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日軍的「萬歲衝鋒」,美軍:我當時害怕地給了他們一梭子

2020-12-23 樂笑音樂秀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愛拼刺刀,由於日軍從學生時期就開始訓練格鬥拼刺技術,在這方面中國軍隊可謂是吃了大苦頭,毫不誇張的說當時一個日本兵可以和中國三個士兵同時進行拼刺。

日軍的「萬歲衝鋒」在一戰和沙俄的交戰中就開始運用了,當炮兵覆蓋敵人陣地後,步兵便立即展開進攻,衝上去和敵人進行肉搏戰,想必這也是受到武士道精神的影響。

二戰後期由於日軍在與美軍的作戰中頻頻失利,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在武器裝備上更是顯而易見。日軍由於國內原材料的短缺,三八大蓋便成了每個陸軍士兵的標配,這種槍射程遠而且槍身很長很擅長與敵人進行刺刀肉搏,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的三八大蓋確實是大顯神威,這也和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有關。

像當時的中國軍隊大多使用的是漢陽造,有的膛線都磨平了,共產黨領導的武裝部隊在與日軍的作戰中常常只有大砍刀和紅纓槍。但美國人的裝備可不是吃素的,衝鋒鎗應該是比較常見的武器,還有火焰噴射器各種自動半自動步槍。

當日軍把子彈打完又不想投降時,「萬歲衝鋒」便成了最後的選擇,剛開始美國大兵看見這種不要命的打法也是嚇破了膽,但時間久了,美國大兵就找出了應對的方法,他們發現當日軍進行衝鋒時先呼叫炮火覆蓋,而後利用手榴彈擲彈筒再收割一波韭菜,第三波用衝鋒鎗掃射衝在最前面的日軍,如果還有日軍依舊能幸運地衝上來,火焰噴射器可能是一個痛苦的死法,即使這樣還是有十分幸運的幸運兒衝上來,美國大兵只能拿起自己的武器去拼命了。

日軍的「萬歲衝鋒」和神風特攻隊的自殺式進攻一樣。利用士兵的生命去換取不可能存在的勝利,這看起來是無比殘忍和血腥的,很多經歷過「萬歲衝鋒」的美國大兵至今都不願提起那個可怕的場面。

