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榮】中和辨證解析 —— 表裡、寒熱

2021-02-12 中醫五運六氣

孫老在長期臨床實踐之中,基於「中和思想」,探索和總結了以「形神」為主線的20個辨證元素。其中,一般元素10個,即:時令、男女、長幼、乾濕、勞逸、鰥寡、生育、新舊、裕澀、旺晦;重要元素10個,即:形神、盛衰、陰陽、寒熱、表裡、虛實、主從、標本、順逆、生死。這20個元素之中,「形神」為主線。辨析這些元素,即可辨明「失中失和」之所在。對辨證元素的解析,孫老首重形與神的辨識,執此主線,從「一般情況」「認知方式」「思辨重點」「臨床意義」「聯繫形神」五個方面對除「形神」之外的19個元素進行辨析。

【一般情況】 表裡是辨別病變部位之內外、深淺之重要綱領。表與裡是一對相對概念,皮膚多屬表,筋骨多屬裡;腑多屬表,髒多屬裡;絡多屬表,經多屬裡;三陽經多屬表,三陰經多屬裡。一般而言,身體的皮毛、腠理在外,屬表;血脈、骨髓、臟腑在內,屬裡。表裡辨別多對外感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重要意義,它可以說明病情的輕重深淺及病機變化的趨勢,從而把握疾病演變的規律,取得診療的主動性。【認知方式】 可以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獲得表裡的信息,但首重切診。【思辨重點】 問明起病時間及其發病的誘因,問明病痛之所在,明確掌握病位。弄清病在體表還是臟腑,在經還是在絡,辨清當前主要是表證未除還是裡證未顯,關鍵是表為主還是裡為主。【臨床意義】 症見新起惡風寒,或惡寒發熱,頭身疼痛,噴嚏,鼻塞,流涕,咽喉腫痛,微有咳嗽、氣喘,舌淡紅,苔薄白,脈浮者,多為六淫、疫癘等邪氣,經皮毛、口鼻侵入機體的初期階段,正氣抗邪於肌表,發為表證;症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口苦,咽幹,目眩,脈弦者,所謂半表半裡之證;症見非表證與半表半裡之證者,多為臟腑、氣血、骨髓等受病,發為裡證。【聯繫形神】 寒熱之辨證要素與形神有重要關係。表證者,形神多不受損害;裡證者,形神多有損害。【一般情況】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個重要綱領。寒有表寒與裡寒之分,表寒者多為外感寒邪,裡寒者多為陽氣虛衰而致陰寒內盛。熱有表熱與裡熱之別,表熱者多為外感火熱之邪,裡熱者多為陰液不足而致陽氣偏亢所致。《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言:「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素問·調經論》言:「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認知方式】 可以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獲得寒熱的信息,但首重問診。【思辨重點】 問清患者發熱、惡寒的時間、程度、部位,理清先寒後熱、先熱後寒,是否有寒熱往來,是否伴發寒戰,務必辨清寒熱真假。【臨床意義】 症見惡寒喜暖,肢體蜷縮,冷痛喜溫,口淡不渴,痰、涕、涎液清稀,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白,舌淡苔白,脈緊或遲者,多為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導致機體活動功能受到抑制,發為寒證;症見發熱,惡熱喜冷,口渴欲飲,面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苔黃燥,脈數等,多為感受熱邪,或臟腑陽氣亢盛,或陰虛陽亢,導致機體機能活動亢進,發為熱證。孫老多年研習《中藏經》,總結其寒熱,多以面色、身神、脈象、主訴四者為要素,即以形證脈氣為依據,可分為髒寒證,髒熱證;腑寒證,腑熱證。如:肝寒證,「兩臂痛不能舉,舌本燥,多太息,胸中痛,不能轉側,其脈左關上遲而澀」;肝熱證,「喘滿而多怒,目疼,腹脹滿,不嗜食,所作不定,睡中驚悸,眼赤視不明,其脈左關陰實」。心寒證,「心有水氣則痺,氣滯身腫,不得臥,煩而躁,其陰腫」;心熱證,「左手寸口脈大甚,則手內熱赤,腫太甚,則胸中滿而煩,澹澹,面赤,目黃」。脾寒證,「吐涎沫而不食,四肢痛,滑洩不已,手足厥,甚則顫慄如瘧」;脾熱證,「面黃目赤,季脅痛滿」。肺寒證,「喘咳,身但寒不熱,脈遲微」;肺熱證,「唾血,其脈細、緊、浮、數、芤、滑」或「脹滿,喘急,狂言,瞑目」,「口鼻張,大小便頭俱脹,飲水無度」。腎寒證,「陰中與腰脊俱疼,面黑耳幹,噦而不食,或嘔血」,或「腹大,臍腫,腰重痛,不得溺,陰下溼如牛鼻頭汗出,大便難,其面反瘦」;腎熱證,「口舌幹焦,而小便澀黃」,或「口熱舌幹,咽腫,上氣,嗌幹及心煩而痛,黃疸,腸澼,痿厥,腰脊背急痛,嗜臥,足下熱而痛,胻酸」。膽寒證,「恐畏,頭眩不能獨臥」;膽熱證,「驚悸,精神不守,臥起不寧,多睡」。小腸寒證,「洩膿血,或洩黑水」,「下腫重」;小腸熱證,「口生瘡,身熱去來,心中煩滿,體重,小便赤澀」。胃寒證,「腹中痛,不能食冷物」,「左關上脈浮而遲」;胃熱證,「面赤如醉人,四肢不收持,不得安臥,語狂,目亂,便硬,唇黑,熱甚則登高而歌,棄衣而走,癲狂不定,汗出額上,鼽衄不止,左關上脈浮而數」。大腸寒證,「溏洩」;大腸熱證,「(便)結,脹滿而大便不通,垢重;熱極則便血」。膀胱寒證,「小便數而清」;膀胱熱證,「氣急,苦小便黃澀」、「小便不利」。三焦寒證,「不入食,吐酸水,胸背引痛,嗌幹」;三焦熱證,「上焦實熱則額汗出身無汗,能食而氣不利,舌幹口焦咽閉,腹脹,時時脅肋痛;中焦實熱則上下不通,腹脹而喘咳,下氣不上,上氣不下,關格而不通;下焦實熱則小便不通,大便難,苦重痛」。

