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青少年抑鬱症——父母們,這5點表現,您的孩子有嗎?

2020-12-18 明理記

01導語

以一個成年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世界,本該是純真、快樂、無憂無慮的。可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大眾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孩子在心靈上也會出現各式各樣「創傷」或「感冒」。

抑鬱一詞,也隨著大數據的探索,慢慢浮現在了14歲以前的青少年身旁,作為孩子身邊的守護者,如若不能及時發現問題並找到合理的方式方法去解決問題,最終也會為孩子成年之後埋下抑鬱的「禍根」。

02案例一

何某,男,15歲,初三;自從升入初三年級以來,由於學業壓力不斷增大,何某慢慢變得少言寡語,失去了往日的笑容,隨之而來學習效率也變得異常低下,作業拖拖拉拉一直寫到深夜才能完成。

直到近幾天,父母偶然之間發現何某的手腕上突然多了幾道刺眼的傷疤,一時間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後來經過了解才發現,何某在初三之前,是一名爭勝心很強的小學霸,當面對初三課業越來越重,難免也出現了力不從心的狀況。

不服輸的性格使自己多次努力,也難以理清頭緒,最終也就在內心承受不了壓力的同時,選擇這種「自殘」的形式來釋放壓力;

03案例二

張某,女,16歲,高一;張某在初中三年的成績一直都非常穩定,可就是進入高中以後,面對課業的難度升級,張某經常出現焦躁不安的表現。無論是在學校與同學或者老師,還是在家與父母,經常會一言不合就暴跳如雷,逐漸也就進入了自己「封閉」的世界。

後來與張某交談之後,才得知她的真實想法:在父母的眼中,學習成績是衡量自己的唯一指標,可是進入高中以後,由於孩子青春期發育所帶來的生理與心理的變化,得不到父母的重視,往往彼此之間的交流就停留在了成績下滑後的指責與被指責之中;

04案例分析

經過上述兩個案例的描述,不難看出在孩子的內心世界中,往往並不是像有些父母所想像的那樣簡單,而是需要通過孩子日常的生活表現、學習行為、情緒壓力各個方面來發現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

對於一個孩子來說,接連不斷的情緒低落,一旦持續時間過長,往往就會超出他們的自我調節範疇,抑鬱的種子,也就從此「生根發芽」。

在眾多案例研究中,青少年抑鬱的內在成因雖然還不是非常明朗,但是與外界環境的變化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例如:

童年時期的心理創傷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結構的變化學業壓力增大人際關係出現裂痕心理上的應激事件

以上的這些原因,都是青少年抑鬱心理成因的外界因素。同時,青少年階段,無論是生理還是心理,都處於一個高速發育的轉型期,一旦出現了抑鬱心理的前期表現,往往並不像成人一樣,有著明顯的特點與合理的宣洩渠道。

05青少年抑鬱心理的表現形式

1、情緒低落

情緒低落是抑鬱心理出現之前的大概率表現形式,特別是一個階段與另外一個階段的情緒表現,明顯判若兩人的時候,往往需要引起父母的格外關注。例如:易怒、焦躁不安、敵意、哭泣、悲傷等;

2、喪失興趣

興趣的喪失,在這個方面與成年人抑鬱心理的表現還是比較一致的。例如孩子天生活潑好動,喜歡與周邊的小朋友經常互動玩耍,可是一時間經常將自己關在房間內,對外出玩耍失去了興趣。此時,就需要父母引起重視;

3、認知方式發生改變

大多數孩子從小的生長環境都是積極向上,同時具有很強的自信心,可是一旦出現猶豫不決、注意力難以集中、經常性地自責與內疚時,就需要父母提高認識,引起注意了;

4、行為變化

行為上的具象化表現往往存在於逆反、衝動、具有攻擊性等叛逆行為;

5、生理變化

經常性地出現頭暈、頭痛、心慌、呼吸急促,以及食慾低下、失眠等機理性的改變;

