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

2021-01-13 中國生物技術網

維納斯捕蠅草重組了自身現有基因,使其可以食肉。圖片來源:PASCAL GOETGHELUCK/MINDEN PICTURES

植物是如何進化出肉食性的?在1960年上映的一部美國恐怖電影——《恐怖小店》裡,只需要一滴人血。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沒有這麼簡單。

現在,一項針對三種密切相關的食肉植物的研究表明,基因的巧妙重組幫助它們進化出捕捉和消化富含蛋白質食物的能力。

食肉植物已經進化出許多誘捕獵物的狡猾方法。例如,豬籠草使用富含酶的「陷阱」消化昆蟲,而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則移動捕捉獵物。當可憐的獵物被抓住時,匙葉茅膏菜會捲起它充滿黏液的葉片,將獵物困於其中;而維納斯捕蠅草的上下葉片長有毛刺,昆蟲一旦多次觸碰,它們便會突然閉合,成為昆蟲的囚牢。

為了找出這些上述植物是如何進化出陷阱成為肉食性植物的,德國維爾茨堡大學計算與進化生物學家Jrg Schultz和植物生物學家Rainer Hedrich領導的研究小組對維納斯捕蠅草、囊泡貉藻和匙葉茅膏菜的基因組進行測序。然後,將其與其他9種植物的基因組進行比較,其中包括一種肉食性豬籠草植物、非食肉性甜根菜和木瓜屬植物。

研究小組近日在《當代生物學》報導稱,他們發現,在植物王國中,食肉植物進化的關鍵點是它們生活在大約6000萬年前的共同的祖先,如今的植物正是複製了這個祖先的完整基因組而能夠「吃肉」的。這種複製釋放了曾經用於植物根、葉、感覺系統檢測和消化獵物的基因。例如,食肉植物拷貝了幫助根部吸收營養的基因到葉片中,使其吸收被消化的獵物中的養分。

Hedrich和同事研究得出結論,食肉植物在上述三個物種的祖先中經過一次進化,在豬籠草中獨立進化過一次。這兩次新發現的進化起源加上其他已被記錄在案的起源,食肉植物已經至少進化了六次。

然而,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植物進化生物學家Victor Albert認為,Hedrich團隊沒有足夠的數據支持上述兩個新的起源,特別是因為一些捕食所必需的基因也存在於豬籠草和三種新測序植物的共同早期祖先中。他的團隊正在對另外兩種茅膏菜屬的植物進行測序,釐清上述問題。

但是,德州理工大學植物基因組學家Luis Herrera Estrellau很高興發現了與食肉植物有關的新基因。這有助於他和其他人研究人員研究基因是如何重組的,從而使其他植物「吃肉」成為可能。

Hedrich表示,事實上,似乎大多數植物已經擁有許多「食肉」必需的基因。「食肉之路似乎對所有植物開放。」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cub.2020.04.051

