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曾國藩傳》:勇於改變,讓生活變得不一樣①

2020-12-21 愛寫作的初柒

寫在前面的話:

張宏傑的《曾國藩傳》這本書我大概反反覆覆讀了有5、6遍,從最初的當故事來讀,到後來隨著認知的不斷加深,開始讀出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次我也嘗試採用魚哥的關鍵詞法來總結這本書,雖說與大咖相比還差得很遠,但也確實嘗到了甜頭。

基於在班中班立的flag,索性嘗試著將想法落到紙上,等把這本書讀到15、16遍的時候,再拿出來看,一定會有不一樣的感受吧!

在通讀完幾遍《曾國藩傳》後,我總結出了六個關鍵詞,它們分別是:改變、毅力、思考、辦法、底層邏輯和原則。

今天我們現在一起解讀一下,【改變】這個關鍵詞。

01、學習方法的改變

曾國藩的出身很普通,普通到丟進人堆裡,根本找不到。

然而這個普通的家庭卻在做一件不普通的事,那就是送孩子考科舉。

在那個傳統年代,讀書當官才是一個家族真正發達的表現。因此曾老爺子,也就是曾國藩的爺爺曾玉屏,下了血本要讓孩子考科舉。

可惜曾爺爺的想法是美好的,現實卻是骨感的。儘管曾爺爺不惜花重金聘請當地的名師教導曾爸爸,他始終不開竅。眼看著兒子沒有希望了,曾爺爺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孫子曾國藩的身上。

只不過曾國藩的腦子似乎也不靈光,連續考了六次都沒中,甚至第六次還被批了「懸牌批責」。這是很難堪的一件事,它相當於在高考龍虎榜旁邊貼了張落榜單,曾國藩高居落榜單的榜首。

要知道讀書人都是清高要面子的,原本曾爸爸和曾國藩屢考不中就被鄉裡鄉親指指點點了,又出了個「懸牌批責」,當時若有地縫,曾國藩可能就鑽進去了。

若是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肯定早就撂挑子了,誰愛考誰考。在家守著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它不香嗎?

偏偏曾國藩遺傳了曾爺爺的「三不信」,只信人定勝天。既然別人能考中,自己也一定行。現在自己還沒考中,肯定是方法不對。

想通了這一點,曾國藩開始反覆對比自己的考卷和模範考卷,還真讓他發現了問題。

曾國藩一直跟著曾爸爸學習,曾爸爸也是個屢考不中的人,他能有什麼好的教學方法呢?他傳授給曾國藩的學習方法很落後,就是死記硬背。

死記硬背當然也不是一無是處,它幫助曾國藩打牢了基礎,但要談及文採、筆力和動人之處,死記硬背真是不夠看了。正因如此,曾國藩才會像茶壺裡煮餃子,啥都有,卻什麼也倒不出來。

好在他經歷了「懸牌批責」之後,找出了問題的癥結所在,【改變】了自己學習的方法。

他從一開始的只會死記硬背,學著拆解文章,看看自己與優秀考生的差距,慢慢總結出,自己之所以落榜是因為「寫東西過於拘謹,過於重視局部打磨,缺乏大局的貫通和整體的氣勢。

正因為他改變了學習方法和結題思路,在第七次科考時,考中了秀才。

這是曾國藩的第一次【改變】,正是源於這次改變,才有了後面封侯稱相的故事。

02、一次考試帶來的改變

自從曾國藩考中了秀才,老曾家的氣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聯捷」,第二年秋天立馬考中了舉人,僅僅二十八虛歲就高中了進士。

擱到現在,二十八歲的年紀已經不小了,但在明清兩代,進士的平均年齡是三十八歲。而且考進士不是光有真憑實學就可以,還要有一點點運氣在裡面。像我們都知道的左宗棠,明明也是個才華橫溢的人,就因為缺乏考運,終身未打通科舉之路。

光這幾件事,還不足以說明曾國藩的「運氣」好。

在中了進士之後,曾國藩又參加了一次「朝考」,也就是從進士中選拔翰林的考試。清代是非常看重翰林的,用書中的話說,「如果不是翰林出身,你就沒有機會做到『位極人臣』」。

這次考試的成功可以稱得上是曾國藩事業的轉折點,試想如果曾國藩朝考沒有被點中翰林,他可能也就是外放做個小官,在任上兢兢業業。但一定不會追求做聖人的高度,後來太平天國運動將會變成怎樣的走向,中國的歷史是否會被改寫,我們不得而知。

好在我們知道,那次朝考,曾國藩的成績特別優異,取得了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親自審閱時,非常喜歡他的文章,將其改為第二名,授予他翰林院庶吉士。

如果按照曾國藩三甲進士的成績來算,他是沒有什麼機會中翰林的。因為「按當時慣例,一甲進士也就是狀元、榜眼、探花直接進翰林院,二三甲則均須參加朝考。朝考中三甲中選的比例很低。」

然而事實卻是曾國藩的文章,偏偏就入了皇帝的青眼,就此拉開了他大氣磅礴一生的序幕。

其實在曾國藩的同學裡,有不少早早就中了秀才,沒事兒幹就站在旁邊看他家笑話的。畢竟老曾家科考屢敗屢戰,在那個缺乏娛樂新聞的世界裡,還能被稱得上是一種談資。

可是這些人中卻再也沒有出過一個舉人,更不要提什麼進士和翰林了。

很多人認為曾國藩是走了大運,才在「朝考」時展露頭角,實際上,這要歸功於他被「懸牌批責」後【學習方法的改變】。

他跳出了自己固有的思考模式,學著借鑑和模仿成功人士的方法,改變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方式,這才有了他後來波瀾壯闊的一生。

哪裡有什麼「發揮得異常出色」?

