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嚇教育」雖是管教孩子的有效方法,但對孩子來說是「殘忍」的

2020-12-26 騰訊網

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

育兒是一門「藝術」需要父母長期的學習,終身的修煉.

適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注重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 ——— · Start · ——— ———

在街上看到一對婆孫。小女孩可能是惹怒了奶奶,當她們從一個乞丐身邊走過的時候,奶奶突然把孫女推開,咆哮著大叫:「我不要你,讓乞丐把你抱走!」小女孩看了一眼路邊的乞丐,隨即恐懼大哭,她狂奔著想跟上奶奶的步伐,但好幾次都被奶奶推開,到最後乾脆緊緊抱住奶奶的小腿,任由奶奶拖著走……路邊有一位大媽看不過眼:「好歹是親孫子呀,別對娃兒太狠!」小女孩的奶奶白了對方一眼:「我教育自己孫女,有你什麼事?」最後,奶奶牽著孫女離開,一邊走還一邊罵:「你下次再不聽話,我就把你賣給乞丐……」奶奶還未說完,小女孩又開始大哭起來。

恐嚇教育,我們日常生活中不缺乏例子:

當孩子不吃飯,大人就恐嚇說「讓怪獸把你抓走」;

當孩子不睡覺,大人就恐嚇說「把你趕到街上睡」;

當孩子不肯結束某個遊戲,大人就恐嚇說「我不要你」;

當孩子撒潑要買玩具,大人就恐嚇說「把你賣給售貨的阿姨」;

當孩子不肯寫作業,大人就恐嚇說「再不寫就叫老師不讓你上學」……

恐嚇孩子,對年齡較小、心智發展未夠成熟的孩子的確有作用,但是幼兒說勸你別這樣待孩子。看完下面這個實驗,你便知道為什麼了。

這個心理學實驗告訴你,別嚇孩子

1920年,心理學家約翰·華生和同事找來了9個月大的寶寶艾伯特進行心理實驗,寶寶的媽媽可以每天得到1美元的報酬。在實驗前,實驗人員讓寶寶觸摸毛茸茸的小動物和棉絮等一些有毛的小東西,寶寶完全沒有恐懼。到寶寶11個月大時,實驗真正開始。在實驗室裡,研究人員讓寶寶撫摸一隻小白鼠,撫摸毛茸茸的小東西是所有小孩兒喜歡的事情,艾伯特也不例外。但是有一天,當寶寶艾伯特正在撫摸小白鼠時,突然聽到研究人員通過敲打鐵棒製造出來巨大的響聲,孩子被嚇哭。隨後每次寶寶撫摸小白鼠時,就能聽到可怕的巨響,到後來寶寶由於過度驚嚇而哭到近乎昏迷。後來艾伯特只要一見到白鼠就恐懼尖叫。沒多久,實驗人員發現孩子對類似的東西也產生恐懼,比如毛茸茸的兔子、狗狗、毛皮大衣,甚至是長著鬍鬚的聖誕老人。最終,孩子在6歲那年去世。

這個心理學實驗,被公認為心理學史上最讓人憤怒的實驗。但這個實驗,也給我們這些養育孩子的父母一個警醒:如果你愛孩子,別嚇孩子!

為啥別嚇孩子?孩子被嚇後的心理

雖然我們日常中的恐嚇,不會像華生實驗中的艾伯特那樣極端,但性質是類似的,也會給孩子造成恐懼和緊張感,長期以往,孩子不僅失去安全感,還會出現膽小、自尊感低,個別孩子還可能叛逆。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會直接厭惡大人通過恐嚇想獲得的目的,比如大人常常恐嚇一個不認真寫作業的孩子,這個孩子可能會厭惡寫作業。

部分心理抗壓能力較弱的孩子,還有可能出現心理障礙,包括孩子可能持續做噩夢,在遇到敏感的場景或相似的事情時出現緊張和焦慮。就像一個長期被恐嚇吃飯的孩子,可能會在吃飯前或吃飯時出現急躁和焦慮,脾氣難以自控等。

