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兒童遊戲諮詢師,從業年限不長,但深深的熱愛著這份工作。
很多小朋友被爸爸媽媽帶著來到遊戲室,爸爸媽媽的訴求可能更多是諮詢、治療以解決孩子在行為或者情緒上的「困境」。
但進入遊戲室,我更願意在遊戲室帶領小朋友體驗一種「接納和不評價」的關係。
小朋友的表現總是各不相同,無論是在遊戲室裡外。
第一次來遊戲室,面對陌生的地方,陌生的人,儘管遊戲室裡有更多好玩的玩具,但小朋友仍舊抱在媽媽身上,哭著喊著「我不」、「不要」,掙扎著表示不要離開媽媽,不願意進入遊戲室;
有的小朋友,進入遊戲室,怯生生的站在一個地方,或低頭看腳尖,或盯著遊戲室一個地方,或者看著一個自己喜歡的玩具,但任憑諮詢師的如何邀請,也不反應;
有的小朋友進到遊戲室,看見了自己喜歡的小馬/汽車/恐龍/芭比娃娃……,不等諮詢師邀請,便開始玩起來;
有的小朋友則會很好奇,「我可以玩……」、「這個怎麼玩?」、「我家裡也有這個……」、「你知道……」很主動和積極的再探索遊戲室裡的玩具;
也有小朋友,在進入遊戲室,對玩具一概不感興趣,唯獨對某一些遊戲室的「物件」感興趣,比如空調遙控器,還有一些小朋友,看到心愛的玩具後,會衝入遊戲室,對於諮詢師的對話邀請絲毫不反饋……
根據我的經驗,以及我周圍多位夥伴的反饋,很少有小朋友在第一次遊戲治療後仍舊不願意進入遊戲室,通常小朋友會和媽媽說「媽媽,我還想上這個課」、「媽媽,什麼時候去找李老師呢?」
這是為什麼呢?
在遊戲室中,作為諮詢師,我接受訓練和督導,努力嘗試去營造一個「沒有批評、沒有建議、表揚以及讚賞」的環境,我們鼓勵孩子在這個環境中做他/她自己,比如有時候孩子會問「我可以……」,我會反饋「在這裡,你可以自己做決定」,遊戲室裡是一個安全的環境,孩子可以自由的去表露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甚至他可以用消極的行為去表達自己。
你擔心孩子會肆無忌憚的表達?當一個孩子需要通過「過於引人注意」的方式表達想法和需求的時候,會進行設限,但更多的可能是去探索孩子本身的需求是什麼?好比在調頻,幫助孩子找到合適的和這個世界對話的頻道。當孩子自己遊戲室中滿足了他們用消極方式表達自己需要,到了遊戲室外,這種需要就降低了。
我的一個4歲的小朋友,男孩,被診斷髮育遲緩。語言發展滯後,在幼兒園經常體驗受挫經歷,一段時間後,老師發現孩子變得經常動手打其他小朋友,在情緒失控時用嘴咬別人,甚至是自己,於是被不斷批評和教導,但老師和家長發現孩子「充耳不聞」,家長和老師教導都不起作用,最後不得不休學。
孩子,是壞孩子嗎?
當然不是!
為什麼孩子不會聽家長和老師的訓導呢?
後來,在遊戲室中,小朋友一次次的用自己喜歡的恐龍,扮演最不聽話的那一隻,撞到了恐龍的食物,踢翻了凳子,不斷的把皮球排到空中……好像在彰顯自己的力量。
在一段時間的諮詢後,媽媽反映小朋友「令人頭疼」的行為逐漸減少,最重要的是這時候老師和媽媽發現多數時候可以「和小朋友對話了」,以前的時候和孩子說話,孩子會一直沉浸在自己的玩具和遊戲中,即使媽媽邀請,除非很強烈的聲音,否則孩子很少主動反饋媽媽,現在媽媽可以和孩子很輕鬆的談論好幾個來回。
在遊戲室中,小朋友發生了什麼呢?在遊戲室中,孩子通過扮演發洩被壓抑的情緒,在打鬥遊戲中找到自我的力量,這些都是發展性的經歷和成長。
那麼,諮詢師在這個過程中做了什麼呢?
