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最自私?【微育兒】

2021-12-18 今日女報


老朋友 點右上角,轉發或分享朋友圈!

新朋友 點圖上方 今日女報 一鍵關注!

01

不止一次聽到年輕人的抱怨,抱怨他們父母極端自私。

也不止一次聽到父母們的抱怨,抱怨現在的孩子沒有感恩心,太自私。

到底誰是誰非,誰更自私呢?

講個故事先。

02

在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南岸,有一片荒涼的地方。

說這裡荒涼,不是說此地沒有人煙。恰恰相反,在這裡散布著許多被文明世界遺忘的村落,有幾百個家庭,仍然處於傳統的手工業階段。但沒有公路,也沒有電,物資短缺,仿佛停滯於中古世紀。

1967年,一個叫蘇託羅的美國女孩來到這地方,立即被荒涼的風景迷住了。

蘇託羅決定,她將花費一生時間,觀察這些神奇的小村落,並完成她的學術研究。

她要完成的課題的是——挑戰傳統觀念,弄清楚窮人為什麼貧困。

通常情況,人們堅信窮人和富人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美國,這個觀念的流行表述稱:窮人之所以窮,是因為他們本身的文化和社會生活方式所決定的。

這個觀念,在中國也是大行其道。不太清楚蘇託羅選擇這個課題,是她對此有什麼疑問呢?亦或只是出自於西式價值觀背景下的科學精神,對任何一個觀念都需要嚴謹的觀察與分析?

總之。蘇託羅的研究開始了。

03

蘇託羅在印度尼西亞,對當地生產環境觀察了整整14年。

她的學術研究報告,厚達1043頁。而一般的學術報告,有個幾百頁就堪稱嚴謹了。蘇託羅的研究報告之所以如此之厚,那是因為她推翻了人們既有的成見——窮人之所以窮,不是思維的問題。

據蘇託羅研究,當地的貧困人口,其經濟行為與西方社會的富裕階層,並無本質不同,他們同樣充滿了進取心,充滿了創富精神與贏利動機。這種資本主義的創造欲望與發展企圖,不僅是美國人特有的,也是世界上每個人與生俱來的質素——但,不是你奮鬥就必定會成功,奮鬥的前提是資本,在一個資本匱乏的環境裡,多半奮鬥只能以悲劇告終。

簡單說就是,在一個沒錢賺的地方,無論你怎麼折騰,也賺不到錢。

得出這個結論之後,蘇託羅重返美國,與福特基金會等組織合作。尋求一種新型的貸款模式,幫助這一地區的貧困人口脫貧——這就是小額貸款的發端肇始。但當小額貸款風靡全球,甚至贏得了諾獎時,蘇託羅卻已經被人遺忘了。

她的生命已經燃燒殆盡,在論文發表後的第三年,她永遠的閉上了眼睛。

04

2007年,一個非洲裔的黑人青年歐巴馬,突然出現在美國政壇上。他宣布,他要參加總統大選。

候選人出場第一招,照例是痛說革命家史,出身越慘越好,越慘越貼近大眾,易於贏得同情分。比如布希參選,實在沒有痛史可說,就亂講自己在耶魯大學時是個學渣,意思是說自己起步於學渣,非常不容易的,如果不把選票投給他,實在是太不人道了。

等到歐巴馬出場,他的痛說革命家史最刺激,上來就一句:同志們,大家好,我慘啊,好慘好慘啊,我的麻麻,是個未成年少女……

譁——當時美國全都震驚了,目瞪口呆的看著歐巴馬:臥槽這誰家的娃?真是太慘了,母親竟是個未成年少女,那這孩子……遭老罪了!

你他媽……歐巴馬這一手,可把反對派氣炸了,戟指歐巴馬:你他媽撒……你撒……你撒……撒撒撒……

反對派快要氣死了,卻始終不敢把「撒謊」兩個字,說囫圇了。

為什麼呢?

05

因為歐巴馬說的是實話,他母親生他的時候,不太算成年人——剛剛19歲。

19歲其實已經成年了,但歐巴馬說母親未成年,好像也不算太離譜。

更要命的是,歐巴馬的母親,就是在印度尼西亞觀察當地工業生態14年之久的偉大女學者,蘇託羅。

蘇託羅這個姑娘,說起來也極複雜,她18歲時嫁給了一個肯亞老兄,次年生下歐巴馬並離婚。然後她又嫁給了一個印度尼西亞男子。正是這起婚姻,讓她成為了當地經濟的觀察者。

歐巴馬非常雞賊,競選總統時只提母親生下他時剛剛19歲,卻不提母親偉大的學術成就——實際上他是等著反對黨說。可反對黨更不肯說,說了就等於替歐巴馬炒作了。可如果不說,就只能眼睜睜看著,讓歐巴馬把自己說得慘到無以復加,這是一種極盡精妙的美式謊言,是中國人極為陌生的。

於是歐巴馬贏得大選。

這就是歐巴馬母親留給兒子的遺產,不是謊言,而是讓反對派不敢戮辨的——偉大的人格及優秀!