一位媽媽曾經跟我說了她童年一個故事:

她小時候也像所有孩子那樣,在年齡的某個階段喜歡磨蹭。而她的母親為了催促她,常常喜歡用各種恐嚇手段。有一天,她的母親忙著出門,為了讓她快點吃飯,好讓母親把她帶到奶奶家。所以吃飯時,她母親故意神秘地壓低聲音跟她說:「你知道我們家前幾天垃圾桶為什麼不見了嗎?」她搖搖頭。母親接著說:「是被一個穿藍色衣服的小偷偷走的,這個小偷還會偷娃兒。你不快點吃的話,你就只能一個人在家,那個小偷可能會來敲門……」

那一刻,她感覺血液像要凝固……她加快了嚼飯吞飯的速度,好幾次被嗆到……從此,她每次出門玩耍或上幼兒園都要緊張地看看門外是否有人,走在大街上,尤其看到穿藍色衣服的陌生人,便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到長大後,這種直接的心理恐懼才慢慢消失。不過她常常說印象中的童年並不快樂,這大概跟這些恐懼因素總是充斥左右有關。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所以,如果你心懷慈悲,別恐嚇「教育」!

——— ——— · END · ——— ———

育兒事.無小事!事事需謹慎,

教育事無小事,事事皆育人!

