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程式設計師「35歲的坎兒」這個話題,似乎始終縈繞在IT圈子裡揮之不去——它不僅引來程式設計師老前輩的輪番感慨,也令初入職場的IT新人倍感焦慮,更直接地體現在網際網路公司招聘簡歷表上:「僅限35歲以下」、「超過35歲不考慮」……
或許以下現狀能說明一些問題:
這一點其實在網際網路公司愈發明顯:隨著應用平臺激烈程度逐日攀升,公司各大小項目開發周期短、更新迭代頻次加快的需求也是日甚一日,程式設計師加班(熬夜)久而久之也就成了家常便飯;
IT圈日新月異的技術應用,需要程式設計師在兼顧忙碌工作的同時還要抽出時間來自主學習(緊跟時下熱門技術算法確保不掉隊),這也是對程式設計師工作和學習兩種能力的雙重挑戰;
相對於國內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而言,各公司各行業對IT人才的培訓速度明顯滯後,而為了確保新鮮技術的活躍度,從業者年齡開始逐步年輕化,如此一來不少程式設計師開始在35歲以後轉到管理崗,以便培養更多專業的IT程式設計師人才。
可以看到,以35歲為分水嶺,程式設計師的職業生涯路徑會出現一個相對拐點。
而在這一不得不面對的事實面前,作為一名程式設計師又該如何積極應對呢?我們不妨拿軟體測試開發來舉例,看看小白萌新如何遵循職業路徑實現由基礎到高階的職場躍遷:
軟體測試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所列各項屬於小白萌新入門必備,學員需要通過基礎學習,掌握測試基礎、作業系統Linux以及資料庫MySQL的相關概念及操作邏輯。
完成基礎學習之後,接下來要學的便是手工測試部分,通過對缺陷管理、測試流程和測試設計的學習掌握,具備一定的手工測試能力。
最後一部分,通過項目實戰的模擬演練,從功能測試、回歸測試、數據測試等多個測試維度進行鞏固提升。
在這一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匯智動力學院會從線上視頻講解、線下面授實操以及班級群全程輔導等多個維度對學員進行全面地、系統化培訓提升,確保學員在規定的課時內消化、吸收並牢牢掌握所有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對面試能力的指導,助力學員成功就業。
成果:完成第一階段的程式設計師可勝任初級測試工程師工作。
軟體測試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相較第一階段而言,學習內容的深度又提升了一個層次,對應的後續就業和崗位選擇性也更多。
這個階段同樣也分為三個部分:
1. 第一部分要求學員掌握編程基礎Python、網絡基礎及單元測試unittest。
2. 第二部分的學習,圍繞自動化測試Selenium、接口測試postman、性能測試JMeter進行深度剖析。
3. 第三部分當中,學員會接觸到UI自動化測試、接口自動化測試及性能測試部分。
可以看到,第二階段對項目實操能力的要求更高了,整個學習過程匯智動力學院的指導老師同樣會對學員的日常疑問難點進行悉心講解。
社群中不定期的直播課福利還可增加學員對相關測試能力的深度認知,讓理論和實踐做到更深入的有機結合,從而奠定學員紮實的項目實操基礎。
在結業後、就業前,通過對面試能力的指導,增加學員拿到高薪offer的概率。
成果:完成第二階段,可以勝任測試工程師/自動化測試工程師/高級測試工程師工作。
此外,還有第三和第四階段的進階內容,因為和主題關係不大,所以這裡不再展開描述,感興趣的程式設計師小夥伴可以通過傳送門查看關於軟體測試開發的詳細闡述《軟體測試開發到底是做什麼的?行業錢景如何?看這篇文章就夠了!》
可以看到,不同階段對於程式設計師的能力要求也是有所區別的,且遵循由淺入深、由粗到精、由較繁雜到成體系的進階邏輯。
高級測試工程師段位要求:
高級測試開發工程師段位要求:
而步入職場當中,面對我們開頭所講的幾個場景問題,作為軟體測試開發程式設計師,需明確如下路徑,以便未雨綢繆,迎接自己的35歲職業坎:
測試程式設計師也好,開發程式設計師也罷,在初入職場的階段一定要積累足夠的測試經驗或代碼量,從身居一線開始打磨自己的技術/專業實力,這也是和其他程序眼拉開差距的關鍵階段,後續的職場進階過程中,關鍵拼得就是誰的基本功更紮實。
通過第一階段的磨礪,在這個階段應該具備「對任何新技術都能迅速看透本質,從而快速吸收為自身知識體系一部分」的職場能力,相對於早前低頭走路式的摸爬滾打。
此時應該逐步構築起自己善於思考且仰望星空的能力,技能也開始往系統化、邏輯化方面轉變。
到了這一階段,想必離「35歲的坎兒」也為期不遠了,經過前兩個階段的沉澱儲備,現在的你,不論個人的實戰經驗、架構能力、還是邏輯視野、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已經遠不再局限於當前的這個技術領域。
或垂直於計劃方向,或上升到管理崗,亦或是跳出舒適圈挑戰更大的項目,只需要結合自己的實際現狀來做決策便沒錯了。
這裡,匯智妹也附上軟體測試工程師崗位路徑圖,大家來對照參考,或許感觸也會更深:
註:開發程式設計師路徑邏輯大致相同
不可否認,大多數人從事IT行業其實最初都是衝著高薪去的,在職業發展過程中如果有更好的選擇,其中一部分人會選擇通過努力來轉到心儀的崗位,而一些水平較差的程式設計師則不得不面臨被淘汰的結局。
而應對35歲的所謂「危機」,程式設計師大致有如下幾種出路(或者說結局方案)
通過豐富的iT技能和自成體系的技術實力,紮根技術方向,以匠人心態持續打磨好自己的產品,一路走到底,成為IT圈子的大拿,倒也跟自己的從業初衷一致。
逐漸的不再滿足於純技術領域的探索,而是思考更多的問題:
典型如雷軍和他的小米集團,算是上述第二點,由基層到管理崗之後,跳出任職公司的範疇,另起爐灶,用科技來改變世界。
從而追求更高層面的人生價值,當然,做出創業的決心和勇氣也是令人欽佩,畢竟,九死一生式的創業生涯,不是誰都玩得轉的。
所以,另一部分「非風險偏好」的程式設計師開始轉行做自媒體/垂直領域達人,相對於雷軍式硬體型創業,這種創業更屬於知識付費型。
畢竟,在這個一部手機就可以做到「我為自己代言」的網絡世界,只要有真功夫、有過硬的內容,不愁找不到分發渠道、不愁找不到自己的精準粉絲,而基於粉絲做商業變現,也就水到渠成。
隨著國內網際網路發展勢頭愈發迅猛,各行各業的數位化轉型進程加快,從網際網路公司「退役」的程式設計師,轉到競爭壓力沒那麼大、且工作氛圍相對更好的一種環境,發揮自己既有的IT價值,倒也不失為應對危機的一種出路。
況且現在流行兼做「斜槓」打工仔,在主業之外兼職搞一些副業,自由又輕鬆,也算退而求其次,過得安逸自在了。
OK,今天就跟大家聊到這裡,不知各位程式設計師小夥伴對於「35歲這個坎」又是如何理解、如何應對的呢?
歡迎下方留言互動,都來說說自己的觀點看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