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筋經:第五勢倒拽九牛尾

2021-02-12 易筋經

按:此套易筋經是來自於內功圖說,結合了流傳下來的易筋經、洗髓經和八段錦而編制的一套養生保健功法,其練功方法廣為氣功、武術、醫療所採用,身心並練,內外兼修而能夠達到鍛鍊身體、増力壯骨、祛病延年的目的。目前流傳的易筋經雖然版本眾多,但核心動作大同小異,且其中精神並無二致,所以對此不用太過於糾結與懷疑,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重要的是循序漸進,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而困而知,而勉而行,無論做學問還是練功夫皆當如此。

 

易筋經第五勢倒拽九牛尾



【原文】


兩腿後伸前屈,

小腹運氣放鬆,

用力在於兩膀,

觀拳須注雙瞳。


【析義】


倒拽九牛尾:本勢模仿拽住九頭牛的尾巴,用力拉緊不放鬆的動作。拽,拉。

 

正文析義:左腳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弓步;少腹藏氣含蓄,運氣於丹田,空虛放鬆。左手鉤手,舉至前上方,右手鉤手,右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兩手緊握內收,左鉤手收至左肩,右鉤手垂直背後,扭轉用勁,如絞繩狀;雙目凝注左鉤手。

 

【步驟】

 

1.預備式

身體站立,全身放鬆。

頭如頂物,目視前方,

沉肩垂肘,含胸拔背;

收腹直腰,並步直立;

面容端正,呼吸平和;

精神內守,心境坦然。

(其餘各勢的預備式與此相同)


2.馬步擎手

左腳向左跨一大步,略寬於肩;

兩手從兩側舉過頭,掌心相對;

同時屈步下蹲;

兩掌變拳,下落插至兩腿間,拳背相對。


3.左右分推

兩拳提至胸前,由拳變掌,左右分推;

坐腕伸臂,掌心向外,兩臂撐直。


 4.倒拽九牛尾

呈左弓步,兩掌變鉤手;

左手劃弧至前,屈肘呈半圓狀,外旋用力向後拉,鉤手用力外旋,手高不過眉,雙目注手,肘部過膝,膝不過腳尖;

同時右手劃弧至體後,右臂內旋反向用勁;

前俯後仰,上體前俯至胸部,靠近大腿,再直腰後仰,其他姿勢不變。

此動作可以堅持做3~9個呼吸。



(注此動作中目前不少版本或說流派手的動作是拳而非鉤手,本版本結合內功圖說原文以及臨床實踐,採用的是鉤手,與曹英峰前輩的易筋經第五勢似)


(做左勢時左鉤手用力外旋,手高不過眉,雙目注手;右鉤手劃弧至體後,右臂內旋反向用勁。前肘半圓微屈,肘腕外旋呈後拽勢;後肘微屈,呈屈肘腕狀,內旋外拉,兩臂扭轉用勁,如絞繩狀)


5.收勢

先深吸氣,然後慢慢吐氣,同時左腳收回,雙手由鉤手變掌,下落於體側,並步直立。


(左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動作要領】

 

1.兩腿前弓後箭,前肘半圓微屈,肘腕外旋呈後拽勢。

2.後肘微屈,呈屈肘腕狀,內旋外拉,兩臂扭轉用勁,如絞繩狀。

3.前臂鉤手高不過眉,肘不過膝,膝不過足,雙目注視鉤手。

4.上身正直,沉腰收臀,運氣於少腹丹田。

5.單練倒拽九牛尾勢時,可練3~30分鐘。數呼吸可練3~9個呼吸甚至更長,根據各人情況,一般初學動作之時可每一個動作練三個呼吸,形體放鬆,呼吸自然,均勻流暢,不喘不滯,切勿過分追求呼吸的深長和細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動作可逐漸與呼吸配合)

6.鍛鍊時開始可以平靜呼吸,逐漸放鬆情緒,排除雜念,精神集中,運用一些入靜的方法,能夠使得呼吸綿綿深長,若有若無,達到一種機體狀若虛架,輕鬆漂浮,頭腦清晰愉快,靜若止水的高級入靜狀態。不過要注意的是入靜一般是在對功法掌握較好,練功質量較高的情況下出現,並且往往隨著功夫的進展而步步深入。詳見下面的相關連結中。

 


