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廈門人愛吃的薄餅
﹀
薄餅好不好吃
薄餅皮佔了很大因素
好的薄餅皮
薄如紙,噴香鬆脆
在廈門翔安馬巷
就有有一家人傳承60餘年
專業烙薄餅皮
﹀
這是朋友圈熱傳的一段1993年拍攝的
馬巷古街市井影像資料
20多年過去了
視頻中身穿白色T恤、黃色短褲在烙薄餅皮的女攤主
如今依然活躍在馬巷
她就是烙薄餅皮近30年的蔡柚柑
﹀
如今已年近半百的蔡柚柑
剪掉了烏黑的長髮,換上了一頭幹練短髮
不變的,是面前依然熱著的平底板爐子
這門烙薄餅皮的老手藝
她堅持了近30年
十幾年前的蔡柚柑▲
從她公公那一代起
他們全家就做起了碗仔糕、春卷、薄餅皮等閩南特色小吃生意
烙薄餅皮是他們的祖傳技藝
這份祖傳技藝,至今傳承了60餘年
還將繼續一代代傳承下去
﹀
「我嫁人時,公公做地道小吃也30多年了,看得多了,我也就學會了。」20歲那年,馬巷鎮五星社區的蔡柚柑結婚了。從她公公一代起,全家就做起了碗仔糕、春卷、薄餅皮等閩南特色小吃生意。
當時,蔡柚柑一下子就被這門傳統手藝吸引了,開始在馬巷老街巷池王宮元威殿外,擺起攤子賺錢。「那段視頻拍攝時,我已經擺攤6年了。」蔡柚柑清晰地記得,她薄餅攤子的燃料工具隨著時代不斷發展,從最初的木炭、粒子煤、蜂窩煤到現在的燃氣灶,慢慢在進步。
回憶起最初的擺攤生活,蔡柚柑覺得,日子雖然清苦,但就像薄餅皮一樣,清清白白,透亮味香,過得忙碌而充實。﹀
先把麵粉拌上水和少許鹽,慢慢揉成麵團,揉勻打透產生韌性後,抓起一小撮麵糊往滾燙的平底板上輕輕一抹,轉一圈後迅速拿起,圓形的餅皮就形成了……每天早上5點左右,蔡柚柑就開始張羅一天要用的麵團。
「這裡喜歡吃薄餅的人很多,一到節慶的日子,購買的人就更多了。」現在,蔡柚柑每天要烙約2000張薄餅皮,製作薄餅皮的麵粉就有20多斤重,生意好時要做30多斤麵粉的薄餅皮。
記者注意到,蔡柚柑擺薄餅皮攤近30年了,攤子一直很簡陋,甚至連個名字都沒有。「這靠的就是多年的手藝。」多年的「鄰居」魚販大姐說,蔡柚柑手上有準兒,烙的每張薄餅皮不破,且薄如紙。
蔡柚柑烙薄餅皮,重在一個「甩」字。「這活兒看似簡單,但每天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容易落下病根。」由於常年用右手「甩面」,蔡柚柑的右手明顯比左手粗壯了些,而且一變天,右手關節就常疼痛。
﹀
近日,記者在蔡柚柑的「老據點」———池王宮元威殿外,看到了兩名年輕女子在烙餅。她們便是蔡柚柑的兒媳婦。
「我家做薄餅皮的材料很簡單,只用清水、鹽、精筋麵粉等配料,傳承了『材料簡單卻透亮味香』的特色,主要還在功夫。」蔡柚柑1994年出生的小兒媳今年22歲,已是2歲女孩的媽媽。想起一年多以前,跟著婆婆學烙薄餅皮,她印象深刻。她說:「婆婆說要把薄餅皮做得薄而不破、香軟可口,可以說『三分看做、七分看火』。在下鍋抹麵團之前,要先瞥一眼熱平底板和火,就這一眼,婆婆練了一兩年,這就是看火候。」
蔡柚柑的大媳婦▲
蔡柚柑的二媳婦▲
內容源自海西晨報(haixichenbao)
免費外拍等福利,請戳「閱讀原文」