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導語
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本該是純真、快樂、無憂無慮的。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大眾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在心靈上也會出現各式各樣「創傷」或「感冒」。
抑鬱一詞,也隨著大數據的探索,慢慢浮現在了14歲以前的青少年身旁,作為孩子身邊的守護者,如若不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找到合理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最終也會為孩子成年之後埋下抑鬱的「禍根」。
02案例一
何某,男,15歲,初三;自從升入初三年級以來,由於學業壓力不斷增大,何某慢慢變得少言寡語,失去了往日的笑容,隨之而來學習效率也變得異常低下,作業拖拖拉拉一直寫到深夜才能完成。
直到近幾天,父母偶然之間發現何某的手腕上突然多了幾道刺眼的傷疤,一時間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後來經過了解才發現,何某在初三之前,是一名爭勝心很強的小學霸,當面對初三課業越來越重,難免也出現了力不從心的狀況。
不服輸的性格使自己多次努力,也難以理清頭緒,最終也就在內心承受不了壓力的同時,選擇這種「自殘」的形式來釋放壓力;
03案例二
張某,女,16歲,高一;張某在初中三年的成績一直都非常穩定,可就是進入高中以後,面對課業的難度升級,張某經常出現焦躁不安的表現。無論是在學校與同學或者老師,還是在家與父母,經常會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逐漸也就進入了自己「封閉」的世界。
後來與張某交談之後,才得知她的真實想法:在父母的眼中,學習成績是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標,可是進入高中以後,由於孩子青春期發育所帶來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往往彼此之間的交流就停留在了成績下滑後的指責與被指責之中;
04案例分析
經過上述兩個案例的描述,不難看出在孩子的內心世界中,往往並不是像有些父母所想像的那樣簡單,而是需要通過孩子日常的生活表現、學習行為、情緒壓力各個方面來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接連不斷的情緒低落,一旦持續時間過長,往往就會超出他們的自我調節範疇,抑鬱的種子,也就從此「生根發芽」。
在眾多案例研究中,青少年抑鬱的內在成因雖然還不是非常明朗,但是與外界環境的變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例如:
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結構的變化學業壓力增大人際關係出現裂痕心理上的應激事件
以上的這些原因,都是青少年抑鬱心理成因的外界因素。同時,青少年階段,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於一個高速發育的轉型期,一旦出現了抑鬱心理的前期表現,往往並不像成人一樣,有著明顯的特點與合理的宣洩渠道。
05青少年抑鬱心理的表現形式
1、情緒低落
情緒低落是抑鬱心理出現之前的大概率表現形式,特別是一個階段與另外一個階段的情緒表現,明顯判若兩人的時候,往往需要引起父母的格外關注。例如:易怒、焦躁不安、敵意、哭泣、悲傷等;
2、喪失興趣
興趣的喪失,在這個方面與成年人抑鬱心理的表現還是比較一致的。例如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喜歡與周邊的小朋友經常互動玩耍,可是一時間經常將自己關在房間內,對外出玩耍失去了興趣。此時,就需要父母引起重視;
3、認知方式發生改變
大多數孩子從小的生長環境都是積極向上,同時具有很強的自信心,可是一旦出現猶豫不決、注意力難以集中、經常性地自責與內疚時,就需要父母提高認識,引起注意了;
4、行為變化
行為上的具象化表現往往存在於逆反、衝動、具有攻擊性等叛逆行為;
5、生理變化
經常性地出現頭暈、頭痛、心慌、呼吸急促,以及食慾低下、失眠等機理性的改變;
06孩子出現抑鬱情緒,父母應當做到這幾點
1、換位思考與傾聽
與眾多心理問題一樣,期望於改變事實,最簡單同時也最有利的方式就在於聽取對方的訴求與想法,在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尋求出路與辦法,才是解決問題的重心。
面對孩子,更是需要一些耐心,往往成年人的心智思考範疇是要複雜於孩子的心智的,就像家中老大沒有考好並不是因為發揮失常,往往是希望通過故意發揮失常,來引起父母的關心與注意,從而緩解因為二胎(弟弟妹妹)的存在而讓自己「失寵」;
一旦父母能夠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事實並不會像大家所想像的那樣複雜,通常複雜現象背後的現實,都是那麼純粹與簡單。
可就對於父母來說,責怪(傾訴)往往是大於傾聽的;
2、以尊重為前提的開放交流
尊重,對於成年人的世界來說,是一種社交必需品;可是,對於家庭內部,特別是孩子身上的時候,往往父母都會放下平日裡的矜持,更多的是以「尊卑」論長短,再或者以「棍棒論英雄」;
的確,上述的方式並不可取,當然面對孩子也是一樣,當以「尊重」為前提的一段討論開始時,父母與孩子的距離也就剎那間縮短了距離,將彼此的內心拉得越來越近。
交流,也就在誠懇、平和、理解、接納的良性循環下,循序漸進,步步為贏;
3、引導與鼓勵
對於孩子,特別是出現心理上的「裂痕」時,管教一詞想必是大多數父母的普遍管理方式,可是這樣的「中國式家庭」管理方式又會對孩子的心理再次形成傷害;
事實上,無論是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還是孩子,再找到出路之前,能有一個「明燈」式的家人在身邊為自己指引方向不失為更好地途徑。
所以,作為出現抑鬱情緒或抑鬱症的陪伴者時,就需要引導與鼓勵孩子從室內走向室外,積極參加室外活動。規律的有氧運動與適當的日光照射對改善抑鬱情緒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陪伴孩子一起,更能在心靈上起到無形的慰藉作用。
07結語
與很多心理問題一樣,抑鬱症或者出現抑鬱情緒,無論什麼時間發現有著這樣的問題苗頭,及早地積極預防與早期幹預,都能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更能幫助孩子早日脫離心靈上的陰霾。
我是明理記,一個心理學界的乾貨挖掘機,關注我會讓你從心底深處理清思路,得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