【聯繫形神】寒熱之辨證要素與形神有重要關係,寒證形多收引,多蜷縮,神意淡漠;熱證形多亢進,神意躁急,甚則狂躁。

聲明信息:

本文選自:網絡本公眾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繫。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 

相關焦點

  • 孫光榮中和辨證解析 —— 盛衰、陰陽
    孫老在長期臨床實踐之中,基於「中和思想」,探索和總結了以「形神」為主線的20個辨證元素。其中,一般元素10個,即:時令、男女、長幼、乾濕、勞逸、鰥寡、生育、新舊、裕澀、旺晦;重要元素10個,即:形神、盛衰、陰陽、寒熱、表裡、虛實、主從、標本、順逆、生死。這20個元素之中,「形神」為主線。
  • 小兒表裡虛實寒熱辨證
    小兒辯證最重要的就是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陰陽、表裡、虛實、寒熱,這都是相對的而言的,沒有絕對的。
  • 中醫之「士」孫光榮
    第二屆國醫大師,國家中醫藥局中醫藥改革發展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學部執行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研究院院長,首屆全國中醫藥傑出貢獻獎獲得者,中醫「中和醫派」創始人
  • 從《傷寒論》中學習辨證施治的奧秘!
    若其風不偏寒熱,則為中風。由此可見,《傷寒論》雖以風、寒二邪為主要病因,但在辨證即證候表現上,則是以風、寒、溫熱為其眼目而分型的。 這種分型方法,也有人稱為「三綱鼎立」之法。不過因風為陽邪,易於化熱,且寒閉陽鬱,亦易化熱,所以溫熱之證,散見於六經之中。至於燥、溼、火三氣,亦均見於六經病理變化之中。
  • 臨床辨治分隂陽 寒熱真假辨仔細
    (11)【注】本條是舉例說明分辨寒熱真假的要點。發熱、惡寒是感病常見的表現,對於辨別疾病的表裡寒熱和寒熱的真假,皆有意義,故仲景之本條以其為例,提示根據病人的某些自身矛盾的症狀,透過現象看本質,以分辨寒熱真假的一個要點。
  • 秦伯未 : 八綱辨證二十五型
    謙齋認為:八綱就是陰陽、表裡、寒熱、虛實,其中陰陽尤為綱領的綱領,虛實是表裡寒熱的綱領,虛實必須結合表裡、寒熱,才能細緻地分析病情,作出明確的診斷。比如表證和寒證、實證結合,便是一個表寒實證,就是體表受到寒邪的實證;或者裡證和寒證、虛證結合,便是一個虛寒裡證,就是由於體內陽氣虛弱而造成的寒證。
  • 表裡不和,根在少陽厥陰,表證需解表,裡證通過三焦調理
    什麼是表裡?表裡是辨別病變部位、病情輕重和病勢趨向的兩個綱領。
  • 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思想在針灸臨床中的運用
    目前針灸臨床,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進行辨證論治的非常少見,這是不爭的事實,辨證是中醫臨床必經之路,是論治的基本依據,正因為針灸治療的特殊性,現在很多針灸大夫根本就不做辨證,不考慮整體性,臨床治療僅限於局部,譬如腰痛的只在腰部取穴,面癱只在面部取穴,網球肘只在肘部取穴等等。2.
  • 周楣聲:針灸辨證與湯液辨證的異同
    可見針灸的孔穴,就如同方劑的藥物,而在藥物與孔穴之間,也有著基本的相同之處,如藥味有酸苦甘辛鹹的不同,穴性也有木火土金水之別;藥性有寒熱溫涼平之分,穴性也有疼痛酸麻脹之異;藥物能歸經入髒,針灸更能氣至病所;藥物有宜丸宜散,宜膏宜酒漬水煮,孔穴也有宜出血、出氣,宜敷貼的不同;藥物能組成君臣佐使,孔穴也能配成母子生克。
  • 中醫辨證100句
    陶節庵《傷寒六書·傷寒家秘》曰:「審得陰陽、表裡、寒熱、虛實真切,……治之庶無誤差。」祝味菊在《傷寒質難》中曾提出:「所謂八綱者,陰、陽、表、裡、寒、熱、虛、實是也」,正式提出了「八綱」一詞。八綱辨證是對各種辨證方法的總結歸納,在臨床診斷疾病過程中具有執簡馭繁、提綱挈領的作用。
  • 《金匱要略》的辨證方法和臨床應用
