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民族之魂!議論文有關「文化自信」的素材要點

2020-12-21 走進教育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滄海桑田,古人的詩詞說盡了歲月的變遷,「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三國演義》卷首詩,「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更是對中華歷史變遷的生動描述。

華夏文明歷經五千年,好多東西早已化作了歷史的塵埃。清代學者龔自珍說:「欲要亡其國,必先滅其史,欲滅其族,必先滅其文化」。因此,中華民族能屹立五千年生生不息,是因為中華文明的傳承

一直傳承至今的中華文明,我認為分為以下幾類:

1. 語言文字。語言文字是一個民族文明得以傳承的載體。經典古籍和民間故事依靠自己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傳承著民族的歷史文化和古人的智慧。

2.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古人「大公無私,打濟天下」的廣闊胸懷;「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凌然氣節;「己所不欲,勿失於人」的做人準則;「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愛國精神;「無為而無不為」的超然智慧;「見賢思齊,無欲則剛」的人生哲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系統而完整,它是人類文明成果的重要體現,它是全人類共同追求的理想。

3. 中華民族包容並蓄的精神內涵。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各民族能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源於中華民族包容並蓄的民族精神,。各民族既認同大家同宗同源,是五千年華夏文明的傳承者;又保持著自己民族的特色。在這種包容並蓄之下,中華文明才得以一直延續下來。

4. 古代優秀的科學技術。我國的中藥典籍,天文曆法、文學藝術、建築技術、四大發明等為本民族和世界文明的發展做著重要的貢獻,現在仍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我們一定要繼承和發揚這些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不妄自菲薄,不驕傲自滿,自強自立,團結奮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相關焦點

