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關東煮,它大概是日料中最獨特的存在。從便利店到路邊攤,它的門檻不高,是大眾化的平價快餐。冬夜裡在711買個杯裝好燉,吃完了一路捧著杯子,餘下的熱湯還能用來暖手,這是一代人的情感記憶。
但或許正因如此,比起壽司、刺身、烏龍麵,它又在中國承受著大眾最深刻的誤解。很多人不知道它是一種日料,也總有人分不清,它和土生土長的麻辣燙、串串香,到底有什麼區別。
是不是熱湯燉食物,撈起來就算是關東煮?從711、全家到街頭小巷裡不知名的小攤,國內在售的關東煮就是日料裡定義的關東煮嗎?看著全家的關東煮窗口又排起了長隊,我想不知所以的吃煮群眾們,可能急需一場科普。
I. 最初的關東煮,就是一塊烤豆腐?
關東煮在日文中的寫法是「御田おでん」,「田」是「田樂」的簡稱。田樂是什麼呢?指的就是烤豆腐。
平安中期至室町末期,日本流行一種名為「田樂」的傳統舞樂,同一時期,一種串了兩根竹籤的醬烤豆腐在民間廣受歡迎。由於其形態酷似踩著高蹺,一身白衣的田樂藝能人,故而被稱為「田樂豆腐。」
到了江戶時代後期,「田樂豆腐」的食用方式發生了轉變。人們不再把它串起來火烤,而是加入醬油燉煮。除了豆腐,魔芋、蘿蔔、芋頭等食材也被放入海帶湯中煮熟,並塗上豆醬做成「田樂」,稱為「御田」,在關東一帶以街攤的形式流行開來。
II. 最鮮的湯底,無關大骨和味精
目前在中國,可能還沒有幾家賣的是真正意義上的關東煮。之所以這麼說,關鍵在湯底。國內關東煮有三好:大骨、味精、濃湯寶。
而正宗關東煮採用日式柴魚昆布高湯,柴魚是鰹魚下腹肌肉蒸熟烤乾再發酵後木質化的產品,昆布是中國人所說的海帶的一種。兩物相融,就是世界公認的第五味「鮮味」的祖先(前四味為酸甜苦鹹)。
鮮味用來描述穀氨酸鹽和核苷酸的味道,1908年,日本科學家池田菊苗發現了海帶湯汁中的穀氨酸鹽;接著,小玉新太郎在1913年發現幹鰹魚片中含有核苷酸。
更重要的是,核苷酸和穀氨酸鹽之間的鮮味有協同效應,形成的鮮味強度高於單獨成分。柴魚昆布高湯就是這種協調效應的經典食物搭配,因此被認為是最正宗和純粹的鮮味。
最鮮的湯底來之不易,它的誕生發展史也是日本東、西文化的交流史。
柴魚與昆布這兩種鮮味,最初分居在關東和關西。幕府時代,北海道採摘的昆布大量運往大阪,昆布高湯便在關西蔚然成風,輔之薄口醬油形成了地道的關西味;相比之下,關東的口味偏重,柴魚、濃口醬油成了湯頭的主料。
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為這兩大鮮味的相遇帶來了契機。彼時東京的很多田樂燒店倒閉,關西商人趁機進入東京搶佔市場,帶來了薄口醬油與昆布高湯。在漫長的歷史河流中,兩大鮮味慢慢交融,一鍋絕世好湯就在兩地食俗的彼此浸染中散開了它的鮮香。
III. 真正的精髓,在於那塊白蘿蔔
關東煮到底應該點什麼?根據我多年在便利店排隊購買的經驗,中國同胞多以肉食動物為主,雞肉串和各種丸子大受歡迎,最正宗入味的關東煮主料卻往往無人問津。
一碗關東煮,第一必不可少的是那塊看似不起眼的白蘿蔔。白蘿蔔在日本被稱為「大根」,有「關東煮之王」的美譽。
為了獲取最佳口感,蘿蔔段的厚度在3cm左右;為了不煮碎,在去掉蘿蔔皮後還要刨掉兩頭的尖銳部;為了去掉蘿蔔本身的苦味和辣味,加水燉煮10分鐘,出鍋後用清水洗淨,才能作為關東煮的材料使用。
玉子(雞蛋)在全部食材中重要性位居第二,因為入味時間比較久,一般會最早被放入高湯中。高湯的味道如何,也直接決定了玉子本身的口感水準。
魚肉山芋餅是風靡日本的關東煮特色食材,但在國內似乎並不多見。這一塊棉花糖狀的魚肉加工製品,是鱈魚肉泥與山藥的結合。魚肉山芋餅口感棉柔,容易吸收湯汁的美味。不同於關東煮的其他食材,魚糕類不需要煮太久,反之會讓美味流失,因此常常在臨出鍋前被最後放入湯中。
IV. 711不正宗?不如自己動手
從國內來看,在親民檔的關東煮中,711的好燉是相對而言的NO.1了。但若論湯底,好燉多用調味劑,味道偏鹹而不是地道的鮮味;若說食材,對每一樣的前期處理、下湯的順序也遠遠沒能達到正宗關東煮的要求。
有生之年,總要吃到一次地道的鮮味關東煮吧。天氣這麼冷,如果來不及飛去日本,自己在家DIY也可以完爆全家、711。
如何製作湯底,在網上可以搜到各種五花八門的教程。在此,我們僅用一張圖回答這個問題:
最後,要特別強調各種食材的入鍋順序:
高湯加熱後,白蘿蔔→雞蛋→魔芋豆腐→章魚足→油豆腐→魚糕(魚肉山芋餅是出鍋前放)。
在家自製關東煮,熬的是耐心。比起街邊便利店的隨手取食,自然顯得費時費力。但冬天裡天寒地凍,等待的過程說不定也會帶來溫暖的感受。開好鍋就坐在一邊靜靜的看看書,等到熱氣蒸騰,鮮美的味道漸漸充滿了整個房間。
可以開吃了,這真是今年冬天最安穩的一種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