相關焦點

  • 老照片:當日軍「萬歲衝鋒」遭遇美國重機槍
    日軍的強悍,冷酷和所信奉的「不投降主義」為世界各國熟知。在戰鬥中,日軍以實施進攻,衝鋒為第一原則,「白刃戰」和生還概率極低的「肉彈攻擊」,成了日軍的拿手好戲。
  • 美軍第一次遭遇「萬歲衝鋒」,士兵毫無準備,慘遭日軍「屠殺」
    這種優勢火力的作戰方式需要強大的後勤能力的保障,而美軍的後勤能力是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 比如在1942年的中途島海戰之後,美軍就第一次領教了日本自殺式襲擊「萬歲衝鋒」。在當時日軍佔領了阿拉斯加附近的兩座荒島阿圖島和基斯卡島。
  • 日軍喜歡萬歲衝鋒?面對瘋狂的日本人,美軍如何做出應對?
    眾所周知,二戰中日本的戰鬥力不俗,特別是日本軍人在戰場上的拼刺刀精神,不要命的衝鋒可以說是日軍在戰場上的常規操作,而在日美戰爭期間,對於在白刃戰毫無經驗的美軍而言,面對瘋狂的日軍,美軍士兵又是怎樣應對的呢?
  • 硫磺島戰役,美軍用11萬對日軍2萬多,為何結果傷亡近3萬
    (硫磺島戰役)對於美軍來說,兩萬多死傷,實在是一個讓他們難以接受的數字。那麼,明明美軍當時擁有巨大的人數優勢,為何不對硫磺島實行圍而不攻,讓島上的日軍彈盡糧絕呢?在他看來,日軍只有依據有利地形展開一層層的阻擊,逐漸削減美軍的銳氣,才會有一絲勝利的可能。另外,為了避開美軍的空中轟炸,慄林忠道還命令士兵在硫磺島上挖掘了無數條縱橫交錯的坑道。這樣,不僅士兵們可以藏身其中,其他一些重武器也可以得到最大程度地保護。
  • 一根管子三個罐,美軍噴火器燒得日軍叫苦不迭,用法很簡單
    二戰太平洋戰爭,美軍和日軍在瓜島、硫磺島等島嶼上展開了可怕的戰鬥,日軍瘋狂的進攻令美軍一度懷疑人生:「這些日軍難道不怕死嗎」。除了千年不變的三三制隊形,萬歲衝鋒之外,日軍在面對火力極其強大的美軍時尤為擅長挖掘地道進行頑抗。
  • 擺渡| 三千日軍退掉子彈衝鋒:對方亮出這種武器 頓時變成屠宰場
    手百軍事《擺渡》欄目第三期,獨家稿件,抄襲必究作者:思明洲近日看到一篇文章講述了在1942年10月,瓜島戰役3000名日軍夜襲美軍的故事。文章稱:日軍死守教條,在最後衝鋒的時候3000日軍全部退掉子彈與美軍決戰,結果遭到美軍衝鋒鎗橫掃。
  • 日軍在太平洋上最大規模的肉彈攻擊 逼著平民自殺遭美軍打成篩子
    塞班島戰役打到最後的時候,日軍指揮官齋藤義次與南雲忠一決定收集最後的力量發起最後一波的攻擊。但是島上除了日軍外還有著成千上萬跟隨日軍定居的平民,他們該何去何從呢?齋藤義次給出了答案:「島上不再有平民和軍人的任何區別。對於這些人來說,作為軍人進行進攻將是更好的用途。他們應該拿起竹矛去刺殺美軍,而不是被困在洞穴裡一動不動。」
  • 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直接毀掉美軍繩梯?日軍絕對是陰謀家
    而影片中最主要的部分血戰鋼鋸嶺,是衝繩戰役中最為殘酷的戰鬥之一,其中美軍爬繩梯攻擊日軍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上萬美軍前赴後繼爬上繩梯,攻上高地,日軍則不斷攻擊將美軍打退,慘烈的戰爭描述是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這場戰役中,美軍最大的困難就是日軍的碉堡和地下工事,為此美軍特意拿出了秘密武器,火焰噴射器。而日軍在空中和海面上實行了自殺性的特攻作戰。
  • 如何對付躲在坑道裡負隅頑抗的日軍?火焰噴射器就是日軍的剋星
    M.16火焰噴射器首次實戰是在凡爾登戰役中,當時法軍和德軍對峙於凡爾登地區,繁瑣無味的塹壕戰讓雙方只能大眼瞪小眼。然而M.16火焰噴射器的出現卻打破了這種對峙,德軍士兵手持火焰噴射器釋放出了火焰,將塹壕裡的法國士兵都變成了法國烤肉。這一結果震驚了英法兩國,也開始著手研發自己的火焰噴射器,其結果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主流軍事強國都開始研發火焰噴射器了。
  • 太平洋戰爭中,日軍到底有多可怕?美軍:他們不是人,是一群公狼
    據《中國抗日戰爭與第二次世界大戰》記載:在戰爭中,美軍傷亡情況為:由於武器上的優勢,美軍死亡12萬人,傷亡43萬,整體上佔了很大優勢。日軍在太平洋戰場的死亡人數居高不下:根據日本經濟安定本部的調查,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陸軍一共死亡1140429人,海軍一共死亡414879人。
  • 榮譽勳章:戰鬥到最後一息,他沒有浪費一顆子彈
    貝克在戰場上立下的首功是搗毀一座機槍掩體,當時他所在的A連被這座掩體的火力壓制,他不顧迎面飛來的子彈,帶著巴祖卡火箭筒挺進到射程之內,一彈拔除了這顆釘子。 幾天後,負責在全連前進時斷後的貝克又立新功,他在草叢中發現6個鬼鬼祟祟的日本人,準備從身後偷襲美軍。