  • 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復興底氣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深刻指出:「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因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建設文化強國,必須堅定文化自信。
  • 堅定民族文化自信 傳承忠孝潔惠仁風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 都說議論文太「剛」沒文採,那是你沒見過散文化議論文寫法!
    散文化議論文,就是在議論文的框架裡,融入散文的筆法,使議論文採化、情感化。散文化議論文,首先是議論文,因此,它應該具備論點、論據、論證三個要素,切不可敘事太多,議論太少,本末倒置,最終寫成不倫不類的文章。此類議論文行文整體上追求語言的文採化,議論的情感化,較能體現考生的文字功力。
  • 致良知,文化自信與民族復興
    ——徐州可諾丹婷與四合院合作最美家庭建設三小時工作坊學習會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起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決不可拋棄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恰恰相反,我們要很好傳承和弘揚,因為這是我們民族的「根」和 「魂」,丟了這個「根」和「魂」,就沒有了根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 方楚雄:堅持中國畫的民族文化自信
    從此,「神童」之譽家喻戶曉。 將海派與嶺南畫派融於一體紅蓮遊鴨(1963),紅楓麻雀(1964) 展覽現場,展出了兩幅珍貴的臨摹手稿,是方楚雄13歲和14歲臨摹的任伯年大師的畫作,方楚雄說,任伯年的繪畫能力極強,造型能力非常強,畫人物、花鳥、山水都很出色。
  • 在堅定文化自信中實現文化強國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思想保證、精神力量、道德滋養。
  • 老梁推薦:如何寫出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議論文的開頭?
    意思是指作文起筆之時,要響亮,使人為之一振。清人李漁也認為「開卷之初,當以奇句奪目,使之一見而驚,不敢棄去」。也強調文章的開頭非常重要,好的開頭醒目提神,讓人一見難忘,欲罷不能。 議論文講究邏輯性,重在說理。所以,議論文的開頭也要有理性特徵,少抒情甚至拒絕抒情,要儘快引入話題或中心,從而進入說理這一重要環節。
  • 十三五紀事 歷史性發展|文化自信凝聚強大向心力
    放到今天來解讀,依然能讓人感受到文化的認同與共鳴。」 距今3000多年的青銅何尊,器內底部有122字銘文。其中的「宅茲中國」,是關於「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為呈現何尊精妙的藝術細節,徐歡帶領攝製組用了一年時間研究,最終通過全新的3D掃描技術和全息傳存拓技術,還原了祖先留下的「中國」印記。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陝西社科】堅定文化自信 建設文化強國
    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這是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擘畫的宏偉藍圖、前進方向和重要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
  • 堅定文化自信 增強意識形態凝聚力
    文化自信滲透在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之中,其核心就在於價值觀自信,價值觀又是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因而文化自信與意識形態具有密切聯繫,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形態決定著文化的發展方向和道路,文化則促進著意識形態建設的深化,兩者之間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我們要以增強文化自信為契機,充分發掘文化資源,以文化的內在價值和外在表現形式,增強人民群眾對於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信仰與認同。
  • 以國貨品牌書寫文化自信
    內容摘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這句話道出了文化自信的重要價值與關鍵鎖鑰。文化自信有多維度的意涵,也有多維度的呈現與表徵方式。近年來,中國「新國貨」日益崛起,「新國潮」逐漸流行,成為備受矚目的經濟現象。新國貨既是中國硬實力的展示,也是中國軟實力的表徵。每一個產品都是一種文化的隱喻、一種文化精神的具象呈現。
  • 從三個維度認識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
    文化猶如一個生命體,孕育著一個民族的根和魂,是民族的精神和血脈,是其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心。中華文明延續至今而富有生機,歸根結底就是傳承了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堅的文化自信。
  • 堅持三個統一 堅定大學文化自信
    實踐證明,世界一流大學既要有可衡量的外在的「形」,更要有內在的「魂」,即一所大學與其所在國家緊密關聯的歷史背景、文化特色、制度特點、時代要求,以及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的辦學標準和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大學考察時強調,堅定「四個自信」,根本是文化自信。
  •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現代化國家構建進程中,中華民族始終是以多元一體的整體形態作為現代化國家構建的主體。  堅持黨對文化建設的領導權。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如何辯證認識和把握國內外大勢,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危機中育新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是我們面臨的重要時代課題。
  • 正在崛起的文化自信
    文創IP增量加持 文化自信厚積薄發近些年,歷史、文化等IP進行文創開發正呈現出井噴態勢,各類文創產品席捲國內消費市場。從博物館聯名到企業跨界,從國潮興起到新文創崛起,一個個帶有中國元素和傳統風格的IP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愛上「國潮」和「新文創」,其背後彰顯出正在崛起的「文化自信」的力量。
  • 文化自信,來自思想的深邃
    摘要:堅定「四個自信」,核心在於文化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自信,重要內涵就體現為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然植根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上。今天,我們強調文化自信,其中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掌握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族的信仰和信念,弄通生命共同體意識的文化基因,以及明曉實現偉大理想和目標所要依憑的道術智慧。每個人的文化自信,需要經歷思想文化的深刻洗禮,擁有思想理論的成熟,以及實踐對比和閱歷體認後的理性確認。文化不自信的根源,就在於心中沒有思想根基和文化底蘊。藉由思想的深刻,閱歷的通透,我們才會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 李玉中:歷史虛無主義的危害與文化自信的構建
    中華民族非凡的文化創造力不僅賦予了我們生生不息的民族自信和強大的精神支撐,而且培育和發展了中華民族5000年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提供了豐富的滋養,為世界文明貢獻了華彩篇章。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有段經典論述,「古往今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響,不是靠窮兵黷武,不是靠對外擴張,而是靠中華文化的強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 馬雲清華談文化自信
    「我從多年以前開始覺得如果阿里有一天希望成功的話,我們必須在中國的文化裡面找到自己的根基。」 10月20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走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EMBA班,在談到對文化自信的理解時,他以切身做企業的感受說明文化自信是在理解、尊重、包容的基礎上,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持守與發揚。
  • 弘揚中國氣派的匾額文化,引領文化自信的藝術潮流
    有鑑於此,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當下,我們應該重視弘揚中國氣派的匾額文化,以期引領文化自信的藝術潮流。 認清匾額文化的歷史意義、人文內涵和藝術價值 匾額書寫著歷史。匾額文化孕育於先秦,萌發於漢魏,成長於唐宋,盛行於明清。最早出現匾額的時間是漢高祖六年,蕭何題寫「蒼龍」「白虎」兩關之匾額。
  •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讓文化自信之光指引青年幹部成長
    【中國之治@文化解碼】青年幹部要帶頭堅定文化自信,當好傳統文化的認同者、紅色文化的示範者、先進文化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在躬身實踐中詮釋文化自信,讓文化自信之光體現在每個黨員幹部身上。  堅守精神家園,讓傳統文化「不褪色」。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種覺悟和反思是獲取文化自信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