06孩子出現抑鬱情緒,父母應當做到這幾點

1、換位思考與傾聽

與眾多心理問題一樣,期望於改變事實,最簡單同時也最有利的方式就在於聽取對方的訴求與想法,在設身處地的站在對方的角度去尋求出路與辦法,才是解決問題的重心。

面對孩子,更是需要一些耐心,往往成年人的心智思考範疇是要複雜於孩子的心智的,就像家中老大沒有考好並不是因為發揮失常,往往是希望通過故意發揮失常,來引起父母的關心與注意,從而緩解因為二胎(弟弟妹妹)的存在而讓自己「失寵」;

一旦父母能夠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往往事實並不會像大家所想像的那樣複雜,通常複雜現象背後的現實,都是那麼純粹與簡單。

可就對於父母來說,責怪(傾訴)往往是大於傾聽的;

2、以尊重為前提的開放交流

尊重,對於成年人的世界來說,是一種社交必需品;可是,對於家庭內部,特別是孩子身上的時候,往往父母都會放下平日裡的矜持,更多的是以「尊卑」論長短,再或者以「棍棒論英雄」;

的確,上述的方式並不可取,當然面對孩子也是一樣,當以「尊重」為前提的一段討論開始時,父母與孩子的距離也就剎那間縮短了距離,將彼此的內心拉得越來越近。

交流,也就在誠懇、平和、理解、接納的良性循環下,循序漸進,步步為贏;

3、引導與鼓勵

對於孩子,特別是出現心理上的「裂痕」時,管教一詞想必是大多數父母的普遍管理方式,可是這樣的「中國式家庭」管理方式又會對孩子的心理再次形成傷害;

事實上,無論是成年人的心理問題還是孩子,再找到出路之前,能有一個「明燈」式的家人在身邊為自己指引方向不失為更好地途徑。

所以,作為出現抑鬱情緒或抑鬱症的陪伴者時,就需要引導與鼓勵孩子從室內走向室外,積極參加室外活動。規律的有氧運動與適當的日光照射對改善抑鬱情緒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陪伴孩子一起,更能在心靈上起到無形的慰藉作用。

07結語

與很多心理問題一樣,抑鬱症或者出現抑鬱情緒,無論什麼時間發現有著這樣的問題苗頭,及早地積極預防與早期幹預,都能對孩子的心理問題起到積極的作用,同時更能幫助孩子早日脫離心靈上的陰霾。

我是明理記,一個心理學界的乾貨挖掘機,關注我會讓你從心底深處理清思路,得到更多!

