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運動健身、健康生活儼然成為時尚熱潮。經常健身的人,可能會遭遇運動損傷。那麼,常見的運動損傷都有哪些呢?如何科學運動,避免運動損傷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通常是由姿勢不標準、背部負荷過重等原因造成。舉重不當易引起腰部扭傷。通過保持良好體態、增強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能有效避免腰部扭傷。推薦大家經常做靠牆深蹲練習:後背平直地靠在牆面上,雙膝彎曲,背與牆壁之間無間隙,雙臂在身前伸直。
膕繩肌位於大腿後側,這種拉傷通常發生在從靜止突然加速時。最好的預防方式是做好熱身。進行動態拉伸比靜態拉伸更有益。推薦箭步蹲、前擺腿和腿交叉這3個動作。
這種拉傷也稱自行車運動員拉傷,為大腿內側的內收肌群或其肌腱的過度伸展或撕裂所致。建議鍛鍊前充分熱身,要將身體的關節和韌帶充分活動開。平日要注意通過力量訓練來增強內收肌,這樣能保持骨盆穩定。
肩袖能幫助肩膀自由活動。高強度間歇式鍛鍊可能會導致這種傷病。力量訓練時,要特別注意手的位置,不要讓它位於頭或背的後面。把手伸得太靠後會對肩袖施加過多壓力。
這也稱肱骨外上髁炎,是前臂伸肌重複用力引起的慢性撕拉。患者會在用力抓握或提舉物體時感到疼痛。預防網球肘,注意讓大臂和小臂無論後擺還是前揮都保持固定且具彈性的角度;用支撐力較強的護腕和護肘;打球時於前臂肌腹處纏繞彈性繃帶,可減少疼痛發生。
運動鍛鍊的目的是為了更健康,需要防範運動風險及運動損傷。各個年齡段的人、各種健康狀況的人都應根據各自適應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去制定適宜的運動方案,例如運動種類、運動時間及運動持續時間、運動頻率等。
專家推薦,遊泳和騎自行車是對身體影響較小的兩項運動項目。膝關節和踝關節是人體最重要的承重關節,過度的屈伸就會造成膝關節和踝關節的損傷。遊泳運動過程中,重力和浮力是相互抵消的,關節在無負重的狀態下鍛鍊,大量的上肢運動能夠讓肩部和背部達到良好的訓練,雙腿的運動也可以增強關節的靈活性。騎自行車時,膝關節和踝關節不承重,可以增加肌肉狀態,對身體的損害也比較小。
2. 運動前充分熱身,動態拉伸;運動後進行整理,靜態拉伸
不管從事任何的運動項目,切記要認真做好運動前的熱身以及運動後的拉伸。運動前的熱身與運動後的拉伸甚至比運動過程還要重要。熱身能夠增強韌帶的柔韌度,做好熱身運動能夠充分減輕運動過程中造成的損傷,防止因運動幅度過大導致韌帶撕裂。而運動後的拉伸又可以加速乳酸的代謝,防止乳酸在體內堆積,避免第二天出現渾身疼痛的感覺。
每次運動不是量越大就越好,運動也需要把握好適量、適時的原則。很多人認為只要多運動就會對身體有好處。其實不然,運動強度一旦超出肌肉的負荷,就容易導致身體透支,出現肌肉拉傷。此外,還要堅持「適時」原則,專家建議一天中最適宜的運動時間在下午四點左右,推薦每周至少進行3~5次中到高強度的運動。
中到高強度的運動,可以包含多種運動方式,如步行、跑步、遊泳、球類運動、自行車、健身操等。近年來,美國運動醫學會將每周進行3次中到高強度的體育活動作為全新的國民運動目標,而非單純地以步數來計算。因為慢速的散步是無法達到運動需求的,因此,平時上下班、在室內小範圍行走所產生的步數是無效的,單純1萬步的行走無法衡量運動量。
4. 穿著適宜運動的衣物鞋襪,注意場所和器械使用安全
運動時應當穿著寬鬆舒適的運動服,穿上合適足部的鞋子,以透氣性好棉質衣服和運動鞋為好,這樣能起到一定的緩衝和保護作用。同時要注意運動環境和場地的清潔衛生,避免到空氣汙濁、氧氣不充足的地方去運動,最好選擇地面更柔軟的跑道及操場,或在平坦寬闊的場地進行鍛鍊。
如果在運動中出現拉傷、扭傷,可以通過「RICE」原則來進行自我救治,即制動(R),立刻停止運動;冷敷(I),但冷敷的時間不能過長,一小時敷一次,一次不超過10分鐘;壓迫(C),用繃帶捆綁受傷部位,將冰袋固定在受傷的部位;抬高(E),適當抬高拉傷部位,使拉傷處的肌肉得到放鬆。但在損傷程度嚴重時,一定要去醫院進行專業檢查治療。
疾病人群和中老年人是運動損傷的高危人群,如果有慢性病,建議同時評估心肺情況,讓醫生給出最科學的運動處方。例如,糖尿病患者不宜空腹運動、宜每天或隔天運動,高血壓患者不宜進行頭部朝下的運動等
運動過程應循序漸進,合理安排訓練計劃,切不可操之過急,盲目「跟風」。只有根據自身情況制定運動方案,做到既有針對性、科學合理地運動,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運動損傷。
(來源:人民健康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