  • 最牛的日軍指揮官,聲稱:每名日軍至少要殺死10名美軍
    這些日本將領之所以被人熟知,是因為他們的手上沾滿了無數中國人的鮮血。在所有日本將領中,有一位將領被美軍認為是日本在二戰中最優秀的將領。他就是慄山忠雄。慄山中島,一位註定與硫磺島戰役有著密不可分聯繫的日軍指揮官。二戰後期,美軍企圖跳過臺灣,將硫磺島作為進攻日本的基地。
  • 這5名日本陸軍大佐,造成美軍近10萬人傷亡,卻有一人活到戰後
    本文就盤點五位令美軍頭疼不已的大佐級日軍指揮官。 瓜島亡魂:一木清直 在侵華戰爭史上,挑起盧溝橋事變的一木清直可謂眾人皆知,當時他是少佐大隊長,正是他所屬的部隊在宛平城外演習,進而以「士兵失蹤」為由挑起戰端。不過,他的葬身之地並不在中國,而是在遙遠的南太平洋。
  • 美軍陸戰一師登陸瓜島,其師長為什麼不喜反憂?只有4個基數彈藥
    不善夜戰的美軍護航艦隊毫無還手之力,讓特納決定帶著1400名未來得及下船的陸戰隊員,以及超過一半的物資和大多數重炮撤離,只給上島的陸戰一師留下37天的口糧和4個基數彈藥。 說到這裡,不得不說一下日軍偷襲行動最大的失誤。他們在重創美軍警戒艦隊後,並未對運輸船隊或者灘頭堆積的物資,給予毀滅性打擊,而是選擇「見好就收」。
  • 二戰美軍醫療兵哭訴:德軍很「紳士」,日軍卻是「屠夫」
    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幾個月,美軍醫療部隊的實力就已經得到了空前擴編,當時已經擁有13萬多名醫療官兵,其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作戰部隊的擴編速度。 因此在戰場上,軍醫和衛生救護兵們被賦予太多人的期望,他們面對的戰爭,可能要比作戰士兵更為殘忍、最為灰暗的部分。每一幕幕慘烈的受傷和死亡場景,都會是對人神經和心理最為可怕的考驗。
  • 硫磺島戰役日軍要塞讓美軍損失慘重?美軍自己的判斷失誤也很重要
    而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不僅僅是因為日軍準備充分,美軍自己的錯誤與大意也是重要的原因。 一、目標!硫磺島! 對於美軍而言,硫磺島是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所以為了更好地對付硫磺島的日本守軍,美軍不僅決定加強對硫磺島的封鎖和轟炸,更決心對硫磺島做一次細緻的偵察。 美軍計劃通過航空拍攝的方式,確認日軍在硫磺島的兵力組成,以及防禦部署和防禦強度,以確保美軍在攻擊硫磺島時,不會有任何意料之外的情況發生。 承擔這一任務的則是美國第七航空隊,通過高空攝影的方式來觀察硫磺島的日軍情況。
  • 二戰美軍的怪異行為:掃射樹林,狂扔手雷,害怕「一次性抽紙」
    而且在進軍途中,一聽到槍聲,他們的槍子兒不會是向槍聲傳來的方向打去,而是會下意識地甩到樹的高處去,手的動作甚至比腦袋反應得都快。再比如,美軍在作戰過後清理戰場的手段竟然是朝空地上狂扔手雷,扔過手雷之後再以非常快的速度撤退。比起前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就更令人不解了,如果想要趕緊撤退,立馬動身不是更好嗎?何必要多此一舉。
  • 比塞班島傷亡少一半的關島戰役,美軍為何如此順利地奪下關島?
    而美軍第五艦隊和第58特混艦隊也離開了珍珠港,準備在太平洋上展開反擊。他們的目標十分明確,就是馬利亞納群島。對於美軍來說,只要撕開馬裡亞納群島,就等於撕開了日本的絕對國防圈。而對於日本,他們也將死守這座島嶼,以確保可以阻擋美軍。雙方就在這裡,展開了新一輪的血戰。
  • 二戰日軍畸形的眼鏡兵:鏡片反光被當活靶子,指揮官眼裡就是廢物
    所以當時視力差的人不能馬上當兵,只能去二線當替補。但是後來日本陷入戰爭泥潭,不僅在中國舉步維艱,而且在太平洋被美軍殺得節節敗退,士兵大量損耗,只能多次擴軍。 根據二戰戰時的戰利品統計,繳獲日軍步槍和眼鏡的比例接近5:1,也就是說日軍的眼鏡兵比例幾乎在五分之一,每5個士兵就有1個人戴眼鏡,這個「五分之一」的比例跟當時日本人的近視率是相匹配的。 三、眼睛兵的結局 在二戰末期的影像資料裡,戴眼鏡軍人成了日軍的名片,在當時的戰況下,這麼大比例的「眼鏡兵」,有沒有給日軍帶來麻煩呢?
  • 二戰日軍鬧出大笑話:錯將美軍航母當自己家,執意降落險全軍覆沒
    當時日軍派出一支精英飛行編隊攻擊美軍,沒有發現敵人卻意外的降落在美軍的航母上,結果被打的落花流水。當時的美國已經進入到反攻階段,儘管日本經過變革之後軍事實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面對美國仍舊難以敵手。當時美軍偵察機外出執勤時,發現日本航母停靠在珊瑚海地區,因此果斷派出軍隊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