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張宏傑的《曾國藩傳》這本書我大概反反覆覆讀了有5、6遍,從最初的當故事來讀,到後來隨著認知的不斷加深,開始讀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次我也嘗試採用魚哥的關鍵詞法來總結這本書,雖說與大咖相比還差得很遠,但也確實嘗到了甜頭。
基於在班中班立的flag,索性嘗試著將想法落到紙上,等把這本書讀到15、16遍的時候,再拿出來看,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吧!
在通讀完幾遍《曾國藩傳》後,我總結出了六個關鍵詞,它們分別是:改變、毅力、思考、辦法、底層邏輯和原則。
今天我們現在一起解讀一下,【改變】這個關鍵詞。
01、學習方法的改變
曾國藩的出身很普通,普通到丟進人堆裡,根本找不到。
然而這個普通的家庭卻在做一件不普通的事,那就是送孩子考科舉。
在那個傳統年代,讀書當官才是一個家族真正發達的表現。因此曾老爺子,也就是曾國藩的爺爺曾玉屏,下了血本要讓孩子考科舉。
可惜曾爺爺的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儘管曾爺爺不惜花重金聘請當地的名師教導曾爸爸,他始終不開竅。眼看著兒子沒有希望了,曾爺爺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孫子曾國藩的身上。
只不過曾國藩的腦子似乎也不靈光,連續考了六次都沒中,甚至第六次還被批了「懸牌批責」。這是很難堪的一件事,它相當於在高考龍虎榜旁邊貼了張落榜單,曾國藩高居落榜單的榜首。
要知道讀書人都是清高要面子的,原本曾爸爸和曾國藩屢考不中就被鄉裡鄉親指指點點了,又出了個「懸牌批責」,當時若有地縫,曾國藩可能就鑽進去了。
若是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早就撂挑子了,誰愛考誰考。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它不香嗎?
偏偏曾國藩遺傳了曾爺爺的「三不信」,只信人定勝天。既然別人能考中,自己也一定行。現在自己還沒考中,肯定是方法不對。
想通了這一點,曾國藩開始反覆對比自己的考卷和模範考卷,還真讓他發現了問題。
曾國藩一直跟著曾爸爸學習,曾爸爸也是個屢考不中的人,他能有什麼好的教學方法呢?他傳授給曾國藩的學習方法很落後,就是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幫助曾國藩打牢了基礎,但要談及文採、筆力和動人之處,死記硬背真是不夠看了。正因如此,曾國藩才會像茶壺裡煮餃子,啥都有,卻什麼也倒不出來。
好在他經歷了「懸牌批責」之後,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改變】了自己學習的方法。
他從一開始的只會死記硬背,學著拆解文章,看看自己與優秀考生的差距,慢慢總結出,自己之所以落榜是因為「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
正因為他改變了學習方法和結題思路,在第七次科考時,考中了秀才。
這是曾國藩的第一次【改變】,正是源於這次改變,才有了後面封侯稱相的故事。
02、一次考試帶來的改變
自從曾國藩考中了秀才,老曾家的氣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聯捷」,第二年秋天立馬考中了舉人,僅僅二十八虛歲就高中了進士。
擱到現在,二十八歲的年紀已經不小了,但在明清兩代,進士的平均年齡是三十八歲。而且考進士不是光有真憑實學就可以,還要有一點點運氣在裡面。像我們都知道的左宗棠,明明也是個才華橫溢的人,就因為缺乏考運,終身未打通科舉之路。
光這幾件事,還不足以說明曾國藩的「運氣」好。
在中了進士之後,曾國藩又參加了一次「朝考」,也就是從進士中選拔翰林的考試。清代是非常看重翰林的,用書中的話說,「如果不是翰林出身,你就沒有機會做到『位極人臣』」。
這次考試的成功可以稱得上是曾國藩事業的轉折點,試想如果曾國藩朝考沒有被點中翰林,他可能也就是外放做個小官,在任上兢兢業業。但一定不會追求做聖人的高度,後來太平天國運動將會變成怎樣的走向,中國的歷史是否會被改寫,我們不得而知。
好在我們知道,那次朝考,曾國藩的成績特別優異,取得了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親自審閱時,非常喜歡他的文章,將其改為第二名,授予他翰林院庶吉士。
如果按照曾國藩三甲進士的成績來算,他是沒有什麼機會中翰林的。因為「按當時慣例,一甲進士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直接進翰林院,二三甲則均須參加朝考。朝考中三甲中選的比例很低。」
然而事實卻是曾國藩的文章,偏偏就入了皇帝的青眼,就此拉開了他大氣磅礴一生的序幕。
其實在曾國藩的同學裡,有不少早早就中了秀才,沒事兒幹就站在旁邊看他家笑話的。畢竟老曾家科考屢敗屢戰,在那個缺乏娛樂新聞的世界裡,還能被稱得上是一種談資。
可是這些人中卻再也沒有出過一個舉人,更不要提什麼進士和翰林了。
很多人認為曾國藩是走了大運,才在「朝考」時展露頭角,實際上,這要歸功於他被「懸牌批責」後【學習方法的改變】。
他跳出了自己固有的思考模式,學著借鑑和模仿成功人士的方法,改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這才有了他後來波瀾壯闊的一生。
哪裡有什麼「發揮得異常出色」?
只不過是潤物細無聲的積累,和厚積薄發的堅持罷了!
(未完待續,關於改變的另外幾部分,我們明天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