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節氣,大約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的時候,而今天就是立冬,也代表冬季從今天開始了,那立冬我們需要注意哪些關健點呢,今天小編這就給大家介紹這個節氣應該怎麼養生~
立冬之後,陽氣漸收,陰氣漸盛,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的狀態蓄養精氣,為來年春天的生機勃發做準備。
經過秋寒的「初試」,立冬之後,人體逐漸適應了寒冷環境,但是對於老人、小孩以及體弱多病的人群來說,寒冷依然是位不能輕視的「敵人」。護陽避寒是冬季養生、治未病以及防病治病的關鍵。
一、坐臥起居
1、沐浴陽光
立冬之後,在陽光最強烈的正午時間,以身體背面沐浴陽光,可以達到強壯人體陽氣、溫通經脈的作用,有利於扶助臟腑正氣,抵禦外邪。
2、早臥晚起
⑴嬰幼兒以及正處於成長黃金期的青少年,應早臥晚起,保證充足的睡眠,更有利於來年春季「抽條發枝」。
⑵對於上班族來說,尤其是「996」人群,要想使白天精力充沛,充足的睡眠必不可少。
⑶對於老年人來講,空閒時間多,更可以早臥晚起,以更好地養精蓄銳。
二、運動養生
動則養陽,靜則養陰。冬日主閉藏,主張少動、少出汗,但也不能因為天氣寒冷就把自己關在屋子裡,也要適當感受天氣間的寒涼之氣,走出室外,激發身體潛能,提高身體免疫力。
冬季鍛鍊,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點半以後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為適宜。要防止運動過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體微熱為度。適宜的運動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極、敲打健身球等。
注意:平時室內空調或暖氣溫度過高、高強度運動、桑拿熱療等因素導致的大汗都屬於耗傷陽氣的做法,不利於冬日腎精之閉藏,應儘量避免。
三、飲食養生
立冬之後,人體的新陳代謝逐漸減慢。人體腎氣隨著天氣轉寒而變得旺盛,立冬後應注意補益腎氣。
「冬季進補,開春打虎」,冬令進補能使通過飲食攝入的營養物質更好地儲存於體內。對於體質虛弱的人群來說,可以通過藥補的方式,達到扶正固本、增強抵抗力的作用。
我們要適當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攝入,保證優質蛋白質的供應。羊肉、牛肉、雞肉、蝦、鴿、鵪鶉、海參等食物中富含蛋白質及脂肪,產熱量多,禦寒效果最好。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在立冬之後,即使是健康的人也要少吃寒涼的食物,體質偏弱或平素脾胃功能較差的人群儘量不吃生冷食物。
1、立冬多吃以下食物:
⑴必吃三肉:羊肉—溫胃禦寒,魚肉—益智健腦,鴿肉—壯體補腎;
⑵必吃三蔬菜:芹菜—降壓祛痰,萵筍—有助消化,菜花—補維生素;
⑶必吃三水果:梨—止咳化痰,蘋果—生津解渴,獼猴桃—幫助消化;
⑷必吃三酸:檸檬—預防上火,酸棗—鎮靜安眠,酸梅—滋養肝臟;
2、體質多吃以下食物
⑴陽虛體質:宜多食羊肉、雞肉等性質偏於溫熱的食物。
⑵氣虛體質:可以在煲的湯、燉的菜中加入少量黃芪、人參等補氣之品。
⑶血虛體質:當養血為要,可適當多食動物肝臟、 雞鴨魚肉等高蛋白食品。
⑷陰虛體質:易多食滋潤之品,如蓮藕、阿膠、銀耳、燕窩等。
⑸脾胃素虛:需先調理好脾胃功能,再服補藥補品,可增加滋補效力,不然會發生「虛不受補」的情況。
四、中醫幹預防未病
立冬後陰氣漸重,寒雖未深、雪未大,但也不能輕視寒邪的威力,應針對冬季高發疾病,早做預防。
⑴寒潮來襲, 氣溫下降,人體受寒,血管收縮,容易引起高血壓病、冠心病、腦梗等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
⑵寒性凝滯,易阻滯筋脈,不通則痛,頸、腰、肩、腿痛等痺證容易發作。
⑶寒為陰邪,易傷陽氣,感受寒邪可見局部或全身性的寒象,導致如流行性感冒、咳喘病、胃腸炎等疾病的發病率上升。
因此,針對某些抵抗力較差的人群,在初冬可以進行中醫藥早期幹預,治未病,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