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展|在森美術館讀鹽田千春:「靈魂的顫動」與裝置的平面化

2021-01-08 澎湃新聞
評展|在森美術館讀鹽田千春:「靈魂的顫動」與裝置的平面化

孫一洲

2019-11-20 08:16 來源:澎湃新聞

「通過展覽,我將與我的靈魂相對話,將其展現、裸露在這個世界上。」糾纏不清的絲線,淹沒了整個屋頂,淹沒了極具象徵意味的小船,也一點點將觀者的思緒攪動……即使不知道鹽田千春在準備展覽的時候癌症復發,帶著對死亡的恐懼與治療的痛苦創作了這些作品,走進森美術館,看到「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展覽:顫抖的靈魂」,足夠震撼人心。這場展覽雖已經在10月底結束,但其帶來的震撼卻在延續:展覽海報

在東京的六本木之丘,豎立著由傳奇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在九十年代世界上九所美術館前設計的巨型蜘蛛像「Maman」中的其中一座。作為六本木的地標,這隻蜘蛛也象徵著繁華的六本木不僅有著日本最昂貴的寫字樓,也有著與現代藝術共時的森美術館。蜘蛛吐絲織網,由點而線,進而組織起整個空間。對空間的強調是現代藝術有別於傳統平面繪畫的一個支點,也是裝置藝術的應有之義。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旅德日本藝術家鹽田千春的個人展「靈魂的顫動」(魂がふるえる)與六本木大廈前Maman的現代藝術氣質無比契合。

從藝術生涯的開端,絲和線一直是鹽田千春作品的代名詞。在進入展廳的第一個裝置空間《不確定之旅》中,她像在空間中作畫一樣揮舞著手臂,讓線條構成一個個交錯的平面,進而逐漸填滿整個空間。虯結、糾纏、扭曲、繃緊,線的關係當然也無限種可能,也如作者所說,可以影射人心和關係,但這些含義或指稱都不是理解其視覺性的重點。在進入這次展覽的第一個展示空間中,繁密的紅線在兩個方向上延伸出了平面之外的觀賞效果——從視覺上,作品整體構成濃淡相宜的色塊;而從造型上講,這些紅線又形成了疏密有致的動態效果。整個空間的色調自下而上,像水汽一樣一絲絲地抽離出船體,揮發,然後層層盤踞在展廳上空。

鹽田千春裝置作品《不確定之旅》

鹽田千春絕不是唯一用線甚至蛛網來重組空間的藝術家。我們不妨橫向地去對比去年曾在上海辦過一場袖珍展的阿根廷藝術家託馬斯·薩拉切諾(Tomas Saraceno)的作品。薩拉切諾明確地使用了蛛網這一意象,可他的蛛網更偏好使用金屬材質來織網,線條偏硬,工業設計味濃厚,但也因此不能達到鹽田千春那種綿密的視覺效果。相較之下,薩拉切諾的蛛網更多是一種工程學和力學上的嘗試,而不像鹽田一樣抱著平面藝術的問題意識。

在2002年時,鹽田受莊周夢蝶這一典故啟發而創作的表演裝置藝術作品《睡夢中》獲得了菲利普·莫裡斯K.K.藝術獎。表演者們沉沉睡著,而白色的床榻周圍卻纏繞著無數黑線。顯然,鹽田是借用線-思路的這一隱喻討論虛實之間關係。從九十年代開始挖掘絲線這種材料開始,鹽田就只使用紅黑兩色的絲線來進行創作,據藝術家所說,前一種顏色的靈感來自血液,後一種則出自她九歲時鄰裡的一次火災。這兩種顏色也實現了表現效果的需要,免得其他人造顏色的實體網線給置身於其中的觀眾造成不真實的異質感。

在本次展陳的《靜穆之中》這件作品中,鋼琴和聽眾的座位被黑線羅織的網絡所吞沒,觀眾便仿佛在目睹一個火燎鋼琴室的現場。這就是取材自鹽田本人的真實記憶。在鄰居家的火災次日,一架焦黑的鋼琴被抬到了路邊。這個意象在藝術家本人的記憶裡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確實,沒有比被焚毀的鋼琴更能體現逝者昔日之美的意象。在鹽田手中,這一切都凝固在了若干年前那個黑煙騰空而起的時刻。

