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夏季,總有很多人問:怎麼才能快速且有效地減肥?
其實,我們身邊都可能有這兩類人:喝涼水都長肉的胖子和怎麼吃都不長肉的瘦子。胖的人當然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瘦下來,瘦的人自然也渴望自己能胖一點……
但先別忙著互相羨慕,殊不知這兩種情況都可能在提醒你:脾胃有問題!值得注意的是,脾胃不和若不及時調理,很可能會出現癌變風險!
面色:萎黃多見於脾胃虛弱
面色微黃潤澤,稱之為有胃氣。若面部顏色、榮潤發生改變,則為病色。面色萎黃多見於脾胃虛弱,氣血不能上榮於面;面色黃胖,可見於脾胃虛弱,且內有溼氣之人。
口唇:睡覺流口水是脾虛
唇為脾之華。一般來說,唇色紅潤、明亮,稱之為有胃氣;唇色顏色、榮潤發生改變,則為病色。
唇色發黃多因飲食內傷,兼有溼熱鬱於肝脾,可出現精神倦怠,四肢睏乏,頭暈等症狀。下唇深紅且晦黯無華,多屬脾虛運化不強,可見食少神倦、四肢睏乏等。
唇外側紅如血染,內側反淡白無華,此為脾胃虛寒,可見納呆、胃痛等症狀。
上唇紅而鮮明,下唇淡白微青,為胃熱脾寒,可見能食易瀉、四肢睏倦。
下唇深紅,上唇淡白,為胃冷脾熱之兆,症見欲嘔、不思飲食、頭昏、胸痛。
唇微黑兼紫紅多為內實之邪瘀積在腑,症多見心煩、口乾思飲,腹堅滿微痛,夜不得寐等象。
口臭、牙齦腫痛等症狀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關。另外,睡覺時會流口水,也是脾虛不攝的一種表現。
鼻子:鼻翼發紅多有胃熱
鼻色明潤,是胃氣未傷或病後胃氣來復的表現。鼻色黃多見脾胃溼熱;色青多為腹中痛;鼻翼發紅的人,多有胃熱;鼻頭髮青伴有腹痛,也說明脾胃功能不好。鼻頭枯槁,是脾胃虛衰,胃氣不能上榮之候。
眼睛:眼易疲勞脾胃不足
眼瞼主脾,如果眼瞼發紅,說明有脾熱。如果眼瞼不但發紅還爛了、流水,就是脾溼熱。眼瞼淡黃說明脾虛,眼瞼黃白且不均勻,是積食。若整個眼白髮黃,首先考慮黃疸,是溼困脾胃肝膽所致。
耳朵:耳鳴、耳聾是腎虛
耳為腎所主,同時又受養於後天。脾胃虛弱可導致人的腎氣不足,出現耳鳴耳聾。若是脾胃虛弱嚴重,還可致耳廓變薄,顏色變黃,甚至發黑。
提到脾胃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器官,但是,中醫所說的「脾」和「胃」與西醫的「脾」和「胃」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脾胃又被中醫合稱為「後天之本」。中醫說的脾胃功能包含了西醫大部分消化系統的功能。
脾胃是一對好兄弟,脾胃不和可以簡單理解為這對兄弟因為種種原因不能很好的和諧相處或者繼續合作了。
中醫認為,經胃初步消化後的食物分為「清」、「濁」兩部分。
其清者即津液,由脾吸收運化送至全身各處。其濁者,由胃下行至小腸,再行進一步消化。經胃的初步消化之後,下送於脾,由脾再進一步消化與吸收。
中醫說脾主運化的生理功能,可以理解成「人體食物加工廠」。
若脾氣虛,「加工廠」動力下降,則消化能力下降,表現出不想吃飯,吃後腹脹,甚至是排出的大便裡有明顯的食物殘渣,中醫有個專用名詞把它叫做「完谷不化」。
如果脾氣虛升清無力,「上升運輸機」動力不足,導致頭面缺乏營養供應而頭暈眼花,精微物質不能上升與糟粕一起下降排出而出現拉肚子。
脾氣虛日久,水谷精微化生減少,人體氣血生成不足,而出現體倦乏力、面黃肌瘦等表現。
或者脾虛向外輸送機體吸收的水液的能力下降的話,就會使水液在體內停留、聚集,導致體內溼盛、水腫等病症的生成。
所以說「脾胃一虛百病生」。因此在養生過程中保護脾胃顯得尤為重要。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現代人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應酬也越來越多。
中醫裡講凡能引起脾胃功能失調的原因,如:飲食不節、思慮太過、勞累過度、誤吐誤下等均可導致脾胃不和證。
常見於胃脘脹滿、疼痛、腹脹、嘔吐、噯氣、洩瀉、口味異常、便秘,以及現代醫學的慢性胃腸炎、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肝炎等疾病。
診斷可以通過中醫望聞問切來辨證,結合西醫胃鏡、消化道鋇餐透視等明確診斷。
其實健脾胃很簡單,廚房中就有不少好的材料,大家可以通過食用一些健脾養胃的食物就能進行調理。
肉桂、胡椒、丁香、生薑,按照1:1:1:1的比例打碎,用白酒調成糊狀,帖敷穴位。
①神闕穴就是肚臍,能健脾補氣。
②中脘穴位於肚臍上方四寸,劍突與肚臍的連線中間。能健脾開胃、消食化積。
③豐隆穴位於膝關節到踝關節之間的中點處,其能健脾祛溼。
④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三寸處。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