【習練功用】

1.重點鍛鍊上肢屈肌群、兩臂旋後肌、旋前肌群和下肢各肌群等。增強臂力、指力和下肢力量。

2.強勁肩臂、腰腿力量,可防治肩臂勞損、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

3.疏調肝腎,條達氣血,舒暢心情,愉悅情志,可防治失眠症和憂鬱症。

4.注意本套易筋經屬於一種動功與靜功、內功與外功相結合的功法,內外結合,動靜相兼,剛柔並濟,形神若一,有內外兼練的效果。要求外動內靜,「動則練外,外練筋骨皮」,古代練功家常說,強身莫善於習動,一身動則一身強,練習動功可達到強健筋骨的作用;「靜則練內,內練一口氣」,這也是練功與一般的體育鍛鍊最大的不同,因此氣息精神的調節就顯得尤為重要,調息定神有助於精神的寧靜和體內氣息的調節,久而增氣增智。

相關連結

易筋經:特點綱略

易筋經:功法鍛鍊中的效應

易筋經:功法鍛鍊前中後注意事項

易筋經:第一勢韋駝獻杵

易筋經:第二勢橫膽降魔杵

易筋經:第三勢掌託天門

易筋經:第四勢摘星換鬥

入靜(一)

入靜(二)

六妙法門之次第相生六妙門


(一般粽子用的是糯米,粘性大,不易消化,對於老人,孩子和消化不良的人群容易食積腹脹,可以配上白蘿蔔,芹菜,洋蔥,山楂等等啦,再來一杯紅茶~幫助大家開心過節)