相關焦點

  • 父母如何幫助抑鬱症青少年的康復指南|飛米粒心理諮詢公益普及
    在正常的青少年成長性困難和抑鬱之間進行區分並不總是那麼容易,這篇文章教您識別正常青春期問題與抑鬱症區別,以便更好地幫助到孩子。了解青少年抑鬱 青少年時代可能非常艱難,抑鬱症對青少年的影響比我們許多人所認識的要多得多。實際上,據估計,各行各業中有五分之一的青少年會在青少年時期遭受抑鬱症困擾。
  • 5 個孩子就有 1 個抑鬱|為什麼孩子也會得抑鬱症?
    ,深陷抑鬱之苦的不僅有大人,還有最應該無憂無慮的孩子。  關於兒童抑鬱我們還希望你知道的 4 個點:  ? 兒童抑鬱症通常在 10 歲以後會顯現出來。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增加未來、長期更嚴重的抑鬱症發作的風險。兒童期和青春期未得到治療的抑鬱症可能導致自殺風險的上升。  ? 大部分時候,兒童抑鬱症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除了遺傳因素外,家庭、學校環境都可能讓沮喪的孩子陷入抑鬱。
  • 青少年抑鬱症別被忽視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衛生日,心理諮詢師劉歡歡提醒,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往往比成人抑鬱症更具有隱蔽性,產生的負面情緒以及導致的嚴重後果卻容易被忽略,家長一定要有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識,注意儘早識別孩子心理狀況的異常,學會與他們相處的正確方式。14歲少女用刀割自己才能緩解痛苦「人們總說少年不知愁滋味。
  • 青少年抑鬱症調查:被困在「偏見大山」裡的孩子
    家長的埋怨喋喋不休,並用「青春期」和「叛逆」解釋這一切,直到孩子在醫院拿到一紙「抑鬱症」的診斷。在中國,抑鬱症患者已超過1億,像劉青一樣為抑鬱症所困的青少年,約有3000萬個。世衛組織的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有3.5億抑鬱症患者,中國佔1億多,患病率為6.1%。但只有不足10%的患者接受了相關的藥物治療。且近年來抑鬱症有明顯的低齡化趨勢。
  • 青少年的抑鬱症有哪些特點
    有調查結果顯示,青少年抑鬱症患者自身的識別率幾乎為零,而學校、家庭、社會對該病的認識、分別率不足1%,一些綜合醫院的識別率也僅僅是15%左右。青少年的抑鬱症,在一般人眼裡,與患者的思想品德、個性問題相混淆是一個普遍現象。但是,對專科醫生來說,卻是青少年抑鬱症的特異性表現,為醫生的診斷與鑑別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 兒童心理學:孩子出現這4種表現,家長需謹慎,這是抑鬱症的前兆
    根據心理學家對抑鬱症患者,多年的數據統計分析,發現抑鬱症患者正在趨於低齡化。大量兒童抑鬱症患者的出現,引起了心理學家和父母們的注意。那麼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鬱症呢?這是讓父母很費解的一個問題。家長千萬不能大意,因為抑鬱症並不是一種負面情緒的表達,而是一種心理病。所以作為家長,父母應該時刻關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 為什麼青少年患「抑鬱症」越來越多?可能是這3個原因,值得重視
    今天我們就聊一聊關於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事情。讓我們能了解青少年抑鬱的真正原因,也能正視青少年抑鬱的問題。為什麼青少年患抑鬱症的人數會越來越多,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深受廣大家長們和群眾們的重視。抑鬱症:又被稱為抑鬱障礙,是目前較為常見的一種精神和心理疾病 。其初步的患病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內心產生自卑感,後期可發展為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等症狀,深度患病者會產生妄想,幻覺的精神障礙或強烈厭世心理從而導致死亡。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青少年患上抑鬱症?
  • 孩子的幾種表現可能正處在抑鬱症邊緣,父母行為或是「催化劑」?
    抑鬱症的發生是有前兆的,尤其是頂著巨大學習壓力和父母過高期望的學生群體,很容易陷入其中,作為父母一定要提高警惕,當孩子出現這幾個苗頭,就要小心了!心理學家認為,抑鬱症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而潛在誘因多半源於父母,你的行為是在拉孩子一把,還是推向深淵嗎?
  • 抑鬱症「魔爪」伸向青少年
    當了6年中學心理教師的劉海燕對當下青少年抑鬱症患病情況也有相似的感受,「以前,初高中孩子得抑鬱症是很少見、很個別的,現在卻越來越多。」「青春期銜接了兒童期和成人期,這一時期的身心健康將影響孩子一生的體格、體質。」馬軍表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的調查數據,全球高達20%的兒童和青少年患有某種致殘性精神障礙,有一半成年人的精神障礙起病於青少年時期。
