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美軍的怪異行為:掃射樹林,狂扔手雷,害怕「一次性抽紙」

2020-12-11 吃羊文史

喜歡研究二戰歷史的人應該都會發現,國與國打仗時奇怪的舉動有很多,像二戰時的美軍就總會存在一些非常奇怪的習慣,尤其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和日軍的作戰中,各種奇異操作出現的頻率變得極高。

比如說,當美軍遷移部隊的時候路過一片小樹林,他們會立馬派出一批人來對著樹林進行掃射,上下左右,無不是槍林彈雨。

而且在進軍途中,一聽到槍聲,他們的槍子兒不會是向槍聲傳來的方向打去,而是會下意識地甩到樹的高處去,手的動作甚至比腦袋反應得都快。

再比如,美軍在作戰過後清理戰場的手段竟然是朝空地上狂扔手雷,扔過手雷之後再以非常快的速度撤退。比起前一個習慣,這個習慣就更令人不解了,如果想要趕緊撤退,立馬動身不是更好嗎?何必要多此一舉。

事實上,這都是因為在和日軍的作戰過程當中的經驗所得,美軍吃夠了日軍「一次性抽紙」的虧,不得不做出這般怪異的行為。美軍口中的「一次性抽紙」,其實指的是日本軍隊的狙擊手。

我們都知道,一場戰爭中狙擊手的位置很重要。當年蘇聯一個狙擊手身藏於一輛廢棄坦克的後面,就幹掉了一支德軍裝甲師,而且被擊殺的步兵都是被槍槍爆頭,而另一位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中的狙擊手,單單他一人憑藉一桿槍,就殲滅了200個德軍。

所以作為可以在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狙擊手,就成了戰場上令人聞風喪膽的存在,而對於美軍更可怕的是:日本軍隊中個個都是狙擊手,而且還是隱藏的很好的狙擊手。在太平洋戰役中,日軍的狙擊手像蒼蠅一樣讓美軍格外煩惱。

但之所以被稱為「一次性抽紙」,是因為日軍狙擊手不像前面說的那兩個移動作戰,讓敵軍措手不及,日本狙擊手是定點狙擊,要麼把自己綁在高高的樹上以獲得好的視野位置,要麼就把自己埋進土堆打擊敵軍。

這也就不難解釋美軍向樹林開槍,打掃戰場時扔手雷的怪異行為了,因為誰都害怕剛打掃過的戰場的土堆裡就有人向自己打陰槍。

因為日軍的這種定點狙擊,雖然隱秘,但是一旦被發現,絕無退路可言,這也就意味著,這些日本狙擊手只要開了槍,他們要做的或者說能做的只有不停地開槍,因為他們不可能再跑得掉,他們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一次性抽紙」,「抽」出來就沒有再「塞」回去的可能。

在剛開始的戰鬥中,日軍因為這些向死而生,具備武士精神的狙擊手的存在,讓他們在戰爭前期佔盡了甜頭,但隨著美軍一次次的吃虧,被這些狙擊手瘋狂折磨的他們也慢慢發現了日本狙擊手的弱點。

因為狙擊手的機動性被日本軍隊所捨棄,所以當戰爭打起時,美軍首先做的就是對戰場進行掃射,槍子彈藥被瘋狂傾瀉到能藏人的地方,雖然看起來有些浪費,但效果還是不錯的。

正是因為美軍的這些怪異舉動,讓日軍在後期的戰爭中節節敗退,以至於在二戰期間,在本不缺狙擊手的日軍部隊中,沒有一個能叫的上名字的狙擊手。

要知道,在日軍部隊的訓練中,射擊訓練是最重要的。訓練時300米遠處的靶子要五發全中,之後進一步提升距離,練習射擊的精準度。正是因為訓練的嚴格要求,讓日軍部隊裡個個都是精準的步槍手,或者說,日軍部隊就是一個狙擊手部隊。

在當年參與過抗日戰爭的老兵回憶中,曾說過日軍部隊槍法精湛,而且當時他們裝備的38式步槍槍管長,幾乎沒有硝煙,日軍「打人準,專打腦袋」的話語也被他們經常提起。

儘管步兵的射擊精準度堪比狙擊手,但日軍還是沒有留下能夠叫得上名字的士兵,可想而知當時戰場上日本狙擊手的傷亡有多大,他們就像是敢死隊一樣被安排到戰場上,有的綁在樹上,有的埋進土裡,不管殺了多少人,等待他們的結果也只有死亡兩個字。