相關焦點

  • 植物是如何逆襲成為「吃葷」的?熟練的綠色獵人 —— 食肉植物
    為了研究食肉植物的進化過程,德國維爾茨堡大學的Jörg Schultz副教授帶領了國際植物學家和生物學家團隊從數百種食肉植物中選擇了三種相關的食蟲植物(都屬於茅膏菜科),並且比較了三種現代食肉植物的基因組和解剖學。
  • 土瓶草基因組揭示植物的食肉機制
    但是,自然界最不缺的就是例外——個別植物進化出了捕食動物的能力。在它們美豔的外表下,藏著各種意想不到的武器。它們是各種昆蟲和節肢動物(甚至有時是小型哺乳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噩夢,它們被統稱為——食肉植物!自然界大約有630種食肉植物,從6個不同目開始獨立進化出了食肉性。完整的食肉性必須包括吸引、捕捉和消化這三個過程。
  • 3個最危險的食肉植物,它專門以肉食為生!可能就在你身邊隱藏著
    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數植物都是通過「吸收天地精華」才得以生存的,它們深埋於土地汲取養分,飲用雨水與露水,通過光合作用來呼吸。但在現實生活中,卻也廣泛存在肉食性植物,它們能像動物一樣,大口吃肉。植物是怎麼進化出肉食性的呢?如果能探討出其中的原因,是否也可以通過某種方法讓非肉食性植物也能「吃上肉」?最近科學界的一項發現,給出了答案。
  •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 植物「食肉」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揭曉了!
    首先,大家可能會有一個疑問:植物食肉真的存在嗎?其實這個現象並不罕見,像豬籠草、金星捕蠅草、茅膏菜等等。而像金星捕蠅草這樣的食肉植物已經進化成為熟練的昆蟲獵手。那麼關於植物食肉的真相到底是如何?它們的進化過程到底是什麼樣的呢?大約7000萬年前,當恐龍在地球上漫遊時,一種基因異常使一些植物變成了肉食動物。
  • 釣魚人必看:夏季野釣肉食性魚類
    肉食性魚類是指以其它魚類為食,同時也會把水邊的小動物當作餌料的魚類。
  • 身高不矮,脖子更長 蜥腳類恐龍為何進化出纖長脖子
    其家族龐大,足足演化出100多個物種。同時,它們也是地球歷史上體型最大的恐龍群體。 在11月17日出版的英國《皇家學會生物學分會學報》上,古生物學家新近分析了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出土的蜥腳類恐龍頭骨,以及附近巖層中的植物化石,得以了解這頭蜥腳類恐龍生活時期的氣候和生態系統,進而推斷1.8億年前的氣候變化。
  • 人類誕生才400萬年,恐龍統治地球1.6億年,為何沒進化出文明?
    我們人類從南方古猿進化成現代人用了400萬年的時間,這400萬年我們從和其他動物一樣腦子裡只想著生存變成了現在會思考會行動有內涵的人類。其實說起來,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並不長,比起地球上以前的霸主,比如說恐龍,我們在地球上生存的時間是非常短的,要知道恐龍足足統治了地球1.6億年,那為什麼這麼多年,恐龍卻沒有進化出文明呢?首先,我們來看看文明的定義是什麼,文明要有創造性,會使用工具,有自己的思想。
  • 一隻眼睛就可以看清世界,人類為什麼還要進化出兩隻眼睛?
    那麼我們是否就可以認為:人類其實用一隻眼睛就可以看清這個世界,既然如此,人類為什麼還要進化出兩隻眼睛呢?事實上,人類兩隻眼睛的密碼,印在基因中已有數億年。眼睛進化史早在數億年前,人類的祖先還是細胞時,眼睛的雛形就出現了。
  • 奇葩的肉食植物來啦!
    鑑於該科和粘蟲草科以及其它肉食植物的近緣關係,其它兩屬可能是在進化過程中丟失了肉食習性。盾籽穗葉藤極難種植,目前只有幾處專業的植物園有種植。盾籽穗葉藤會在幼芽上長出如同毛氈苔一樣的長長的帶有粘液腺的變態葉來捕捉昆蟲。3、茅膏菜科茅膏菜科(Droseraceae),肉食植物的大科,包括了最為人所熟知的幾種肉食植物。
  • 長鼻子是大象的特點,大象的祖先是如何進化出長長的鼻子的呢?
    那麼,大象的祖先—長鼻類動物是如何進化出長長的鼻子的呢?現代大象最早的祖先及其親屬生活在5500萬年前,體型只有小豬那麼大,而且那個時候還沒長出長鼻子。在接下來的地質時期內,長鼻類動物越長越大,越長越高,腦袋離地面越來越遠。