  • 出現這4種表現,可能是抑鬱症
    審閱者: 張黎黎(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 全世界青少年健康心理疾病發病率高達 20%,最常見的是鬱抑症。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不暢、繁重的學習壓力、孩子對成功的渴望、學校人際關係或意外創傷、身體不適等原因,都可能導致青少年抑鬱。
  • 全球1/5青少年有心理問題:越聽話的孩子,越容易得抑鬱症嗎?
    我想,可能包括以下幾種:(1)性格內向沉悶,不愛說話,什麼都藏在心裡,並且遇到大事小事,自己還容易鑽牛角尖、走不出來的人;(2)遭受過重大打擊的人,比如父母離婚/去世、高考失利;(3)因為身體上的生理缺陷帶來極度的自卑,導致心理不健全;(4)家族影響,父母或者祖父母有抑鬱症,也有可能引起兒童內心抑鬱;(5)生活環境壓抑
  • 隱秘在角落的痛 昆明青少年抑鬱症調查報告
    被忽視的痛苦   抑鬱症是一種情緒問題的腦疾病,會伴有身體上某一部位或多個部位的持續疼痛、不舒服,這在醫學上稱作「軀體化症狀」,此類症狀常常是青少年抑鬱症的早期表現。   今天的孩子物質世界豐富,生活環境安定,是什麼讓他們感到痛苦?是因為他們更脆弱嗎?
  • 青少年該如何應對抑鬱症的發生?家長限制小孩玩手機對嗎?
    其他數據顯示,自1960年以來,青少年自殺人數增加了兩倍。如果把這兩個統計數據放在一起,你就會清楚地看到,青少年抑鬱是一直在呈上升趨勢的,且沒有一點緩和的趨勢。隨著青少年抑鬱症的增多,青少年飲酒和吸毒的人數也在增加。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鄉村小鎮,這些問題的新聞報告到處都在。
  • 抑鬱症不止不開心!青少年若有這些表現,或許已中招
    抑鬱症患者在臨床上最明顯的表現就是三低,興趣低下、情緒低落、精神運動遲緩。患者經常會特別容易流眼淚,並且總是感覺特別不開心,生活沒有意思。一般在臨床上青少年可以通過這些症狀來判斷是否存在抑鬱症,當然最科學的方式還是到專業的機構進行抑鬱症檢測。青少年抑鬱症的表現有哪些?
  • 兒童抑鬱症,離我們的孩子有多遠?
    這件事又一次將抑鬱症推到人們面前,讓人不得不正視抑鬱症帶來的傷害。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世界抑鬱症患者高達3.5億人,每年因抑鬱症自殺的死亡人數高達100萬,預計到2020年抑鬱症可能成為人類第二大疾病。
  • 孩子抑鬱症是父母「逼」出來的?若出現這10種苗頭,家長要警惕了
    抑鬱症有多可怕呢?它的致死率僅次於癌症;每年,中國都有20萬人因為抑鬱症自殺;它是導致中國青少年自殺率常年穩居世界第一的首要原因;預計2020年,抑鬱症將成為困擾全球孩子抑鬱症是父母「逼」出來的?若出現這10種苗頭,家長要警惕了如果出現這10個苗頭,家長要注意抑鬱症其實有跡可循,家長們壓要多多觀察自己的孩子,如果出現了這10種苗頭,那麼家長一定要有所警惕,及時的給予孩子幫助。
  • 別讓抑鬱症害了孩子,3個表現,是孩子向家長發出的「求救信號」
    實習家長是否覺得抑鬱症離自己的孩子很遠呢?作為學生家長平時生活中一定多了解孩子學習生活活動期間遇到的事情,也應該多關注自己孩子的情緒,多陪伴孩子,多與孩子溝通交流。最重要的是學會傾聽,而不是我們一味的教導和指責。孩子會得抑鬱症嗎?沒錯,孩子也是患抑鬱症高發人群!
  • 青少年抑鬱症有什麼症狀?若總有這幾個異常,別覺得很正常
    青少年抑鬱其實就是指青少年的情緒低落,容易流眼淚,對很多事情沒有興趣,感覺生活沒有意義,甚至是出現各種精神運動方面的遲緩,比如記憶力下降,學習能力下降等。有時候患者也會出現有軀體症狀。它的常見原因就是遺傳因素以及過大的心理壓力,或者是生活變故等。
  • 近三成青少年有抑鬱風險:有些孩子「不乖」 其實是抑鬱
    方案提出,各個高中及高等院校將抑鬱症篩查納入學生健康體檢內容,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檔案,評估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測評結果異常的學生給予重點關注。孩子也會得抑鬱症嗎?「導火索」是啥?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心理精神科袁勇貴主任醫師指出:我國青少年精神障礙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青少年抑鬱症離我們並不遠,需要引起家長和老師的重視,主動及時就醫。
  • 青少年患抑鬱症後是什麼表現?杭州看精神科哪個醫院好?
    醫院特別開設精神科中心,診療範圍有失眠症、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頭痛頭暈、神經衰弱、神經官能症等疑難疾病。   按照道理上來講,青少年正處於一個無憂無慮的年齡,沒有過多的壓力,也沒有什麼過多的經濟負擔之類的,不會發生抑鬱症的現象的,但是現實中,患上抑鬱症的青少年不少,很多是因為父母期望高學習壓力太大引起的,這種情況是非常危險的,建議一旦發現就儘快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