整個步兵部隊都是狙擊手,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會將他們視為寶貝,視為掌上明珠,百般呵護,但日本不是,狙擊手在它那裡成了名副其實的消耗品,成了真真正正的「一次性抽紙」。

雖然訓練有素,士兵個個都是神槍手,而且在剛開始的戰鬥中因為綁在樹上作戰和埋進土裡的作戰思路讓日軍吃盡了甜頭,但這些只是暫時的。

就像黔驢技窮的故事,驢叫了幾聲嚇跑了老虎,讓老虎都敬而遠之,但隨後老虎就發現驢只會叫那兩聲,別無他法,驢自然也就成了老虎的腹中餐。

日本狙擊手的戰術安排不也是這樣嗎?美軍發現了規律,寧殺錯不放過,掃射戰場,那些黔驢技窮的狙擊手就變成了活生生的靶子,他們連移動的幾乎都沒有,這就是大的戰略上的失誤。

置於死地而後生是不錯,但日軍的戰鬥方略完全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或者說這是自殺式狙擊都不為過,還沒打兩槍就會暴露,已經完全喪失了狙擊的含義,據說當時美軍聽到槍聲後隨便掃射樹林高處,就能掃死幾個日本狙擊手。

隨著裝備的改良,雖然士兵們拿到了新式的狙擊槍,但狙擊的思想上依舊是打陣地防守,沒有像那些青史留名的狙擊手一樣分組狙殺,移動狙殺,那麼這些裝備了好槍的神槍手依舊只是步兵,狙擊槍在他們手裡絲毫沒有了用武之地。

各個國家都把狙擊手當寶貝,而日軍卻把他們當作消耗品。舍大取小,在戰場上靠人的信念作為武器,暫時可取,長久則不行。這種「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的做法,實在不可取的。