相關焦點

  • 放養式教育,對孩子來說並沒想像中美好,育兒需要父母合理的管教
    如果年輕家長與老人住在一起,常常會因為爺爺奶奶比較寵孩子而忽略了做家長的職責—管教孩子。現在很多家長,尤其是90後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更多的選擇放養式教育,不過多地幹涉孩子的成長,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能夠提高孩子自立的習慣,但放養式教育下的孩子真的能更好地成長嗎?。「放養」下的孩子會怎樣?
  • 有效的正面管教的四個方法
    今天分享一下正面管教中有效的管教方法,給大家參考:1.是否讓孩子感覺到價值感和歸屬感管教是否有效,是不是讓孩子感覺到價值感和歸屬感。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想裝上欄杆,怎麼辦?能立起來的有什麼東西?2.是否能培養孩子良好的品格和生活技能在養育的過程中,總會遇到一些挑戰,比如,不好好吃飯,打妹妹,教育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我們的對孩子說的語言是否對孩子的成長有促進作用?是否有利於孩子的品格的形成,還是會激起孩子更大的挑戰呢?有了這個意識在,我們就會注意平時的說話語氣和態度了。
  • 「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對付孩子這招雖有效,卻是教育下下策
    01威脅這招雖有效,卻是教育下下策我家女兒剛出生3個多月就開始睡整夜覺了,但上周五晚上不知怎麼回事,夜裡2點多的時候,開始哼哼唧唧地哭個不停。抱起來在房間裡走了半個多小時才安撫下來,本想著終於可以安心睡覺了,可我剛坐到床邊,她又哭了起來。
  • 「他還是個孩子」:父母對孩子「正面管教」,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其實,我們身邊的熊孩子有很多,那麼,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孩子呢?答案是,家庭教育是主因。今天的文章,我們就從「正面管教」這個角度來說說,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深遠影響。1.正面管教,源於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的教育理念正面管教的主要理念是,家長對孩子既不懲罰,也不驕縱,其宗旨是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責任感,這也是阿德勒提倡的教育理念。
  • 是管教孩子還是毀掉孩子?教育的最大誤區千萬要注意
    一旦孩子做不到自己想像的樣子,壓抑不住心中怒火的家長們,就會開始用吼叫甚至打罵來加深對孩子的教育。這種情況在全職家庭主婦身上出現的更多,芳芳的想法也和很多全職媽媽一樣,其實,全職主婦的壓力絲毫不亞於職場女性,她們始終覺得,自己既然已經全職在家教育孩子了,那麼孩子應該比別的雙職工家庭的孩子更出色。
  • 別對孩子大吼大叫!斯託夫人:「自然法則」是教育孩子更好的方法
    教育好一個孩子,不管是古代還是現在,或者是中國還是外國,都讓名為「家長」的團體感到苦難艱辛。他們就像是天生的神獸,不服從人們的管教,而且破壞力還極強,家長們想要強行管教的時候,往往會被氣到吐血。好了,孩子被嚇到服從了,短時間看來確實是有效果的。但是長期下去會造成兩種情況,一是孩子膽小怯懦,從小就學會了察言觀色,二是長期的「非暴力不配合」執法使得孩子心理扭曲。這都不是家長們想要看到的結果,但是又能怎麼辦呢?其實我們不妨借鑑一下斯託夫人的方法,她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一塊兒,也算是總結出了經驗,甚至還編輯成書留給了萬千家長借鑑。
  • 這4種媽媽對孩子來說是沉重負擔,孩子唯恐避之不及,希望沒有你
    咱們家長也不能總拿青春期來說事,家長得從自己身上找責任。我以前就是對孩子太嚴厲了,孩子很怕我,後來換了教育方法後,孩子明顯與我變親近了。」聽到閨蜜這麼說,秀秀媽恍然大悟:「我總喜歡替孩子做決定,即便孩子不願意我也會想方設法地讓孩子乖乖聽話。
  • 不要過於寵溺孩子,如何管教寶寶的5種方法
    過於服從孩子長期過於溺愛孩子會沒有規則意識,父母對孩子做事的不堅守,會導致孩子想幹嘛就幹嘛。怎樣管教孩子?1、取消某些待遇當孩子胡攪蠻纏不聽話的時候,父母肯定會怒氣攻心,恨不得立馬教訓孩子,讓他長長教訓。父母沒必要大動肝火,要先把脾氣壓下來,再教育孩子才有效。可轉移注意力或心中默念30秒,等自己氣稍微小點的時候,再對孩子進行科學懲罰。比如取消他一個星期內不能看電視、玩手機或吃零食的權利。
  • 現在的孩子真不好管教!有「三種管教方法」可供參考!因材施教!
    現在的孩子真不好管教!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管教方法?我也希望答案是肯定的,以前我也曾推崇過「順其自然」的快樂教育,也推崇過所謂的「正面管教」、「愛的教育」,現在也認可,但我覺得人性是複雜的,而每個孩子又是不同的,在不同而階段,遇到具體的問題,可能需要的管教方法可能會不同。可能對這個孩子有效的方法,對另外的孩子就無效。