06

相比於歐巴馬的母親,中國式父母,更願意走省心的路子。給孩子最催肥的食物,最昂貴的衣物,最庸懶的生活環境,不讓孩子做任何家務活。中國式家長將此視為自己對孩子的付出,在孩子身上,他們願意花錢,花多少錢也無所謂,但他們唯獨不願意給孩子最需要的身教——家長的優秀!

許多家長與優秀犯衝,他們更願意打打麻將,看看電視,逛街購物,想讓他們學歐巴馬母親,也花上十幾年的時間搞出點什麼名堂,以身教的形式,讓孩子知道優秀的價值與意義?

抱歉,許多中國式家長才不肯這麼幹,他們信奉的是,自己當豬,望子成龍。

07

孩子因成績不好,被媽媽罵笨鳥,孩子不服氣的說,世上笨鳥有三種,一種是先飛的,一種是嫌累不飛的,媽媽問:那第三種呢?

孩子說:這種最討厭,自己飛不起來,就在窩裡下個蛋,要下一代使勁飛。

在窩裡下個蛋,指望下一代使勁飛。不僅使勁飛,還要背上全家飛,這是一些家長極奇怪的心態。

最近有新聞說,四川一對夫妻,堅信存錢不如存人,於是連生下11個孩子,只要有一個孩子有出息,全家人的命運就改變了。

——這是多麼荒謬的想法!又是何等自私的慾念?

孩子還沒長大,家長就等著讓孩子背負全家,這種想法如一座山,壓在孩子頭上。一想到要背負著十幾隻懶鳥飛,這鳥還飛得動嗎?嚇也嚇死了。就算是沒嚇死,也會讓這沉重的負擔產生怨恨心理。你要背起這麼多的懶漢,去跟人家輕裝上陣的競爭者搏拼,你能有勝算嗎?輸不慘你才怪!

當然不是每個家長,都這麼自私。但——自己沒有絲毫進取意識,一心當豬,望子成龍,坐等孩子背自己飛的家長,必然是自私透頂,是最讓孩子絕望的噩夢。

08

中國家長非常恐懼孩子早戀,因為中國人太了解自己了。不早戀還沒精神頭幹事業,早戀了,更有理由往地下一爬,就這樣沒出息了,你們瞧著辦吧!

反觀奧巴媽……歐巴馬他媽,這姑娘18歲就結婚,20歲就帶著孩子二婚了,然後她又對印度尼西亞這莫名其妙的地方產生興趣,玩起了學術,而學術這東西,卻是許多中國年輕人都不願意碰的——太累,之所以苦學高考,只是想混個輕鬆工作,等到發現身邊的人全都是這想法,混張文憑出來,仍然找不到可以讓自己躺下享受的美差,就一下子崩潰了。

心理崩潰,就自暴自棄,就乾脆在窩裡下個蛋,滿心指望下一代好忽悠,願意背著自己飛。

這樣想的家長,卻不說想想,基因突變讓豬孩子成為龍的機率,不比摸到5億元彩票大獎更高,你孩子的智商,九成九與你持平,你沒出息,抱怨上一代沒讓你成為坐享其成的富二代。接下來,你很快就會聽到同樣的抱怨,從你孩子的嘴中說出來。

孩子是否優秀,身教才是最具決定性的。這道理人人知道,為何卻不肯丟開那毫無營養的電視節目,踢開麻將桌,回到你的人生事業上來,讀幾本書,或做點什麼事,讓你自己先行優秀起來?

你無法強迫孩子優秀,但善待自己,讓自己活出價值來,這應該不難。

試試看,如何?