相關焦點

  • 美軍炮決戰俘引發轟動!劣跡斑斑被盡數抖出,阿帕奇機炮掃射人群
    美軍虐待俘虜已經不是新聞了。在臭名昭著的關塔那摩虐待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兩個戰場上的俘虜已經不是新聞了。但是美軍所到之處都要發生可以證明的虐待俘虜事件。這成了幾乎人人皆知的鐵法。最近,關於美軍虐待俘虜的最新消息傳來,再次引起外界高度關注。
  • 各國對待「日本浪人」的態度,美軍能有多狠就多狠,蘇聯直接掃射
    各國對待「日本浪人」的態度,美軍能有多狠就多狠,蘇聯直接掃射 當今中國的青年們一定要把視角轉移到國際上去,眼界要放寬廣和深遠一些。談及二戰,就必須提到當時亞洲的法西斯帝國主義國家日本,日本在二戰期間由於在經濟發展遇到了瓶頸,畢竟他們的國土太小,資源嚴重匱乏,一切都要靠進口,於是他們對於資源的迫切渴望,殘忍的發動了對外的侵略戰爭,早在戰前就已經部署了對中國東北的侵略計劃,蓄謀已久。
  • 美軍扔手雷前為何喊「fireinthehole」?
    而在美國大片中,我們也能時常看到那些美國大兵們在戰鬥中使用手雷,或是火炮,但是人們發現,在使用手雷或火炮之前,他們往往要喊一句「fire in the hole!」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對於美軍來說,「fire in the hole」是一句能夠振奮士氣、鼓舞人心的口號嗎?
  • 一級戰鬥英雄譚秉雲:孤身持一槍,三顆手雷,堵截美騎師8小時
    待時機成熟後,他投出了腰間最後一枚手雷。轟的一聲後,坦克停住了,不過馬達還在響。他開始用手裡的槍向坦克開火,毛和趁勢繞道坦克後面扔出手雷。兩輛坦克悉數被毀,路也就被堵住了,放眼望去後方一串坦克都開始逃命了。"班長,人,人"聽到毛和大叫,譚秉雲轉過目光發現是第二輛坦克倉裡鑽出了一個美軍。不過他看著很奇怪,頭在胸前,只有身體在晃動。
  • 世界特厲害的手雷!個頭卻不及拳頭大
    導語:世界最厲害的手雷!個頭不及拳頭大,卻可讓50米內無活物眾所周知,手雷在戰爭中的作用很大,因為它具有體積小、方便使用的優點。在電視劇中,我們經常能夠看到士兵為了引開敵人,一般都會向對方扔一個手榴彈,這樣就能夠成功的阻止敵軍的腳步,今天我們要來說說全球最厲害的手雷。這款武器的名字叫做「鋼珠手雷」,是瑞士某軍工企業生產出來的武器。雖然它的個頭看起來很小,甚至還沒有拳頭大,但是卻能夠讓50米內無活物。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 二戰中德軍最害怕的美國兵團,多次戰勝納粹,成員卻都是日本人
    在二戰爆發之前,美日關係經過了一段蜜月期,許多的日本人在這一時期紛紛移民美國。 後來日本偷襲珍珠港,美日正式開戰。憤怒的美國人民要求報復在美國的日裔居民,美國政府對此事也高度重視。開戰兩個月之後,美國總統羅斯福籤署了命令,以「安全原因」為由,讓生活在美國西海岸的十二萬日裔強制搬到新建的再安置中心。
  • 一人9小時幹掉美軍一個團,這個二戰德國老兵是怎麼做到的?
    特別是那些衝在最前線的戰士,面對敵人的機關槍掃射,死傷無數。所以,戰士在戰場上可以打死敵人,而且還是很多敵人時,戰績是會被許多人所津津樂道的。而今天我們要說的人,就是二戰時的一個德國老兵海因.賽福洛,他用1.24萬發子彈,9小時幹掉了對方一個團,說是橫掃千軍也不為過。
  • 二戰時,日本兵被美軍抓住後,為何還要扒光衣服羞辱?
    二戰時,日本兵被美軍抓住後,為何還要扒光衣服?日軍把這7萬多美軍戰俘,強行驅趕到120公裡外的戰俘營,在炎炎烈日下讓他們行軍,不讓喝水也不讓吃東西,趕到目的地的時候,有五分之一左右的美軍戰俘丟掉了性命。後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發起反攻,日軍節節敗退,日軍戰俘落到美軍手裡,日子肯定不會太好過。
  • 二戰日本海軍艦艇的噩夢:美軍潛艇刺鮁魚號,絕不留一個俘虜
    這便是有著水下地獄之稱的二戰潛艇戰。太平洋戰爭初期美國潛艇部隊的戰績並不理想,除了武器系統頻出故障外,美軍大多數潛艇艇長年齡偏大,缺乏實戰經驗,作戰方式都很呆板保守,缺乏大膽創新,勇於進攻的大無畏精神。於是美國軍方根據這一情況,迅速提拔了一大批年輕有為,富有冒險精神的年輕軍官擔任潛艇艇長。二戰美國傳奇艦長達德利·莫頓就是其中之一。
  • 二戰美軍醫療兵哭訴:德軍很「紳士」,日軍卻是「屠夫」
    二戰大規模全面爆發後,這不僅是對作戰士兵的極大生死考驗,也是對一支軍隊戰場救護方面的全面考驗。在日軍偷襲珍珠港前幾個月,美軍醫療部隊的實力就已經得到了空前擴編,當時已經擁有13萬多名醫療官兵,其增長速度甚至超過作戰部隊的擴編速度。
  • 關於日軍的「萬歲衝鋒」,美軍:我當時害怕地給了他們一梭子
