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套易筋經是來自於內功圖說,結合了流傳下來的易筋經、洗髓經和八段錦而編制的一套養生保健功法,其練功方法廣為氣功、武術、醫療所採用,身心並練,內外兼修而能夠達到鍛鍊身體、増力壯骨、祛病延年的目的。目前流傳的易筋經雖然版本眾多,但核心動作大同小異,且其中精神並無二致,所以對此不用太過於糾結與懷疑,所謂「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重要的是循序漸進,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恆,帥之以誠,而困而知,而勉而行,無論做學問還是練功夫皆當如此。
易筋經第五勢倒拽九牛尾
【原文】
兩腿後伸前屈,
小腹運氣放鬆,
用力在於兩膀,
觀拳須注雙瞳。
【析義】
倒拽九牛尾:本勢模仿拽住九頭牛的尾巴,用力拉緊不放鬆的動作。拽,拉。
正文析義:左腳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弓步;少腹藏氣含蓄,運氣於丹田,空虛放鬆。左手鉤手,舉至前上方,右手鉤手,右臂屈肘,斜垂於背後;兩手緊握內收,左鉤手收至左肩,右鉤手垂直背後,扭轉用勁,如絞繩狀;雙目凝注左鉤手。
【步驟】
1.預備式
身體站立,全身放鬆。
頭如頂物,目視前方,
沉肩垂肘,含胸拔背;
收腹直腰,並步直立;
面容端正,呼吸平和;
精神內守,心境坦然。
(其餘各勢的預備式與此相同)
2.馬步擎手
左腳向左跨一大步,略寬於肩;
兩手從兩側舉過頭,掌心相對;
同時屈步下蹲;
兩掌變拳,下落插至兩腿間,拳背相對。
3.左右分推
兩拳提至胸前,由拳變掌,左右分推;
坐腕伸臂,掌心向外,兩臂撐直。
4.倒拽九牛尾
呈左弓步,兩掌變鉤手;
左手劃弧至前,屈肘呈半圓狀,外旋用力向後拉,鉤手用力外旋,手高不過眉,雙目注手,肘部過膝,膝不過腳尖;
同時右手劃弧至體後,右臂內旋反向用勁;
前俯後仰,上體前俯至胸部,靠近大腿,再直腰後仰,其他姿勢不變。
此動作可以堅持做3~9個呼吸。
(注此動作中目前不少版本或說流派手的動作是拳而非鉤手,本版本結合內功圖說原文以及臨床實踐,採用的是鉤手,與曹英峰前輩的易筋經第五勢似)
(做左勢時左鉤手用力外旋,手高不過眉,雙目注手;右鉤手劃弧至體後,右臂內旋反向用勁。前肘半圓微屈,肘腕外旋呈後拽勢;後肘微屈,呈屈肘腕狀,內旋外拉,兩臂扭轉用勁,如絞繩狀)
5.收勢
先深吸氣,然後慢慢吐氣,同時左腳收回,雙手由鉤手變掌,下落於體側,並步直立。
(左右動作相同,方向相反)
【動作要領】
1.兩腿前弓後箭,前肘半圓微屈,肘腕外旋呈後拽勢。
2.後肘微屈,呈屈肘腕狀,內旋外拉,兩臂扭轉用勁,如絞繩狀。
3.前臂鉤手高不過眉,肘不過膝,膝不過足,雙目注視鉤手。
4.上身正直,沉腰收臀,運氣於少腹丹田。
5.單練倒拽九牛尾勢時,可練3~30分鐘。(數呼吸可練3~9個呼吸甚至更長,根據各人情況,一般初學動作之時可每一個動作練三個呼吸,形體放鬆,呼吸自然,均勻流暢,不喘不滯,切勿過分追求呼吸的深長和細柔。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動作可逐漸與呼吸配合)
6.鍛鍊時開始可以平靜呼吸,逐漸放鬆情緒,排除雜念,精神集中,運用一些入靜的方法,能夠使得呼吸綿綿深長,若有若無,達到一種機體狀若虛架,輕鬆漂浮,頭腦清晰愉快,靜若止水的高級入靜狀態。不過要注意的是入靜一般是在對功法掌握較好,練功質量較高的情況下出現,並且往往隨著功夫的進展而步步深入。詳見下面的相關連結中。
【習練功用】
1.重點鍛鍊上肢屈肌群、兩臂旋後肌、旋前肌群和下肢各肌群等。增強臂力、指力和下肢力量。
2.強勁肩臂、腰腿力量,可防治肩臂勞損、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症等。
3.疏調肝腎,條達氣血,舒暢心情,愉悅情志,可防治失眠症和憂鬱症。
4.注意本套易筋經屬於一種動功與靜功、內功與外功相結合的功法,內外結合,動靜相兼,剛柔並濟,形神若一,有內外兼練的效果。要求外動內靜,「動則練外,外練筋骨皮」,古代練功家常說,強身莫善於習動,一身動則一身強,練習動功可達到強健筋骨的作用;「靜則練內,內練一口氣」,這也是練功與一般的體育鍛鍊最大的不同,因此氣息精神的調節就顯得尤為重要,調息定神有助於精神的寧靜和體內氣息的調節,久而增氣增智。
相關連結
易筋經:特點綱略
易筋經:功法鍛鍊中的效應
易筋經:功法鍛鍊前中後注意事項
易筋經:第一勢韋駝獻杵
易筋經:第二勢橫膽降魔杵
易筋經:第三勢掌託天門
易筋經:第四勢摘星換鬥
入靜(一)
入靜(二)
六妙法門之次第相生六妙門
(一般粽子用的是糯米,粘性大,不易消化,對於老人,孩子和消化不良的人群容易食積腹脹,可以配上白蘿蔔,芹菜,洋蔥,山楂等等啦,再來一杯紅茶~幫助大家開心過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