    還有肺痿,虛寒肺痿出現有遺尿,小便數,吐涎沫,肺中有寒,則有遺尿、小便數,而用甘草乾薑湯來溫肺,溫脾胃,病在下而治在上。又如百合病可以用外洗的方法,百合洗方,這是病在裡而治在外,表裡相通。這些都是通過表裡之間的關係,通過辨證論治明確它的病位確實是在那個臟腑,那麼才能夠用到這些方法去治,所以我們要明白臟腑經絡之間的關係,這些都是屬於人體本身的整體觀。
  • 中醫診斷學——八綱辨證(八綱證候間的關係)
    (二)證候錯雜的概念證候錯雜指疾病某--階段,不僅表現為病位的表裡同時受病,而且呈現寒、熱、虛、實性質相反的證候。八綱中表裡寒熱虛實的錯雜關係,可以表現為表裡同病、寒熱錯雜、虛實夾雜,臨床辨證應對其進行綜合分析。
  • 臟腑辨證的源頭終於找到了,原來隱藏在《黃帝內經》中,千古未解
    對於每一個中醫人士,幾乎都知道要講究辨證施治。古往今來,中醫的辨證方法也是紛繁複雜、變化萬千,但是使用最為廣泛的莫過於臟腑辨證、八綱辨證和六經辨證。
  • 國醫大師孫光榮《金匱要略》——甘麥大棗湯案例分析
    3、孫光榮化裁之經驗方之三——孫光榮安神定志湯:【君】西黨參10g  生北芪10g  紫丹參7g                                        ——益氣活血【臣】幹小麥15g  大紅棗10g  生甘草5g                                        ——養心柔肝
  • 皮膚病莫小覷,寒熱虛實變化多
    按肌膚是指醫生用手觸摸某些部位的肌膚,從肌膚的寒熱、潤燥、滑澀、疼痛、腫脹、瘡瘍等,分析疾病的寒熱虛實及氣血陰陽盛衰的診察方法。1.診寒熱 按肌膚的寒熱可了解人體陰陽的盛衰、表裡虛實和邪氣的輕重。如肌膚寒冷,為陽氣衰少;肌膚寒冷而大汗淋漓、面色蒼白、脈微欲絕者,為亡陽之證。
  • 三焦辨證首辨病位,張仲景的三焦觀了解下!
    三焦首見於《黃帝內經》,有奇恆之府、三焦三部說等內涵,其中「三焦三部說」由清代醫家吳鞠通發展為三焦辨證,開創了從三焦辨治溫病的先河。《傷寒論》以三陰三陽辨證著稱,但仔細研讀,不難發現其中有三焦辨證的雛形,如243條「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159條「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282條「若小便色白者,少陰病形悉俱。
  • 《溫病條辨》中的一方,是表裡雙解,肺感寒燥的通劑
    臟腑辨證是根據臟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現,對疾病進行分析歸納,藉以推斷病機,診斷病變的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的一種辨證方法。是臨床各科辨證的基礎,為辨證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適用於內傷雜病的辨證。中醫學的辨證方法雖然多種多樣,各有特點,但最後大都落實在臟腑的病變上,也即證候的定位是辨證內容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例如,八綱辨證是辨證的綱領,但八綱辨證只是分析、歸納各種證候的類別、部位、性質、正邪盛衰等關係的綱領。如果要進一步分析疾病的具體病理變化,就必須落實到臟腑上來,用臟腑辨證的方法才能解決。臟腑辨證的主要內容包括髒病辨證、腑病辨證及臟腑兼病辨證等。
  • 臨床辨證新方法:排毒和排毒管道
    中醫書友會第1489期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I導讀:中醫學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種辨證方法,如八綱辨證、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等。這些辨證方法從不同角度認識了疾病的病理狀態,指導臨床治療。每種辨證方法均有各自的優點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