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江南天氣好,可憐冬景似春華。
霜輕未殺萋萋草,日暖初幹漠漠沙。
老柘葉黃如嫩樹,寒櫻枝白是狂花。
此時卻羨閒人醉,五馬無由入酒家。
——白居易《早冬》
今年11月7日,太陽位於黃經225度
正是立冬節氣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的第19個節氣
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
冬,終也,萬物收藏也
意思是說,冬乃終盡之義,為四季之末
而立是建始的意思,立冬便是冬季的開始
倏忽秋又盡,今朝恰立冬
一年時序至此
生物活動將告終了,準備藏伏避寒
農民將作物收曬完畢,收藏入庫
萬物的氣息都慢下來,緩緩入夢
這也正應了「秋收冬藏」那句俗語
氣象學上入冬的標準為
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低於10℃
據此推斷,「立冬為冬日始」的說法
基本與黃淮地區的氣候規律相吻合
一邊調侃著「南國無秋」
一邊踮著腳向冬來的列車方向張望
而當冬天攜著寒風輕裝而至時
人們卻恍然了
在秋與冬的曖昧顏色之間迷離
立冬三候
一候水始冰
水面開始逐漸凝結
山青水色的倒影
被潔白冰面上的燦爛光芒逐漸覆蓋
二候地始凍
土地開始凝寒
薄薄的一層冰面下卻醞釀著生機
三候雉入大水為蜃
古人認為,雉雞在立冬後即化身為大蛤
天馬行空般的想像
飽含的是對生命生生不息的認知
立冬習俗
迎冬
古時此日,天子有出郊迎冬之禮
《呂氏春秋》記載
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迎冬於北郊
回來之後,還要犒賞為國捐軀的將士遺孤
民間在立冬之日也有祭祖、卜歲等習俗
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補冬
「立冬補冬,不補嘴空」
民間自古就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在寒冷的天氣中,應多吃溫熱補益的食物
如胡蘿蔔等,通過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
既可增強耐寒能力,又能很好地保護血管
食餃
「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冬是秋冬之交,所以「交子之時」必吃餃子
意在新舊交替,祈佑來年好運
其實一家人圍在一起
吃一碗熱騰騰的餃子
便是冬日裡最溫暖和幸福的時刻
立冬養生
《黃帝內經》上說
冬三月,此謂閉藏
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早臥晚起,必待日光
冬季氣候寒冷
是大地萬物休眠閉藏的季節
也正是人體養藏的季節
應當注意保護陽氣
養精蓄銳,早睡晚起
同時,入冬後可進行適當的戶外運動
激發身體潛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飲食方面,中醫認為冬季腎經旺盛
而腎主鹹、心主苦
立冬節氣應少食鹹,多吃點苦味的食物
同時,遵循「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
隨四時氣候變化吃一些熱量較高的東西
但也不宜過於燥熱
有的放矢食用滋陰潛陽的膳食為宜
另外也要多吃新鮮蔬菜以免維生素的缺乏
秋去,冬來,葉落
季節的變化總讓人頗多感慨
等到秋風吹起滿院枯葉之時
秋天也就盡了
薄薄的一層霧紗輕籠在靜逸的山間
浸染思緒的落葉給大地換上了新裝
此時天氣,寒而不冷
仍有絲絲暖意沁人心脾
秋冬交替之際
既有秋的黃花紅葉,又有冬的寂靜寒意
冬天的天地乾淨、寬廣、樸實
異常珍貴的陽光照在玻璃窗上
讓人不困而思眠
立冬讓人從烈火變成文火
回歸一種凝聚的沉靜
山堂夜靜坐蒲團,萬慮鹹清覺自然。
寒月珊珊凌梵闕,疏鍾歷歷震雲天。
半窗雪色侵伽定,幾樹梅香噴綺筵。
了得勝因內外徹,應堪撒手續單傳。
——東山梅溪度禪師
初冬之夜,蒲團趺坐
伴隨著一盞禪燈和一彎明月
感受一天比一天更甚的寒冷
於此蕭瑟薄寒之中,萬慮凝然
正好靜觀無常,返照內心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冬,猶如人生的一個標點符號
讓人感受到一種塵埃落定後的妥帖
這時,宜靜下心來喝杯茶,看一本好書
瞟一瞟窗外曾忽視的美景
……
每個人都需要一段靜謐的時光
修行身心寧靜的能力
畢竟,人生總有一段路需要我們獨行
有人說,冬天蕭條得讓人害怕
但冬也孕育了梅的傲骨、松的堅強
大自然用它的獨特方式告訴人們
在很多事物身上
都有值得學習的優點和意義
冬,減少了人類的活動
但也創造了許多閒暇時光
往日裡因工作忙碌而疏忽的親情
因時空差距而久未聯繫的友情
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好好陪伴,增加聯絡
人世間的溫暖會讓我們
前行的腳步更加鏗鏘有力
天氣漸冷
大家要記得添加衣物
多喝熱水,儲備充盈的能量
願你在這個萬物收藏的季節
有粥可溫,有暖爐熱湯
不懼寒夜漫長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責任編輯 | 焱南炅
迎寒而立,心生暖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