只不過是潤物細無聲的積累,和厚積薄發的堅持罷了!

(未完待續,關於改變的另外幾部分,我們明天繼續分享~~)

相關焦點

  • 五年級語文上冊二十五課《古人談讀書》筆記,預習和複習的好幫手
    古人喜歡讀書,也喜歡把自己讀書的方法和學習態度記錄下來,供後人參考。今天我們學習這篇《古人談讀書》,看看古人是如何對待學習的。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課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出自《論語》,記錄孔子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第二部分是朱熹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第三部分是曾國潘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
  • 曾國藩讀書方法論,未必學得來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走讀生日記,ID:zouduabc】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讀《曾國藩傳》,看到三十而立的曾國藩,給自己立下了『學做聖人』的終生大志。針對讀書來說,曾國藩在『12項自我修煉綱要』中重點強調了三點。 讀書不二。一書未完,不看他書。東翻西閱,徒徇外為人。 這是曾氏讀書方法論。
  • 慢生活俱樂部:讀書,也是為了更好地理解和記錄生活——閱讀分享
    她分享了自己的困惑,書裡說的如何在生活中應用,她困惑於閱讀所帶來的改變的慢節奏。小柒分享的書籍慢友wildkid是一名大數據產品經理,喜歡做詳細的思維導圖讀書筆記,讀書態度認真而嚴謹,他看心理學、神話學、也看如何寫作,他上半年讀了12本書,其中包括令人扼腕嘆息的《少女之心》和大部頭《曾國藩傳》。下半年他依然會堅持閱讀與分享。
  • 讀書筆記 開啟讀書的另一扇門
    很多人都知道讀書好,能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開闊的眼界和紮實的積累,但是開啟讀書卻很難,或者說堅持讀書很難。不為讀書而讀,只是通過讀書讓自己更充盈、更凝練,打開讀書這扇門至關重要,而讀書筆記就可以讓你的點點滴滴變成生活的井井有條。《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是傳媒業出身的奧野宣之著名的代表作。
  • 曾國藩:讀書須立志、有恆心
    讀《曾國藩家書》,其中《致諸弟·讀書須立志》《致諸弟·讀書必須有恆心》兩篇,都是曾國藩告誡弟弟們如何讀書的家信。雖然每封信各有側重,但也可以從中看出曾國藩關於讀書的一些見解。01 讀書須立志古往今來的聖賢名人都在反覆強調立志對人類活動的重大意義。
  • 教育專家告訴孩子:停課不停學,怎樣在家做好讀書筆記,學習知識
    錢鍾書先生的博聞強識在文學界有著「移動圖書館」的美譽,國外一些媒體甚至稱讚他為「照相機式記憶」,看過的東西可以像照相一樣記在大腦中一字不差。對此,錢鍾書的夫人楊絳解釋「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 高段位的筆記,是改變人生的筆記術
    再大一點,老師會讓我們準備一本日記本,並要求我們把日常生活及每天的感受記錄下來。以後我們就學會了各種各樣的筆記,課堂上每一門課都有專門的筆記本。進入社會以後,各種各樣的記帳本,工作筆記,理財日記五花八門。隨著資訊時代的繁榮,筆記已經從手寫紙質頁,變成了在電腦上各種各樣的思維導圖,及樹狀,金字塔狀,網格狀等有趣的方式。
  • 如何做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讀者對所閱讀書籍後通過自身理解再創造出的產物,不是單純的摘抄也不是用彩色筆圈出幾個重點句子,而是建立在對全書知識框架有足夠清晰的認知後,在自己腦海中進行整理再輸出的一種行為。但是大部分人卻不知道如何寫讀書筆記,不是記得毫無章法就是鬼畫桃符,對於這種筆記估計沒有人會想復盤重新再看。
  • 不動筆墨不讀書,如何高效地做讀書筆記?(經驗總結)
    我是一名讀書寫作愛好者,今年已經累計閱讀了60幾本書,寫了30多篇讀後感,我就說一下讀書為什麼要寫讀書筆記和一些寫讀書筆記的經驗吧。一、為什麼寫讀書筆記? ①只是一味的讀書,等於沒有讀過 仔細想一下,你讀過那麼多書,到底記住了多少內容呢?
  • 「視覺筆記」如何把讀書筆記變成財富