我的老師鄭如安博士總結了一句:「反應反應,再反應!」,孩子在遊戲室中會沉默,會暴力表達,會對某些玩具或人充滿憤怒,也會對諮詢師很依賴……,此時諮詢師需要做到「不評價」,如「一」地去反應孩子的行為和情感,而孩子也會感受到的來自諮詢師的這種尊重,進而內化。在遊戲室,孩子的成長不是認知的學習,更多的是情緒的表達,對自我的發現。
透過諮詢師和孩子建立的「不評價」與「接納」的關係建立更多正向的體驗。在結構式遊戲治療中,有個技巧可以很有效的幫助諮詢師去和孩子建立「不評價」和「接納」的關係,便是「追蹤描述行為」和「情感反應」,面對孩子正在發生的行為,用我們的話將之反饋給孩子,面對孩子正在發生的情緒情感,用我們的語言表達給孩子,孩子會更清晰當下自己身上正在發生什麼,也更深刻體驗自己的情緒。成人做到這兩點,便掌握了進入孩子世界的鑰匙。
但在踐行「不評價」和「接納」的過程中,我們會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追蹤描述,對情感進行情感反映,但有時候,孩子發現我們反饋他的方式的不同,在一個6歲男孩的案例中,在孩子擺沙盤的時,突然有一天孩子發現我在重複他的話,甚至會模仿他大叫的聲音,他一下子好像發現了新的天地,開始大笑:
「老師,你怎麼在重複我的話?」
「是,你發現了老師在重複你的一些話」。
「老師,你又在學我~」
「嗯,老師想讓你知道,老師正在跟隨你的遊戲。」
後來,在和媽媽的一次溝通中,媽媽反饋說孩子特別喜歡來這上課,和去其他課時候的磨唧唧不一樣,通常提前一天就會很雀躍,有一次孩子對媽媽說,你知道為什麼我喜歡去李老師那裡上課嗎?因為不管做什麼,李老師都會說我看到,然後還對我說你做到了……,這時媽媽反思到,自己很忽略這一點,總以為現在帶著孩子上各種課,提高能力就行,但這樣就處於了每天「趕場」的節奏中,有時候為了趕時間,一些原本孩子做的事自己就直接替代了,孩子原本產生的一些情緒感受也被忽略。
在我的理解中,手藝人是專注的,需要不斷去鑽研學習。這個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學習,反思和總結。
和兒童工作更需要全然的專注,也需要更全面的技術學習,
進入遊戲室,我們便是和孩子開始締造一個修復關係的世界,
那麼,我想邀請你和我一起成為「修復關係」的手藝人,
幫助更多的兒童和家庭。
如果您也想成為這樣的兒童工作者,在遊戲室裡為孩子構建安全穩定的關係,實現正向經驗的轉化,從而促進孩子的成長,歡迎參加由臺灣遊戲治療學會秘書長鄭如安博士親自帶領的結構式遊戲治療專業工作坊,零基礎起步,也可以成為專業的遊戲治療師!
詳情請點擊這裡:
尋找30位與兒童工作的夥伴,更新我們的作業系統:結構式遊戲治療北京班招生啟動!
課程大綱
報名老師:
馬老師:13811576738
不論您是希望通過遊戲治療的方式讓孩子得以療愈;
還是希望推廣遊戲化養育,讓更多家庭受益;
或者希望在生活中踐行更好的親子陪伴,
我們都在這裡,
真誠地歡迎您來!
作者簡介:李志峰,坐標北京。科恩親授遊戲力講師;結構式遊戲治療師(在訓)。專注於3-6歲兒童情緒與行為問題,從事兒童遊戲治療個案諮詢與家庭教育講座,個人公眾號:杉峰與兒童(ID: Fzhi_xin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