊說道:「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手還緊緊摟著婷婷的脖子。
對於父母吼孩子的場景,相信很多人都會覺得非常熟悉,或許自己也在經常吼娃,據國內作業調查統計發現,全國近90%的家長曾經都吼叫過自己的孩子。
孩子被吼後都在想什麼?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吼叫只會讓他們被嚇得楞了神,可到底吼的時候說了什麼,會全部被屏蔽。
因此,父母的大吼大叫,對孩子來說,起不到一點作用,沒有任何的教育意義,反而會影響親子之間的感情。
心理學家所定義的「超限效應」,可以用來說明孩子在被吼的內心,在長期受到某種過強、過多後,心理會變得不耐煩,或是產生逆反的心理。
父母在吼叫後,就會迫使孩子出現這種「超限效應」,最簡單方式就是捂上自己的耳朵,封閉起來,讓自己不受到傷害,從而形成一種保護。
在被父母吼叫後,孩子表面上不反抗,甚至是以沉默的方式來面對,可其實心裡在產生逆反、抵抗的情緒,即便爸爸媽媽給出建議是好的,娃也不會選擇接受,只會是反抗。
父母的吼叫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
1、影響大腦發育
美國兒科學會通過研究發現,父母對孩子吼叫,其實跟打罵、辱罵類似的,都會引起娃的應激激素水平增高,從而造成大腦的結構發生變化。
2、造成心理創傷
孩子在被父母吼完後,原本因父母才擁有的安全感會被逐漸破壞,信任感也會逐漸降低,因爸媽的每一次吼叫,他們都會在內心問自己:「爸爸媽媽真的愛我嗎?」
在父母的一次又一次吼叫後,他們逐漸會對這種疑問肯定,而後逐漸遠離、害怕、不信任父母,以此來保護自己。
而這種心理的創傷會在心裡留存很久,甚至是到了成年後,依舊存在。
3、造成性格缺陷
父母經常吼叫孩子,會讓娃產後一種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什麼都做不好,這樣才會被爸媽吼,惹他們的不高興這樣的心理。
久而久之,他們會自我的懷疑感加深,覺得自己事事都不如別人好,慢慢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變得小心翼翼,怕做錯事被吼,不敢隨意和他人交流,害怕自己會說錯話,惹別人不高興等。
父母該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犯的錯誤?
1、不吼叫孩子
教育專家陳鶴琴曾說過,孩子的幼小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傷害,任何粗暴的教育方式都是不正確的,只能用溫和的方式,才是最有效有益的。
因此,父母在孩子犯錯時,不要吼叫娃,而是應該選擇靜下心來,聽聽孩子的想法,尊重他們,然後心平氣和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2、學會道歉
如果父母忍不住吼了孩子,一定要學會道歉,例如爸媽吼叫是不對的,是我們沒有控制好情緒,寶貝對不起等類似的話語。
無論父母如何兇孩子,孩子都渴望能夠與父母連接、擁抱,在道完歉後,娃會選擇義無反顧地原諒爸媽。
這樣也能夠讓孩子明白,自己是被父母所尊重和喜愛的,可以將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