鹽田千春《靜穆之中》

與此相比,在同一個展廳玻璃櫃內被黑色網線吞沒的兩件象牙白公主裙,則更像來自一個德國黑童謠的故事了。鹽田的另一個工作是為音樂劇進行舞臺的布景設計。在從2003年起,她已經為《尼伯龍根指環》、《特裡斯坦與伊索爾德》等知名劇目設計布景。這樣的工作經歷顯然豐富了她對線條的理解。從其創作生涯早期的平面開始,鹽田千春就執著於用隔斷的線條製造空間上的視覺效果,而舞臺藝術的一個著名隱喻顯然開啟了除此之外的可能性——提線木偶。

展覽現場

儘管本次展陳不允許對涉及音樂劇的影像資料攝影,但裝置作品《內與外》還是全方位的展現了她自舞臺設計承襲而來的技法。在德國傳統的巴洛克悲苦劇中,「枯枝敗葉當階罩」的宮廷是一個常見的場景。而在這裡,我們看到,上百個大小不一的窗框被拼貼在一個角度不大的弧面裡,憂鬱、死寂、肅殺,悲苦劇的氣氛撲面而來。

鹽田千春《內與外》

這個作品直接取材於她的舞臺布景。這一身份也讓她有更多的視角去審視平面與空間之間關係這一藝術的母題:就內容上來說,舞臺布景是毋庸置疑的裝置藝術,可其對觀眾的呈現卻是極其平面化的。不同於一般裝置藝術展陳的美術館,她必須在一個屏幕式的2.5D空間完成展示。當然,德國劇場豐富的調度技術讓她擁有足夠的空間自由發揮,甚至有時候將鋼琴直接懸吊而起,配合劇目的內容向觀眾施加視覺壓迫感。立體的裝置在她手中如提線木偶般懸掛在幕前,讓裝置的立體感重新平面化。

鹽田千春《集聚——尋找目的地》

在藝術評論中,利用身份來界定作者的創作意圖是一個很容易落入的窠臼,而似乎鹽田千春則完全對這些套路免疫。作為一個長期旅德的藝術家,她曾輾轉德國各地的藝術院校求學,受過瑪琳娜·阿布拉莫維奇、麗貝卡·霍恩等人的指導,其技法也更多師承德國的藝術家,她的作品自然無法用「日本藝術家特有的敏銳」的那一類陳詞濫調來套用。時代和性別也不是她的關注的主要問題,「後現代」、「女性視角」這些萬能鑰匙也似乎沒了準星。夢境、死亡、關係、旅程,她討論的只是縈繞在每個個體心中的主題。對於裝置藝術,意圖並非關鍵,而是始終要更多關注其所實現的表達效果。