  • 【科學包打聽】十大肉食性恐龍!
    一種肉食性恐龍。(答案正確性與玩具製作廠商對待科學知識的嚴謹程度成正比,哈!)由此,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十大肉食性恐龍!】肉食性恐龍是有較大的頭,後肢有力而前肢較短的大型恐龍(馳龍科除外)。它們大部分都屬於獸腳亞目,常常被稱為食肉恐龍或獸腳類恐龍。
  • 同樣是肉食性動物,貓科動物體型普遍比犬科動物大,為什麼呢?
    那麼問題來了,同樣都是肉食性動物,為什麼貓科動物的體型比犬科動物還要大呢?首先說明的是,這個問題指的是野生的貓科動物,因為人類飼養的寵物貓也是貓科動物。根據調查統計顯示,目前地球上存在38種貓科動物,其中平均體重達到80斤以上的種類就有7種,例如在動物世界裡常常看到的獅子、老虎、豹子等等。
  • 食蟲植物捕捉昆蟲是長期進化出的 了解下它們幾種奇妙的捕蟲方式
    食蟲植物是一個稀有的種群,已知的食蟲植物全世界共10科21屬約七百多種,典型的如豬籠草、捕蠅草、茅膏菜、瓶子草、捕蟲堇、狸藻等。它們大多生活在高山溼地或低地沼澤中,由於原產地貧瘠缺乏N元素,它們最後都進化出了各自的捕蟲方式, 以誘捕昆蟲或小動物來補充營養物質的不足。
  • 植物為什麼進化成綠色 | 混亂博物館
    就以最熟悉的綠色植物來說,葉綠素a是最重要的光合色素,它被包圍在光反應中心裡,接受光子後將活躍起來失去電子,然後設法從水分子中奪走電子,而葉綠素a最容易吸收波長680nm附近的紅光,以及430納米附近的藍紫光,而對綠光吸收最少,因此呈現出鮮明的綠色。
  • 螞蟻進化出「盾牌」,飛蝨進化出「齒輪」,昆蟲要進行工業革命?
    適應進化法則,頭部頂著大鍋進化出「盾牌」的螞蟻,可以封住洞口抵禦外敵在昆蟲界中,螞蟻是體積相對來說較小的昆蟲,雖然很普通,但是種類卻繁多,很多螞蟻在進化過程中身體中所具有的一些特性也是有所不同的,比如有小黃螞蟻、黑蟻、家褐蟻等等,一般來說,螞蟻的壽命很長,比如普通的工蟻可生存至少三年,當然這其中不包括遭到意外死亡
  • 為什麼自然界中的植物以綠色為主?從進化論的角度怎麼解讀?
    隨著近日來溫度的升高,自然界中的各種植物都開始盛開,活力四射,一切都看起來都生機盎然。當你想到「植物」時,第一反應是綠色,還有我們常說「綠色植物」,而不是「藍色植物」或者是「紅色植物」,在大自然裡絕大多數的植物都是綠色的,那麼就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了,為什麼自然界中的植物都是以綠色為主呢?
  • {遊戲評測}淺談《侏羅紀世界 : 進化》
    一是因為如果你建設太多建築錢會花的很快,二是有些任務只有下達命令後再做才能生效,比如說有一個任務是挖掘一個肉食性恐龍的化石,在接到任務之前我就已經去過所有可探索區域並挖掘到化石,但接到任務後沒有提示已完成,而我已經沒有可探索區域了,想要增加探索區域就必須解鎖另一個島嶼,導致這個任務短期沒法完成,遊戲判定不像開放式的沙盒一樣隨意並準確,所以僅需穩紮穩打的玩下去即可。
  • 薄荷變成貓薄荷,所進化出的這種獨有物質,讓貓咪變得異常興奮
    貓薄荷植物產生環烯醚萜類化合物,包括以一種非常特殊的形式:荊芥內酯,一種已知能刺激貓的揮發性物質。據推測,它的實際功能是阻止食草動物試圖以貓薄荷為食。國際研究團隊目前正在研究貓薄荷如何以及為何產生荊芥內酯,以及形成這種獨特的化學分子在進化過程的生物合成途徑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們對貓薄荷的基因組進行了測序。
  • 裸子植物如何傳粉受精並延續後代|一見鍾「秦」系列​
    昆蟲傳粉風力傳粉據統計,全球87%野生植物依賴於昆蟲傳粉,兩者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密切的互惠共生關係。這種協作關係在陸地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中都起著奠基者的作用。大家最為熟悉的被子植物中的蘭科,其生活史多樣化,在與昆蟲長期協同進化的選擇作用下形成了許多「設計」精巧的傳粉系統,花部結構高度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