    二戰時期的日本軍人給我們最大的印象就是愛拼刺刀,由於日軍從學生時期就開始訓練格鬥拼刺技術,在這方面中國軍隊可謂是吃了大苦頭,毫不誇張的說當時一個日本兵可以和中國三個士兵同時進行拼刺。二戰後期由於日軍在與美軍的作戰中頻頻失利,兩國之間國力的差距在武器裝備上更是顯而易見。日軍由於國內原材料的短缺,三八大蓋便成了每個陸軍士兵的標配,這種槍射程遠而且槍身很長很擅長與敵人進行刺刀肉搏,在中國戰場上,日軍的三八大蓋確實是大顯神威,這也和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有關。
  • 美軍炮艇機窒息火力將掃射海峽:伊朗飛彈艇安裝數百枚中國式飛彈
    在寬度只有幾十公裡的荷姆茲海峽,伊朗可以說是佔盡優勢,對美軍軍艦有很大優勢。但是,美軍美國五角大樓和參謀長聯席會議已經將開火權下放給在波斯灣航行的美軍艦長,只要軍艦艦長感覺有必要就可以開火。
  • 二戰中的奇葩手榴彈,有的靠推有的靠磕,投擲者比敵人還要害怕
    二戰期間,參戰各國為了在戰場上取得戰略優勢,紛紛會在戰場上投入大量新式武器裝備。這些在當時看起來還非常"潮"的武器,除了可以幫助己方在戰場上克敵制勝,還能側面為自己的軍工企業免費"刷"一波關注,可謂兩全其美。
  • 二戰日軍飛機認錯了家,非要降落美軍航母,執勤美軍的做法亮了
    二戰時由於通信各方面不發達導致一些烏龍事件時有發生,有些烏龍有驚無險,有些鬧起來則是有去無回。小編下邊就和大家講一下二戰時期日寇的一次血色烏龍。二戰時,日軍航母艦載機返航認錯了家,非要降落到美軍航母上,最後被打得空中解體。
  • 二戰時期美軍的襯衫到底有多少種?
    大家好,這期主要講二戰時期美軍襯衫,大約40多張圖,應該算是國內收藏二戰美軍襯衫系列比較多的,但不是最全的,因為種類太多,根本收不完...  總體來講二戰時期美軍士兵穿著的襯衫有四大類  1、卡其色 、適合夏季穿著。其中卡其色按質地又分為毛料、棉布料、府綢面料三大種類。
  • 用頭盔蓋住手雷,能不能在爆炸中保命?美軍用生命做過實驗
    手雷又叫手榴彈,別看手雷很小,但是手雷的破壞力很大,攜帶還很方便,主要是靠著衝擊波與少量破片的威力,手雷的「破片」數量一直在增加,最新的瑞士珍珠手雷殺傷力更強,能對方圓幾十米的有機目標造成傷害。所以在戰場上看到丟過來的手雷確實挺嚇人的,戰爭影視劇有用頭盔來防護手榴彈爆炸的橋段,那麼這個真的有用嗎?首先說一下頭盔,軍用頭盔和民用安全帽的差別很大,現代頭盔的材料更加輕便且堅硬,過去只有鋼盔,世界上第一個現代頭盔是一戰時期法國亞德裡安將軍發明的頭盔,據說靈感還是來源於鐵鍋,戰爭中產生大量破片的時候廚房裡的士兵直接拿起頭盔頂在頭上了。
  • 血戰鋼鋸嶺中,日軍為何不直接毀掉美軍繩梯?日軍絕對是陰謀家
    小編看了兩次,都有不同的看法,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裡講述的是二戰中一次真實的戰役,衝繩戰役。真實的情況也如電影一般,十分殘聯。這次戰役可以說是美日兩軍在太平洋島嶼作戰中的大決戰,也是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一次戰役。而影片中最主要的部分血戰鋼鋸嶺,是衝繩戰役中最為殘酷的戰鬥之一,其中美軍爬繩梯攻擊日軍的場景給觀眾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 二戰日軍的變態的反坦克武器四式反戰車刺雷
    而美國在二戰時期也是大量使用反坦克火箭筒的國家,其中巴祖卡火箭筒最為出名,連二戰後期德國的44型反坦克炮殺手也是仿製美國的反坦克巴祖卡火箭筒,但美國在二戰無論亞洲戰場和歐洲戰場都是進行全面反攻的主要作戰國家之一,為什麼美國需要大量裝備反坦克火箭筒呢,其原因是美國和英國在歐洲戰場雖然是西線的反攻主力,但打法都是非常苟的,不像蘇聯那樣的不怕死不及損失的一壓到底,因此美國和德國在二戰使用的反坦克火箭筒都是有其戰略意義上的用處
  • 零式戰鬥機在二戰算什麼水平?日本軍隊的驕傲,卻被美軍當火雞打
    這部電影以現代人視角重看二戰,主要講的是一名現代的日本青年,在了解到自己的祖父居然是「神風特工隊」一員後,四處尋訪當年的倖存者,並在調查尋訪中了解到二戰那段慘痛的歷史。 零式戰鬥機是日本二戰時期的主力戰鬥機,在20世紀30年代上線,1940年正式列裝日軍。零式在日本陸軍和海軍中都有服役,尤其是作為航母艦載機參與了整個太平洋戰爭,在開戰前期給美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 零式戰機名聲赫赫,無論日本人還是西方人都對其印象深刻,那麼這款戰鬥機在當時那個時代到底是什麼水平呢?
  • 《決戰中途島》:二戰中美軍智慧反擊一役
    對於二戰,有不少影視作品以此為題材,也讓我們不要忘了歷史上時長多年的殘酷戰爭,在這次漫長的戰鬥中,涉及了全球多個國家,最終以日本投降拉下了序幕,而日本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其中一個表現就是美國對衝繩投放的原子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