相關焦點

  • 《易筋經》學習---第五勢倒拽九牛尾
    易筋經第五勢倒拽九牛尾【原文】兩腿後伸前屈,小腹運氣放鬆,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析義】倒拽九牛尾:本勢模仿拽住九頭牛的尾巴,用力拉緊不放鬆的動作。拽,拉。 正文析義:左腳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弓步;少腹藏氣含蓄,運氣於丹田,空虛放鬆。
  • 《易筋經》十六式之倒拽九牛尾右勢
    倒拽九牛尾右勢既可以鍛鍊腰背部肌肉
  • 易筋經:倒拽九牛尾勢
    作者:朱清廣;郭光昕;徐善達易筋經·倒拽九牛尾勢
  • 每周一功——倒拽九牛尾式
  • 《易筋經》十二勢圖解
    在武俠小說中,《易筋經》是武林中人夢寐以求的武功秘籍。
  • 易筋經(5)倒拽九牛尾勢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出中國傳統功法易筋經的第五式—倒拽九牛尾勢倒拽九牛尾勢是易筋經功法中的馬步、弓步交換鍛鍊之勢,是模仿牽牛拉糧之動作,增強臂力、指力、下肢力量。1.身體站立,全身放鬆,頭如頂物,兩目平視前方,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收腹斂臀,兩手自然下垂,並步站立。
  • 易筋經:三盤落地勢
    作者:朱清廣;郭光昕;徐善達易筋經·三盤落地勢
  • 易筋經十二式【附:易筋經全文】
    第六式 倒拽九牛尾接上式,左手由上經左側至左胯外側,掌心向上,手指內屈,右手由背後伸至肩高時屈肘,變成虛握拳,上體與左腿成一條斜線,與地面約成45度。  三、韋馱獻杵第三勢足指柱地,兩手平開,心平氣靜,目瞪口呆。  四、摘星換鬥勢只手擎天掌覆頭,更從掌內注雙眸。鼻端吸氣頻調息,用力收回左右侔。  五、倒拽九牛尾勢兩腿後伸前屈,少腹運氣空松。用力在於兩膀,觀拳須注雙瞳。
  • 《少林易筋經》十二勢圖解
    第一勢:韋馱獻杵第一勢    兩臂曲肘,徐徐平舉至胸前成抱球勢,屈腕立掌,指頭向上,掌心相對(10釐米左右距離)。此動作要求肩、肘、腕在同一平面上,合呼吸酌情做8-20 次。  第三勢:韋馱獻杵第三勢  兩腳開立,足尖著地,足跟提起;雙手上舉高過頭頂,掌心向上,兩中指相距3釐米;沉肩曲肘,仰頭,目觀掌背。舌舐上顎,鼻息調勻。吸氣時,兩手用暗勁盡力上託,兩腿同時用力下蹬;呼氣時,全身放鬆,兩掌向前下翻。
  • 拉筋方法,易筋經十二式,健身,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
    拉筋方法,氣功,易筋經,中醫經絡養生易筋經不是「氣功」,是武功基本功。不要拿氣功那套什麼「意念」、「氣感」來追求易筋經的效果。易筋經有多個版本,目前,許多人練習的是易筋經十二式。究其原因,是因為一些易筋經的表演者(講授者)沒有說清楚,或者自己就不知道,練習易筋經的關鍵竅門是什麼。多數練習者非常在乎動作的複雜,好像動作越多,越複雜,這個功才好,才會有效果。那些表演者也是一樣,總是把動作做得很複雜,還有許多模仿動作。
  • 易筋經十二式圖解
    在武俠小說中《易筋經》是武林中人夢寐以求的武功秘籍。
  • ​中國千年傳統鍛鍊方法易筋經習練「四要訣」
    添加微信進行了解(長按複製):18839784841易筋經,易」者,改變也;「筋」者,指經筋,也就是人體十二經筋;「經」者,通「徑」,方法也,亦指經典。十二勢導引法則是與十二經筋相應。十二經絡為人們熟知,經筋系統則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二勢導引法」與人體十二經筋逐一相應。通過疏導經筋,影響經絡,促進氣血循行,從而濡養臟腑,達到固本內壯、扶正祛邪的效果。
  • 易筋經教學視頻及動作要領口訣
    「易筋經」繼承了傳統易筋經十二勢的精要,融科學性與普及性於一體,其格調古樸,蘊涵新意,突出肌肉、骨骼和關節的屈伸、扭轉和牽拉,以及脊柱的旋轉屈伸。各勢動作是連貫的有機整體,動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連綿,剛柔相濟;呼吸要求自然,動息相融;並以形導氣,意隨形走;易學易練,健身效果明顯。
  • 國術易筋經十二式【附:招式圖】拿去練!
    在金庸小說中《易筋經》被稱為「武林第一絕學」,神乎其技,獨步武林。《笑傲江湖》中令狐衝還用《易筋經》化解了體內「吸星大法」的遺患。
  • 值得收藏:易筋經十二式標準教學 (視頻+圖文)
    易筋經是以站式為主的練功法,使軀幹、四肢保持一定的姿勢,全身肌肉放鬆,手臂呈靜力性,灌注有力,思想集中,排除雜念,呼吸均勻。
  • 健身氣功·易筋經功理解析(二)
    (《素問·生氣通天論》)易筋經調節陰陽的作用,主要是通過運動脊柱來實現的。該功法比較重視對脊柱的運動,從「摘星換鬥勢」、「倒拽九牛尾勢」中的轉體,到「青龍探爪勢」、「打躬勢」、「掉尾勢」中的彎腰,「臥虎撲食勢」中的「撲」地等,無不體現了其對脊柱運動、調節的特點。這種富有特色的運動方式,除了加強動養形體的作用外,還有較好的平衡陰陽的作用。
  • [達摩易筋經十二式]演示版 與 跟練版
    跟練版        達摩易筋經,是中國禪宗始祖菩提達摩所創的一種養生功法,此功法能平衡陰陽,疏筋活絡,提高氣血運行,增強人體免疫力。四、舌頂上顎:在練習整套易筋經時,要保持輕微的舌頂上顎。道家稱為「鵲橋」,可以幫助能量循環。
  • 倪海廈文式易筋經和武式易筋經(收藏)
    文式易筋經第五式第五個在胸口,諸位手在胸口這邊,正中間是你的羶中穴,握拳不要碰到胸,不要碰到心臟、胸口、好,下半身繃緊、上半身,吸氣,好,好,肩膀不要沉肩,肩膀不要提起來,不要這樣子。下半身繃緊,做49下,這就是第五個動作 文式易筋經第六式這個動作是,手是這個樣子哦,第五個在這邊,第六個下半身也是繃緊,上半身手是握拳的正前方,這樣子握,手指頭這樣子哦,正前方,肩膀沉肩,肩膀要沉下來不要出力,哦,握四十九下,就這樣子握四十九下,握的時候永遠訣竅是一樣下半身永遠繃緊,當你在握的時候,上半身跟著繃緊,握到極限的時候全身是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