  • 在「恐嚇」教育下長大的孩子,難逃幾個「毛病」,後一個很普遍
    組圖告訴你,多數孩子被恐嚇著長大1、河南南陽一段「女孩遭雙腿捆綁、套頭疑似綁架」的視頻曾在網絡上爆出,後經了解,該父親採取這種手段恐嚇教育不聽話的女兒,事後民警只是對女孩做了心理輔導,對父母做了批評教育而已(如上圖)。
  • 家長管教的6大禁忌,知道嗎?
    今天筆者想跟大家談一談如何管教孩子。事實上,家長應該了解哪些管教方式對孩子的自我發展有好處,哪些有壞處。但遺憾的是,「包括作者在內的很多家長,對很多不該做的事情卻總是不聞不問」,事實上,家長們經常因為不知道,或者因為情緒困擾而不適當地管教孩子。
  • 如果可以選擇老師,我希望他懂得「有效管教」
    我們考慮了很久,覺得一位好的老師一定會很好的管教學生,這個過程中對有效管教有了一些認識。1.有效管教一定是需要學習的海姆·吉諾特的《孩子,把你的手給我》中有一個例子被作者頻繁地運用。如果你躺在手術臺上即將接受一臺手術,然後醫生進來跟你說:我沒有什麼專業的醫生臨床經驗,只能靠我的常識給你做這臺手術。你的第一反應一定是從手術臺上跳下來倉皇逃離。
  • 教育學博士:懲罰和驕縱都不好,正面管教培養孩子的良好品質
    簡·尼爾森也是正面管教體系的提出者,她表示世界上沒有哪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變得優秀,沒有哪一個父母不為了孩子而拼盡全力,但是這樣美好的願望不一定會給孩子一個最好的結果。有的家長為了孩子不再犯錯誤,選擇狠下心來對孩子進行「棍棒」教育;有的家長溺愛孩子,當孩子犯錯時總是選擇容忍和放縱。
  • 父母管教模式與青少年成長的反思
    過分保護型管教模式會引發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如下:影響孩子的自身成長一一對孩子的過分保護是對孩子的一種心靈侵犯,也是對孩子成長需求的一種忽略,是非常不科學的做法。生性膽小害怕挑戰一一過分保護會使孩子因什麼事都做不好而感到自卑。因取得的經驗不足而不敢嘗試。性格內向。依賴性太強一一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沒有長輩陪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
  • 夜讀|有多少孩子的童年陰影,來自父母的恐嚇
    孩子沒寫作業,家長怎麼辦?浙江台州的一位家長開了新腦洞:把兒子帶到太公墳前罰站、反思。結果,本想嚇唬孩子,自己反被嚇得差點魂飛魄散,因為孩子突然不見了。本想教育孩子,反被找到孩子的民警,好好教育了一番。
  • 比大吼大叫好100倍的管教方法,聰明媽媽都在用!簡單又有效
    閨蜜居然懷疑自己的孩子智商有問題,也是醉了。 我當時就勸她要對孩子有耐心,改改她的急脾氣,她口中答應著,可我看她對孩子還是大吼大叫的。居然對孩子這麼有耐心了,而且,孩子的變化也很明顯。 閨蜜得意的說道:「這可是我潛心研究的結果哦。有一次,孩子在那一個勁兒的玩Ipad,可我嗓子壞了,喊不了他,就想著索性讓他愛怎麼著就怎麼著吧,我在旁邊看起了書。過了一會兒,孩子居然放下了手裡的Ipad,向我要書看。就在那一刻,我算是明白了,在教育孩子方面,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 父母管教孩子時,管不住自己的暴脾氣?來學學這幾招!
    大多數情況,父母在對孩子發脾氣以後,都會意識到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一次一次的用暴脾氣傷害我們的孩子呢?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3條。1、孩子「屢教不改。」好多位家長跟我說,對孩子大發雷霆的原因,是這個事情已經講了很多遍,孩子還是不肯聽!
  • 管教讓孩子懂規矩,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如何把握其中邊界
    這裡應該這樣……」看似合理的管教,卻讓孩子受到了束縛,被各種命令語言控制。 群裡一位媽媽委屈地說,她家孩子手指頭被磕破了,可自己明明已經就這件事說過好幾次,別去桌子旁邊玩,但最終還是發生了。 這是為什麼呢?管教的確能讓孩子懂規矩,也是家長的重要教育手段,但管教過度,孩子反而放縱。
  • 讓孩子聽媽媽的話很難?未必,4個技巧讓媽媽有效實現正面管教
    孩子長期被動接受來自母親的負面影響,不僅會讓她在自我評價、自我判斷中給自己貼上負面標籤,還容易影響孩子未來的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因此就家庭教育來說,解決母親的情緒問題,讓母親理智、淡定的面對孩子身上出現的成長問題才是最重要的。
  • 放大孩子的優點,才是正面管教
    在日常生活當中,每當孩子犯了錯誤,我們會第一時間盯著孩子的錯誤和缺點,無限的將其放大,卻總是忽略掉對孩子正面的鼓勵。因為大多數父母都覺得,鼓勵孩子會使孩子變得驕傲,其實這是一種誤解,鼓勵只會讓孩子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