多年在德國學習創作的經歷也讓藝術家只將自己界定為一個旅人。在最後一個展廳《集聚——追求目的地》中,鹽田用紅線倒懸起上百個行李箱,呈現出平緩的階梯狀。這顯然是無數在外負笈求學者和辛苦打拼者的寫照,包括藝術家本人在內,她們的前進之路是以踏在無數次拖箱遠行上。可值得每一位觀眾注意的是,這些箱子全都是輕盈的,還會在晃動下彼此敲打,發出悅耳也略顯沉滯的叮咚聲。這當然有承重上的考慮,卻更能引起意象上的反思。行李箱固然應該是重的,可提行李的人卻是輕的。即使在漢語中,漂泊也是一個缺少分量的詞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森美術館,鹽田千春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展覽| 鹽田千春:靈魂的顫慄 & 雷安德羅·埃利希:太虛之境
    《中國美術報》第159期 域外美術 鹽田千春:靈魂的顫慄 鹽田千春還是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的代表藝術家。 鹽田千春的作品常常以個人的經驗或情感出發,但卻通過自我拷問來追尋意識、邊界和存在等普遍性的概念。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用黑色或紅色布滿整個展覽空間的大型裝置,成為當代藝術中一個獨特的符號。
  • 三月風物詩,女性與靈魂模本,女性藝術家―鹽田千春
    因此在三月之初,我們想為大家介紹一位構想奇幻,又善於自省洞察靈魂深處的女性藝術家――鹽田千春。鹽田千春出生於1972年畢業於京都精華大學洋畫科曾在漢堡美術大學、柏林美術大學等多地進行學習目前居住於德國柏林去年下半年在森美術館舉辦的鹽田千春展
  • 鹽田千春最新裝置將展出 觀眾受邀見證創作過程
    8月18至21日,行為和裝置藝術家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的最新裝置作品將在薩克勒美術館(Arthur M. Sackler Gallery)進行創作,觀眾將受邀觀看作品的創作過程。鹽田千春因大型而又錯綜複雜的裝置作品而聞名,在這些藝術作品中,她試圖探索人的身體、記憶與遺失之間的關係。
  • 鹽田千春:抽出藝術的線,纏繞生死的苦
    鹽田千春(b.1972)2019年6月20日 - 10月27日,位於六本木的東京森美術館舉辦了鹽田千春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個展「靈魂的顫慄」,呈現了她過去25年的經典作品。「通過展覽,我將與我的靈魂相對話,將其展現、裸露在這個世界上」, 鹽田千春說,希望參觀者能藉此感受到活著的意義、人生的旅途與靈魂的微妙。對於普通觀者來說,鹽田千春的作品不需要去深解。
  • 森美術館+六本木屋頂極致夜景
    來到日本東京,這一次推薦你一個性價比極高的景點——六本木Hills,在這裡,你可以同時看到美麗的東京鐵塔,也可以看到繁華的東京都市夜景,甚至門票還包含了一所美術館。森美術館,位於53層,沿著city view繞著大樓360度觀賞夜景後,就來到了森美術館的電梯口,這是一所以「art life(藝術人生)」為主題,能夠親身感受亞洲現代藝術的美術館。最吸引人的就是這裡永遠沒有永存的展品,展品隨著不同主題不斷變換,每月大家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主題展覽,並且都是實時比較火的作品!
  • 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
    ,除了以波點符號著稱的草間彌生,還有這位以絲線製作浸入式裝置的藝術家的鹽田千春,她創造出龐大複雜如同神經脈絡般的網狀裝置,引發人們思考存在的意義。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1972年出生於大阪,工作生活在柏林。1996年從京都精華大學油畫系畢業以後,她搬到德國,師從Marina Abramovic。作品包括裝置、行為、錄像。「我將來想作為藝術家存在於世,除此之外我不想幹任何事」12歲的鹽田千春立下了如此願望,並通過繪畫訓練在大學時進入了京都精華大學油畫室。
  • 她用一根線來告訴你——鹽田千春的裝置藝術
    偉大的藝術,總能用很簡單的材料創作出令人驚嘆、震懾靈魂的作品,縱觀當代繪畫、雕塑、行為、裝置藝術等,優秀的藝術作品總是恰到好處的把握住了人們心中那最敏感的情感,對生命的思考,對宇宙的試探……藝術家們以自己的藝術形式和觀念態度,向世人展現著自己的精神世界,傳達自己的意識情感,而當我們在觀看這些作品時
  • 評展|這些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展覽,有探究,也有淺表
    其實科技早就帶著我們在不可想像的邊界遨遊(儘管暫時還無法重啟時間),位於東京六本木高樓50多層的森美術館以一場「未來與藝術展」探討人們明天將如何生活?雖然如今森美術館暫時閉館,但曾經的展覽記錄了這場藝術化的討論。而在龍美術館的龐茂琨個展上,在技術上並沒有科技、沒有代碼、沒有藝術與前端科技的真正實踐,畫家只是畫出了藝術與科技在一起的淺表。
  • 日本森美術館:建築之美不在技藝,更在於木的靈魂