    自由調節讀書的節奏,可快可慢,一遍確認重點一遍閱讀,書本內容清晰地留在筆記本裡,重視自己的感受,不斷重讀內容知道理解為止。那有同學又會問,我也知道慢,其實自己讀書真的挺慢,一年都讀不完一本,但慢的效率一樣低下,所以才想尋找高效方法。那該如何慢的有效率呢?這就是本文的重點。讓你花費的時間不打水漂。
  • 如何做讀書筆記?超實用的做筆記方法
    筆記幫助你理解書的內容人們經常說「你為別人講解書中的內容時,才會真正理解它」,把記讀書筆記作為目標去讀書,得到的效果也是一樣的。當你以思想輸出為前提去讀書時,思想輸入的質量也會有所提升,而且親手寫文章比口頭敘述要更加系統。
  • 如何通過閱讀改變人生?這3個讀書階段,你一定要知道
    可能你會說,同樣是每天讀書,為什麼他們能逆襲人生,而我還在原地踏步?想起樊登讀書會創始人樊登老師的一句話:「會讀書,才能改變生活。」如果說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過得是不一樣的生活;那麼讀書和會讀書的人,所擁有的人生一定處於截然不同的高度。
  • 五年級第26課《憶讀書》預習筆記,憶讀書之趣,品讀書之樂
    【篇】piān(篇章)(詩篇)(千篇一律)字義:①首尾完整的文章。②量詞,用於文章。【某】mǒu(某國)(某人)(某處)字義:代詞,代替不明確指出的人、地、事、物等。二、多音字彙總傳:①zhuàn(自傳)②chuán(傳說)卷:①juàn(畫卷)②juǎn(捲尺)著:①zhuó(著手)②zhāo(妙著)煞:①shà(煞費苦心)②shā(煞風景)
  • 如何將讀到的書學以致用,三個步驟教你寫出最強讀書筆記
    你有沒有過和我一樣的煩惱:讀了很多的書,卻沒有真正記住什麼東西,只是走馬觀花的讀了一遍,到頭來卻沒一點收穫。後來在一位朋友的建議下,我開始做讀書筆記,才慢慢地將在書中學到的知識為我所用。楊絳在寫《錢鍾書如何做讀書筆記》的時候也說過,「錢鍾書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不動筆墨不讀書,做好讀書筆記,才能學以致用。
  • 跟女兒比讀書筆記,輸了
    「我把她拿來做讀書筆記了。」我順著她的手指看過去,那是她抄寫的一些文學常識。其中有一些內容我太熟悉了。我立刻就想到了自己那些在書櫃裡靜靜趟了多年的讀書筆記。我告訴女兒,我也有類似的讀書筆記。女兒瞪大了驚訝的雙眼半信半疑地看著我,我馬上衝進書房,從書櫃底層找出了那本我於一*九*八*九年一月啟用的綠色筆記本。那是我讀高一的時候開始記得一些東西。
  • 《深度閱讀》:運用這7個技巧做筆記,積累屬於自己的讀書經驗
    人的記憶是有限的,如果想在讀完每一本書後都有滿滿的收穫,就需要有技巧地做讀書筆記,並持之以恆養成長期做筆記的習慣。只讀書,不做筆記,相當於耍流氓。這種情況屬於假性閱讀者行為,只追求數量上的增加,不以書籍內容質量和知識價值為目的。
  • 堅持寫日記300天後,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曾國藩能成為聖人
    為了成為聖人,曾國藩堅持寫日記32年不間斷今年過年在家的時候,我看了一本《曾國藩傳》。傳記中寫到,曾國藩從29歲開始寫日記,幾乎不間斷,直到他去世的前一天還在寫。道光二十年,曾國藩到北京後,立下了做「聖人」的遠大志向,於是他向當時的大儒唐鑑請教如何自我管理,請教讀書學習之法。
  • 讀書筆記200字(精選26篇)
    首先,在日常生活工作中,當有一些人或者事情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不要不顧一切地去譴責別人,而要試著去理解他們,找找他們為什麼那麼做的原因。這比批評更有好處,更有效果,同時,也激發了我們同情、忍耐和善良的美德。  讀書筆記(2):  我讀了一本書《童年》,這是高爾基故事之一。
  • 健身日記18|讀書筆記:《戒糖:改變一生的科學飲食法》
    總之,壽命延長後的生活質量並沒有那麼理想,而無助又受限的老年生活反而成了很多人心中的夢魘:一種被社會和健全拋棄的生活。是什麼導致了這樣的改變呢?健康實際上是一種絕大多數人與生俱來的饋贈,而不是我們後天需要「努力」才能習得的。
  • 小偷都覺得他是一個笨蛋,曾國藩何以成為一代名臣和偉人
    作為清朝官場的翹楚,曾國藩從湖南雙峰一個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書生入京赴考。曾國藩中進士留京師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37歲任禮部侍郎,官至二品,在這期間,他歷任工、刑、吏部的侍郎。和他的高速升遷相比,清朝的國勢則在日漸衰退。有1個小偷習慣深夜行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