來源:霧滿攔江微信號

小編:彭晨

相關焦點

  • 中國式父母,貌似最無私,其實最自私
    ▣ 作者公號:火養讀書時間(ID:huoyangdushu)今年有一則新聞,「賣房送女留學卻嫁老外 父母崩潰大哭 女兒就這樣拋棄了我們倆老」:工人張勇今年
  • 有一種父母,自私又虛偽
    馬傑出生在70年代末的農村,家裡有4個男孩,馬傑是最小的一個,因為沒有生出女孩,父母還抱養了一個妹妹,馬傑就被送到了舅舅家,所以從小吃不飽,穿不暖,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他從來不怨天憂人,反而更休諒父母,他賺錢以後,第一時間都會想著孝敬父母,也是別人眼中的好孩子。
  • 砸50萬赴美自己生5國混血兒的女總裁,「無偶式育兒」被批:太自私
    但是即便如此,葉海洋「無偶式的育兒」卻被網友狂批,他們紛紛譴責這個女總裁太自私。因為她沒有給女兒一個完整的家庭。對此葉海洋當然不贊同,她說自己一直在努力給孩子所有的愛,一直在努力的生活,沒有影響任何人,難道這也叫自私?在我們看來,很多人都覺得父母應該讓孩子有一個完整的家庭才是負責任的表現,但其實這並不能一概而論。因為我們這邊有很多父母為了孩子勉強維持婚姻,但是家庭裡卻充滿著冷暴力,這樣的環境真的對孩子的成長好嗎?
  • 父母最常面對的14個育兒挑戰
    babble.com請14位育兒博客的博主們分享他們在育兒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以此提醒正經歷著這一切的家長們——你不是一個人。養育孩子可不是帶著他們遛公園那麼簡單。來看看這些育兒博主們的最大挑戰。1、沒完沒了的擔心「我很容易陷入憂慮的陷阱之中,好像每一件小事都可能釀成巨大的後果。
  • 孩子老是以自我為中心,父母要及時引導,不然長大很自私
    鄰居想到孩子這麼小就這麼自私不禁緊皺了眉頭。一、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原因有哪些?此前在朋友圈有這樣一條3歲寶寶開車的視頻引發了關注。視頻中一位模樣看起來只有3歲左右的寶寶手握方向盤,興高採烈地開著小轎車。母親在一旁樂不可支地拍著視頻,聲稱孩子的駕駛技術不錯。
  • 人到晚年,啥樣的父母最讓子女頭疼?自私又懶惰,還愛說這3句話
    「文/豆包奶奶育兒經原創,禁止抄襲」作家紀伯倫曾說過:兒女藉助父母而來到這個世界,卻不是因你而來,兒女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大雷是家中獨子,在「養兒防老」的教育下,他對父母一直很孝順,工作後每個月都按時給父母打錢,大雷的爸爸媽媽年輕的時候,就是出了名的「好吃懶做」,左鄰右舍見了都揶揄:你們真是好命,年輕的時候靠爹娘,老了指望兒子!
  • 內疚的人最不自私,委屈的人最自私
    還有一些同學會對父母產生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沒有按父母的期待成長,就是辜負了他們的期待。內疚的深處,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一個很深的評價:「我很自私」。內疚的人經常體驗到自己是自私的。無私的境界就是如此:我做了一些,但我覺得還不夠,我還可以做更多。感覺到自己自私的人,其實並不是真的自私。
  • 有一種羨慕叫黃多多的優秀,一流父母怎麼育兒?羅森塔爾效應揭秘
    黃磊對於自己女兒的教育方式常常被人所誇讚,通過對黃多多的觀察不難發現科學合理的育兒方法往往才是影響孩子優秀與否的關鍵因素。一流父母的育兒理念需要每一位家長來認真學習。想要幫助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形成正確育兒的正反饋,首先需要認識什麼是羅森塔爾效應。
  • 睿智燈塔-孩子太自私怎麼辦,如何引導孩子學會感恩
    孩子的自私,是家長的溺愛,趁著孩子的性格還沒有形成,父母千萬不要讓悲劇出現在孩子身上。首先,面對孩子的自私行為,家長先不要急著對孩子進行道德的評判。因為孩子畢竟還在成長階段,即便是自私,也不算是可恥的行為,而是自私的程度,我們要教會孩子去把握。
  • 內疚的人最不自私,委屈的人最自私.|叢非從
    還有一些同學會對父母產生這樣的感覺。覺得自己沒有按父母的期待成長,就是辜負了他們的期待。覺得自己沒有盡到照顧弟弟的責任,覺得自己不夠上進沒能幫父母減輕壓力,所以很是自責。內疚的深處,是因為他們對自己有一個很深的評價:「我很自私」。內疚的人經常體驗到自己是自私的。
  • 「育兒啃老」:是父母,還是制度需要祖輩
    根據復旦大學團隊前幾年的不完全統計,絕大多數的中國城市夫婦需要依靠父母幫助照料幼兒,而將近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的家庭更是由祖輩作為主要照顧者。中國祖輩對幼兒撫育的高度參與被稱為「中國式隔代撫育」或者「中國式啃老」。這種撫育模式之所以受到許多批評,是因為其既不符合西方式「個體獨立」的文化規範,也不同於傳統孝道文化下「反饋模式」。年輕父母被認為在必要的撫育職責中缺位。首先,與西方個體主義社會中由父母承擔主要撫育職責,祖輩僅有限參與的情況不同,中國祖父母、外祖父母往往高強度、密集性地照料孫輩。