    在日語中,「回聲」的原意是樹的靈魂。「建築之美不只在技藝中,更在於木的靈魂。」這段話出現在展覽東京森美術館「建築的日本展:傳承的譜系」展廳的白牆上,也是整個展覽的一個線索。日本木材資源豐富,而自然災害頻發,學習中國傳統榫卯的木造結構是日本傳統建築的核心。這種結構具有穩定性,能夠抵禦地震等侵害,同時也具有靈活性,可以拆解,也可以不斷加建。
  • 靈魂的顫慄!
    要說最近最火的美術展,當然是鹽田千春的展啦。2019年6月20日 - 10月27日,位於六本木的東京森美術館舉辦了鹽田千春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個人展。作為東京第一藝術喵,這種大展本喵自然不能錯過啦。現在就跟著本喵進入鹽田千春的「線」的世界吧。在觀展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鹽田千春。
  • Chiharu Shiota (鹽田千春)
    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In Silence [Akademie Schloss Solitude, Stuttgart]鹽田千春創作通常與童年受到的創傷、記憶有關。早期的作品中,出現過最多的場景就是焚燒。
  • 森美術館|在東京摩天大樓53層的藝術中心
    與此同時,藝術也在慢慢從傳統美術館的白盒子裡走出來,來到城市空間、公共空間、購物商場乃至鄉村。森美術館位於日本東京六本木森塔的53層,距海平面250米,面積為2900平方米,堪稱亞洲最大的當代藝術中心,更是獨一無二的「空中」美術館。
  • 原研哉聯手 Noiz Architects,為臺南美術館打造專屬藝術裝置
    參觀臺南美術館,千萬別錯過這個秘密景點!藝術裝置「律動之影」(Shadow in Motion),由日本平面設計大師原研哉和 Noiz Architects 團隊聯手打造。位在臺南美術館地下停車場入口,即是戶外地面和地下一樓停車場接連之處。
  • 評展|草間彌生是否還魅力如舊,美術館當然不只是「打卡」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期評點的展覽是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草間彌生:愛的一切終將永恆」,草間彌生第二次在上海辦大型個展,波點、鏡屋等「網紅」元素悉數登場,但如何引導觀眾了解藝術家而不是「打卡」?
  • 評展·資訊|從王羲之看到唐寅,告別走馬觀花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同時介紹近期各地值得一看的藝術展覽。本期評點的分別是臺北故宮的「國寶的形成」、上海的「dna | APPLE+」展和英國的「Rebecca Warren回顧展」。
  • 評展|從巴黎美院到梵谷,看到了徐悲鴻劉海粟的不同選擇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展覽。本欄目歡迎投稿,投稿郵箱:dfzbyspl@126.com,郵件標題請註明「評展」。梵谷展地點:上野之森美術館(東京)展期:2019年10月11日-2020年1月13日票價:1800日元點評:從米勒、海牙派到印象派,梵谷寫入了藝術史,僅僅用了10年。
  • 評展|從「拉斐爾前派」的純粹到俄羅斯繪畫的廣闊與鋪陳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評展欄目,以親身的觀展體驗和獨立的視角,評點近期熱展,本期評點展覽有上海博物館和劉海粟美術館的俄羅斯「巡迴展覽畫派」和「莫伊謝延科作品展」,兩個展覽如同一部現實主義俄羅斯近現代美術簡史;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大英博物館藏埃及木乃伊:探索古代生活」以開啟新技術對文物的再研究;英國國家美術館的「揚·凡·艾克和拉斐爾前派」以《阿爾諾芬尼夫婦像
  • KDA課達丨全球十大裝置藝術家
    04.日本女藝術家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 鹽田千春(Chiharu Shiota),1972作品包括裝置、行為、錄像。 鹽田千春的裝置作品「手中的鑰匙」,由紗線和5000多把鑰匙組成,這個裝置使用了從全球收集而來的成千上萬把使用過的鑰匙,旨在探索記憶概念。「對於保護我們身邊重要的人和事來說,鑰匙是非常重要而又讓人熟知的。它們激發了我們要去打開門探索另一個未知世界的靈感。」Chiharu Shiota說。
  • 女藝術家瑞斯特中國個展 將美術館融入社區(圖)
    大型視頻裝置《拈花》。  9月14日至12月8日,瑞士著名女藝術家皮皮洛蒂·瑞斯特(Pipilotti Rist)個展「留漣」在廣東時代美術館舉行。  策展人沈瑞筠表示,第一次在美國看到皮皮洛蒂的作品就非常喜歡,並希望自己的工作單位時代美術館能邀請皮皮洛蒂以回顧展的形式舉辦個展。  作品B 裝置《拈花》  讓人回歸本真的觸覺、視覺  皮皮洛蒂擅長將感官畫面、音樂以及文字融合到一起,創作出一些令人著迷的裝置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