  • 世界讀書日 | 父母必看的23本育兒書
    《 捕捉孩子的敏感期 》作者: 孫瑞雪 出版社: 中國婦女出版社你應該都聽過孫瑞雪的大名,她是中國著名的幼兒教育家與心理學專家;「愛和自由、規則和平等雖然說理和語言都挺傳統樸素的,但育兒理念卻並不落後。最後部分作者的話讓我感受到了這本書滿滿的誠意。難怪銷量一直這麼好。我一向排斥關於孩子成功個案的書,雖然這本書也是以作者的女兒為例,但鮮見賣弄「成功」的痕跡,而且,最難得就是書的樸實、易讀中卻不乏精闢。
  • 育兒先育己,《爸媽學前班》打造「父母成長第一課」
    探討爸媽過度保護的「捆綁實驗」這檔由有養成長傳媒和騰訊視頻育兒頻道聯合出品的中國首檔父母成長觀察實驗《爸媽學前班》,給嘉賓創造了一次前往英國學習的機會,通過主題課堂實驗、社會實踐的設置,傳遞為人父母的必備素養。
  • 自私又綿長的母愛:《包寶寶》,中國元素講述中國式母子關係
    ① 中國元素:用「吃」寓意家庭文化從客廳中倒貼的福字,到門廳裡擺放的拖鞋,從廚房裡的鍋碗瓢盆調料盒,到客廳裡中式景泰藍的盤子擺件,從公園裡的太極拳,到多倫多的菜市場....中國元素在短片中隨處可見。在這麼多中國元素中,最吸引眼球的莫過於「吃」。
  •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教師在教書,一群不讀書的父母在育兒
    看到有人說,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讀書的教師在拼命教書,一群不讀書的家長在拼命育兒,您怎麼看?這應該是著名的俞敏洪老師在直播時的一句名言。這個問題也是個好問題,非常值得探討,它確實也道出了一定的社會現實。首先我們要來說說這種現象是否存在?
  • 有一個「自私」愛自己的媽媽,是家庭的福氣,孩子也會更幸福
    母親的身體健康、情緒穩定、身心愉悅在育兒的過程裡非常重要,一顰一笑、一氣惱、一悲一傷,隨時都能感染到年幼的孩子。所以,作為一個「持續發電的能量機」,保持中心力量的穩定至關重要!有句話講:「媽媽好,全家好!媽媽不好,一家煩惱!」還是很有道理的。所以,媽媽先吃飽飯,再給孩子餵飯,並沒有什麼不對。
  • 育兒究竟有沒有訣竅?父母培養孩子,到底培養孩子的什麼呢?
    看到這裡,有些父母會感到困惑了:那麼,不培養孩子這些技能和才藝,我們培養孩子,究竟是培養什麼呢?面對父母育兒的困惑和誤區,成田教授將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寫成了《培養孩子,就是培養大腦》這本育兒新書。如果父母違背大腦發育規律,過早搶跑,表面看起來是佔據了短期優勢,但實際上卻阻礙了孩子未來的發展。父母在培養孩子大腦的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不要搞錯「身體腦」、「思考腦」和「心靈腦」的培養順序,要保持好三者的平衡。
  • 李玫瑾教授講育兒很火,但我不建議你再聽了
    網絡上隨處可見「李玫瑾育兒精華」「李玫瑾育兒筆記」……李教授多年來在不同場合所做的家庭教育講座被剪輯為長短不一的視頻,通過社交媒體無孔不入地傳播。一些學校會組織老師、家長集體觀摩。很可能正在閱讀本文的你,也被親友強力安利過。一些家長表示對李教授的育兒觀點不能更贊同,甚至呼籲「先修李玫瑾教授的課,才有資格當老師、做父母」。
  • 首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在京頒獎
    本報北京10月22日電在紀念《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20周年之際,中日友誼之果——首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頒獎系列活動今天在京舉行。這次活動是中國關心下一代專家委員會和日中育兒研究會聯合發起的。經中日兩國專家認真評選,一致同意將首屆中國內藤國際育兒獎授予傑出女作家、中國作協名譽主席冰心,著名婦幼保健專家、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嚴仁英,著名兒科專家、中華兒科學會主任委員周華康,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於藍。
  • 「育兒」美國婆婆給我的啟發:最省事的育兒方式,一定效果最差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美國婆婆育兒記:送5個子女進藤校,用哈佛思維「輔導」中國媳婦和孫女》。忽略掉自媒體人慣用的誇張標題,仔細看文章內容,我覺得有些東西確實很值得我們這些老母親學習。在有孩子的家庭裡,請把教育放在首位這裡要重點說明一下什麼是把教育放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